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马金赛  任姜栋  张晓岗 《广西医学》2016,(10):1395-1400
目的 比较采用小切口髌骨内侧旁(MMP)入路和小切口股内侧肌(MMV)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效果.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万方、知网、维普等数据库,纳入对比经MMV入路和MMP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效果的文献,对纳入献进行质量评价,利用RevMan软件5.3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8篇相关文献,其中MMP组274例,MMV组27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术后引流量、术后下肢力线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MMP组手术时间、皮肤切口长度均短于MMV组(P <0.05);MMV组术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外侧支持带松解率均优于MMP组(P<0.05),术后开始下地行走时间、开始直腿抬高时间早于MMP组(P<0.05),术后6周膝关节活动度大于MMP组(P<0.05).结论 采用MMP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手术时间及皮肤切口长度较MMV入路短,但采用MMV入路时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快、术后疼痛轻、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股内侧肌下入路及内侧髌骨旁入路行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行膝关节置换患者38例,随机分观察组对照组各19例。观察组采用股内侧肌下方入路。对照组采用内侧髌旁入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切口引流,直腿抬高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以及膝关节HSS评分。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60.00±3.45 min,长于对照组的53.10±4.44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切口引流量192.50±10.45 mL,直腿抬高时间1.18±0.34天,下床活动时间2.95±0.58天,分别少于对照组的208.00±22.53 mL,3.35±0.93天和4.90±1.02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周HSS评分平均89.05±4.01分,高于对照组的85.75±3.0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股内侧肌下入路行膝关节置换术可保护伸膝装置,有利于膝关节早期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内侧髌旁入路与股内侧肌下入路两种手术方式对患者近期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采用股内侧肌下入路行TKA的4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选取采用内侧髌旁入路行TKA的4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后恢复指标,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关节评价指标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外侧支持带松解率、股四头肌肌力恢复时间、引流量及术后下地活动时间均短于或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均较术前升高,术后1周关节活动度(ROM)较术前降低,术后3个月、6个月ROM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各时间点的HSS评分、KSS评分及ROM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随访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内侧肌下入路TKA对患者创伤小,早期恢复较好,内侧髌旁入路TKA手术时间短、切口小、术中出血量少,故临床应综合考虑多重因素制定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股内侧肌下入路与绕髌正中入路两种手术方式对于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3年1月在该院进行人工膝关节置换的患者68例,根据手术入口的不同,分为两组,分别接受股内侧肌下入路膝关节置换术(观察组)和绕髌正中入路膝关节置换术(对照组),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可直腿抬高时间、膝关节可屈曲到90°时间和住院时间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均低于对照组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的术后可直腿抬高时间、膝关节可屈曲到90°时间和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内侧肌下入路可以显著提高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5.
胡伟  彭道勋 《中原医刊》2011,(17):37-38
目的探讨髌骨内侧旁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5月至2010年3月我们采用微创髌骨内侧旁入路对18例患者施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同期采用常规髌骨内侧切口对18例患者施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对比分析两组病例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后引流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功能评分。结果术后随访8~24个月,平均18.5个月。微创组切口长度、直腿抬高时间和开始下地行走时间均优于常规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出血量和术后3个月功能评定KSS标准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髋关节置换是一种安全、可靠、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可进退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中医学报》2013,(11):1638-1641
目的:探讨小切口全膝关节置换术切口的选择,为行小切口全膝关节置换术提供参考。方法:搜集、整理、总结、归纳近年来关于小切口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相关文献。结果:常用小切口全膝关节置换术入路有内侧髌骨旁入路、股四头肌下入路、股四头肌内侧头入路等。结论:小切口全膝关节置换术其具有手术切口减小、手术创伤减少、手术后康复快等优点。不同的切口入路有具有不同的适应症和优缺点,合理选择切口入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改良外侧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46例,随机均分为2组(n=23),对照组采用传统后外侧切口治疗,观察组采用外侧小切口改良Harding入路治疗,分析2组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摄X片,比较2组髋臼前倾角、外展角及下地时间和外展肌肌力,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观察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X片髋臼外展角、前倾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下地时间平均为(3.4±0.8)d,对照组为(6.9±1.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外展肌肌力(Ⅴ级)显著高于对照组(Ⅳ级)(P<0.05).结论 外侧小切口改良Harding入路可有效缩短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和术后下地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同时安装合适的假体位置,并提高术后外展肌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经后内侧倒“L”切口联合前外侧入路治疗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技巧和临床疗效。方法 00例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应用后内侧倒“L”切口联合前外侧入路治疗,对照组应用前外侧入路治疗。比较两组膝关节功能、疗效、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患者满意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骨性愈合时间等指标。结果 有患者随访6个月。研究组在手术时间、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患者满意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骨性愈合时间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 P<0.01)。结论 内侧倒“L”切口联合前外侧入路治疗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疗效肯定,具有骨折暴露充分、固定牢靠,骨折愈合率高、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经后外侧入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对股骨颈移位骨折老年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6年5月济源市卫生学校附属医院收治的94例股骨颈移位骨折老年患者,依照手术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7例。观察组接受经后外侧入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对照组接受前外侧入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统计手术前、术后1个月髋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小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前外侧入路与经后外侧入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均能显著改善股骨颈移位骨折老年患者髋关节功能,经后外侧入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能有效缩短手术用时及切口长度,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柳卫阳 《中外医疗》2011,30(17):94-94
目的讨论经Hardinge入路,小切口行全髋置换术的手术要点及手术效果。方法通过观察79例患者采用经Hardinge入路行全髋置换术的手术过程及疗效。结果手术切口长约7~9cm,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进行,术中显露好,操作便捷,出血少。半年后患髋功能恢复良好,无1例出现髋关节脱位,仅有3例早期手术者出现髋外展轻度全力。X片显示:假体位置满意,无假体松动。结论熟练掌握经Hardinge入路小切口行全髋置换术中要点;具有入路便捷,创伤小,出血少,术后功能恢复快、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改良后外侧小切口和传统后外侧入路人工全髋置换术的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5月~2010年5月于我院行人工全髋置换术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传统后外侧入路人工全髋置换术)28例和观察组(改良后外侧小切口组)32例,对两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的手术切口短于对照组;手术时问、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随访6~24个月,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术后观察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且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改良后外侧小切口人工全髋置换术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采用双侧切口手术入路治疗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68例,将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n=34)。观察组患者采用前外侧、后内侧双侧切口联合入路,对胫骨平台损伤给予修复,并采用双钢板内固定处理;对照组患者采用膝正中单切口手术入路,给予患者锁定钢板内固定处理,对比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引流等指标,对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采用双侧切口手术入路的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患者相比其手术时间短,术后引流量少,术后骨折愈合时间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双侧切口手术入路治疗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其暴露空间大,操作简单,有利于对半月板和韧带的修复,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引流量,有利于骨折愈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米文  徐微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5):35-35
目的探讨小切口与传统术式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的疗效及临床应用。方法选择我院2006年1月~2008年1月住院治疗的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30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15例,观察组15例采用肩外侧小切口微创入路,对照组15例采用传统的肩关节前内侧切口入路,比较两组的手术效果。结果观察组优良率为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CP是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的良好的内固定材料,同时采取肩外侧小切口入路,与传统入路相比,术中出血少、无一例出现感染、腋神经和旋肱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经内侧入路单切口内固定术治疗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患者采取后侧入路术式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经内侧入路单切口内固定术治疗,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3.9%,观察组患者治疗之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6%,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患者采取经内侧入路单切口内固定术治疗,不仅可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同时也有助于患者骨折的快速愈合,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5.
出血控制策略在股内侧肌入路全膝置换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开放止血带进行出血控制策略的股内侧肌入路(quadriceps-sparing approach,QS入路)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的可行性、实用性和操作要点.方法 行TKA 50个膝关节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均获得3个月以上随访.入院后分为两组各25个膝关节,分别实施开放止血带出血控制策略的QS-TKA(QS组)及传统内侧髌旁入路MP-TKA(MP组),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膝关节肿胀程度、术后渗血量、拔除引流管时间、术后1周是否输血及术后3 d、1周、2周、1个月、3个月HSS分数.结果 QS组手术时间较MP组较长,术中出血量大,术后渗血量少,肿胀程度较轻,拔除引流管时间短,输血量少,术后1个月后关节活动范围较大(P<0.05).结论 出血控制策略在QS-TKA中的运用能减少输异体血的概率,并达到早期锻炼、恢复关节功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臀大肌入路小切口与传统后外侧入路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行THA手术的76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采用小切口臀大肌入路,对照组采用传统后外侧入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显性失血量(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切口长度、疼痛程度(VAS评分法)、术后1、4、6周Harri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明显短于对照组,显性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术后1 d 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4、6周的Harri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均有1例(2.63%)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臀大肌入路小切口THA手术可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切口,患者术后疼痛轻,髋关节功能较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关节外半伸膝位内侧髌旁入路与经髌腱入路髄内钉技术治疗胫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1月-2019年12月,采用关节外半伸膝位内侧髌旁入路髄内钉技术治疗胫骨干骨折13例病例(观察组)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时期18例采用传统屈膝位经髌腱入路髄内钉技术治疗的胫骨干骨折病例(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致伤原因、骨折分型及受伤至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骨折临床愈合时间、随访期间并发症及髌前疼痛发生情况,采用Lysholm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及术中透视次数少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3个月,平均28.4个月。2组患者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膝前疼痛发生率2组比较,观察组15.4%,低于对照组33.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2组采用VAS评分及Lysholm评分标准评价临床疗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外半伸膝位髌旁内侧入路、经髌腱入路髄内钉技术治疗胫骨干骨折均可获得较好疗效。关节外半伸膝位髌旁内侧入路髓内钉技术在髄内钉置钉时可使骨折复位及维持、透视等操作更加简单,在减少手术时间及术中透视次数方面具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小切口后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式可行性、技术要点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将后外侧入路微创小口及常规后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人的切口长度、出血量、手术时问、手术并发症、术后早中期恢复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病例术后随访6~48个月,平均随访23个月。微创小切口组切口平均8.9cm,术中出血及术后引流量230~550ml.手术时间65~155min,平均95min,其中1例强直性脊柱炎及1例股骨头坏死移位、髋臼变形,因关节显露、松解困难延长切口完成手术。多数患者第3天扶拐下地行走,与普通术后对比有明显优势。结论 后外侧小切口微创全髋关节置换以最小侵袭和最小的生理干扰达到最佳手术效果,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但必须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并在拥有一定技术和相应医疗设备的医院方可开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介绍一种经改良Watson-Jones入路的全髋置换术,并探讨其优点。方法:对Watson-Jones入路的手术切口、进路均做改良,从臀中肌与阔筋膜张肌的间隙进入,切断部分阔筋膜张肌,将阔筋膜张肌近侧部、臂肌保持为一体从髂翼前部外侧面剥离向外下方牵开,阔筋膜张肌远侧部、缝匠肌等向内侧牵开,使髋臼及粗隆的基底部得到充分显露。应用改良Watson—Jones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HR)80例92髋,术后随访68例73髋,随访时间8个月至6年,平均4.1年。结果:按Harris髋关节评分标准评分,疗效满意。较传统术式,此入路损伤小,暴露好,操作方便,并发症少。结论:经改良Watson—Jones入路行全髋置换术具有术野暴露好、定位准确、操作方便、并发症少的优点,是经前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一种较理想的入路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介绍一种改良前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方法:回顾28例股骨颈骨折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采用改良前外侧入路,患者平卧位,经阔筋膜张肌与臀中、小肌间隙显露股骨头、颈及髋臼,实施髋关节人工假体置换。结果:采用此手术入路,平均手术时间90分钟,平均出血量约400ml,术中便于观察髋臼及股骨颈前倾角,不需切断任何肌肉,术后无1例出现与切口有关的并发症。结论:该入路对髋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小,术中便于操作,术后并发症少,适用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