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甘草在我国古代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在《本草纲目》草部中排位第一,是“解七十二毒”的调和药,也是中药配伍用量最大的草药。公元5世纪名医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称它为美草、蜜草,并有“国老”这样的尊称。又说甘草为众药之主,中医的药方,差不多都有甘草,故有“十方九草”、“无草不成方”之说。中医认为,甘草性味甘、平,能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甘草含有100多种化学成分,主要成分有甘草酸、甘草苷等。甘草酸是非常珍贵的天然解毒剂,有显著的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样…  相似文献   

2.
桂枝汤是张仲景为太阳中风证所设之方。该方由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五味药组成。诸药配伍有调和营卫,调理脾胃,调和气血,调节阴阳的作用。笔者用桂枝汤及其加减方在临床中治疗流感、瘾疹,多汗症、痹症(内含多发性神经炎、坐骨神  相似文献   

3.
1祖国医学对甘草解毒作用的认识 甘草素有“国老”之称,古人认为甘草善调诸药,可解百毒。《温病条辨》日:“得中和之性,有调补之功,故毒药得之解其毒,刚药得之和其性,下药得之缓其行,助参芪成阴虚之……助地黄疗阴虚之危”。《本经》中有甘草用于解毒的记载。《本草纲目》日:“诸药中甘草为君,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木毒”。章茂森等通过《伤寒论》的研究对甘草配伍解毒的认识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4.
甘草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其味甘性平,乃临床寻熟习用之品,可通行十二经,可有效调和药性,解毒效果显著,因此在多种中药处方中具有较高的应用率。相关研究表明,甘草在具有调和药性的同时,还具有解毒祛邪、止咳化痰的功效,在复方中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即君、臣、佐、使之不同药物配伍之间的应用(七情和合)。为深入研究其药理性质,本文着重分析其在《伤寒论》中的应用效果,探析其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大枣性甘温,为补中益气药食两用之佳品.张仲景使用大枣治疗病证之广泛,大枣配伍生姜调和营卫以解外邪,同时以益气养营,防止过汗伤津之用,治疗营卫不调等病证.大枣配伍利水燥湿或峻下逐水之品以缓和药性及顾护津液以防止利水太过而伤脾胃之阴,治疗水饮病证.大枣配伍降逆及人参、甘草补中之品安中养脾以恢复中焦升降之机,治疗因汗、吐、下等误治之后造成脾胃阴液已伤之胃气上逆证,以平胃气.大枣虽不是治疗疼痛之主药,但大枣性甘,用在疼痛病证当中可起到甘缓止痛之作用,治疗身痛、腹痛等各种疼痛.大枣配伍补益气血之品以增养血益气之效,治疗营卫气血两虚之血痹或阴阳两虚之虚劳失精等证.  相似文献   

6.
王荣 《开卷有益》2009,(6):32-33
甘草的别名很多,有蜜草、甜草、美草、灵通、粉草等,让人过目不忘的是“国老”之称。医药学家陶弘景曾评价竹草:“此草最为众药之于,经方少有不用者……国老即帝师之称,虽非君而为君所宗。”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称其“调和众药有功,故有国老之号。”  相似文献   

7.
甘草是临床应用最广泛药物之一.陶弘景曰:“甘草为众药之主,经方少不用者”《汤液本草》曰:“诸药中甘草为君,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术毒,调和众药有功,故有国老之称。”灵通之美称。现就其主要功效.略抒个人之管见。  相似文献   

8.
<正>温中祛寒的中成药具有振奋阳气、去除里寒的作用,其代表药为"理中丸",处方来源于《伤寒论》,原名为"人参汤",方由人参、干姜、白术、甘草等四味药组成。方中人参大补元气,补益脾胃,为主药;干姜辛热,温脾胃之阳,除里寒,以为辅药;白术补脾燥湿,以为佐药;甘草补中益气,调和诸药为使,诸药配伍,共奏温中祛寒、健脾理胃之功,用于治疗脾胃虚寒之证。症见呕吐泄泻、胸满腹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临床证实,理  相似文献   

9.
<正> 甘草始见于《神农本草经》,因药性平和且临床运用广泛,故有“国老”之称。现就笔者在烧伤临床中运用甘草的点滴体会,举例阐述如下。一、益气复脉  相似文献   

10.
使药详探     
文中就“使药”的引导和调和作用,作了讨论。认为其引导作用,包括载药上浮。引药下行、阴阳互引、气血互载、逆下引上、逆内引外、逆外引内:其调和作用,除调和药性外,还包括沟通上下、协调内外。指出临证用方不可轻视“使药”的配伍。  相似文献   

11.
"和"法思想作为中医基础理论的精髓,对临床用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少阳位于太阳、阳明之间,为调达机体内外的枢纽.少阳经循行于机体的两侧,处于半表半里的位置,具有促进气血津液运行、输布水液精微、调畅气机升降出入、调控气血阴阳消长的动态平衡等作用.癌性发热的基本病机在于癌毒内蕴,损伤机体正气,导致气血阴阳失调.癌性发热多以低...  相似文献   

12.
学伤寒,用甘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草作为百药之长,在古代素有国老之称,足见其在中药中的地位。甘草具有补脾益气、缓急止痛、调和诸药、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等功效,其应用广泛,无论时方还是经方皆可见到其影子,尤其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方中甘草不仅出现的频率多,用量也值得探讨,其作用绝非仅限于"调和诸药"而已,因此有必要研究《伤寒论》甘草的用法及用量,并在临床中灵活使用,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3.
甘草中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甘草作为一种常用的重要中药,被冠以"众药之王"称号,其药用价值倍受人们的广泛关注。作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综述了甘草中具有较好生物活性的黄酮类、三萜类以及多糖类化学成分的研究概况,为甘草的综合利用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小阴旦汤证是外感阳邪致"精化为气"太过,则少阳生气太过,少阳为枢功能偏向于助东方升气,使六经升的力量表现太过,总体上表现"天气下降"不及,则取芍药"酸收"以抑太阳之开(少阳升气),取黄芩"苦降"以助阳明之合(少阳天气),更取姜草枣正补脾胃"地气",用药之性味补入下降的力量,矫正少阳为枢偏于升太过的病证;而小阳旦汤证是外感阴邪致"精化为气"受阻(不及),则少阳生气不及,少阳为枢功能难以使地气上升,使六经升的力量表现不及,总体上表现"地气上升"不及,则取桂枝"辛开"以助太阳之开(少阳升气),取赤芍"酸收"以助降南方火气和西方天气,再取姜草枣正补脾胃"地气",用药之性味补入上升的力量,矫正少阳为枢偏于升不及的病证。至于赤白芍之活用,则根据二者对阴的力量赤泄白补,小阴旦汤用白芍助阴以增加降的力量,小阳旦汤改用赤芍药则恰为防止白芍助阴而更加阻碍"地气上升",且能泻南方火气太过。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三个方面对章老关于阴虚证理论的形成、临床特点、治疗原则和临床运用进行了经验总结,指出阴液在人体的重要性,人体因某些原因而产生阴血不足或阴液耗伤,是有其一定规律可循的,据《黄帝内经》"损者益之"、"虚者补之"理论,通过四诊、八纲、脏腑、气血辨证,具体分析正邪消长关系而辨证论治,总结出生津增液、补血、滋填精髓的治疗方法,以达到扶正祛邪,协调阴阳的偏胜偏衰,恢复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帮助病人克服病邪侵害的治疗目的。临床上辨证为阴虚证的患者运用滋阴疗法均获得了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从中医升降理论探讨雄性激素源性脱发的治疗。认为本病先天不足,阴阳失调为本,湿浊不降,清阳不升为标;治以升清降浊,调整阴阳之法,使阴阳各居其位,各尽其职,阴平阳秘,则头发可生。  相似文献   

17.
从中医升降理论探讨雄性激素源性脱发的治疗。认为本病先天不足,阴阳失调为本,湿浊不降,清阳不升为标;治以升清降浊,调整阴阳之法,使阴阳各居其位,各尽其职,阴平阳秘,则头发可生。  相似文献   

18.
炙甘草汤是《伤寒杂病论》中治疗气血阴阳俱虚的方剂,全方配伍严谨。但历代医家针对其中"麻仁"究竟为何以及其功效多有争议。参考《神农本草经》中的内容,炙甘草汤中"麻仁"应为"火麻仁",在该方中的作用应为"补中益气"。现在流行的"滋阴润肠通便"的观点并不符合仲景时期对该药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甘温除大热"之论,出自李东垣的《脾胃论》。导师刘景源教授认为,其实气虚发热的机制并不复杂,它是因为气虚不能内守,浮越于外所致,也可以说是阴阳失调的表现。"劳者温之,损者益之",明确指出了治疗劳损气虚之证,应当用温补之品。东垣依《内经》制补中益气汤一方,用温补脾胃之品以补气升阳而除热。补中益气汤由温补脾胃的药物组成,通过补气升阳而除热。方中以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补益中气,黄芪、柴胡、升麻升举清阳,使气充而内敛,则不浮越于外,虚热自退。  相似文献   

20.
许蒙  王新志 《中医学报》2020,35(4):746-749
人体的气机通过降、沉、升、浮,如环无端不停地进行圆运动。人体中焦轴轮不利,气机升、降、浮、沉失和,脏腑阴阳失交,便会引起圆运动运转失常,从而产生不寐。治疗应以"复圆"为原则,顺应圆运动的规律,恢复人体气机、调整脏腑阴阳,阴平阳秘,气血调和,神安则寐。在临床上,可将不寐分为心阴不足证、肾阳亏虚证、肝阳不足证、脾胃失和证,其中,心阴不足证治以滋阴降火、安神定志,方选天王补心丹合交泰丸加减;肾阳亏虚证治以温补肾阳、宁心安神,方选附子汤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减;肝阳不足证治以养肝镇惊、安神定志,采用"升肝降胆"之法,方选酸枣仁汤加减;脾胃失和证治以补阳泻阴、宁心安神,方选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加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