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探析戴德英教授临床治疗不同类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经验。[方法]通过门诊跟师学习,整理相关病例资料,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证特点、戴师创制红藤方的思路及针对不同类型内异症的治疗经验三个方面展开,分析戴德英教授运用红藤方治疗不同类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经验,并附三则验案以验证。[结果]子宫内膜异位症因其表现之"杂"与复发之"勤"而成为妇科疑难病症。戴德英教授究其病因病机为癥积下焦、瘀久化热、瘀热互结、胞脉阻滞,临证注重审证求因,以经方为本,辨证加减,创制红藤方,并根据不同临床表现,结合不同治法,临床每获良效。本文所附三则验案,分别为子宫内膜肺异位,辨证为瘀热内结、肺气不宣;子宫腺肌病,辨证为腑气不通、湿热内结;经行腹痛,辨证为气滞血瘀、蕴而化热,戴师分别予红藤方加减配合调周治疗,中西医结合及中医内外疗法综合治疗,均获良效。[结论]戴德英教授辩证地看待病和证的关系,临床巧用红藤方结合不同治法治疗不同类型子宫内膜异位症,其经验值得后辈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2.
桃核承气汤、抵当汤和抵当丸被称为蓄血3方,是张仲景用来治疗蓄血证的重要方剂。三者的病机都是瘀热互结,但是偏瘀偏热的程度不同。其中,桃核承气汤证热重于瘀,抵当汤和抵当丸证是瘀重于热。抵当丸和抵当汤,两者药物相同,均用于蓄血重症,但两者用量和煎服方法不同,抵当汤药量大,药力峻猛,荡涤瘀邪;而抵当丸并非"丸剂缓也",做丸之后再以水煮,实际上增强了散逐瘀血的功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太阳病蓄血证病位、病因病机等若干问题。[方法]从历代伤寒注家对太阳蓄血证病位多认为血蓄于膀胱腑等争议问题出发,逐层剖析并明确4个相关问题,阐明太阳病蓄血证含义、病位、病因、病机等。[结果]首先,"小便自利"说明太阳蓄血证的病位不在膀胱腑,伤寒注家认为"血蓄膀胱"的观点是错误的;第二,"下血"非指小便出血,主要是指瘀血从大便而出,也指女性胞宫疾病所致下血;第三,"热结膀胱"的膀胱非指膀胱腑,而是指下焦少腹部位;第四,"热结膀胱"与"热在下焦"的内涵相同,重点是在说明太阳蓄血证的病因病机,即太阳伤寒表不解邪热传入太阳心之里小肠,或是太阳心顺传入厥阴肝以及少腹胞宫,瘀热互结于下焦少腹部位;第五,下焦之具体病位当在太阳心之里小肠、厥阴肝之里少腹(包括胞宫)。[结论]太阳蓄血证的病位不在膀胱腑,而在下焦少腹部位。其病因病机为太阳伤寒表不解,邪热传入太阳心之里小肠,或是太阳心顺传入厥阴肝以及少腹胞宫,瘀热互结于下焦。  相似文献   

4.
张萍青中医辨证论治子宫内膜异位症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萍青主任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基础病因为痰瘀热互结,痰瘀热同治为其有效的解决方案。故其在中医论治子宫内膜异位症时,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化痰软坚散结为基础方,并结合经期不同阶段的内分泌特点,配伍对症中药分期治疗,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蓄血证”治验(321000)浙江省金华卫校门诊部郑海文“蓄血证”之证治源于《伤寒论:太阳篇》,原文并无“蓄血”二字,乃后世医家根据其病机特点而命名,其发病机理为太阳表邪随经入里,热与血互结于下焦而成。其证有轻重缓急之分,轻者少腹结,其人如狂,小便自...  相似文献   

6.
桃核承气汤出于《伤寒论》蓄血证,为攻逐下焦瘀血的方剂,治疗少腹急结,小便自利,情志如狂的蓄血证。笔者用其加味治疗一例小便自利水肿证取得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7.
子宫内膜异位症系妇科常见多发病,该病具有临床表现多样、症状重、治愈率低、复发率高的特点,运用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一定的优势,易修珍教授根据子宫内膜异位症正气不足、邪毒内侵或脏腑虚惫、湿痰瘀久积成癥的病机特点,提出扶正祛邪并举以治疗虚实夹杂之证,强调注重肝脾肾功能的恢复,辅以祛湿化痰逐瘀,达到正胜邪退之目的,为中医防治子宫内膜异位症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机以血瘀为主,临床根据兼夹因素,辨证治疗可分为气滞血瘀、寒凝血瘀、痰瘀互结、气虚血瘀、阴虚血瘀、阳虚I札瘀等证型,但活血化瘀法是治疗本病的根本方法,同时配合针灸、外敷、保留灌肠等辅助疗法的使用.可使治疗更加个体化,有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归纳刘瑞芬教授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临证经验。[方法]通过整理刘瑞芬教授相关医案,从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处方用药等方面系统总结刘瑞芬教授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临证经验,并附医案举例。[结果]刘瑞芬教授认为,子宫内膜息肉的病因病机主要为痰瘀互结,久之损伤冲任,从而影响胞脉定期藏泻,引发本病。治法以化瘀散结、调补冲任为主,并自拟经验方——止痛调血方作为非经期的主方,新桂枝茯苓丸加味方作为经期的主方,随症加减,必要时配合西药孕激素以转化内膜,抑制子宫内膜息肉的生长。所举验案,患者痰瘀互结、冲任受损,非经期采用化痰除湿、活血消癥之法,方选止痛调血方;经期采用活血化瘀、行气消癥之法,方选新桂枝茯苓丸加味方,同时配合西药,获得良效。[结论]刘瑞芬教授根据其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归纳出非经期理气散结、活血消癥,经期活血化瘀、止血消癥,必要时配合西药转化内膜的治疗方案,临床效果显著,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子宫内膜息肉提供了新的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分析陆启滨教授临床诊治子宫内膜息肉的经验。[方法]通过跟随陆教授参与临床诊疗工作,收集整理典型病例,从病因病机、临证辨治及处方用药等方面对陆教授诊治子宫内膜息肉的经验进行总结,并附医案一则以佐证。[结果]陆教授认为,瘀滞贯穿于子宫内膜息肉病程始终,其形成多与脏腑功能紊乱、冲任失调相关。临床上常可见湿热瘀结、寒湿瘀滞、气滞血瘀三种证型,治疗重在化瘀散结,佐以清利、温经、行气以治其标,补肾健脾、疏肝宁心以治其本。扶正与祛邪并用,顺应周期性胞宫藏泻规律而治,并结合饮食、起居、情志调摄,疗效显著。文末所举验案为湿热瘀结型子宫内膜息肉,陆教授以清热利湿、化瘀散结着手,结合周期调治,并善言开导患者,终得良效。[结论]陆启滨教授治疗子宫内膜息肉,以化瘀散结为治疗原则,兼顾心肝脾肾,扶正祛邪,标本同治,中西互参,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整理并学习《医宗金鉴·伤寒论注》中对比方法的运用。[方法]认真阅读《医宗金鉴·伤寒论注》,采用文献整理方法,从病证、方药、煎煮法三个方面总结梳理其中对比方法的运用。[结果]《医宗金鉴·伤寒论注》屡用对比方法解释经文,主要有明示六经辨证、订正经文字句、明确方药之用、佐证病证之由、明煎煮法内涵、释用药之真意六个方面的作用,并应用对比方法对《伤寒论》经文次序、字句进行了订正,对六经病证纲领、病证缘由进行了阐述,还指出了方药煎煮法的重要性。[结论]吴氏通过运用对比方法来注释经文方药,实为一种以经解经的方法,该书中多有真知灼见,值得进一步总结学习。  相似文献   

12.
通过探讨血热、瘀血与银屑病发生发展的关系,认为血瘀是其病理转化的主轴,瘀热互结贯穿银屑病的整个过程;通过分析《伤寒论》中瘀热互结代表方桃核承气汤,认为本病的治疗应清热解毒与活血化瘀并举,同时酌加少量辛温药物,一方面有助于散瘀,另一方面可防诸药苦寒过度。  相似文献   

13.
仲景创立六经辨证为总的辨证纲领,但在其诊疗过程中,却十分重视脾胃的生理病理作用,以脾胃盛衰作为疾病治疗转归的重要依据,这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理法方药各方面都有着体现,该文试从《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浅析仲景的脾胃学说。  相似文献   

14.
认为《伤寒论》虽以六经辨证著称,但其中亦寓有脏腑辨证,因为六经辨证以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为依据,其证治也围绕脏腑病理变化,《伤寒论》中就有脏腑辨证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医对当前西非埃博拉疫情的治疗方法.[方法]从中医的五运六气和伏气理论分析当前西非埃博拉出血热的病因病机、治法治则和遣方用药特点.[结果]当前的西非埃博拉疫情与五运六气及伏气因素有关,其病机重点在伏寒伤阳;论治可以《伤寒论》少阴病篇有关条文为主要依据,宣发少阴伏邪,慎用清热解毒重剂,亦可参考今年的三因司天运气方附子山萸汤和正阳汤.[结论]运气失常是发生埃博拉疫情的重要原因,加强中医运气学说研究对西非埃博拉出血热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内经》血瘀病机理论及对后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内经》中有关血瘀的内容,将血瘀病因病机归纳为内因及其病机、外因及其病机和复合因素致瘀,外因包括外邪及外伤,内因包括情志、久病、年老、饮食不节、气津运行失常。后世在《内经》血瘀理论基础上发展了血瘀学说,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陈实功的《外科正宗》、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及现代医学工作者的研究,在不同侧面完善了血瘀理法方药的理论体系,整理了血瘀学说的源流。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伤寒论》第28条所述病证的病因、病机与证候,推演张仲景诊疗过程,探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的组方机理。[方法] 通过分析相关伤寒条文及后世注家注释,结合临床湿病致病过程和治疗原则及相关药物的药性与功效分析仲景《伤寒论》第28条处方立意。[结果] 《伤寒论》第28条所述病证的病因病机为素有内湿,感受外湿伤及太阳;后因汗法不当及误用下法使内外之湿相合,湿阻于中,壅遏阳气。治疗上则按照“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之理而选方及加减用药。[结论]《伤寒论》第28条所述病证是对太阳中湿证误诊所致的变证,而非太阳中风证变证或太阳病类似证。  相似文献   

18.
张仲景著《伤寒论》以阐述辨证施治之法,具体地创立了六经辨证、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病因辨证等,并孕育了三焦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之雏形,为中医临床诊疗确立了千古规范。形成和完善了中医药理论体系,故历代尊其为医中之圣。  相似文献   

19.
血瘀证是中医临床常见证型之一,在中医经典《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对血瘀证的症状及诊断有详细论述,为后世血瘀证的临床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以现代中医诊断学的思路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所涉及血瘀证的信息进行系统性归纳,总结与分析仲景血瘀证的诊断特点,并将2书中出现的诊断依据与血瘀证现代诊断标准相对比,为全面了解仲景血瘀证的诊断特点提供思路。对研究从汉代至今血瘀证诊断的发展和演变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0.
痛经是指正值经期或者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吾师认为导致痛经的主要病因为寒凝血瘀,因此从"寒"、"瘀"着手,治疗上多用温经散寒、祛瘀止痛之温经汤治疗,临床上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