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神经症患者家庭环境的特点.方法采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对50例神经症患者进行调查,并按1:1配对原则分别与50例精神分裂症、5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神经症患者的家庭关系表现为低亲密度、高矛盾性及道德宗教观的差异;(2)与精神分裂症相比仅表现为控制性差,而两对照组之间表现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低亲密度、高矛盾性、文化娱乐性缺乏和道德宗教观的不同.结论不良的家庭环境,对子女患精神疾病有重要影响,但它们之间没有明显特异性.  相似文献   

2.
李仕军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17):2118-2119
目的:了解家庭教育对抑郁症患者家庭生活质量和家庭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抑郁症患者家属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研究组进行相应的家庭教育干预.对照组不参与家庭教育干预,6个月后对两组分别进行生活质量综合评定和家庭功能评定.结果:研究组在干预后生活质量量表除物质生活维度没有统计学差异外,躯体、心理、社会等各维度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在研究开始及结束时,各维度评分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家庭功能在干预后与干预前以及与对照组相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家庭教育能改善抑郁症患者家庭质量和家庭功能.  相似文献   

3.
神经症患者父母教养方式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神经症患者与正常人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方法采用EMBU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中文版)对60例神经症患者和60例正常人进行测试。结果神经症组的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低于对照组(P<0.05),父亲惩罚严厉因子,父亲拒绝否认因子,母亲干涉保护因子分均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神经症患者家庭中存在父母教养方式不当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青少年神经症患者的家庭亲密度和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方法采用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量表(FACES-CV)及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对在门诊及住院部的青少年神经症患者55例(研究组)和与之完全对应选择的同龄正常人44例(对照组)进行测试.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在现实的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评分上均低于对照组(P<0.01).而两组理想的家庭亲密及适应性无差异显著性.②研究组的父母教养方式评分中,与对照组相比,父亲的低温暖、理解和高偏爱,过分拒绝、否认(P<0.01)和母亲的过度干涉、过分保护、过分拒绝、否认(P<0.01或<0.05)明显.结论青少年神经症患者的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和父母教养方式存在多种问题,对其心理健康水平及神经症的发病病因、治疗康复均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神经症与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环境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神经症患者家庭环境的特点。方法:采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对50例神经症患者进行调查 ,并按1:1配对原则分别与50例精神分裂症,5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神经症患者的家庭关系表现为低亲密度、高矛盾性及道德宗教观的差异;(2)与精神分裂症相比仅表现为控制性差,而两对照组之间表现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低亲密度、高矛盾性、文化娱乐性缺乏和道德宗教观的不同。结论:不良的家庭环境,对子女患精神疾病有重要影响,但它们之间没有明显特异性。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神经症的家庭亲密度及父母教养方式研究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目的研究青少年神经症患者的家庭亲密度和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方法采用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量表 (FACES CV)及父母教养方式量表 (EMBU ) ,对在门诊及住院部的青少年神经症患者 5 5例 (研究组 )和与之完全对应选择的同龄正常人 44例 (对照组 )进行测试。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 ,研究组在现实的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评分上均低于对照组 (P <0 .0 1)。而两组理想的家庭亲密及适应性无差异显著性。②研究组的父母教养方式评分中 ,与对照组相比 ,父亲的低温暖、理解和高偏爱 ,过分拒绝、否认(P <0 .0 1)和母亲的过度干涉、过分保护、过分拒绝、否认 (P <0 .0 1或 <0 .0 5 )明显。结论青少年神经症患者的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和父母教养方式存在多种问题 ,对其心理健康水平及神经症的发病病因、治疗康复均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催眠疗法对焦虑症患者家庭功能的影响.方法在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门诊诊断为焦虑症的患者,按照入组顺序分为对照组(49例)和研究组(49例).对照组采用焦虑症常规治疗,研究组采用催眠疗法.采用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结果研究组治疗前后情感反应、行为控制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和对照组情感反应、行为控制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研究组治疗前后HAMD、HAM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情感反应、行为控制与HAMA分成正相关(r=0.44,0.51,P<0.05).结论催眠疗法可以改善家庭功能,促进焦虑症状的缓解.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家庭治疗对抑郁症患者家庭功能缺陷的作用.方法 采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评定患者家庭功能缺陷情况以及治疗后的效果.研究组和对照组同时应用抗抑郁药物,研究组给予家庭治疗8周,观察8周后研究组与对照组家庭功能缺陷的纠正情况.结果 抑郁症患者存在明显的家庭功能缺陷,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各分量表比较(P >0.05),具有较好的可比性.治疗后2组比较亲密性[(6.9±3.9)分,5.2±2.8)分]、情感表达[(5.2±3.5)分,(4.0±2.9)分]、矛盾性[(2.7±1.6)分,(3.8±2.5)分]、独立性[(5.1±3.1)分,(3.9±2.6)分]、成功性[(6.4±3.8)分,(4.6±3.2)分]、娱乐性[(4.2±2.3)分,(3.1±2.9)分]、组织性[(6.2±3.4)分,(5.1±3.9)分]、控制性[(3.2±2.4)分,(2.8±2.1)分]等方面均有明显的改善(P <0.01).结论 家庭治疗对抑郁症患者家庭功能缺陷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9.
杨国亮  包天奎  朱丽 《中国全科医学》2005,8(19):1582-1583,1585
目的探讨心脏介入手术患者家庭功能与健康功能状态的关系.方法采用家庭功能评估问卷(Family APGAR)和COOP/WONCA功能状态量表对58例住院行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的患者进行测试,比较家庭功能良好的正常组与家庭功能有障碍组之间在健康功能状态上的差异.结果 (1)家庭功能障碍组患者在家庭适应度、合作度、成熟度、情感度和亲密度等5个方面都有明显功能障碍,与正常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2)两组患者的总体健康功能状态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家庭功能障碍组的社会交往功能分数较低,与正常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有家庭功能障碍的冠脉介入术患者表现为家庭多方面功能的全面障碍.家庭功能对COOP/WONCA功能状态量表所反映的总体健康状况影响不大,但有家庭功能障碍的患者其社会交往功能比家庭功能正常者增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抑郁症患者的家庭负担和家庭功能.方法 采用家庭负担量表(FBS)和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APGAR),对150例符合DSM-Ⅳ诊断标准的抑郁症患者的家庭负担和家庭功能进行评定,并与248个一般家庭进行比较,从家庭的角度评价抑郁症造成的疾病负担.结果 抑郁症患者FBS的家庭经济负担、家庭日常活动、家庭休闲娱乐活动、家庭成员心理健康4个因子的阳性回答率较高(分别为57.1%、51.6%、61.9%、78.6%),家庭成员生理健康、家庭关系两个因子的阳性回答率较低(分别为28.6%、39.7%);农村患者的家庭经济负担因子评分显著高于城镇患者[(1.14±0.09)分;(0.89±0.07)分,t =2.687,P <0.05],而家庭成员心理健康因子评分显著低于城镇患者[(0.42±0.36)分;(0.60±0.58)分,t =3.375,P <0.01];患抑郁症前存在功能障碍的家庭比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24.6%,17.3%,χ2=0.108,P >0.05),患病后出现功能障碍的家庭比例显著高于患病前和对照组(63.4%,24.6%,17.3%, P <0.01);患病后APGAR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比患病前显著降低(均P <0.01).结论 抑郁症造成严重的家庭负担和家庭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1.
神经症患者主客观生活事件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和压力反应等与应激有关因素对神经症患者主观、客观生活事件的影响。方法应用自编生活事件量表、压力反应问卷、特质应对问卷、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及一般情况调查表对88例神经症患者和88名健康对照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神经症组主观事件得分[(13.295±11.845)分]高于健康组[(7.261±10.873)分](P<0.01),而神经症组客观事件得分[(10.239±9.105)分]与健康组得分[(8.376±11.213)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神经症组主观事件与压力反应正相关,与家庭内支持和年龄负相关(P<0.01),客观生活事件与应激其他因素均无关;健康对照组主观事件与压力反应正相关,客观生活事件与压力反应和消极应对正相关(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提示,影响神经症组主观事件的因素依次有客观事件、年龄、压力反应和家庭内支持,预测力为47.7%;但影响神经症组客观事件、健康组主观事件和客观事件的仅有相对应的主观或客观事件。结论神经症患者主观事件报告明显多于健康人群,且神经症患者主观事件受其他压力有关因素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2.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dysfunctions in families with a member suffering from endogenous monopolar depression during the acute phase by means of a case-control study, and to consider the possibilities of psychiatric intervention for families with a patient in the course of monopolar depression. Twenty patients with monopolar depression during the acute phase and family members living in the same household (Depressive families) were compared with twenty-seven non-clinical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ir family members (Control families) with regard to family functioning assessed by the Family Assessment Device (FAD). Depressive families reported significantly worse family functioning than Control families, especially in three areas: Problem Solving, Communication, and General Functioning. Members of Depressive families also perceived their family functioning to be significantly poorer than that of Control families, in the areas of Problem Solving, Communication, Roles, Affective Responsiveness, Affective Involvement and General Functioning, which yielded the same result as a comparison between depressive couples and control couples. The pattern of family dysfunction that was found in the present study, especially in the three areas of family functioning, Problem Solving, Communication, and General Functioning,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appropriate family intervention to improve the family's competence in problem solving and to promote better communication in the family during the acute phase of endogenous monopolar depression. Additionally such family dysfunction has been similarly observed in North American studies, indicating that diverse problems emerge beyond differences in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of families containing a patient with endogenous monopolar depression.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6):178-181
目的 探讨自我管理项目干预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下鼻咽癌(NPC)家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在我院行PICC置管的70例NPC患者,其中35例患者及其家属均接受常规的健康宣教(对照组),35例患者及其家属则实施自我管理干预(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对PICC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患者及家属的自我护理能力、负面情绪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对PICC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各项自我护理能力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干预后的焦虑状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PICC并发症的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将自我管理项目干预应用于PICC置管下的鼻咽癌家庭中,可有效提高患者家庭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自我护理能力,同时缓解其焦虑情况,且对各项并发症的发生也具有较好的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家庭功能和老人扶养意识对护理社会化意识的影响.[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400名大学生及其父母亲进行护理社会化意识、家族聚集性及扶养意识调查.[结果]不同出身区域大学生父母亲家族聚集性、扶养意识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出身区域大学生父母亲护理社会化得分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城市区域大学生、父母亲护理社会化意识得分均明显高于农村区域者(t=2.212,P=0.027;t=3.943,P=0.000);城市、农村出身区域大学生家族聚集性与护理社会化、扶养意识与护理社会化间均无显著相关性,与扶养意识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210,P=0.000);父母亲家族聚集性与护理社会化得分间存在显著负相关(r=-0.120,P=0.036),扶养意识与护理社会化、扶养意识与家族聚集性间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大学生与父母亲护理社会化意识均具有城乡区域特点,大学生与父母亲的家庭聚集性与护理社会化意识相关关系亦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5.
Tourette综合征患儿家庭精神环境与气质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苓 《安徽医学》2004,25(3):174-176
目的 探讨Tourette综合征 (TS)患儿家庭精神环境特征与气质特征。方法 应用家庭环境量表与儿童气质量表对 2 4例TS患儿及家庭进行测查。结果 TS患儿家庭的亲密性、情感表达、知识性、娱乐性、组织性得分均低于中国常模 ,而矛盾性、控制性得分高于常模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P <0 .0 1)。 8~ 12岁组TS患儿活动水平、心境、持久性三个气质维度得分高于中国常模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气质分型不同于常模 ,麻烦型占 41.18%,与常模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P <0 .0 0 1)。结论 TS患儿的家庭精神环境需要改善。对TS患儿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 ,还应根据患儿的气质特点及家庭精神环境特征进行心理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并探讨医学生的心理健康及自杀行为的影响因素,为提高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降低自杀行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某省南部、北部和中部三个地区的省属医学院校的一、二年级11270名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经过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核查并摒弃填写质量较差的问卷后保留10 340份有效问卷,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焦虑、抑郁和自杀行为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家庭环境因素对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结果 女生、二年级医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家庭经济状况差、父母间有暴力打斗行为、家庭功能存在障碍的医学生更容易发展出抑郁和焦虑情绪;被父母/监护人殴打、儿童时期有留守经历的医学生也更易出现焦虑情绪(P<0.05)。同时,女性、被父母/监护人殴打、存在焦虑情绪、存在抑郁情绪、家庭功能存在障碍的医学生更容易出现自杀未遂和自杀意念;对所学专业不满意、父母间有暴力打斗行为、儿童时期有留守经历者也更易出现自杀意念(P<0.05)。结论 医学生的心理健康与自杀行为受家庭关系、成长经历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应加强父母和相关部门对医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杀行为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家庭环境对精神病患者领悟社会支持的影响。方法:用家庭环境量表(FES-CV)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对68名在接受住院治疗的精神病患者进行测评分析。结果:精神病患者对社会支持的总领悟与家庭亲密度、情感表达以及道德宗教观呈显著性正相关(r=0.26,P<0.05;r=0.25,P<0.05;r=0.26,P<0.05)。家庭支持与亲密度、情感表达呈显著性正相关(r=0.29,P<0.05;r=0.35,P<0.01);其他支持与道德宗教观呈显著性正相关(r=0.35,P<0.01)。结论:家庭亲密度越高、情感表达越顺畅以及家庭对道德宗教观越重视,精神病患者领悟社会支持的水平越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抑郁症患者的家庭功能特点及其与1年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4年9月1日至2015年8月31 日在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门诊或住院的抑郁症患者46例,对患者及其同住亲属进行访谈,利用家庭功能评定量表 (Family Assessment Device,FAD)评估其家庭功能,患者门诊结束或出院后12个月内每月通过电话随访其病情变化, 记录患者的抑郁发作时间。同时收集附近社区中性别、年龄、家庭孩子数和社会经济地位相匹配的健康对照家庭42 个。使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家庭功能的差异,并分析患者组家庭功能与抑郁发作持续时间的关系。结果:除 情感卷入和行为控制两个维度外,患者组在FAD另外5个维度上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患者组家庭功能良 好者较家庭功能不良者抑郁发作持续时间更短(P<0.01),6个月内临床痊愈率的比例更高(P<0.05)。除行为控制外, FAD各分量表评分与抑郁发作持续时间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结论:抑郁症患者家庭存在多个维度的家 庭功能受损,且家庭功能损害程度与患者抑郁发作的预后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改善患者的家庭功能或可促进患者病 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青少年强迫症患者及其亲属的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环境特点及其差异.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对20例青少年强迫症患者、32例患者父母(为避免混淆,患者父母组称患者亲属组)及25例正常对照者进行比较研究.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青少年强迫症组的父母情感温暖、理解较少,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较多(P<0.05),患者在家庭中感受到的亲密度、道德宗教观、组织性较少,矛盾性和控制性较多(P<0.05);强迫症亲属组的父母过分干涉和过度保护较正常对照组少(P<0.05),家庭环境各因子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青少年强迫症组与强迫症亲属组相比,患者的父母的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及偏爱较多,母亲的温暖、理解较少(P<0.05);患者感受到的家庭亲密度、情感表达、组织性较少,矛盾性和控制性较多(P<0.05).结论:青少年强迫症患者存在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环境,这些不良的家庭相关因素可能是父母与患者之间双向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