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肾脏黏液性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肾脏粘黏性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及免疫组化的研究。结果:肿瘤境界清楚,切面灰白。镜下肿瘤与周围肾组织境界清楚,由紧密排列的、小而狭长、相互构通的小管构成。小管由立方和梭形细胞组成,可见平滑肌瘤样的梭形细胞灶。肿瘤间质黏液样。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CK、EMA、CD15和VIM( ),CD10(-)。结论:肾脏黏液性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是一种低度恶性的肾肿瘤,肿瘤细胞核圆形或梭形,异型性很小,可能来源于远端肾单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肾脏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鉴别诊断。方法:分析1例肾脏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其组织病理学形态及免疫表型特征,对其进行随访并复习文献。结果:肿物切面灰白,与周围肾组织分界清楚。肿瘤细胞排列成2种形态,一种是管状或巢状结构,肿瘤部分呈弯曲的互相交织的管状,条索状,管腔细长,瘤细胞呈巢状漂浮于黏液状背景中;另一种为梭形细胞区,瘤细胞呈条索状排列。瘤细胞阳性表达波形蛋白、上皮膜抗原、细胞角蛋白;不表达CD15、高分子角蛋白抗体、抗人黑素细胞单克隆抗体。随访48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肾脏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具有黏液样小管和梭形细胞结构,生物学行为低度恶性。  相似文献   

3.
肾黏液性管状梭形细胞癌(mucinous tubular and spindle cell carcinoma, MTSCC)是被新命名的一类肾上皮性肿瘤.现将2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合文献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李永舸 《吉林医学》2013,34(10):1989-1990
<正>肾脏黏液性管状和梭形细胞癌(MTSCC)是一种少见的肾脏低度恶性肿瘤,多数患者在确诊前无临床症状,常在体检时偶然发现肾肿物而确诊。在黏液样基质中存在小管样结构和梭形细胞是其组织学特点,此外还具有肾细胞癌的其他形态如透明细胞、乳头状结构等。低级别MTSCC易与后肾腺瘤混淆,高级别MTSCC与肉瘤样肾细胞癌和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相似应与之鉴别,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可鉴别。  相似文献   

5.
嫌色细胞肾细胞癌和肾嗜酸细胞腺瘤CD117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CD117在肾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观察33例嫌色细胞肾细胞癌(RCC)、10例肾嗜酸细胞腺瘤、151例透明细胞RCC、33例乳头状RCC和3例黏液管状梭形细胞癌组织中CD117的表达.结果 33例嫌色细胞RCC中,29例(87.9%)CD117阳性;10例肾嗜酸细胞腺瘤中,9例CD117阳性;透明细胞RCC、乳头状RCC和黏液管状梭形细胞癌中均未见CD117表达.结论 CD117高表达是嫌色细胞RCC和肾嗜酸细胞腺瘤的特征之一,CD11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有助于肾上皮性肿瘤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肾脏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对1例肾脏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进行临床病理学观察和免疫表型研究,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41岁,因无痛性血尿2周于2007年5月18日入院行肾癌切除术。肿物3cm×2cm×2cm,界限清,切面灰白,质软,镜下可见索状、小管状和束状3种结构;肿瘤细胞为立方形和梭形,异型性不明显,核分裂像罕见;肿瘤细胞表达CKpan、CK7、P504S、Vimentin。结论肾脏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是一种罕见的低度恶性肿瘤,须与其他类型肾细胞癌鉴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肾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肾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病例,总结其临床和病理学特点以及免疫组织化学表达情况,并进行荧光原位杂交检测。结果:13例患者年龄39~78岁,平均57.1岁,其中男性4例,女性9例,男女比例为1∶2.25,均无临床症状,为偶然发现。3例行肾部分切除术,10例行肾根治切除术;9例肿瘤位于左侧肾,4例位于右侧肾,最大径2~12 cm。大部分病例镜下形态为经典型形态改变,细胞核分级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国际泌尿病理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Urological Pathology, ISUP)分级系统,11例为G2,2例为G3。病理分期PT1a共6例,PT1b共3例,PT2a共2例,PT2b及PT3a各1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率:波形蛋白(vimentin)、AE1/AE3、α-甲基脂酰辅酶A消旋酶(α-methylacyl-CoA racemase, αMACR)、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 ...  相似文献   

8.
肾黏液性管状梭形细胞癌二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黏液性管状梭形细胞癌(mucinous tubular and spindlecell carcinoma,MTSCC)是被新命名的一类肾上皮性肿瘤。现将2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合文献报道如下。临床资料2例患者均为女性,分别为39岁和50岁,均在体检时发现左肾占位,无血尿及腰痛史。巨检:肿瘤分别位于肾脏中极和肾  相似文献   

9.
A 癌,神经内分泌食管神经内分泌癌四例临床分析(梅波,赖应龙,何光杰等)(4):286 癌,肾细胞肾脏黏液性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一例(孙晨,丛振杰)(8):595  相似文献   

10.
黄小军  胡维维  史健 《中外医疗》2007,26(23):46-46
目的 探讨肾脏粘液性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肾粘液性管状和梭形细胞癌进行光镜观察和免疫组化标记,并对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肿瘤呈结节状,有两种组织结构,一种为小管状排列,另一种为梭形束状排列,瘤细胞形态较温和;免疫组化CK(+)、CK7(+)、EMA(+)、Vimentin(+)、32β E12(+).结论 本病为新近认识的肿瘤,比较少见,恶性程度较低,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肾黏液小管和梭形细胞癌(mucinous tubular and spindle cell carcinoma,MTSCC)是一种罕见的肾脏肿瘤,在所有肾脏肿瘤中占比不到1%。在2004年WHO肾肿瘤分型中首次将其确定为一种独立亚型[1],由梭形细胞、小管和细胞外黏液基质组成。MTSCC发病年龄分布广泛,转移风险较低,预后一般较好[2]。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于2023年2月至3月收治MTSCC患者2例,现回顾性将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并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实性乳头状肾细胞癌(sPRCC)临床病理特点及其与黏液性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MTSC)鉴别。方法:对2例sPRCC进行光镜、特殊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荧光素原位杂交(FISH)检测,并复习临床资料及相关文献。结果:2例sPRCC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50岁和71岁,例2临床表现为腰痛。肿瘤长径分别为2.0 cm、3.5 cm,切面灰白色与周围肾实质界限清晰,例2局部伴出血、坏死。组织学上2例瘤细胞均呈圆形或卵圆形,排列成管状,部分区域瘤细胞相互挤压形成实性片状,例1部分区域瘤细胞排列成梁状,肿瘤边缘见少量乳头状结构,但无脉管轴心,间质内含少量黏液及砂粒体样钙化小体;例2间质内见泡沫细胞聚集,实性片状区域黏液性间质明显。免疫表型:2例均表达AMCAR、CK7、CK19、EMA、vimentin等,Ki-67<5%。FISH结果显示2例均有7号、17号染色体扩增及Y染色体丢失。结论:sPRCC为罕见的乳头状肾细胞癌亚型,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与MTSC有较多重叠性,常难以区分,FISH检测可有效帮助鉴别。  相似文献   

13.
万春生   《中国医学工程》2012,(4):185-186
目的探讨肾脏粘液样小管状和梭行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诊断、鉴别诊断要点。方法观察一例肾脏粘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的病理形态(光镜、免疫组化)及临床资料分析,并结合文献讨论。结果肾脏粘液样小管和梭形细胞癌患者因腰部酸痛不适而就诊,大体观察肿瘤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切面实性,灰红色,镜下肿瘤主要由小管状结构,梭形细胞和粘液样间质构成,瘤细胞呈立方形或梭形,胞浆嗜酸,细胞形态温和,核分裂像少见,免疫组化染色:EMA、CK19、CKpan、vim均阳性表达,SMA、S-100、CD10、CD15均阴性表达。Ki-67〈5%。结论肾脏粘液样小管和梭形细胞癌是一种罕见的低级别肿瘤,明确该肿瘤的形态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肾脏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mucinous tubular and spindle cell carcinoma, MTAS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与鉴别诊断及生物学行为,提高对MTSCC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4例MTSCC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4例MTSCC中,男1例,女3例;年龄37~72(49.3±15.6)岁。肿瘤最大直径4.6~8.0 cm,术后随访1~76个月,均无复发及转移。肿瘤无包膜、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切面灰白实性,其中一例为囊实性。肿瘤镜下表现为小而狭长的小管状结构,其排列紧密、小管间质为淡染的黏液样改变,局部管腔塌陷,呈梁索状或缎带样排列。肿瘤细胞呈立方形和梭形,细胞核圆形或卵圆形,异型性小,核分裂像少见,核仁不明显,坏死少见。免疫组化染色显示,4例肿瘤中Vimetin、EMA、CK7、CK19呈阳性表达;Villin、 RCC、SMA、Desmin、HMB45、MelanA、CAIX呈阴性表达;仅1例CD10弱阳性表达;CD15、P504S呈程度不一的局灶弱阳性表达;Ki-67指数<5%。结论 肾脏MTASCC是一种低度恶性的多形性肾肿瘤,组织形态学谱系较宽,预后较好,诊断时需与肾脏的其他肿瘤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后腹腔镜下分支肾动脉阻滞肾部分切除术治疗肾肿瘤的手术方式和临床效果.方法 对肾肿瘤患者行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13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3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及腹腔脏器损伤病例.平均手术时间(85.0±25.0)min,平均热缺血时间(24.0±13.0)min,术中平均出血(150.0±100.0)ml,无术中输血患者.术后病理确诊肾透明细胞癌10例、乳头状肾细胞癌2例、嫌色细胞癌1例,肿瘤切缘均阴性.术后未出现尿漏,未发生肉眼血尿.随访1~7个月,未见肿瘤局部复发.结论 后腹腔镜下分支肾动脉阻滞肾部分切除术治疗肾肿瘤安全有效,手术创伤小,有可能替代后腹腔镜下肾动脉主干阻滞肾部分切除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 T增强扫描技术对肾细胞癌的病理分类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2—2014年于南京军区总医院行C T检查,并经病理证实为肾细胞癌的病例资料86例,在C T平扫及增强扫描图像上对肾细胞癌各病理分型的肿瘤强化模式、大小、肾周改变、邻近脏器及静脉的受侵情况和淋巴结转移等征象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本组86例肾癌中,病理报告透明细胞癌65例、乳头状肾细胞癌10例、嫌色细胞癌6例、多房囊性肾细胞癌1例、Xpll.2易位性/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1例、黏液性管状和梭形细胞癌1例、未分类肾癌2例。<3 cm的肾癌16例、>3 cm的肾癌70例。肾癌多为富血供肿瘤,明显不均匀强化,各病理亚型的增强方式存在差异。结论应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技术,能够对肾癌进行更加明确地术前诊断以及病理预测,为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肾细胞癌18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肾细胞癌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82例肾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病例术前均行B超及CT检查,38例行MRI检查;根治性肾切除术108例,单纯肾切除术37例,肾部分切除术或肿瘤剜除术12例,腹腔镜下肾切除术5例,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2例,术中探查肿瘤无法切除7例,各种原因未手术者11例;病理结果:手术切除的171例中透明细胞癌119例(69.6%),颗粒细胞癌32例(18.7%),混合细胞型癌16例(9.4%),梭形细胞癌4例(2.3%);本组182例中135例(74.2%)获得随访,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85.4%(53/62)、61.9%(13/21).结论影像学检查对于早期发现肾细胞癌具有重要意义;早期发现、早期行肾癌根治术是提高肾细胞癌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肿瘤最大径≤4 cm的小肾细胞癌患者的临床与病理特征,进一步了解其发生特点及影响术后复发、进展的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法选择肾细胞癌患者20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的一般状况、肿瘤特征、肾细胞癌病灶的病理特征(含镜下特征)。按肾肿瘤病灶最大径将患者分组,使用单因素分析比较各组间患者肿瘤分期、分级与镜下病理特征间的差异,采用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小肾细胞癌患者肿瘤进展及与预后相关的因素。结果:200例肾细胞癌患者中127例患者的肿瘤最大径≤4 cm,病理亚型以肾透明细胞癌为主。随着肿瘤最大径增加,患者出现更高的T分期(P<0.01)、更高的WHO/国际泌尿病理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Urological Pathology,ISUP)分级(P<0.05), 淋巴结转移概率显著升高(P<0.01)。肿瘤最大径≤4 cm时,患者也可出现肿瘤侵犯肾周脂肪、肾窦,肿瘤分级升高(≥3级)及同时性肺转移。肿瘤最大径>4 cm且≤7 cm的肾细胞癌患者出现脉管内癌栓(9.3% vs. 0)、肿瘤坏死(27.8% vs. 5.5%)的比例显著高于肿瘤最大径≤4 cm的患者(P<0.01)。以肿瘤最大径2 cm作为分界点对小肾细胞癌患者行亚组分析,最大径>2 cm且≤4 cm的肿瘤与最大径≤2 cm的肿瘤相比,出现肿瘤内出血(44.7% vs. 23%,P<0.05)、坏死(8.2% vs. 0,P=0.095)的患者更多。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透明细胞癌出现肿瘤侵犯肾被膜的概率高于其他亚型小肾细胞癌(OR=5.15,95%CI:1.36~19.52), 肿瘤内部坏死的小肾细胞癌周围更有可能出现假包膜(OR=14.90,95%CI:1.41~157.50),肿瘤最大径增加会使出现高级别(≥3级)肾细胞癌的概率增加(OR=3.49,95%CI:1.11~10.93)。结论:小肾细胞癌(≤4 cm)整体病理分期、分级较低,但可能出现肾外侵犯及同时性远处转移(synchronous metastasis)现象。肿瘤内部出血、坏死,组织学亚型为透明细胞癌的肿瘤可能影响肿瘤侵犯肾被膜、肿瘤周围出现假包膜等病理特征的发生概率,可以作为进一步区分小肾细胞癌肿瘤学行为、评估预后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乳腺梭形细胞癌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收治的5例乳腺梭形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有关国内外文献.结果 患者均为女性,发病年龄39~61岁,肿瘤大小 4~10 cm, 平均6.4 cm .免疫组化研究显示所有肿瘤都不表达ER、PR和C-erbB-2,但至少都表达一种角蛋白家族标志物.患者行乳腺癌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大部分患者行术后化疗和放疗.到随访结束,1例失访,3例死亡,1例生存,生存期6~67个月.结论 乳腺梭形细胞癌是一种恶性程度高的肿瘤,容易发生内脏转移.它可能是三阴乳腺癌的一个类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下分支肾动脉阻滞肾部分切除术治疗肾肿瘤的手术方式和临床效果。方法对肾肿瘤患者行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13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3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及腹腔脏器损伤病例。平均手术时间(85.0±25.0)min,平均热缺血时间(24.0±13.0)min,术中平均出血(150.0±100.0)ml,无术中输血患者。术后病理确诊肾透明细胞癌10例、乳头状肾细胞癌2例、嫌色细胞癌1例,肿瘤切缘均阴性。术后未出现尿漏,未发生肉眼血尿。随访1~7个月,未见肿瘤局部复发。结论后腹腔镜下分支肾动脉阻滞肾部分切除术治疗肾肿瘤安全有效,手术创伤小,有可能替代后腹腔镜下肾动脉主干阻滞肾部分切除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