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 观察使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与氯胺酮复合丙泊酚在小儿唇腭裂修复手术中的血流动力学的改变、麻醉效果与术后并发症.方法 选择30例ASA-I~II级,全麻下行唇腭裂修复手术的患儿,分别采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R组)与氯胺酮复合丙泊酚(F组)进行麻醉,观察麻醉前、切皮时、缝合时的血流动力学、术后拔管时间及苏醒期有无躁动、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 R组麻醉过程中SBP、DBP、HR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R组手术切皮及缝合HR 低于F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R组较F组相比,术后苏醒时间缩短,苏醒期躁动、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减少.结论 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可为小儿唇腭裂修复手术,提供稳定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快速苏醒和较高的安全性,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儿麻醉中使用氯胺酮联合用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需要行手术治疗的120例患儿,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氯胺酮联合咪唑地西泮麻醉,观察组给予氯胺酮联合异丙酚麻醉,观察麻醉诱导期及手术开始15 min患儿心率(HR)、呼吸频率(RR)、平均动脉压(MAP)以及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情况,并观察两组患儿苏醒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结果:观察组麻醉诱导期及手术开始15 min的HR和MAP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麻醉术应用氯胺酮联合异丙酚麻醉效果要优于氯胺酮联合咪唑地西泮,患儿血流动力学平稳,生命体征平稳,苏醒时间快,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3.
魏会霞  王玉佩 《重庆医学》2014,(27):3570-3572
目的:观察地佐辛用于小儿全身麻醉下唇腭裂修复术围拔管期的镇痛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于2013年1月1日至8月1日,在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麻醉科全身麻醉下择期行唇腭裂修复术患儿6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 )Ⅰ~Ⅱ级,分为 D、F、N组,每组20例。所有患儿均实施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术毕前15 min D组静脉注射地佐辛0.10 mg/kg ;F组静脉注射芬太尼1.00μg/kg ;N组给予等剂量生理盐水。观察并记录插管前、拔管时、拔管后5 min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术毕至拔管时间;苏醒期Riker镇静躁动评分;拔管后30 min儿童行为量表疼痛程度(FIACC )评分及拔管后30 min内各种不良反应(呼吸、循环抑制、恶心、呕吐、嗜睡、头痛、锥体外系反应)的发生率。结果3组患儿全部顺利完成手术,3组患儿年龄、体质量、手术时间、七氟醚吸入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患儿拔管时及拔管后5 min的MAP、HR均显著低于N组、F组(P<0.05),而D组、F组拔管时、拔管后5 min的MAP、H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儿术毕至拔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患儿苏醒期Riker镇静躁动评分及拔管后30 min FLACC评分明显低于N组、F组(P<0.01);3组患儿拔管后30 min均未见呼吸、循环抑制、恶心、呕吐、嗜睡、头痛、锥体外系反应等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地佐辛用于小儿全身麻醉唇腭裂修复术围拔管期镇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皮名芳  陈春  林雷  王顶鸣  唐万英  侯俊 《西部医学》2013,(11):1694-1695,1698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啶在麻醉恢复室中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对预防全麻患者术后苏醒拔管期躁动、寒战、恶心、呕吐发生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全麻下行腹腔及盆腔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A组)和对照组(B组)各50例.A组在苏醒拔管前静脉缓慢输注右美托咪啶0.5μg/kg,输注时间>10分钟;B组输注等量生理盐水,比较两组全麻术后苏醒拔管期躁动、寒战、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及各时段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情况.结果 A组苏醒期躁动、寒战、恶心明显少于B组(P<0.05);且拔管时、拔管后2、5min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也明显低于B组(P<0.05),但与拔管前的MAP、HR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而B组拔管时、拔管后2、5min的MAP、HR与拔管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各时段血氧饱和度(SpO2)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右美托咪啶可有效预防全麻苏醒期躁动、寒战、恶心等不良反应,并能维持苏醒拔管期血流动力学稳定.  相似文献   

5.
何加宁  杨川  易蓉 《吉林医学》2009,30(17):1893-1894
目的:观察氯胺酮复合骶管麻醉在小儿下腹部手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行腹部以下部位择期手术的患儿40例,年龄2~8岁,ASA I~Ⅱ级,随机均分成两组。A组为氯胺酮复合小儿骶管麻醉,B组为单纯氯胺酮麻醉,观察入室时(T1)、手术切皮时(T2)及手术结束后(T3)各时患儿的HR、SpO2及MAP变化,术中氯胺酮用量及苏醒时间,术中及术后躁动、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A组氯胺酮总用量较B组明显减少(P<0.05),MAP、HR波动小于B组,患儿苏醒较B组快,术中及术后躁动、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少(P<0.01),B组有4例出现呼吸抑制经正压辅助呼吸后SpO2很快回升95%以上,A组术后护理中小儿的配合较B组好。结论:氯胺酮复合骶管麻醉用于小儿下腹部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芬太尼诱导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在小儿扁桃体切除手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ASA分级I~Ⅱ级,择期行小儿扁桃体切除术40例,随机分为瑞芬太尼组(R组)和芬太尼复合瑞芬太尼组(FR组),每组20例.麻醉诱导R组用瑞芬太尼1μg/kg,FR组用芬太尼4μg/kg,麻醉维持两组均采用瑞芬太尼0.1~0.4μg/(kg·min)泵注.观察并记录两组麻醉诱导及维持期BP、HR、SpO2、术毕停药至气管拔管时间、苏醒时间及苏醒期呼吸抑制、喉痉挛、躁动或哭闹、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儿清醒时间、拔管时间无显著性差异,但FR组在术后苏醒期SBP、HR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低于R组.结论:芬太尼诱导复合瑞芬太尼维持可更好地满足小儿扁桃体切除手术的麻醉,具有血流动力学稳定、清醒恢复快、术后急性疼痛轻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陈奋莺  周洁民  苏洁 《当代医学》2011,17(36):58-59
目的评价喉罩通气在小儿纤支镜检查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15例ASA分级Ⅰ~Ⅱ级接受纤支镜检查的住院患儿为观察对象,以芬太尼4μg/kg+丙泊酚2mg/kg诱导后置入喉罩接L型通气接头通气,术中保留自主呼吸,持续泵入丙泊酚4mg/kg.h维持麻醉,检查者将纤支镜从L型吸痰通气接头插入并穿越喉罩,通过纤支镜注入少量2%利多卡因后开始操作直至完成手术。监测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及心电图(ECG)。同时观察并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呛咳,体动情况、苏醒时间、苏醒期躁动情况以及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结果诱导后患儿MAP及HR均明显低于麻醉前水平,手术开始后MAP及HR逐渐恢复诱导前水平,术中各时间点MAP及心率(HR)变化无明显差异,术中患儿SpO2均保持90%以上,术中无呛咳,体动;苏醒快且彻底;只发生一例苏醒期躁动且恶心呕吐发生率低。结论喉罩可以提供确实可靠的通气,辅以小剂量芬太尼+异丙酚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在小儿纤支镜检中可产生良好的镇静效果,减少因手术操作引起的应激反应,减少苏醒期躁动及恶心呕吐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芬太尼诱导复合瑞芬太尼麻醉用于小儿扁桃体切除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旭红  沈通桃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6):1825-1827
目的:观察芬太尼诱导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在小儿扁桃体切除手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ASA分级Ⅰ~Ⅱ级,择期行小儿扁桃体切除术40例,随机分为瑞芬太尼组(R组)和芬太尼复合瑞芬太尼组(FR组),每组20例。麻醉诱导R组用瑞芬太尼1μg/kg,FR组用芬太尼4μg/kg,麻醉维持两组均采用瑞芬太尼0.1~0.4μg/(kg.min)泵注。观察并记录两组麻醉诱导及维持期BP、HR、SpO2、术毕停药至气管拔管时间、苏醒时间及苏醒期呼吸抑制、喉痉挛、躁动或哭闹、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儿清醒时间、拔管时间无显著性差异,但FR组在术后苏醒期SBP、HR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低于R组。结论:芬太尼诱导复合瑞芬太尼维持可更好地满足小儿扁桃体切除手术的麻醉,具有血流动力学稳定、清醒恢复快、术后急性疼痛轻的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在小儿腹腔镜疝气手术中的麻醉维持效果,并与芬太尼相比较。方法:选择采用腹腔镜治疗小儿疝气5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例。全身麻醉诱导均给予芬太尼、丙泊酚、顺式阿曲库胺或维库溴胺,其中F组为丙泊酚、芬太尼维持。R组为丙泊酚、瑞芬太尼泵入维持。持续监测Bp、SpO2、HR、ECG,观察患儿麻醉苏醒时间及躁动情况。结果:两组患儿皆手术顺利,麻醉满意。MAP、HR在人工气腹后10 min及拔管即刻R组明显低于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R组苏醒快,躁动多。SpO2在各时点无明显变化,无低氧血症发生。结论:瑞芬太尼应用于小儿腹腔镜手术能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具有可靠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停药后在体内迅速消除,苏醒质量高。而芬太尼术后镇痛效果强,躁动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0.
刘小青  黄爱兰  李静  甘丽霞  秦丹丹 《中外医疗》2013,32(16):99-99,101
目的探讨丙泊酚复合骶管阻滞麻醉与单纯静脉全麻用于小儿下腹部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下腹部手术的患儿60例,随机分为丙泊酚复合骶管阻滞组(A组)和丙泊酚复合芬太尼单纯静脉全麻组(B组),每组30例。A组采用单次骶管阻滞复合静脉持续泵注丙泊酚麻醉,B组采用静脉持续泵注丙泊酚及间断追加芬太尼麻醉。记录入室时(T0)、切皮时(T1)、手术10min时(T2)、术毕时(T3)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苏醒时间、SPO2<95%及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结果与T0相比,B组中MAP、HR均增高(P<0.05),A组MAP、HR均无明显变化(P>0.05);A组苏醒时间短于B组(P<0.05);B组SPO2<95%的发生率>A组(P<0.05);两组患儿均无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结论丙泊酚复合单次骶管阻滞能为小儿下腹部手术提供良好的麻醉效果,术后苏醒快,可推广应用于这类手术麻醉。  相似文献   

11.
采用恢复正常解剖关系的手术方法,治疗唇裂畸形41例。结果:39例经治疗后外形修复良好,2例需作进一步修复,所有病例无一例发生感染。并对手术设计方法及局部解剖结构进行了详尽的介绍。  相似文献   

12.
孕早期环境因素与非综合征型总唇裂发生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儿童非综合征型总唇裂发生的主要环境影响因素,为预防其发生提供相关分析数据.方法 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非综合征型总唇裂病例和对照的母亲进行问卷调查,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对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叶酸(OR=0.100,95%CI:0.032~0.312)有可能预防非综合征型总唇裂的发生;感染(OR=4.155,95%CI:2.166~7.970)、化学毒物接触(OR=6.816,95%CI:2.528~18.381)、情绪状况(OR=3.250,95%CI:1.477~7.154)是引起非综合征型总唇裂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母亲妊娠早期感染、妊娠早期化学毒物接触和心情紧张是影响儿童非综合征型总唇裂的主要危险因素,加强妊娠早期叶酸的补充有可能降低发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104例先天性腭裂患儿婴儿期手术修复的效果.探讨先天性腭裂婴儿期修复的可行性及语言功能效果。方法对104例先天性腭裂患儿在口腔或鼻腔插管复合麻醉下分别选用单瓣法、二瓣手术法、三瓣手术法、四瓣手术法或“Z”成形术、反向双“Z”形瓣法等修复。结果104例均为一期愈合,外观形态得到良好效果,1~20年的随访,显示语言功能良好。结论在口腔或鼻腔插管复合麻醉及熟练的手术技巧下,先天性腭裂婴儿期手术修复是安全的,比延期手术效果明显.特别是语言功能方面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4.
粤东地区930例唇腭裂患者临床资料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粤东地区先天性唇腭裂的患病状况与特点,探讨与唇腭裂发生有关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002~2004年问由汕头大学医学院医疗扶贫行动组织的“美纯行动”及于我院行唇腭裂手术930例唇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唇腭裂的构成比中,主要以单侧唇裂伴腭裂,双侧唇裂伴腭裂及单侧唇裂为主,分别为33.98%,23.23%与29.02%,单纯的腭裂及单纯的双侧唇裂较少。双侧唇裂与双侧唇腭裂男女问差异有非常显著性。左比右多见。唇腭裂畸形与患者的胎次关系中第一胎,第二胎,第三胎,第四胎,第四胎以上的构成比分别为23.17%,33.10%,16.93%,14.77%,11.91%,但各种类型的唇腭裂畸形均与患者的胎次无显著性差异。母亲妊娠前3个月所接触的风险因素中共有226例(24.30%)。结论唇腭裂的发生可能与遗传、胚胎发育早期的环境因素、药物影响等有关。  相似文献   

15.
陈惠英 《中外医疗》2014,(36):24-25
目的探讨先天性唇裂手术麻醉中采用深麻醉下拔管的可行性。方法将2012年12月—2013年12月该院接收的60例先天性唇裂患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在全麻的基础上,对照组于清醒后拔管,观察组于深麻醉下拔管,对比两组患儿不同节点的HR、Sp O2、面罩给氧、PETCO2以及患儿支气管痉挛、喉痉挛、躁动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T1、T2节点的Sp O2分别为3.33%、10.0%,低于对照组36.37%、53.33%。T1、T2节点观察组无支气管痉挛、喉痉挛、躁动以及面罩给氧困难发生,对照组发生率分别为20.0%、33.33%、70.0%、60.0%,40.0%、26.67%、33.33%、50.0%,明显高于观察组的分别为0(P〈0.05)。结论先天性唇裂手术麻醉中采用深麻醉下拔管,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安全可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用50例正常人和10例唇腭裂头颈标本,做动脉照影和解剖观测。发现唇裂者的上唇动脉沿唇红缘和裂缘走行,终止于鼻翼基部(患侧)和鼻小柱基部(健侧)。双侧完全唇裂的人中部和切牙骨的动脉来自鼻中隔后动脉,筛前动脉,鼻翼动脉或鼻外侧动脉。正常腭部由腭大动脉,腭小动脉,鼻腭动脉,腭升动脉,咽升动脉和扁桃腺动脉供应。腭裂者腭大动脉不与鼻腭动脉吻合(患侧)。腭大动脉、腭升动脉不能与对侧同名动脉吻合,腭升动脉前支缩小,后支前移并沿裂缘前行,咽升动脉咽支不是循咽腭肌至软腭,而是从颅底沿腭帆提肌后内侧下行至软腭的鼻腔面。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告新疆9个地区23所医院从出生监测中获得的资料。在25475例国产儿中出生缺陷儿417例,有唇腭裂51例,其发生率为20.02/万,居全国第九位。男为18/万,女为21/万。汉回两族与维吾尔族相比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汉族与回族相比无差异(P>0.05)。4例有遗传史。对唇腭裂发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改良三角瓣法修复单侧不完全性唇裂2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改良三角瓣法修复单侧不完全性唇裂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5例单侧不完全性唇裂患者采用改良三角瓣法修补术,手术定点参考健侧人中嵴,唇红缘上皮肤小三角瓣加唇上方弧形切口,分离鼻翼基底的肌肉,重建完整口轮匝肌肌环,并保持唇高一致。结果:鼻孔对称;瘢痕位于人中嵴处;唇弓形态自然;红唇饱满;25例手术效果均满意。结论:改良三角瓣法术后唇鼻部对称,外形自然,是修复单侧不完全性唇裂简单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9.
应用改良Millard术式修整先天性单侧唇裂66例,以鼻翼、鼻孔、人中嵴、唇弓及唇珠五个解剖学标志全面评估术后疗效。先天性单侧唇裂的修复应是上唇、鼻的整体修复,才能符合上唇美学的要求,鼻翼软骨的早期潜分对患侧鼻翼发育无明显影响,因此应综合评估先天性单侧唇裂的术后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胎儿正常唇腭部与唇腭裂畸形的超声检查方法、最佳检查时机及声像图特征,旨在提高产前超声对唇腭裂畸形的确诊率。方法:利用超声对6748例孕16~41周的孕妇常规进行胎儿口唇部观察。结果:6748例中有6254例胎儿口唇部能清晰显示,唇裂17例,检出率88.1%,漏诊2例。结论:孕18~32周是超声检查胎儿唇腭裂畸形的最佳时机。二维声像图诊断唇裂的直接征象为胎儿唇部回声失落,鼻小柱向健侧移位,患侧鼻翼内陷是唇腭裂的常见声像图表现。超声是筛选和诊断胎儿唇腭裂畸形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