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股沟马鞍疝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腹股沟马鞍疝形成的影响因素,收集我院于2016年6月~2018年6月期间收治男性腹股沟疝患者,按照筛选标准共收集602例患者,其中确诊为腹股沟马鞍疝的患者共60例(试验组),非腹股沟马鞍疝的患者共542例(对照组),分析腹股沟马鞍疝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经单因素分析,腹股沟马鞍疝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患病时间、体重指数、疝囊大小、腹股沟管长度和疝环缺损大小(P0.05)。经多因素分析,体重指数(OR=1.100,P=0.047)、疝囊大小(OR=1.756,P=0.000)和患病时间(OR=1.026,P=0.002)是腹股沟马鞍疝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腹股沟马鞍疝形成的危险因素较多,BMI、疝囊大小和患病时间是其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疝患者,我们在术中探查时应更仔细,以免发生漏诊。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手术治疗腹股沟马鞍疝的疗效.方法 32例腹股沟马鞍疝采用聚丙烯疝环充填物及成型补片进行无张力修补治疗,回顾统计手术时间、术后切口疼痛、住院时间、并发症及复发率.结果 单侧疝及双侧疝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35 min、70 min.术后并发症为会阴腹股沟区疼痛1例,无切口感染,无围手术期死亡,患者均于术后3~7天痊愈出院,术后随访1~3年,无术后复发.结论 采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马鞍疝是安全的,其并发症少,复发率低;对双侧腹股沟马鞍疝的患者可同期进行手术,避免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3.
局麻下成人腹股沟马鞍疝无张力修补术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局麻下无张力疝修补术在成人腹股沟马鞍疝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8月至2009年4月采用人工合成材料局麻下行成人腹股沟马鞍疝无张力修补术13例。结果本组病例手术全部成功,随访1-14个月,无严重术后并发症,无复发。结论局麻下无张力腹股沟马鞍疝修补术安全,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4.
我们2004年10月至2008年6月采用网塞补片行腹股沟马鞍疝修补32例,观察手术时间、术后切口疼痛情况、住院时间、并发症及复发率,评价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马鞍疝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马鞍疝1例     
通过典型病例探讨马鞍疝的临床特点及诊断难点,认为马鞍疝术前诊断较困难,术中确诊是治疗马鞍疝,预防术后复发的关键。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是腹股沟马鞍疝的首选手术方式,而后入路腹膜前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具有可靠性高,不易漏诊马鞍疝的优点。  相似文献   

6.
丁谷华 《上海医学》2007,30(5):366-367
马鞍疝是腹股沟疝复合疝的一种,即同侧腹股沟斜疝和直疝并存,两者的疝囊分别在腹壁下动脉内、外侧突出,形似马鞍,故取名为马鞍疝。马鞍疝临床并不少见,发生率约为4%,但因其缺乏特异性体征,术前较难确诊。因其具有疝囊大、腹壁缺损大等特点,常规传统修补方法难  相似文献   

7.
屠政斌 《吉林医学》2011,(6):1247-1247
<正>腹股沟疝是外科常见病、多发病,可分为斜疝和直疝两种,当同侧直疝和斜疝并存,又可称为马鞍疝[1]。《外科学》教材及《黄家驷外科学》等专著均认为斜疝疝囊可突入阴囊而直疝疝囊不突入阴囊[2-3]。但江苏省吴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近期收治1例腹股沟疝患者,术中发现系腹股沟马鞍疝,且以直疝疝囊突入阴囊为表现。现针对这个问题就此少见病例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同侧腹股沟斜疝和直疝并存时 ,两者的疝囊分别在腹壁下动脉内、外侧突出 ,形似马鞍 ,故取名为马鞍疝。它具有疝囊大、腹壁缺损大等特点 ,故传统修补术后易复发 ,不适当的人工补片异物感强、术后并发症多。我们总结 9例手术经验和近期随访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9例马鞍疝患者中 ,男性 5例 ,女性 4例 ,平均年龄为 5 5 .6岁。均为单侧。无糖尿病 ,心、肺、肝、肾功能正常。病史的平均时间为 3年。不可还纳者 6例。疝囊上下长度为 8~ 18cm。1.2 麻醉和手术方法 均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 ,9例患者均采用平片修补手术。 L …  相似文献   

9.
同侧腹股沟斜疝直疝并存,即所谓马鞍状疝,临床较少见。作者近3年来共收治3例患者,术中同时给予相应处理,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级3例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63岁、67岁及72岁。3例患者均因右腹股沟区可复性包块入院,包块可降入右侧明囊,检查外环及内环口均明显增大。均无嵌顿。1.2手术发现及治疗经过:3例在手术中均发现疝囊较大,右下腹壁组织结构薄弱,探得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外侧,证实术前右腹股沟斜疝之诊断。其中2例通过疝囊颈内侧探及另一疝囊,大小分别约为3×2cm,2×2cm,经切开横筋膜后找到疝囊…  相似文献   

10.
我们自 1997年 3月~ 2 0 0 0年 3月 ,采用经腹疝环腹膜外移置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患者共 56例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并且避免了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常规术式—疝囊高位结扎术的一些并发症 ,具有寻找疝囊容易 ,手术创伤较小的优点 ,并且无 1例复发。现报导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儿男性 54例 ,女性 2例 ,年龄6个月~ 12岁 ,平均 5.4岁 ;右侧腹股沟斜疝者 52例 ,左侧腹股沟斜疝者 2例 ,双侧腹股沟斜疝者 2例 ,(其中 4例入院时发生腹股沟斜疝嵌顿经手法复位后择期行经腹腹膜外疝环移置术 )均为择期手术。1.2 手术方法 取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疗效及手术体会.方法:回顾性总结用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3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斜疝30例,直疝6例,股疝2例;单侧腹股沟斜疝30例,双侧腹股沟斜疝7例,双侧腹股沟疝一侧为腹股沟斜疝一侧为腹股沟直疝1例,复发性腹股沟斜疝1例,腹股沟斜疝嵌顿7例.结果:38例患者采取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病例,手术时间30~60分钟,平均50分钟,术后平均住院时间7天,术后疼痛轻,恢复快,腹股沟区无明显异物感,无术后并发症,术后随访3年,无一例复发.结论: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操作简单,并发症少,规范操作术后复发率低,适合在基层医院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12.
我们自1966年1月至1972年12月,共收治小儿腹股沟斜疝400例,其中嵌顿疝107例,占26.75%。嵌顿疝误诊10例,其中误诊为肠套叠3例,蛔虫症1例,绞窄性肠梗阻1例,腹股沟脓肿1例,上呼吸道感染与急性肠胃炎3例,腹股沟淋巴结炎1例。现将误诊原因,分析讨论如下:(一)误诊病例简介1.腹股沟斜疝嵌顿误诊为肠套叠3例:均为肥胖婴儿,除阵发性哭闹伴剧烈呕吐外,没有其他主诉,体检时腹股沟部漏检。2.腹股沟斜疝误诊为肠套叠、肠蛔虫症  相似文献   

13.
张峰林  郭宏  谢鑫 《新疆医学》2012,42(11):124-125
股疝并不罕见,但是临床中误诊较多,手术后容易成为"遗留疝",造成术后早期"复发",腹股沟斜疝或直疝同时合并有股疝时更易漏诊。应加强对重视对股疝的诊断,提高手术成功率。我院2002年1月-2012年5月的病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共14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10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81岁,平均年龄61岁。术前误诊断为斜疝4例、直疝1例、大隐静脉曲张1例、腹股沟淋巴结1例、腹股沟囊肿1例、肠梗阻1例、腹股沟脂肪瘤1例。本组患者全部经外科手术治疗。嵌顿疝2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外科治疗成人绞窄性腹股沟斜疝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86年1月~2004年12月52例成人绞窄性腹股沟斜疝外科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一期疝修补占92.3%(48/52),其中回肠切除吻合后作疝修补占一期疝修补的66.7%(32/48),术后残留疝囊积液2例,深部切口感染致手术失败后疝复发1例,二期疝修补困难转上级医院行无张力疝修补术治愈。单纯疝囊高位结扎4例(经腹2例,经腹股沟1例,经腹股沟加作腹部切口1例)。结论正确掌握一期疝修补术是治疗成人绞窄性腹股沟斜疝的主要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应用充填式补片治疗腹股沟疝和腹壁切口疝共计62例,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 充填式补片材料按照中华医学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制订的疝的诊断和分型标准[1] ,本组男性54例,女性8例,年龄24-86岁,平均年龄60岁,50-59岁8例,60岁以上36例.本组病例62例中,腹股沟疝56例:腹股沟斜疝40例,其中双侧腹股沟斜疝2例;腹股沟直疝16例,其中双侧腹股沟直疝10例;腹股沟复发性疝4例.腹壁切口疝6例.老年患者占58.07%,相伴疾病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高血压、冠心病、乙型糖尿病、前列腺增生或肥大、便秘等疾病,占54.84%.  相似文献   

16.
汪祖来 《华夏医学》2007,20(6):1315-1315
腹股沟斜疝、隐睾、鞘膜积液在小儿外科属常见病,而双侧腹股沟斜疝、隐睾、鞘膜积液亦不少见。我院自2001年7月起,采用单一切口治疗小儿双侧腹股沟区疾病32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1年7月至2006年11月我院共收治双侧腹股沟区疾病患儿32例。男31例,女1例。男患儿中,双侧腹股沟斜疝18例,双侧隐睾6例,一侧腹股沟斜疝、一侧鞘膜积液4例,一侧隐睾、一侧腹股沟斜疝或鞘膜积液3例。1例女性患儿为双侧腹股沟斜疝。1.2手术方法取耻骨上约2cm处下腹横纹切口,从正中向左右延长,长2~2.5cm。切开皮肤、皮下浅筋膜、横行切开腹…  相似文献   

17.
朱培明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9):2388-2389
<正>腹壁疝是当前疝外科中很常用的概念,常见的为腹股沟斜疝、腹股沟直疝、股疝、切口疝、白线疝和脐疝等。腹壁疝修补术也是基层卫生院常见的手术。我院2007-2011年施行了各种疝修补术67例,取得满意效果,现作一回顾性临床分析,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1.1成人组。52例,男47例,女5例,平均年龄61.40岁。其中腹股沟斜疝44例,腹股沟直疝3例,股疝3例,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腹股沟斜疝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107例治愈,随访1年无复发。1例因患儿术后合并呼吸道感染,剧烈咳嗽,疝复发。结论: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安全,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9.
2000年10月-2007年10月,我院开展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斜疝48例,取得满意效果,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腹股沟斜疝48(男41,女7)例,年龄35-75(平均64)岁。病程8个月-40年。其中可复性腹股沟斜疝44例,难复性疝3例,嵌顿性疝1例;  相似文献   

20.
韩志伟 《美中医学》2007,4(4):17-17,30
目的 探讨男性股疝的诊治方法。方法 對 4例男性股疝的临床资料追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例男性股疝,术前确诊1例,误诊3例,误诊为脂肪瘤1例,误诊为腹股沟斜疝2例,误诊率75%。误诊原因:(1)男性股疝临床发病率很低,外科医生重视不够,诊治经验少,容易误诊。(2)误诊为腹股沟斜疝2例,腹股沟肿物沿皮下突入腹股沟韧带中部,推压肿物可回缩,误认为斜疝。4例男性股疝均手术治疗,经腹股沟上入路3例,1例经腹股沟下入路。术式:采用Lotheissen--McVay3例,1例经股管下口修补。术後随访3个月至2年均无复发。结论 只要熟悉肛管解剖,重视其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选择好入路及术式.就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