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荣蔚 《开卷有益》2010,(3):38-39
茵陈是常用中药,在《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上品,“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为什么非要“三月采茵陈”呢?这还要从一段故事说起。  相似文献   

2.
1病名与分类 黄疸的病名,首见于《内经》,也称为“发黄”、“黄瘅”,并以白睛、皮肤黏膜、小便发黄为主症。《素问·平人气象论》言“目黄者日黄疸”,则更强调了目睛黄染的重要特征。《灵枢·论疾诊尺篇》详细地描述了黄疸的主要症状,如“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等。《金匮要略》对黄疸类型进行了细化,分为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和黑疸等五类。“黄疸”的病名在后世更加多样化,如晋代葛洪依据黄疸特征又称其为“肤黄病”;至隋代,《诸病源候论》将黄疸称为“黄病”,并根据不同临床表现分称二十八病候。分类方面也更加细化,《圣济总录》中将黄疸细分,有三十六黄之称谓;明代《景岳全书》中的“黄症”即指黄疸,将其分称“阳黄”、“阴黄”、“表邪发黄”和“胆黄”四种病名。  相似文献   

3.
关于黄疸的论述,早在《黄帝内经》有“湿热相交,民病瘅也”“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日黄疸”等记载。以后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论述更详。《神农本草经》所载的茵陈、枝子、黄柏、黄芩、大黄等,沿用至今,仍为治疗黄疸之要药。此外,对于黄疸的传染性和证候及预后,亦有明确记载。如:唐代孙思  相似文献   

4.
胎黄证治一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胎黄又名胎疸,指新生儿黄疸,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儿科疾病。关于其病因,《渚病源候论》谓:“小儿在胎,其母气有热,熏蒸于胎至生下小儿,体皆黄,谓之胎疸也。”笔者自拟小儿胎黄方治疗婴儿胎黄上百例,退黄效果明显,现简介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一、前言 黄疸,是一种以身目发黄,小便黄为主证的疾病,尤以目黄为主要依据,其名首见于《内经》。如《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篇”说:“目黄者,曰黄疸。”“溺黄赤安卧者,黄疸。”随着时代的进展,后人将黄疸一病进行了愈来愈细致的分类。《金匮》黄疸病篇将黄疸分为:黄疸,谷疸,酒疸,女痨疸,黑疸五种。《诸病源候论》有二十八候之说,《圣济总录》有九疸,三十六黄之分;后世医家又分为阳黄、阴黄两大类,沿用至今。本文所述仅限于阳黄范围即《金匮要略》黄疸病篇第九条所说:“脉沉,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皆发黄。”  相似文献   

6.
茵陈蒿汤     
潘辉 《开卷有益》2014,(6):51-51
茵陈蒿汤由东汉医家张仲景拟定,载于《伤寒论》,主治湿热黄疸。黄疸有阴、阳之分,阳黄责之于湿热,阴黄责之于寒湿。本方为治湿热黄疸之主方,其中,《伤寒论》用治瘀热发黄,《金匮要略》用治谷疸。方药组成:茵陈18克,栀子9克,大黄6克。原方谓:"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具有清热利湿退黄的功能。症状表现为: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腹微满,口中渴,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沉数等。本方是主治湿热发黄的一首卓效方剂。方中茵陈清热利湿,疏利肝胆,为主药。  相似文献   

7.
黄疸也称黄癉,以目黄、身黄、小便黄赤为主要症状。其中目黄是确定本病的主要依据,若仅身黄而目不黄者不属于黄疸病。《内经》中对本病早有记载,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湿热相交,民当病癉。”又如、《素问·平人气象论》中也明确指出“目黄者,日黄疸”。黄疸病的分类始于《金匮要略·黄疸病篇》,分黄疸、谷疸、酒  相似文献   

8.
“胎疸”又叫“胎黄”,系指出生一个月内婴儿面目及全身皮肤发黄。常合并发热,呕吐腹痛,不思食,小便黄等症。类似西医的新生儿阻塞性黄疸。《幼科释迷》谓:“胎黄者小儿生下遍身面目皆黄,状如金色,壮热大便不通,小便如栀汁,乳食不思,啼哭不止,此胎黄之候,皆因受湿热而传于胎也”。笔者采用清热利湿,活血化淤法,以茵陈四苓散加味,共治疗“胎疸”11例收到满意的效果。典型病例谭某,男,一月,我院职工家属。1982年2月11日,因高热一天后出现全身皮肤发黄,伴阵发性烦躁不安,食入即吐,腹胀,大便秘  相似文献   

9.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尿黄,其中以目黄为确定本病的重要依据。《素问·平人气象论篇》:“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灵枢·论疾诊尺篇》:“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张仲景把黄疸分为五类,治有十一法。先谈分类: 黄疸:脾积湿热,溢于体表,必发黄疸。“脾色必黄,瘀热以行。”频似急性黄疸型肝炎。  相似文献   

10.
陈宝明 《基层医学论坛》2005,9(11):1002-1002
茵陈蒿汤又名茵陈汤,出自〈伤寒杂病论〉,是治疗黄疸病的一个名方.本方是由茵陈蒿、栀子、大黄等三味药组成,方中用茵陈蒿清热利湿退黄;栀子之苦寒,清解三焦之邪热;大黄泄热通便,化瘀破结,共奏清热利湿退黄的功效.黄疸病汉代张仲景从病因病机将其分为黄疸、谷疸、酒疸和女劳疸等.近代则多从临床表现、特别是黄疸的色泽将其分为阳黄和阴黄.凡阴黄者,多由寒湿所致,其临床表现为黄色晦暗、四肢逆冷等寒湿诸证,治用茵陈四逆汤等.而阳黄者,多由湿热所致,其临床表现为黄色显明、身热口干等湿热诸证,治疗根据其湿热之偏轻偏重方用茵陈五苓散或茵陈蒿汤等.茵陈蒿汤是治疗湿热发黄、热重于湿之阳黄证,且被后世看作治疗阳黄证的代表方.但是,使用本方时务必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茵陈的用量一定要大,一般可用至30~60克,或者更多.第二,必须先煮茵陈20~30分钟,然后再纳入余药,以便更好地发挥茵陈褪黄的作用,否则难以取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古籍中治疗黄疸的名方"茵陈蒿汤"进行剂量考证,为茵陈蒿汤的现代临床应用提供剂量参考依据。方法:以《中华医典》为数据源,以"茵陈蒿汤""茵陈""茵陈蒿""疸""黄疸""黄瘅""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发黄""阳黄""阴黄"为检索词,对东汉至清代近两千年的文献进行搜集,检索茵陈蒿汤文献,应用"SPSS19.0"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茵陈蒿汤中,茵陈、大黄、栀子历代总平均剂量依次为128.93 g、60.93 g、15.12 g。古代医家应用茵陈蒿汤治疗黄疸时最常出现的剂量关联是:茵陈82 g、大黄27 g、栀子14 g,其剂量配比为6∶2∶1。结论:茵陈蒿汤古代应用中,茵陈用量大,建议临床应用茵陈蒿汤时,茵陈、大黄、栀子的剂量比为6∶2∶1。  相似文献   

12.
黄疸病首见于《素问·平人气象论》,记载:“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在《伤寒论》中,张仲景就曾有散在论述,而在《金匮要略方论·黄疸病脉证并治》中则著专篇论述,明确指出治黄大法是“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同时其他治法如活血化瘀、通下祛邪等治法在方药中也均有涉及,在理论和临床实践中都有较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对后世黄疸治疗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祖国医学虽无肝炎的名称,但在《内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中早就有与本病相似的记载.如“湿热相交,民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善怒”,“伤寒七八  相似文献   

14.
黄疸 ,是以身黄 ,小便黄 ,尤以目黄为主证的疾病。“黄疸”最早见于《素问·平人气象论》 ,其云 :“目黄者曰黄疸”。但对其病因病机及治法均未论及。仲景禀承《内经》要旨 ,集秦汉证治大成 ,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火逆发黄、瘀血发黄、寒湿发黄、湿热发黄诸种类型。笔者在学习《伤寒论》的基础上 ,仅就湿热发黄一证的病因病机及其方治 ,浅书已识。谬误之处 ,望希指正。1 湿热发黄的病因病机“湿热郁蒸”而发黄 ,作为湿热发黄的病因病机而言 ,虽被历代医家所公认 ,然对原文中的“瘀热在里”的看法不一 ,注释有别。成无己认为“胃为土而色黄 ,…  相似文献   

15.
方法:利用鲁米那加茵陈汤治疗新生儿黄疸。目的:提高新生儿黄疸的治愈率。结果:提高治愈率24%。结论:鲁米那加茵陈汤可增加胆红素的排泄,提高新生儿黄疸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6.
1 黄疸概念与分类 黄疸,亦称黄瘅,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赤为主要特征的一 种病证。现代医学认为,黄疸是一个症状,凡是引起血中胆红素 异常升高的疾病,均可出现黄疸。黄疸病名首见于《内经》。《素 问·平人气象论》曰:“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 疸。”《灵枢·论疾诊尺》篇:“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  相似文献   

17.
黄疸型肝炎,祖国医学称“黄疸”。主要是由于湿热之邪熏蒸肝胆脾胃而发病。现代医学认为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上儿童及青壮年的发病率高于老年。笔者采用茵陈粥治疗,寓补于治。治中兼补,药治与食治相结合,临床收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黄疸一病首见于《素问·平人气象论篇》,日:“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日黄疸。”又《灵枢·论疾诊尺》篇说:“身痛面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黄疸,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临床诊断依据,中医辨证分为阳黄、阴黄两型。笔者自1998年至今,诊治黄疸病数例,随症加入附子、丹参,每获良效。[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在祖图医学中,雷公炮制药性赋寒性篇,载有“茵陈主黄疸而利水”,伤寒论第236条载有“但头汗出、身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者,此的淤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温疫论云“邪无输泄,经气郁滞,其传力疸,身目如金者;茵陈汤”。医学衷中。参西录张锡纯氏论茵陈,谓其“凉而能散”。本经谓其善治黄疸,仲景治疸症亦多用之。以其善消肝胆之热,兼理肝胆之郁。热消郁开,胆汁入肠之路毫无阻隔。本草纲目拾遗上册载有:“红枣甘温无毒,生和脾胃,益血壮神,能补气,功同人参,补虚劳、定神志”等语。根据上述各名医的理论和经验,均记载茵陈确能促迸胆汁分泌旺盛,有利尿作用,“能净化血液,除邪气,能除天行时疾”等语,可说明和传染性疾病有效。多年来,笔者根据民间单方,经系统整理,采用茵陈煮枣洽疗黄疸病人甚多,现仅将河21例传染性肝炎的临床疗效观察,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发黄,亦即黄疸。最早见于《素问·平人气象论》,其云:“目黄者曰黄疸”,但对其病因病机及治疗均未论述。仲景禀承了《内经》要旨,集秦汉证治大成,对黄疸病的理法方药进行了详尽的论述,提出了“瘀热在里,身必发黄”的病机,湿热、火逆、寒湿、瘀血、饮食、房劳等致黄的病因,以及制定了一系列治黄法则和相应方药,丰富和发展了《内经》理论,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笔者重温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内容,用汗、吐、下、清、温、和、补、消八法对《伤寒杂病论》中的发黄证的治疗进行了归纳总结,以便记忆。兹不揣简陋,与同道商榷如下。1汗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