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研究游离脂肪酸(FFA)以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2型糖尿病并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诊治中的意义。方法选取临床上已经诊断明确的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102例(单纯组),2型糖尿病并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68例(联合组),比较2组空腹血糖(FPG)、FFA、hs-CRP以及血清总胆固醇(TC)和三酰甘油(TG)水平。结果与单纯组比较,联合组中FFA、hs-CRP、FPG、TC、TG水平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相关性分析表明,FFA水平与hs-CRP水平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r=0.719,P<0.01)。结论血清中FFA和hs-CRP的含量与2型糖尿病以及糖尿病并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关系十分密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中的临床检验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为研究组,同时纳入健康者100名,根据CT血管成像(CTA)检查结果分为冠状动脉病变单支组(43例)、多支组(29例)、双支组(28例),分别给予所有受检者行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等综合检测。结果研究组载脂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蛋白相关磷脂酶A2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多支组hs-CRP、蛋白相关磷脂酶A2水平高于与单支组(P<0.05)。结论检测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可为临床诊治人员提供评估患者病情与风险数据,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38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和40例正常人vWF因子水平的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vWF因子水平明显增高.结论:vWF 因子水平的检测可作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的诊断指标,同时可作为血栓形成和血管损伤的研究指标.  相似文献   

4.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vWF因子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 WF)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 38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和 4 0例正常人 v WF因子水平的检测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 v WF因子水平明显增高。结论 :v WF因子水平的检测可作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的诊断指标 ,同时可作为血栓形成和血管损伤的研究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对162例经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检测hs-CRP,并采用改良的Gensini评分对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程度进行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分析冠状动脉病变与hs-CRP。结果 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hs-CRP与Gensini评分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76,P<0.01)。结论血清中hs-CRP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呈正相关,其浓度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增加而升高,血清hs-CRP水平可作为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超敏C-反应蛋白进行分析,探讨其与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分别对30例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30例有症状性脑梗死患者和30例健康者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和超敏C-反应蛋白量测定。结果3组受检者的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内膜粗糙率、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不稳定斑块发生率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硬化斑块的性质及超敏C-反应蛋白与无症状性脑梗死有一定的相关性;超敏C-反应蛋白能较准确地反映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陈瑞锋 《中外医疗》2014,33(4):185-185,187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7月—2012年8月收治的78例冠心病患者为A组,同期进行检查的70例健康人员作为B组,检测两组人员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对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A组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冠心病疾病的发生与血管内的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能够有效预测冠心病的病变程度并能判断患者的预后情况。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治疗的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12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64例患者;对照组患者实施基础临床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循证护理内容,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不良生活方式改变情况进行比较评价。结果: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为87.50%,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67.19%,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有吸烟、饮酒、高脂肪饮食习惯的患者例数均减少,但研究组减少例数明显比对照组多。结论:对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实施循证护理,可提高护理满意度,纠正患者不良生活习惯。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中胱抑素C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水平测定对诊断糖尿病早期肾损害价值。方法:以尿肾功能指标为依据,将200例糖尿病患者分为尿肾功能正常组与异常组,每组100例,200例糖尿病患者为观察组,10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在血清中的胱抑素C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检测上采用Olympus Au64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一步对其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糖尿病患者胱抑素C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尿肾功异常组患者的胱抑素C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尿肾功正常组(P<0.01);并且,在糖尿病患者中,血清中的胱抑素C和超敏C-反应蛋白之间呈正相关。结论:胱抑素C和超敏C-反应蛋白是治疗糖尿病早期肾损害的敏感指标,进行联合检测更具实效性与科学性。  相似文献   

10.
孙波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7):97-98
目的探讨血尿酸(BU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9月~2012年10月辽宁省鞍山市双山医院收治的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CHD患者12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120例排除CHD的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BUA、hs-CRP水平。结果观察组BUA和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BUA及hs-CRP水平最高。两组高尿酸血症患者的冠心病危险因子高血压、高胆固醇、高三酰甘油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BUA及hs-CRP水平与CHD密切相关,检测BUA及hs-CRP水平对CHD的预防、治疗、预后判断等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医疗法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12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0例,研究组采用中医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显效率达85%.对照组为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医疗法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治疗方案,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借鉴引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尿酸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及相关性。方法:选取收治的7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其中3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33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及30例非冠心病患者进行研究。其中非冠心病患者为对照组,将三组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及血尿酸水平进行比较,并各组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及血尿酸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检验后,UAP及SAP组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UAP组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S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AP及SAP组患者血尿酸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UAP组患者血尿酸水平与SA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直线相关性分析,UAP组超敏C-反应蛋白及血尿酸水平呈正性相关(r=0.52,P<0.05);SAP组超敏C-反应蛋白及血尿酸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0.28,P>0.05)。结论: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尿酸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升高,并且两者呈正性相关,对于该病的诊断及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成像技术(VH-IVUS)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患者的斑块成分,并研究斑块性质与血清降钙素原(PCT)的相关性。方法 冠心病患者257例,其中稳定型心绞痛85例(SA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172例(ACS组),对照组120例,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造影结果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的患者进一步行血管内超声检查,记录灰阶和VH-IVUS相关数据,检测患者血清中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分析其与斑块成分的相关性。结果 ①3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VH-IVUS结果显示,ACS组血管重塑指数、坏死核心(NC)、斑块偏心指数均高于S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斑块中纤维脂质(FF)与纤维组织(FT)比例均低于S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③ACS组患者血清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SA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④在ACS患者,血清降钙素原水平与斑块中NC所占比例、血管重塑指数、斑块偏心指数呈正相关(r =0.650,P =0.024;r =0.622,P =0.016;r =0.629,P =0.023)。结论 ①ACS斑块多为偏心性斑块、斑块中NC比例较大,SA斑块多由纤维组织或纤维脂肪组织构成;②血清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斑块中NC所占比例、斑块偏心指数、血管重塑指数呈明显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临床检验中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的意义.方法 选择2011年6月~2013年1月湖北省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和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例患者为稳定性心绞痛(SA组),12例为不稳定性心绞痛(UA组),18例为心肌梗死(AMI组),检测并记录各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 各组冠心病患者血清中的C-反应蛋白含量较正常参考值均明显升高,其中AMI组和UA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含量明显比SA组患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03,P<0.05);SA组、UA组及AMI组患者治疗后C-反应蛋白水平[(4.89±1.03)、(6.83±1.09)、(7.42±l.14)mg/L]较治疗前[(6.16±1.50)、(8.65±1.40)、(9.28±1.22) mg/L]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检验中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能够有效预测并早期确诊相关疾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临床治疗中阿司匹林联合生脉注射液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66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顺序分两组,对照组使用阿司匹林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生脉注射液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临床检查指标。结果研究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治疗后各项临床检查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临床治疗中阿司匹林联合生脉注射液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单独使用阿司匹林治疗,患者的治疗速度更快,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 用金标固相免疫法测定三种类型的冠心病患者C-反应蛋白的浓度,同时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其应用价值.结果 三种类型的冠心病患者C-反应蛋白浓度均高于健康人,且心肌梗塞患者C-反应蛋白浓度>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C-反应蛋白持续增高的心绞痛患者发生心肌梗塞的可能.结论 C-反应蛋白浓度增高可能是冠心病新的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17.
老年冠心病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方法:所有研究对象均检测血清CRP,比较两组间检测指标的水平差异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CHD组血清CRP水平较非CHD组明显升高(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老年CHD患者CRP水平明显增高,提示在老年CHD患者中存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炎症改变。CRP检测结果在老年患者的冠心病诊断、病情评判中有确实意义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阿托伐他汀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2月12日至2017年3月12日我院收治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知情同意后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各34例。参照组予以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辅助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研究组患者的TL、LDL-C、TG等相关生化指标值均明显低于参照组,对比P0.05,而研究组患者的HDL-C的指标值明显高于参照组,对比P0.05。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为5.9%,参照组患者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为23.5%,对比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治疗中有很高的应用价值,不仅能够提升治疗效果,而且明显降低了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在临床借鉴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相关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随机抽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7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将其纳入观察组,随机选取同期经各种辅助检查证实未患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60例患者,将其纳入对照组,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各项资料,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相关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结果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特点为临床症状比较明显,同时患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疾病,多数患者有吸烟史和肥胖史。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相关危险因素有性别、年龄、吸烟、糖尿病、高血压等。结论应掌握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和临床特点,及时识别高危人群,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对高危人群进行管理,实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早发现和早治疗,避免疾病给人们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不同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缺血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2年2月间于我院接受诊断和治疗的缺血性脑梗死的老年患者52例,作为观察组,另外选取同期入院的其他无缺血性脑梗死的老年病患者52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不同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缺血性脑梗死的关系。结果:患有缺血性脑梗死的观察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0级的仅有4例,明显低于无缺血性脑梗死的对照组14例(P<0.05),1级的有16例,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7例(P<0.05),2级的有20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例(P<0.05),3级的有12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例(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平均为(7.31±1.12)mg/L,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31±1.12)mg/L(P<0.05)。结论:老年不同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超敏C-反应蛋白与缺血性脑梗死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