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磁敏感成像(SWI)序列在颅脑外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64例颅脑外伤患者,行CT平扫、MRI常规序列及SWI序列检查,分析颅内外伤性病变SWI特点及SWI序列检出病变的敏感性。结果 复合性外伤48例,单一性外伤16例。64例颅脑外伤中存在硬膜外血肿6例,硬膜下血肿11例,硬膜下积液4例,脑实质挫裂伤并血肿1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7例,脑室出血4例。SWI序列上颅内血肿表现为高或低信号,脑实质内血肿周围出现高信号水肿,脑室、蛛网膜下腔出血表现为铸型或线状低信号。64例颅脑外伤中合并弥漫性轴索损伤46例,SWI检出弥漫性轴索损伤病灶数为512个,其中水肿伴出血灶430个,单纯水肿灶82个,主要表现为斑点状低信号及片状高信号;常规MRI序列检出病灶489个,水肿伴出血灶91个,单纯水肿灶398个。SWI检出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敏感性优于常规MRI序列(χ2=7.979,<0.05)。结论 SWI序列能有效检出颅脑外伤颅内病变,特别是对弥漫性轴索损伤检出有突出价值,能有效评价颅脑外伤严重程度,应作为颅脑外伤的常规检查序列。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高场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SWI)联合液体衰减恢复序列(FLAIR)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经磁共振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MR表现,行常规T1WI、T2WI扫描及FLAIR、SWI序列扫描。结果5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FLAIR及SWI均可显示, FLAIR表现为脑沟裂池内高信号,SWI为低信号,6例患者T1WI可见高信号蛛网膜下腔出血,T2WI无1例显示。结论常规MR序列诊断SAH准确率不高,FLAIR联合SWI对SAH敏感性高,诊断准确率高,可作为诊断SAH的常规序列组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临床表现、MRI诊断。方法:分析30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资料及MRI图像资料,其中24例还先后做过CT检查,同时对所有病例进行GCS评分。结果:DAI的MRI征象主要表现为弥漫性脑肿胀,双侧脑白质水肿,脑室、脑池、脑沟及蛛网膜下腔变窄消失,无中线移位。脑实质出血20例,呈斑点状,直径大多小于2.0cm,主要位于胼胝体、脑干、小脑,基底节区及皮髓交界处,蛛网下腔出血和/或脑室出血12例;合并硬膜外血肿5例;颅骨骨折6例。结论:DAI根据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可作出临床诊断,MRI对DAI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弥补CT的局限性,对临床早期诊断、治疗以及评价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细菌性脑膜炎的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MRI对细菌性脑膜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0例,临床证实为细菌性脑膜炎患者的MRI平扫、增强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影像特点。结果MR平扫可见局部脑膜增厚10例,脑沟模糊37例,脑实质异常信号25例。增强后脑膜强化方式分为三种:软脑膜-蛛网膜下腔强化30例,表现脑表面及脑沟内细线状或条带状强化。硬脑膜-蛛网膜强化3例,表现脑膜较厚的、连续的弧线状高信号影,未伸入脑沟内。全脑膜强化7例。并发症包括硬脑膜脓肿形成2例、脑积水4例、脑室内出血2例、室管膜炎2例。结论细菌性脑膜炎的MRI增强表现具有-定特征性,正确的诊断有赖于结合临床资料和影像征象的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5.
MRI和CT在高血压性脑出血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李花 《现代实用医学》2005,17(10):615-616,620
目的 探讨MRI与CT在高血压性脑出血诊断中的应用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58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CT检查结果和/或MRI常规序列及FLAIR序列图像表现,52例患者接受MRI检查,233例患者接受CT检查,其中27例患者同时接受了2项检查。结果 合并蛛网膜下隙出血15例,血肿破入脑室56例,死亡61例。CT值在53~85HU,多表现为类圆形、梭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清晰、密度均匀的高密度灶,周边环绕低密度水肿带,血肿较大者,占位效应明显。MRI检查:FLAIR图像表现为高信号,合并蛛网膜下隙或脑室出血的FLAIR图像均可见脑沟内呈明显高信号,而T1WI和T2WI信号则呈不确定状态。结论 CT特异性高,MRI敏感性高,结合2项检查可以提高诊断准确率。MRI的FLAIR序列显示急性蛛网膜下隙或脑室出血明显优于常规序列,具有可靠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覃柳生  左仁杰  韦文华 《右江医学》2012,40(4):553-554,613
目的探讨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的CT表现特征和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85例患者,分析CT表现特点。结果 TSAH位于脑池(纵裂池、侧裂池、环池、枕大池)90例,位于脑表面沟50例,脑池、脑沟同时有出血45例,大部分患者合并有其它的颅脑损伤及有多处蛛网膜下腔出血。结论 CT检查是诊断TSAH较为可靠的依据及主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临床急症之一,发病急并伴有严重的头痛。临床上一直将CT作为评价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选方法,特征性地表现为脑池、脑沟内的高密度影。但有时因出血量少或后颅窝出血,CT难以发现,导致CT与临床诊断相矛盾。MRI常规SE序列,由于脑脊液信号掩盖了出血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脑内恶性淋巴瘤CT、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 分析原发性脑内恶性淋巴瘤的CT、MR影像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分析8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脑内恶性淋巴瘤的CT、MRI影像资料,其中6例进行CT检查,2例进行MRI检查.结果 8例中有7例为单发,1例为多发,共9个病灶,其中位于脑表面及灰白质交界区病灶6个,位于脑室内深部白质区病灶3个.原发性脑内恶性淋巴瘤的影像学病灶形态多为圆形或类圆形,边界较清楚,瘤周水肿及占位效应轻.CT表现为等或稍高密度影,无出血及钙化;MRI表现为T1WI呈略低或等信号,T2WI呈等或略高信号,注射对比剂后病灶均有强化.病理结果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结论 原发性脑内恶性淋巴瘤影像学表现及发生部位缺乏特征性,容易产生误诊,综合分析影像表现有助于提高对该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诊断价值,并比较早产儿与足月儿间的差别。 方法 对115例怀疑脑损伤的新生儿行常规MRI、DWI和SWI检查,明确有无颅内出血并记录各序列出血灶个数,比较3种方法在颅内出血检出率、分布区域及病灶检出个数的差异,并比较早产儿与足月儿间颅内出血分布区域及病灶检出个数的差异。 结果 115例新生儿中,SWI的颅内出血检出率高于常规MRI及DWI(检出率分别为32.2%、26.1%、12.2%,P<0.05),常规MRI亦较DWI高(P<0.05)。37例颅内出血新生儿,常规MRI、DWI及SWI检出颅内出血灶分别为66、33、125个,SWI较常规MRI及DWI、常规MRI较DWI显示更多出血灶(均P<0.05)。出血灶主要位于生发基质-脑室、大小脑半球(分别为33、34、25个),SWI较常规MRI及DWI显示更多这些部位的出血灶(均P<0.05);常规MRI及SWI较DWI更敏感地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及硬膜下出血(P<0.05),但常规MRI与SWI相仿。早产儿出血灶总数及生发基质-脑室出血灶数目均多于足月儿(P<0.05),而其他部位出血灶数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SWI对新生儿颅内出血检出优于常规MRI及DWI,但各序列显示不同部位颅内出血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对怀疑有颅内出血的新生儿,应行上述序列检查以综合判断有无颅内出血及出血数目。上述结果可为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磁共振成像(MRI)在诊断急性非外伤性颅内出血中的价值。方法:对40名患者行磁共振T2-FLAIR、GRE-T2*WI、DWI序列的扫描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平扫,比较检查效果。结果:脑内出血在GRE-T2*WI上表现为片状低信号,DWI上呈低或高低混杂信号。T2-FLAIR上表现为片状或环形稍高信号;蛛网膜下腔出血在GRE-T2*WI上表现为沿脑沟分布的低信号,在T2-FLAIR上表现为沿脑沟分布的高信号带。多序列组合MRI诊断敏感性高于CT。结论:多序列组合MRI可以准确诊断急性期非外伤性颅内出血,使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的MRI一站式诊断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1.
自发性颅内出血可进入脑表面的蛛网膜下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发生在脑实质内(原发性脑内出血,PICH),进入脑室(脑室出血)或进入硬膜下腔(硬膜下血肿).临床上、CT上甚至病理上区别较困难,因为原发性脑内出血可以破裂分布到脑表面或进入脑室,囊状动脉瘤也可以破裂引起出血进入脑内及蛛网膜下腔.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CT在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的应用意义。方法:搜集2012年7月-2013年7月我院接收的蛛网膜下腔出血50例患者,对其CT在诊断中的应用意义进行总结性分析。结果:50例患者CT表现为脑沟裂内条带状或线状高密度影,或脑池内高密度铸型。7例脑梗塞,占14%;23例脑室内出血,占46%;8例硬膜下血肿,占16%;12例硬膜外血肿,占24%;31例患者并发脑挫裂伤,占62%;28例患者脑中线偏移,占56%;17例颅骨骨折,占34%。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诊断中具有极大的应用意义,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多模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诊断儿童脑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泉州市第一医院2019年5月—2021年12月确诊的80例脑瘫儿童为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常规磁共振成像(magneticr esonance imaging,MRI)与多模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g,SWI)、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检查,且影像资料齐全,比较多模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与常规MRI检查对脑瘫儿童颅内出血病灶及大脑异常信号的检出情况。结果 常规MRI检查和SWI检查在脑室出血检出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WI检查在脑实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检出率高于常规MRI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WI检查在硬膜下血肿出血的检出率低于常规MRI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TI对脑瘫儿童大脑异常信号的检出率为83.75%,高于常规MRI检查的5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模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用...  相似文献   

14.
余雷  宋平  陈刚 《吉林医学》2013,(25):5231-5232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对急性脑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3例发病2~48 h急性脑出血患者,在行CT扫描后采用Siemens Avanton 1.5TMR仪,进行SWI及常规T1WI、T2WI序列检查,比较其诊断价值。结果:23例脑出血灶在SWI均显示边界清晰的极低信号,部分表现为边界清晰低信号环、内略高斑片或斑点信号。4例除有与CT对应的出血灶外,MRI还发现5个<5 mm出血灶。结论:磁敏感加权成像可以对急性脑出血做出准确诊断,且能发现更多微小出血灶。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53例临床符合诊断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CT分析,进一步认识NIE的CT表现及其意义。其病理改变主要是由脑缺氧缺血引起的脑水肿、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或脑质出血。脑水肿为其基本改变。CT表现中,脑水肿为脑实质片状或弥漫低密度区或脑沟、脑裂、脑室等变窄或消失。脑出血为脑实质、脑室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纵裂池密变增高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而可靠的征象。CT检查对HIE的诊断、病变范围、病变性质的确定有重要帮助,对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袁忠武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9):83-84,89
目的 分析脑囊虫病的MRI影像特点,探讨脑囊虫病的MRI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2月98例脑囊虫病的MRI表现特点.结果 脑实质型77例,脑室型5例,脑膜型4例,混合型12例,主要MRI特点:脑实质型活动期表现为多发圆形或类圆形大小一致的囊腔,大小2~8 mm;囊腔T1WI呈低信号,内可见偏心或居中的等或较高信号头节影,T2WI呈高信号;慢性期,囊虫呈点状钙化,MRI显示不敏感,T1WI及T2WI呈低信号.脑室型表现为脑室非对称性扩大,脑室内可见结节影,第四脑室多见,第三脑室次之,常伴有梗阻性脑积水.脑膜型表现各脑池或脑沟不规则增宽,内可见小圆形长T1长T2信号,大小不一,可呈簇状,常见不到头节.混合型表现为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表现同时存在,多为脑实质型和脑室型混合.结论 脑囊虫病MRI表现具有特征性,MRI对确定脑囊虫病部位、数目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表现与临床关系.方法:分析8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表现,并与临床表现相对照,其中男62例,女24例,69例治疗后CT复查.结果:蛛网膜下腔出血多发生在脑基底池,脑裂及脑沟内,CT表现为高密度影.结论:CT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选检查方法,其复查有助于观察疗效及估计预后.  相似文献   

18.
张启祥 《基层医学论坛》2013,(32):4303-4304,F0003
目的探讨CT在硬膜下、硬膜外血肿与蛛网膜下腔出血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1例硬膜下血肿、2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0例硬膜外血肿、3例硬膜下血肿合并硬膜外血肿患者的CT影像特点。结果21例硬膜下血肿表现为颅板下新月形或弧状高密度影;2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1例表现为纵裂池、小脑幕及部分脑池、脑沟密度增高,余3例表现为颅板下新月形高密度影,但均有不同程度伸进脑沟、裂、池的毛刺样征象;20例硬膜外血肿均表现为颅板下局限性凸透镜样高密度影;3例硬膜外血肿合并硬膜下血肿表现为跨越颅缝的波浪状高密度影,与脑实质边界部分清楚,部分模糊。结论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外血肿各有其CT表现特点,鉴别困难时应局部薄层扫描多平面重建,定期复查CT动态观察,并结合临床表现有助于鉴别。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CT和磁共振成像(MRI)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9年6月青海省妇女儿童医院接诊治疗的58例疑似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确诊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23例,对患儿均进行CT和MRI检查,记录CT和MRI检查结果,记录轻度、中度、重度患儿例数,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检出率和符合率及基底节区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内出血、脑室周围出血发生率。结果 23例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病理分级为:轻度14例,中度6例,重度3例; CT检查结果为:3例病理为轻度患儿,CT诊断为正常新生儿,1例病理为中度诊断为重度,1例病理为重度诊断为中度;MRI检查结果:重度检查无误差。MRI检查检出率、符合率分别为100. 00%(23/23)、86. 96%(20/23),高于CT检查的86. 96%(20/23)、69. 56%(16/23)(P <0. 05)。两种检查方法对脑室内出血和脑室周围出血检出率均为4. 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MRI检查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检出率低于CT检查[0%比17. 39%(4/23)](P <0. 01),MRI检查对基底节区出血检出率高于CT检查[8. 69%(2/23)比0%](P <0. 01)。结论 MRI较CT检查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检出率和符合率更高,但CT更容易检出蛛网膜下腔出血,MRI更易检出基底节区出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少量蛛网膜下腔的CT特征。方法对本院2003-2005年度41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征象进行分析。结果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315例,占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绝大多数。结论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有其一定的诊断特征;位于纵裂池的表现为纵形线样征,位于脑沟的表现为白线征,位下小脑幕下的表现为淡薄云絮征,每条均可作为确诊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