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我院自1963~1972年共12年间,有825例鼻咽癌行放射治疗,至今观察均已超过5年以上。有80例在随访中失去联系,分析疗效时作“死亡”计,随访率为90.3%。一、治疗方法对鼻咽部原发灶常规采用钴~(60)照射,以双侧耳前野(6×8厘米)为主,双眶下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颅眶及球后眶内肿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01~2006年颅眶及球后眶内肿瘤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经眶额,眶翼点及眶颧入路。结果手术全切除肿瘤12例,次全切除5例,大部分切除3例。无手术死亡及严重的并发症。次全及大部分切除患者术后行γ-刀治疗,随访6个月到2年,未见肿瘤生长。结论颅眶及球后眶内肿瘤比较少见,根据肿瘤的位置、大小、侵袭范围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但由于颅眶交界区复杂的解剖关系,手术难度大,全切除肿瘤困难,手术后行放疗对延迟肿瘤的生长和复发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3.
颅鼻眶联合入路切除筛窦恶性肿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经颅鼻眶入路治疗筛窦恶性肿瘤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经颅鼻眶入路手术切除侵犯前颅凹及眼眶的筛窦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39例中男29例,女10例,年龄20~65岁,平均42岁;肿瘤类型包括嗅母细胞瘤10例、腺癌8例、鳞癌7例、乳头状瘤6例、肉瘤4例、未分化癌3例、基底细胞癌1例。38例肿瘤侵犯前颅凹,其中31例侵犯眼眶、5例侵犯翼腭窝、3例侵犯中颅凹及海绵窦。临床表现包括鼻堵、鼻溢、鼻衄、鼻部肿物,突眼、视力下降,面部麻木,意识障碍等。结果肿瘤全切除32例(其中包括9例完整摘除),近全切除7例。术后一过性脑脊液鼻漏5例,无颅内及切口感染。随访到27例(77.1%),随访时间为3个月至7年,平均3年6个月。肿瘤局部复发8例,肺部转移1例。术后1个月至6年死亡4例。结论经颅鼻眶入路充分显露侵犯前颅凹及眼眶部的筛窦肿瘤,且能完整切除肿瘤,手术安全,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4.
Li Y  Zhang TM  An YZ  Shi JT  Fu JD  Qiu E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23):1597-1599
目的探讨侵犯颅前、中窝的泪腺肿瘤的经颅眶入路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侵犯颅前、中窝的泪腺肿瘤的临床资料。23例中男15例,女8例,年龄2—76岁,平均42.5岁。病史2个月~27年,平均43个月。主要临床表现为眼球突出、局部疼痛。对所有病人均经颅眶入路进行手术切除肿瘤治疗。23例病人中腺样囊性癌11例,恶性混合瘤6例,泪腺腺癌2例,鳞癌1例,导管癌1例,肌上皮癌1例,良性混合瘤1例。对18例病人进行术后随访,时间为1个月至7年,平均35个月。结果术后4例病人上睑下垂;1例术后眼球固定、视力丧失。无手术死亡及其他手术并发症病人。随访结果:4例病人肿瘤复发,死于泪腺腺癌全身转移1例。结论泪腺恶性肿瘤,以腺样囊性癌最多见,易破坏颅骨,侵犯颅前、中窝,经颅眶入路可获得充分的眶尖减压和肿瘤显露。但肿瘤难以全切,容易复发,术后需放、化疗,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5.
目的 :主要介绍额眶外侧入路切除颅眶区肿瘤手术适应症及优缺点。方法 :在 2 2例颅眶区肿瘤中 ,9例采用了额眶外侧入路。男 5例 ,女 4例。年龄 14~ 44岁。肿瘤最大 5cm× 4cm× 4cm ,最小 2cm× 2cm× 2cm。介绍额眶外侧入路切除肿瘤的方法和经验。结果 :9例经额眶外侧切除颅眶肿瘤中 ,眶内球后肿瘤 4例 ,蝶骨嵴脑膜瘤、眶内沟通瘤 2例 ,涉及中颅窝及颅眶鼻窦沟通瘤 3例。 6例全切除 ,大部切除 3例。术后症状改善明显 ,没有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 :额眶外侧入路是治疗颅眶区肿瘤比较好的入路 ,因入路低、广显露 ,适合切除眶内肿瘤又兼顾中、前颅窝肿瘤切除 ,尤其对颅眶沟通瘤更为适合  相似文献   

6.
鼻咽癌颅神经恢复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材料与方法鼻咽癌伴颅神经受损病人128例,占同期病人26.3%。男95例,女33例,年龄16~76岁,中位年龄43.5岁。低分化鳞癌119例,高分化鳞癌以及未分化癌9例。按鼻咽癌“九二分期”:Ⅲ期58例,Ⅳ期70例。全部病人鼻咽部均采取60Co常规放射治疗,DT70~88Gy/7~9周(主要是两耳前野 鼻前凸字野;部分病人用面颈联合野,加两耳前野和鼻前凸字野;两耳野和面颈联合野上界均为颅底线上1.5~2.5)。128例病人中有245条颅神经受损,其中第Ⅱ对5条,第Ⅲ对16条,第Ⅳ对13条,第Ⅴ对80条,第Ⅵ对56条,第Ⅶ对2条。前组颅神经173条,后组颅神经72条,颅神经受损伴颅底…  相似文献   

7.
报告14例颅眶部肿瘤,主要表现为突眼、视力损害和眼肌麻痹。13例经手术治疗,9例肿瘤全切,无死亡。11例获得随访。存活的8例平均随访4.6年,均可自理,且多能参加工作。作者讨论了颅眶部肿瘤的分类、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和手术入路,并指出,熟悉有关解剖,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在颅眶部肿瘤的手术治疗中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眶颅沟通性肿瘤临床治疗方法。方法 18例眶颅沟通瘤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视神经胶质瘤7例,泪腺腺样囊性癌4例,蝶骨嵴脑膜瘤3例,海绵状血管瘤2例,泪腺腺瘤1例,神经鞘瘤1例,10例经额眶联合径路手术,5例经翼点入路手术,3例行额颞眶颧入路手术。7例恶性肿瘤患者接受术前术后放疗,术前剂量45 Gy,术后剂量为50~69Gy,5例进行4~6个周期的化疗,术前化疗2例,2周期,术后化疗3例,2~4周期。结果全部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及手术死亡患者,肿瘤全切14例,次全切除3例,部分切除1例;有4例创口局部感染,清创缝合1~2次后创口延迟愈合。未行眶内容物剜除术者,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改善。7例良性肿瘤术后随访至今仍存活。11例恶性肿瘤,2例术后1年死于肿瘤转移,1例术后3年失访,其余8例随访至今仍存活。结论经翼点、额眶、额颞眶颧入路3种径路是处理眶颅沟通性肿瘤理想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性分析36例经颅显微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因颅眶骨纤维增生症致视神经管狭窄和视力损害的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内分泌检查、眼科学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对本组患者进行术前评估,手术采取经颅显微视神经管减压术。结果本组患者术后病理均为骨纤维异常增生症。本组患者均行三维螺旋CT骨窗位检查,21例单侧视神经管狭窄,15例双侧视神经管狭窄。18例行MR I检查,多数病变位于前中颅底,增强后呈中、轻度强化。本组患者均获得3个月至7年的有效随访,平均38个月。术后1周20侧(19例)术后视力较术前改善,21侧(15例)术后视力稳定在术前水平,2侧(2例)术后出现视力恶化。术前失明组均没有视力改善。术后长期随访(>1年)视力改善和稳定组中,分别有1例和3例出现视力恶化。结论经颅显微视神经管减压术对于治疗额-眶骨纤维增生症致视力障碍的患者中期治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前颅底额眶筛区恶性肿瘤大块切除时最佳手术径路。方法:在双眉弓及患侧鼻侧做T形皮肤切口 向上翻揭额肌皮瓣、向健侧翻揭鼻锥,充分暴露并大块切除前颅底额眶筛区肿瘤。结果:自1986年12月至1996年12月,临床实施50例病人,经随访。1年生存率为86.0%(43/50),3年生存率为62.0%(31/50)。5年生存率为44.0%(22/50)。结论:采用额鼻瓣翻揭术野暴露充分。比以往颅面联合手术省去冠状切口。术后颅脑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颅入路切除眶尖神经鞘瘤的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眶尖神经鞘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经颅入路手术方法。根据肿瘤的位置、大小以及是否颅内侵犯,选择合适的开颅骨瓣:单侧额部骨瓣、额-眶上缘骨瓣、翼点-眶上缘骨瓣。结果肿瘤全切除18例,近全切除3例,部分切除1例。术后6例有动眼神经麻痹,5例在3个月后恢复;2例患眼失明。无手术死亡及其他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1个月至6年,平均34个月,有1例肿瘤复发。结论眶尖神经鞘瘤易通过眶上裂侵犯海绵窦,经颅入路可获得充分的眶尖减压和肿瘤显露,从而保护眶尖部神经血管,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治愈率。肿瘤全切则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2.
[患者] 男,20岁,1979年3月开始咳嗽,咳黄痰,血丝痰,胸痛。院外曾诊为气管炎,注射青、链霉素,无明显好转,本院X线检查发现右肺下野后肋膈角处圆形病变,于1979年12月12日住我院。 检查:一般情况良好,心肺无异常。X线胸平片(见图)及断层发现右肺下野后肋膈角处有9×6厘米卵圆形阴影,密度均匀,上界边缘清晰,部分下界边缘与膈肌分不清楚,右肺上叶后段有1.5×2.0厘米局限性结核病灶。痰未找到抗酸杆菌。肝功正常。临  相似文献   

13.
何蓉  张汝林 《四川医学》2000,21(10):921-922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前颅底肿瘤 12例 ,男 8例 ,女 4例 ,年龄 2 8~ 6 9岁。均行 X线颅底片 CT或 MRI及脑血管造影检查。前颅窝鼻腔沟通性肿瘤 5例 ,前颅窝骨质破坏或伴眶板侵犯 7例。颅源性 7例 ,骨源性 3例 ,鼻源性 2例。病理性质 :脑膜瘤 6例 (脑膜内皮型 5例 ,恶性脑膜瘤 1例 )。骨瘤 3例 (骨化纤维瘤 2例 ,骨样骨瘤 1例 )。内翻性乳头状瘤恶变 1例 ,中分化鳞癌 2例。1.2 手术入路与方法 :所有病例均施行气管内插管静脉复合麻醉 ,开颅时快速静脉滴注 2 5%甘露醇 2 50 ml。根据病变范围手术入路分为 :1经颅入路 鼻侧切开…  相似文献   

14.
眶尖部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特征和经颅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旨在探讨眶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特征和总结经颅入路切除眶尖部海绵状血管瘤的经验。方法:对13年中经颅入路切除的16例眶尖部海绵状血管瘤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CT、MRI扫描结果和肿瘤大小及其所在眶内的间隙不同,选用单侧额部开颅或经额、经眶上缘入路行经颅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结果:16例患者的肿瘤均获全部切除,无手术死亡。术后4例有暂时性动眼神经麻痹,1例并发硬膜外血肿,无其他手术并发症。13例获得随访,无复发。结论:CT和MRI可使眶内海绵状血管瘤获得准确的定位和定性,经颅入路显微外科治疗是眶尖部海绵状血管瘤合适的选择。肿瘤通常可全部切除,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5.
鼻咽癌临床较常见,因其部位深在,周围有骨和软组织包绕、放疗宜选择穿透力大,皮肤量低、骨吸收小的高中能射线为好。我科均用~(60)钴治疗机,外照射一般以双耳前野为主,眶下野或品字野为辅助野,因为肿瘤容易转移至上颈及后上颈淋巴结。我们多采用前颈切线野进行放疗,野的上界达下颌骨下缘,下界平锁骨头下缘,照射此野时要求:仰卧,肩垫枕或角度板,头后仰,两肩水平对称,使下颌骨体下缘延长线通过乳突尖,垂直于治疗床面。野的正中挡野3cm,以保护喉、气管、食管颈段,减少对脑干,脊髓的损伤,照射耳前野时,摆位要求:张口含木塞,侧卧,冠状面与床面垂直,矢状面与床面平行。垂直照射或仰卧,机头转90度水平照射。因前  相似文献   

16.
经颅入路颅眶沟通肿瘤切除临床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颅入路切除颅眶沟通肿瘤的途径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颅入路颅眶沟通肿瘤手术切除治疗34例资料,并对手术适应范围进行探讨。结果 19例眶源性肿瘤,其中17例患者手术全切后痊愈,2例次全切以保留视力。15例颅源性肿瘤,其中7例良性肿瘤全切,术后未复发;5例视神经胶质瘤行球后至视交叉前切除,1例颅内复发行放疗;3例视神经胶质瘤姑息处理,术后放疗效果差。结论 颅眶沟通肿瘤经颅入路切除可增加治愈率,减少术后复发,早期手术可增加肿瘤全切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颅显微视神经减压术治疗颅底骨折所致外伤性视神经损伤的疗效。方法:对11例前颅窝底骨折并发视神经损伤患者采用经颅显微手术治疗,其中行视神经管减压术7例,眶内段视神经减压术4例,术后观察随访3~9个月。结果:本组11例中,有效9例,有效率达81.81%;4例眶内段视神经减压术的有效率达100%,无术后脑脊液鼻漏发生。结论:经颅入路视神经管内段或眶内段显微减压术是治疗颅底骨折并外伤性视神经损伤的有效方法,宜在伤后尽早实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比经眶上外侧入路和经眶上锁孔入路夹闭前循环动脉瘤的治疗效果,以指导前循环动脉瘤手术入路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因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确诊为前循环动脉瘤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经眶上锁孔入路(A组)和眶上外侧入路(B组).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开颅时间、关颅时间、估计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红细胞压积(HCT)改变、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入院和出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的差异并进行文献回顾.结果 经眶上外侧入路的手术时间和开颅时间少于经眶上锁孔入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关颅时间、估计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HCT改变、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入院和出院时GCS评分、出院时GO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眶上外侧入路具有手术时间和关颅时间短,术中能提供更好的手术视野,术中牵拉较少和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在行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时可作为眶上锁孔入路的替代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螺旋CT在前颅底沟通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前颅底沟通瘤患者的临床和CT影像学资料,其中8例行单排螺旋CT扫描,21行64层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并均行采用多平面重组(MPR)处理。结果:螺旋CT诊断颅-鼻沟通20例,颅-鼻-眶沟通8例,颅-鼻-眶-口腔沟通1例,64层螺旋CT的MPR图像可以清楚显示肿瘤主体的部位、沟通途径、范围及比邻关系。结论:64层螺旋CT薄层及多平面重组(MPR)技术在诊断前颅底沟通瘤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额颞眶入路切除眶内球后肿瘤、颅眶沟通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眶内球后肿瘤5例及颅眶沟通性肿瘤12例,均经额颞眶入路手术切除。结果肿瘤全切15例,次全切除2例,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16例患者的术前突眼症明显减轻,眼球活动障碍改善9例;术前9例视力减退的患者,术后有所恢复6例,没有变化3例。恶性肿瘤手术后给予放疗和(或)化疗。1例转移瘤患者术后9个月死亡;11例经过术后1~2.5年随访,无肿瘤复发,无搏动性突眼。结论经额颞眶入路操作安全简便,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