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 毫秒
1.
“通降论”是著名中医专家董建华教授积累多年临床经验而创立的,在中医学术界颇有影响。笔者多年跟随董老,学习其“通降论”的学术思想,并运用于临床均收到良好疗效,现汇报于下。1活也通降法治疗消化性溃疡董老认为消化性溃疡的病位在胃腑。胃为多气多血之腑,胃内气血状况决定了胃腑的强盛衰弱;胃以通降为顺,并受肝木疏泄的影响,肝升胃降乃人体气血升降之常。胃内气血障碍则可导致病变;而久病久痛又易入络留瘀。胃病日久,胃络瘀阻,胃膜失养则溃烂而成溃穴。因此,气滞血瘀、胃失通降是溃疡病的病理关键。基于上述认识,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2.
用脾胃升降理论,对胃病治疗,按胃气以降为和六腑以通为补,胃腑宜通的原则,归纳为疏肝降胃、宣肺舒胃、升脾益胃、益阴和胃、泻肝清胃、活血化淤、消食泻胃等七法。  相似文献   

3.
将《伤寒论》中治疗下利的条文加以分析,综合,整理归纳为22法。即:解表和里法;解表化饮法;解表清理法;解表温中法;苦寒清热法;苦降甘调,和胃补中法;和胃降逆,温散水气法;温降肝胃,泄浊通阳法;疏肝和胃透达郁阳法;和解少阳法;滋肾润肺,补脾和胃法;温脾散寒法;回阳救逆法;破阴回阳法;涩肠固脱法;温阳固涩法;攻逐水饮法;温阳行水法;泻热通腑法;清上温下法;清热燥湿法和滋阴泄热,温阳通降法。  相似文献   

4.
胃脘痛通降变化的法药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认为通降滞壅是治疗胃脘痛的基本法则,在疾病的动态变化中提出不同的通降变化法药:气滞胃痛寒湿滞壅宜辛燥疏通;肝郁胃痛土木相关宜辛柔散通;积滞胃痛痰食弥留宜导滞降通;郁热胃痛胃阳隆郁宜苦辛泄通;血瘀胃痛胃络凝滞宜化瘀辛通;劳伤胃痛中虚乏这宜辛甘补通;阴亏胃痛津乏不荣宜甘润补通。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马大正教授治疗妊娠恶阻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方法]通过整理马大正教授临床治疗妊娠恶阻的医案及其出版和发表的有关妊娠恶阻的书籍和文章,介绍其诊治妊娠恶阻的临床经验,并举医案以例证。[结果]马老临床诊治妊娠恶阻者众多,纵观其医案,发现其中脾胃虚寒证、寒热错杂证、胃府郁热证、寒饮中阻及肝胃不和证为多见,其认为治疗关键在于辨证准确,治法合理,精确选方用药,才能取得良效。临证时,马老师通过辨证论治,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治愈了无数妊娠恶阻患者。其认为脾胃虚寒者应治以温中补虚、调理脾胃;寒热错杂者应清温并用、和解寒热;胃府郁热者治以通腑泄热、和胃降逆;寒饮中阻者则治以温阳蠲饮、行气降逆;肝胃不和者应清肝疏气、和胃降逆。所举医案,具体展示了上述辨证思路和治疗经验。[结论]妊娠恶阻病因病机复杂,证型繁多,其中以脾胃虚寒证、寒热错杂证、胃府郁热证、寒饮中阻证及肝胃不和证多见,临证时马师通过详审病机,辨证论治,方随法变,常应手取效,其经验值得临床借鉴及推广。  相似文献   

6.
作者通过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一书探讨了叶氏治疗胃病的特色,认为该书中主要体现出其注重疏肝理气、安胃止痛;化痰涤浊、活血祛淤、斡旋气机。苦辛泄降;温中补阳、通补为用以上四法治疗胃病,并对其常用方药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7.
脾与胃同属中焦,互为表里,并以纳与化、升与降、燥与湿三种相反相成的特性,维持其生理功能。任何一方出现偏颇,都会影响对方。当脾或胃出现病变时,应根据其特性加以调整。苦辛通降法是运用苦寒和辛温两种不同性味的药物配伍治疗疾病的一种特殊方法,适用于脾胃病之太阴、阳明同病的证候,有寄开于泄,寓通于降,相反相成,互制互济的效果。临床上脾胃病中出现寒热错杂、升降失调时当以苦辛通降法治之。王少华取法张仲景治疗痞证之苦辛通降法,将其从治疗少阳误下痞证,发展为治疗脾胃病之太阴、阳明同病的证候,广泛用于临床上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胃炎、肠炎、胃神经官能症及溃疡性结肠炎等脾胃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1 胃腑以通为用 ,以降为顺 ,治当理气通降胃为六腑之一 ,主受纳、腐熟水谷 ,胃腑宜空 ,胃气宜降。因各种原因导致胃腑壅滞、胃气失降上逆 ,均可致胃脘部饱满、不思饮食、嗳气、呃逆、恶心欲吐、大便不通等。中医认为此属胃气当降不降 ,浊气与秽浊之物返逆所致。《医学传真·心腹痛》 :“夫通则不痛 ,理也。但通之之法 ,各有不同 ,调气以和血 ,调血以和气 ,通也 ;下逆者使之上行 ,中结者使之旁达 ,亦通也 ;虚者助之使通 ,寒者温之使通 ,……若必以泻下为通 ,则妄矣”。故治疗宜通降胃气 ,疏其壅塞 ,消其郁滞 ,承胃腑下降之性推陈出新 ,导引…  相似文献   

9.
归纳了养阴益胃、平肝和胃、温胃散饮,泻热和胃,通腑和胃、祛瘀和胃等胃病治疗六法,认为胃病治法虽众多,终不离“通降”两字,胃以通降为和。  相似文献   

10.
尹常健教授认为,慢性胆囊炎久治不愈或屡用苦寒利胆之品,伤及脾气,常见肝郁脾虚之证,应重视健脾利胆,提高痊愈率,降低其复发率;胆囊息肉多因嗜食油腻辛辣肥甘,或饮酒无度,肝失疏泄,胆失通降,日久脾失健运,以致湿热痰瘀蕴结于胆腑而成本病。遵循"留者去之""结者散之"之原则,重用软坚散结、化瘀消积之品方能取得满意疗效;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尹常健教授治疗多采用利胆溶石、通腑排石之法,取其"肠泻胆亦泻"也;胆囊萎缩引起的阻塞性黄疽,其病机多责之于湿热郁阻,常用清热利湿、通腑利胆法取效。总结胆病常用治法,包括疏肝、利胆、健脾、通泄、利湿、散结、缓急等治法。  相似文献   

11.
《中医学报》2019,(7):1410-1413
刘万里教授诊疗消化系统疾病,立意中州,珍视中药配伍的妙效,活用药对常为点睛之笔。黄芩配仙鹤草燥湿健脾,有较强的抑杀幽门螺杆菌作用,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无苦寒败阳之弊。柴胡配白芍调肝消胆,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有养肝柔肝的功用,且无劫肝阴之虞。胃食管反流病的基本病机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枳壳配桔梗降中有升,阴中蕴阳,通降胃腑之力斐然。胃癌各阶段正虚、邪实参见,遣方用药勿过偏执,丹参、黄芪二味性皆平和,相伍为用能兼顾正邪。"清气在下则生飧泄",白术配葛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能运脾化湿、升清补脾,则湿泄可止。杏仁配肉苁蓉治疗老年性便秘,宣肺润肺、温阳养肾,使"提壶揭盖"有权,川渎注泻有常,肠腑之气通降而易排便。刘教授通过临床实践总结的药对经验,体现孟河医派的学术特色。  相似文献   

12.
胃肠同为水谷之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胃主受纳,肠主传化。降则生化有源,出入有序:不降则传化无由,壅滞成病。故“降”是胃肠生理特点的集中体现。一旦邪气犯胃,气失通降,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就会形成湿滞、血瘀、湿阻、食积、痰结、火郁等病因引起的种种胃肠疾患。此乃正邪交击,气机壅滞之实滞;若脾胃虚弱,升降失调,清浊相干,郁滞于中,则属于虚中挟滞。所以胃肠病不论寒热虚实,“滞”是其共同的病理特点。治疗虽有温清补泻之分,但多以开其壅滞,调其升降为目的,都要着眼一个“通”字。胃气得通,浊邪得降,则清气自升,脾胃将养,此即所谓“以通为补”。  相似文献   

13.
苏坤涵 《中医学报》2019,34(7):1410-1413
刘万里教授诊疗消化系统疾病,立意中州,珍视中药配伍的妙效,活用药对常为点睛之笔。黄芩配仙鹤草燥湿健脾,有较强的抑杀幽门螺杆菌作用,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无苦寒败阳之弊。柴胡配白芍调肝消胆,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有养肝柔肝的功用,且无劫肝阴之虞。胃食管反流病的基本病机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枳壳配桔梗降中有升,阴中蕴阳,通降胃腑之力斐然。胃癌各阶段正虚、邪实参见,遣方用药勿过偏执,丹参、黄芪二味性皆平和,相伍为用能兼顾正邪。"清气在下则生飧泄",白术配葛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能运脾化湿、升清补脾,则湿泄可止。杏仁配肉苁蓉治疗老年性便秘,宣肺润肺、温阳养肾,使"提壶揭盖"有权,川渎注泻有常,肠腑之气通降而易排便。刘教授通过临床实践总结的药对经验,体现孟河医派的学术特色。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清代医家叶天士的学术思想,探讨其调气机法治胃病经验.[方法]通过对《叶天士医学全书》中叶氏医案的整理、分析、归纳,阐述叶天士在治胃病中如何运用调气机法.[结果]叶天士认为诸病与人体气机运行异常有关,治病关键是取药物性味,调整气机的升降出入使其复常,治疗胃病亦然.胃病的发生与肝脾密切相关,胃腑以降为顺,脾宜升,肝宜平.用药以甘温轻清之品升脾,辛泄苦降之属平肝,甘凉滋润、辛温通阳以降胃阴胃阳.临证中常多种方法合用.[结论]叶天士在治疗胃病中善用调气机法,继承发扬了前人学说而经验独特,对现代中医临床有着较高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辨证治疗胃痛十法,即舒肝和胃、健脾和胃、降逆和胃,消食导滞、通腑泻(胃)热、滋阴养胃、辛开苦降、活络化淤、补中益气、温中散寒等。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介绍韩旭教授从胃论治冠心病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跟师学习,分析研究韩旭教授治疗冠心病的临床医案,从理论溯源、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方面总结韩旭教授从胃论治冠心病的临床诊疗思路及临证方药特点并予验案佐证。[结果]基于"心胃相关"理论,韩旭教授认为胃腑病变可导致心胸气血不畅而诱发或加重冠心病,病机总属心脉痹阻,病理变化为本虚标实,本虚包括胃、心气虚、阴虚及阳虚,标实有血瘀、寒凝、痰浊、气滞,且可相兼为病。通过辨证分别以理气通降、活血通络法,降胃导滞、通浊利脉法,通腑泄热、宁心安神法,益气和胃、活血通脉法,滋阴通降、养心和络法,温中助阳、散寒降逆法论治冠心病,取得较好的效果。所举案例具体展示了上述辨证思路和治疗经验。[结论]对冠心病的诊治不可忽视辨胃、养胃、通胃,韩旭教授辨证运用六法从胃论治冠心病疗效显著,对临床治疗冠心病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胃肠同为水谷之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胃主受纳,肠主传化。降则生化有源,出入有序;不降则传化无由,壅滞成病。故“降”是胃肠生理特点的集中体现。一旦邪气犯胃,气失通降,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就会形成湿滞、血瘀、湿阻、食积、痰结、火郁等病因引起的种种胃肠疾患。此乃正邪交击,气机壅滞之实滞;若脾胃虚弱,升降失调,清浊相干,郁滞于中,则属于虚中挟滞。所以胃肠病不论寒热虚实,“滞”是其共同的病理特点。治疗虽有温清补泻之分,但多以开其壅滞,调其升降为目的,都要着眼一个“通”字。胃气得通,浊邪得降,则清气自升,脾胃将养,此即所谓“以…  相似文献   

18.
李培生先生,学识渊博,经验丰富,治疗重在实效,辨证灵活,见解独到。笔者侍诊李老左右数年,蒙受教诲,对先生之经验所知者百不逮一.兹将其教言整理如下。1胃院痛病机突出一个滞字 胃为水谷之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降则和,不降则滞,反升则这。通降是胃的生理特点的集中体现。叶天士认为,“牌以升则健,胃以降则和。”胃和的关键在于胃气润降,降则生化有源,出人有序;不降则传化无由,雍滞成病。降是胃的生理功能的特征,只有保持舒畅通降之性,才能奏纳食传导之功。 胃为空囊,无物不受,易被邪气侵犯而盘踞其中。邪气犯胃,胃…  相似文献   

19.
脾虚为不荣则痛的关键,脾虚不能运化则生滞,寒滞、湿滞、食滞最为常见。滞则损伤脾胃使脾胃更虚。肝失疏泄是导致不通则痛的重要病因。此外气机为脏腑功能协调的关键,升降相因才能使脾运胃和。治疗上以健脾、运脾、醒脾为主,同时重视疏肝理气、降肺胃之气等治疗大法。根据脾胃发病特点临证常用鸡内金、白术、山药、砂仁等药物。脾虚较甚者以九味资生丸加减;肝乘胃而胃脘痛者,常用生麦芽、川楝子、柴胡、郁金、香附等疏肝解郁;肝气郁滞胃脘疼痛者,常用逍遥散或疏调气机汤为基础方加减;气机不畅者,常用下气汤为基础方降肺胃之气,补中益气汤和升陷汤为基础以升肝气。  相似文献   

20.
1 急性胆囊炎,通腑泄浊痛自安 急性胆囊炎为临床常见疾病,发病年龄以中年为多,女性多于男性,常突然发作。以右胁下疼痛、寒战、发热、恶心、呕吐为主要临床表现,究其主要病理因素,多系湿热之邪侵袭肝胆,肝胆失疏,气血阻滞,不通则痛。治疗当着眼于清利、疏泄、通滞。在治疗时要立足于“通”。对胆绞痛剧烈者,通腑泻下为其首要,腹泻一次,痛减一分;若能畅泻,则疼痛大减;若不腹泻,则疼痛难减,对体质较佳的病者,可加重大黄的用量。临床选方常以大柴胡汤加减图治。这样才能使剧痛减,湿热祛,结聚散,从而减轻病人的疾苦。应用通腑泄浊法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