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评估肝癌微波消融术疗效的作用。方法对35例行CT引导下微波消融术的肝癌患者,于术前1-3天、术后2天、30天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比较微波消融术前、后不同b值(300、500、700s/mm2)下肿瘤组织ADC值的动态变化过程。结果不同b值条件下,术前、术后的肿瘤组织平均ADC值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b值的升高,平均ADC值亦逐渐升高;术后各组的ADC平均值较术前升高,术后30天ADC平均值较术后2天平均值高。结论 ADC值与肝癌微波消融术后的肿瘤坏死密切相关,可用于评估肝癌微波消融术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探讨肝癌介入治疗中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的临床作用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确诊为肝癌并行介入治疗的患者23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在介入治疗前和治疗后7d的时间点对患者行常规平扫和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扫描,观察患者的影像学特征,测定并比较在不同的扩散敏感梯度值(b值)下肿瘤区域的平均ADC值。结果肝癌病灶位置呈中高信号或者高信号,治疗结束一周之后,T2WI上病灶区域的内有点状或者片状低信号,DWI上以低信号为主。治疗前后的肿瘤组织体积分别为(203.92±121.88)cm3和(146.38±118.29)cm3。比较有统计学差异,且P<0.05。b=1000s/mm2和1300s/mm2的时候,图像质量较差,无法测量得到准确地ADC值。b=50s/mm2和100s/mm2时,治疗前后的平均ADC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b=300s/mm2、500s/mm2和700s/mm2时,平均ADC值随着b值得升高而升高,且治疗前后的平均ADC值之间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能够对肿瘤形态的微观变化进行有效的反映,选择合适的扩散敏感梯度值选择能够获得较好的信号对比度,可以通过对细胞密度、肿瘤血管密度等的变化情况反映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后的病理生理变化,评估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及其MRI增强扫描在TACE介入术后早期疗效中的评估价值。方法以2015年6月-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210例肝癌TACE介入治疗患者为对象,纳入患者术前和术后分别行DWI扫描检查及MRI增强扫描检查,参照实体瘤疗效评估标准(RECIST)将治疗结果分为有效组及无效组,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影像学表现,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影像学定量变化。结果 210例患者,共检出260个肝癌病灶,肿瘤平均直径约为7.56cm,肝癌患者TACE治疗前后影像学表现具有典型性;术后肝癌患者病灶ADC值较术前明显升高,肝癌患者术后CER动脉期、SIR动脉期值较术前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与无效组相比较,有效组肝癌病灶的ADC值明显大,但CER动脉期、SIR动脉期值明显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WI及其MRI增强扫描可有效评估肝癌TACE介入术后病灶存活及坏死情况,对评估早期临床疗效及指导临床下一步治疗方案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我院放射科收治的32例行介入治疗的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分别在其介入治疗前和介入治疗后7天对其进行常规平扫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扫描,观察患者的影像学特征,并比较不同扩散敏感梯度值(b值)下的ADC值。结果治疗前患者的肿瘤体积为(204.93±122.89)cm3,治疗后下降到(145.37±117.26)cm3,治疗后的肿瘤体积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差异显著;b值为50、100时其治疗前后的ADC值没有显著差异,而当b值为300、500、700时治疗前后的ADC值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较高,其影像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可以反映肿瘤形态的微小变化,观察患者介入治疗后肿瘤血管密度等病理变化情况,对其治疗效果进行评定,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2年4-11月在鞍山市中心医院进行介入治疗的40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肝动脉化疗栓塞法治疗。在准备进行手术前以及完成手术后的7 d,对患者实施常规平扫以及磁共振加权成像,对比在不同b值下,在瘤区组织中,平均ADC值发生的变化。结果 b值为50 s/mm2以及100 s/mm2时,准备进行手术前以及完成手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b值为300 s/mm 2、500 s/mm2以及700 s/mm2时,对比手术前以及完成手术后,患者平均ADC值发生的变化表现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后中应用,可以加强患者对中晚期肝癌的治疗认识,有利于对肝癌病患的放疗治疗效果与预后进行评价分析。  相似文献   

6.
《陕西医学杂志》2017,(9):1159-1162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肿瘤血管靶向治疗的临床监测作用。方法:随机选择20只健康大白兔,将病人切除肝细胞肝癌组织块接种在大白兔的后腿肌肉中,建立大白兔肌肉肿瘤模型。在大白兔实施肿瘤血管靶向治疗前后,对大白兔实施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观察肿瘤中心、整体、周边等动态变化,进行观察比较,同时对病理变化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肿瘤血管靶向治疗前,肿瘤中心、肿瘤整体的ADC值与治疗后1、4、8、12d的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d后的肿瘤整体、肿瘤中心、肿瘤周边的ADC值与治疗4、8、12d后的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d后的肿瘤中心、肿瘤整体的ADC值与治疗8d后的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周边治疗4d后的ADC值与治疗8d后的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d后的肿瘤周边ADC值与治疗12d后的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肿瘤血管靶向治疗中,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可以准确的反映出,给药后肿瘤组织的动态变化,在治疗效果的评价和监测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但并不能代替MRI平扫,可以将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作为肿瘤血管靶向治疗效果评价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和研究采用弥散加权成像对肝癌放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的作用。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7月-2014年7月在本院肿瘤科进行放射治疗的肝癌患者67例。分别采用传统形态影像学和弥散加权成像法对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并就两种方法的评价作用进行对比、统计和分析。结果:临床对比分析显示,患者经传统形态影像学扫描的肿瘤体积值无明显差异,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弥散加权成像扫描得出的治疗前后ADC值有明显变化,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弥散加权成像对肝癌患者的放射治疗进行疗效评价,能够及时、准确地反映出病灶ADC的变化情况,是一种科学、有效、理想的肝癌放疗效果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弥散成像在恶性肿瘤疗效评估中的研究价值。方法对35例拟诊恶性肿瘤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开始后1个月分别行MR平扫、增强及弥散加权成像检查,测量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肿瘤最大径和ADC值,分析各疗效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肿瘤最大径和恶性肿瘤ADC值的动态变化趋势,对弥散加权成像在恶性肿瘤疗效评估进行探讨。结果 PR组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ADC值分别为(0.93±0.09)×10-3mm2/s、(1.21±0.17)×10-3mm2/s,SD组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ADC值分别为(0.93±0.09)×10-3mm2/s、(1.15±0.17)×10-3mm2/s。结论弥散成像对恶性肿瘤疗效可以进行早期评估。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Ⅱ~Ⅳ期胰腺癌患者经重离子放疗或放疗联合化疗的MRI影像学资料,以评估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经碳离子治疗的49例Ⅱ~Ⅳ期胰腺癌患者的肿瘤轴位面积及DWI弥散加权成像中的ADC值,以治疗前数值为基线,与治疗后第1个月及第3~7个月复查时的肿瘤轴位面积及ADC值进行对比。结果:在重离子放疗后第1个月复查,瘤灶面积较治疗前明显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了11例患者治疗后第3~7个月复查的轴位面积,发现瘤灶面积较治疗后第1月复查缩小(P=0.01);而重离子放疗后第1个月复查,与治疗前肿瘤ADC值相比明显升高(P<0.01)。胰腺癌经碳离子治疗前后病灶面积与ADC值的ROC曲线显示,病灶面积基线期与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7月比较,AUC分别为0.567、0.858,提示用第3~7个月时复查瘤灶面积缩小预测重离子放疗胰腺癌有效的准确率更高。结论:重离子放疗联合化疗或单独使用治疗不能手术中晚期胰腺癌患者,初期复查疗效显著,3.0 T MRI可对重离子治疗胰腺癌患者进行疗效评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高b值3.0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前列腺癌(PCa)患者内分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海口市人民医院2014年1月至2016年9月40例经组织病理学确诊的PCa患者,分别在接受内分泌治疗前和治疗后1~2个月行DWI扫描,比较治疗前后前列腺癌区ADC值的差异.结果 40例PCa患者接受内分泌治疗前ADC值为(0.73±0.03)×10-3 mm2/s,内分泌治疗1~2个月后ADC值为(1.10±0.08)×10-3 mm2/s,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31,P=0.000).结论 PCa患者接受内分泌治疗后ADC值升高,高b值DWI可间接反映PCa内分泌治疗后微观结构的变化,为临床评估PCa内分泌治疗效果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5):123-126+封三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I-DWI)对胰腺癌冻切术后治疗效果的鉴别诊断价值分析。方法 选取2015年6月~2018年6月病理诊断为胰腺癌并接受氩氦刀冷冻治疗的患者2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MRI-DWI检查扫描,观察胰腺癌肿瘤组织在冷冻术前后MRI-DWI信号改变,对比正常胰腺组织、术前及术后肿瘤组织、坏死组织的表现弥散系数(ADC)值。对肿瘤组织ADC值与肿瘤大小的相关性进行评价,同时评估不同肿瘤位置、肿瘤直径及分期ADC值的差异。结果 术后肿瘤组织在T_1WI呈低信号而在T_2WI为高信号,在DWI反而也是低信号,动态增强时没有明显强化。b值取800 s/mm~2时,正常胰腺组织和胰腺肿瘤的ADC值分别是(1.914±0.113)×10~3mm~2/s和(1.037±0.105)×10~(3 )mm~2/s。经对比发现胰腺肿瘤ADC值与肿瘤不同直径范围有关,与肿瘤分期、位置无关。结论MRI-DWI能有效鉴别胰腺癌切冻术后的肿瘤组织坏死及残存,为进一步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析DWI联合常规磁共振成像在原发性肝癌治疗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期间收治6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年对患者进行DWI联合常规磁共振成像检查,记录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年时不同b值所对应ADC值并进行比较,总结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MR-DWI信号特点,计算肿瘤复发灶检出率。结果 60例原发性肝癌术前MR-DWI均示肿瘤呈高信号,术后1周,DWI示碘油沉积区及肿瘤坏死区为低信号,结合常规T2WI上肿瘤坏死区为高信号,未沉积碘油肿瘤实质部分则为高信号。术后1年,50个复发病灶共检测到48个,复发灶检出率为96.0%(48/50)。26个新发病灶表现为高信号。患者术后1周时不同b值所对应的ADC值均高于术前,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结束时,不同b值所对应的ADC有所降低,均低于术后1周的ADC,但依然高于术前,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WI联合常规磁共振成像操作简单、成像快、无射线损伤,可敏感显示肝癌病灶,在原发性肝癌随访中的应用具有较高复发灶检出率,利于术后随访期间复发情况的评估,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3.
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伽玛刀治疗中晚期肝癌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体部伽玛刀治疗中晚期肝癌的疗效。方法中晚期肝癌患者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分别采用TACE联合伽玛刀以及常规TACE的方法治疗。结果术肝1个月复查CT,治疗组肿瘤缩小患者有31例,占86.1%;对照组有24例,占66.7%。复查甲胎蛋白(AFP),治疗组AFP值下降大于50%有21例,占58.3%;对照组AFP值下降大于50%有9例,占25%。1年生存率治疗组为80.5%,对照组为58.3%。治疗组有效率较对照组高,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TACE联合伽玛刀治疗中晚期肝癌疗效优于单独的TACE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I-DWI)不同模型参数评估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肝纤维化分级的价值。方法选择48例CHB患者(病例组)及3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研究对象均设置不同b值进行MRI-DWI检查,病例组患者接受组织穿刺活检进行肝纤维化分级,比较研究对象MRI-DWI参数水平、参数水平与病例组肝纤维化分级的相关性,评估不同模型参数[单指数模型参数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双指数模型参数的真实扩散系数(Dt)和假性扩散系数(Dp)和灌注分数(f)、拉伸指数模型的扩散分布指数(DDC)和扩散异质性指数(α)]评估CHB肝纤维化分级的效能。结果病例组无纤维化患者各MRIDWI参数与对照组健康志愿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中肝纤维化患者ADC、Dt、f、DDC水平低于对照组志愿者和病例组无纤维化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p、α水平与对照组志愿者和病例组无纤维化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肝纤维化分级CHB患者ADC、Dt、f、DDC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p、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MRI-DWI多模型参数ADC、Dt、f、DDC水平与CHB患者肝纤维化分级均呈负相关关系(r=-0.535,-0.594,-0.474,-0.651,P<0.05),Dp、α水平与CHB患者肝纤维化分级无相关性(r=-0.238,-0.040,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结果显示,ADC、Dt、f、DDC评估CHB患者≥S2级肝纤维化的AUC对应为0.766、0.824、0.820和0.812,评估敏感性和特异性为74.29%和76.92%、82.86%和76.92%、74.29%和84.62%、82.86%和69.23%;ADC、Dt、f、DDC评估CHB患者≥S3级肝纤维化的AUC对应为0.766、0.760、0.694和0.851,评估敏感性和特异性为94.12%和58.06%、47.06%和100.00%、47.06%和93.55%、76.47%和83.87%。结论MRI-DWI模型参数中单模型参数ADC、双指数模型参数Dt和f、拉伸指数模型参数DDC均与CHB患者肝纤维化分级呈负相关关系,上述模型参数可评价CHB患者肝功能分级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MRI评估肝癌介入治疗肝储备功能及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49例,患者术前均行MRI常规+增强序列扫描,并统计患者灶周ADC值等。统计介入治疗前后患者ICGR15、Child-Pugh评分情况。结果病灶位于肝左叶22例,肝右叶27例。介入治疗后3d、5d、7d和14d患者ICGR15和Child-Pugh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复发率、转移率分别为44.90%和48.98%且发生复发和转移患者的ADC值均低于无复发和转移患者,ICGR15则高于无复发和转移患者(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肝癌介入治疗MRI检测所得灶周ADC值与其ICGR15、Child-Pugh评分、复发率和转移率呈负相关(r=-0.763,-0.743,-0.685,-0.783,P0.05)。结论我们发现原发性肝癌灶周MRI-ADC值越低,患者灶周肝实质肝硬化/肝纤维化越重,肝癌复发、转移率就越高,预后就越差。因此,MRI-ADC值检测结果对肝癌介入治疗肝储备和预后的评估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I-DWI)技术联合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癌胚抗原(CEA)检测在前列腺癌(PCa)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在我院治疗的PCa患者86例为研究组,并以同期前列腺良性疾病患者58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PSA、CEA水平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指数化表观扩散系数(EADC)值。采用ROC曲线分析MRI-DWI技术联合血清PSA、CEA检测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结果研究组血清PSA、CEA水平及EADC值均高于对照组,研究组ADC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检测诊断PCa的曲线下面积(AUC)大于血清PSA、CEA水平及MRIDWI参数单独检测(P<0.05);联合检测诊断PCa的灵敏度高于CEA、EADC,特异度高于PSA、ADC,准确度高于CEA、ADC(P<0.05)。结论PCa患者血清PSA、CEA水平高于前列腺良性疾病患者,MRI-DWI参数也与良性疾病患者存在差异,MRI-DWI参数联合血清PSA、CEA检测对PCa具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在宫颈癌的新辅助化疗疗效中的评价作用。方法收集我院经病理检查证实的25例宫颈癌患者,在新辅助化疗前及化疗后行常规MRI及DWI检查,评价化疗前后肿瘤及转移性淋巴结在DWI图像及其ADC值的变化。结果(1)25例宫颈癌化疗后肿瘤实性成分ADC值较化疗前明显升高,且肿块体积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DWI序列对转移胜淋巴结的检出敏感性高于T2WT序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有效的淋巴结DWI信号减低,ADC值增高。(3)宫颈癌病理分型平均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WI序列评价宫颈癌化疗前后疗效早于肿瘤体积变化,检测转移性淋巴结的敏感性高于常规MRI。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 To evaluate whether the sustained expression by adenovirus-mediated gene (sFLK-1) transfer can enhance the treatment efficacy of gamma knife radiosurgery. METHODS: The mouse sFLK-1 gene was cloned to construct the recombinant adenovirus. The gliomata growing in BALB/c female nude mice with an initial mean volume of (109.3 +/- 20.5) mm3 were treated with gamma knife alone (13 Gy on day 12), sFLK-1 adenovirus alone (1 x 10(9) plaque-forming units, PFU was given to two mouse tail vein by injections, 7 and 14 days), gamma knife associated with sFLK-1 adenovirus or control adenovirus (1 x 10(9) PFU was given to two mouse tail vein by injections, 13 and 17 days).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therapy, the tumor size was recorded. The microvessel density (MVD) and tumor apoptosis were evaluated by immunohistochemical means. RESULTS: As comparing with three other control groups, the combination treatment group with sFLK-1 gene therapy and gamma knife not only significantly reduced tumor volume and prolonged the life span of tumor burden mice as well. In addition, the average tumor weights were lower in sFLK-1 combined with gamma knife group than in any other control group. Immunohistochemical analysis of glioma demonstrated a decreased MVD and a high apoptosis cell rate in sFLK-1 combined with gamma knif group. CONCLUSION: The antitumor effect of gamma knife can be potentiated by sFLK-1 gene therapy. Thus the combination of sFLK-1 gene therapy and gamma knife results an additive effect of antitumor. The observation may provide an important strategy for treatment cancer metasta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