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虚拟内窥镜作为一种非侵入性诊断方法,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对虚拟内窥镜系统进行了分析,讨论了虚拟摄像机的空间定位问题以及虚拟现实的实现方法.说明了其主要的应用范围.最后,展望该领域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2.
多层螺旋CT虚拟内窥镜是一种新的非侵入性诊断方法,它使用计算机处理 CT产生的三维医学图像,生成人体内部特定解剖结构的三维动态视图,以模拟标准内窥镜的检查过程和视觉效果.它具有非侵入性、重复使用、动态病理分析、无检查死区等独特优点,因此很快在临床中得到了应用.  相似文献   

3.
耳三维重建及虚拟内窥镜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建立人体耳部可视化数字模型,探索虚拟耳内窥镜在内耳解剖研究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首例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集,在SGI工作站上对耳部重要结构进行计算机三维重建及立体显示,并模仿耳内窥镜对中耳、内耳等结构进行观察。结果 成功获得耳部可视化模型,应用虚拟内窥镜可清楚显示中耳及内耳结构三维形态。结论 虚拟耳内窥镜观察有助于分析阐明耳内部结构的三维空间毗邻关系,可为耳部疾病的影像诊断及耳神经外科手术提供形态学资料?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一种医用内窥镜质量控制管理模式,用于降低维修费用,减少故障发生频率。方法通过对维修数据的整合分析,从人、机的角度开展质量控制管理工作,提出改善方案并实施,得出改善效果。结果质量控制管理模式的实施降低了维修费用、维修频率。结论医用内窥镜质量控制管理模式可以有效地保障医用内窥镜技术的开展。  相似文献   

5.
内窥镜发展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虽然人类从很早就试图借助器具来观察人体内的管腔以增加对疾病的认识,但内窥镜的真正发展还是起于近代,一般可将其发展阶段分为;硬管式内窥镜、半可屈式内窥镜、纤维内窥镜、超声与电子内窥镜等阶段,目前内窥镜不仅可用于诊断,还可用于治疗,我国内窥镜的发展起步较晚,但经过内窥镜医师和一些专家们的努力,在内窥镜的临床应用和操作上已达到国际水平,人国的医疗器械制造工程师们亦同样为我国内窥镜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6.
李强  莫业和 《海南医学》2011,22(15):58-60
本文评价神经内窥镜技术在颅脑手术应用中的价值,以及讨论利用神经内窥镜辅助的显微外科技术达到手术治疗最大效果的优化选择,对在神经内窥镜技术优化选择方面的不足、误区及对策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韦敏克 《广西医学》2004,26(8):1147-1150
20世纪中后期显微内窥镜技术被应用于外科临床手术,开辟了微创外科手术的新纪元。进入80年代以来,随着第三代光纤内窥镜、显微摄像系统以及高精度、高效率手术器械的飞速进步,使得显微内窥镜技术在脊柱外科临床方面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目前在显微内窥镜下的脊柱微创外科  相似文献   

8.
内窥镜下面部除皱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世凯  刘正茂 《重庆医学》2008,37(15):1672-1672
目的 将内窥镜技术应用于额、颞、面部,以扩大内窥镜在除皱术中的应用,达到微创、恢复快.方法 术中使用德国Medica 内窥镜系统,进行分离、切除、止血、固定、悬吊等,以达到提紧、祛皱.结果 本组行额、颞及全面部祛皱26例,效果优良,面神经额支挫性伤2例.结论 内窥镜用于额、颞面部除皱术其微创美容效果更优于传统,更易于被术者接受.  相似文献   

9.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以来,现代鼻内窥镜外科技术在我国得到了很大发展,目前,鼻内窥镜手术主要以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为治疗对象.鼻内窥镜外科学CAI光盘的设计,主要内容为鼻窦、鼻腔的解剖生理概述;鼻窦影像学诊断和鼻内窥镜外科学三个主要部分.将相关的临床资料,以文字、声音、动画、图像、视频等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制作完成CAI光盘,应用在临床教学上,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神经内窥镜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神经科领域 ,早在 2 0世纪初就曾有应用内窥镜治疗脑积水的报道 ,因医疗技术条件及其适应证的限制 ,神经内窥镜技术发展相当缓慢。近年随着相关医学领域内窥镜技术研究的不断进步 ,在神经科领域的应用也逐渐拓宽、深化 ,现综述如下。1 历史回顾   2 0世纪初 ,L‘Espinasse和Dandy等就曾应用内窥镜治疗脑积水〔1〕。但由于当时的内窥镜仪器 ,直径过大、光照度差、缺乏灵活性等弱点 ,不适合于神经科 ,加上消毒条件所限 ,死亡率较高。 6 0年代 ,日本学者山岛和福岛开发研制出小型纤维内窥镜 ,用于脑室疾病的诊断和治疗〔2〕。时至今日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