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第一章腹壁手术人路肌肉与筋膜腹壁的结构颇为人们重视(图1),因为经其切口可进入腹腔,从而暴露腹部脏器. 在腹壁肌肉内面紧贴一层连续的腹内筋膜囊,按其位置不同又可分为腹前外侧壁深层的腹横筋膜、上方膈肌的下囊、后方腰大肌表面的腰肌(或椎前)筋膜、腰方肌表面的腰背筋膜前层、及下方盆膈上的盆筋膜壁层,这些均可在纵切面或横切面(图2)标  相似文献   

2.
<正> 作者于1978.6—1981.6对25例心包病病人行剑突下心包开窗手术径路。手术常规在气管内麻醉下进行。切口由剑突至脐,长8—10cm。分开腹白线,常规切除剑突,用小弯的牵开器提起胸骨末端。识别心包膈肌连合部,将膈肌部向前压,提起心包壁,于其前壁切除4×4cm。切除组织送培养并行组  相似文献   

3.
横膈位于胸腹中间,将胸腔与腹腔隔开,膈肌形成圆顶状肌肉纤维膜,构成呼吸肌的一部分.横膈周围附着于前胸骨剑突后,两侧附着于第七至第十二肋骨、肋软骨内侧,后部附着于第一腰椎横突及第1、2、3腰椎体,并构成肌束,为膈脚,在CT像上非常清晰.肌纤维集中于中心腱.呼吸时上下移动1~5cm.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改良Shouldice法修补腹股沟斜疝的效果.方法改良Shouldice法修补腹股沟斜疝58例,高位结扎疝囊后将腹横筋膜重叠缝合为第一道屏障修补,腹横筋膜内上叶与腹股沟韧带缝合为第二层加强后壁修补,再将腹外斜肌腱膜重叠缝合为第三层加强前壁修补.为了简化手术程序,术中不横断、剥离及切除疝囊.结果58例术后无1例切口区及阴囊血肿,亦无1例复发.结论改良Shouldice法强调加强腹横筋膜修补,从而有效地预防腹股沟斜疝术后复发.通过改良缩短了手术时间,同时也防止术后切口区及阴囊血肿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宋文玖  王荣升 《四川医学》2002,23(7):669-669
患者 ,男 ,11岁。腹痛 3天入院 ,过去有类似腹痛史。查体 :腹呈蛙状腹 ,扪及一包块 ,上至剑突下 ,下达耻骨后方 ,左右达侧腹壁 ,压痛 ,光滑 ,有囊性感 ,不易推动。B超 :腹腔内有一 2 1.0 cm× 10 .0 cm巨大囊性包块。CT;腹腔巨大囊肿 ,多源于小肠系膜。术中见包块呈分叶状 ,与周围组织器官粘连 ,上极位于小网膜囊内 ,其蒂与胰腺相连 ,经胃横结肠系膜间突出至盆腔 ;囊腔分隔 ,壁厚 ,光滑水肿 ;囊液呈淡黄色胶冻状 ,量为2 0 5 0 ml,囊液淀粉酶 (温氏法 ) 12 80 U/ ml。切除囊肿 ,病检结果 :镜下见纤维性囊壁 ,内衬单层上皮细胞 ,有淋巴细胞…  相似文献   

6.
膈下动脉在教科书中一般记述它起始于腹主动脉及其前壁,或起始于腹腔动脉,或以共同干起始于腹主动脉或腹腔动脉。膈下动脉有时一支发自腹主动脉,另一支发自肾动脉,也可以起始于胃左动脉、肝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国外主要文献中报道结果是:认为起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利用自身的疝囊壁修复和加强缺损及薄弱的腹横筋膜以减少腹股沟疝手术后的复发.方法:在疝囊颈高位结扎的基础上,利用带蒂的疝囊壁修补缺损或薄弱的腹横筋膜治疗成人腹股沟疝11例。结果:本组全部治愈,手术时间45-100分钟,平均55分钟;伤口Ⅰ期愈合;住院时间7~9天;治疗费用明显低于补片修补术病人;随访1~3年均无腹股沟区的慢性疼痛、牵扯不适以及疝复发等并发症。结论:利用自身疝囊壁修复和加强缺损、薄弱的腹横筋膜来实施疝修补术,既可纠正局部病理解剖,避免组织反应,又能达到恢复局部正常生理功能的目的,能有效的防止复发疝发生。  相似文献   

8.
针对传统腹股沟疝修补术中只强调高位结扎疝囊颈部,加强腹股沟管前后壁,而忽视了腹横筋膜在预防疝的复发上所起的作用。近年来各大医院对腹股沟疝修补术有了新的观点,手术更趋合理化。而基层医院仍沿用传统方法。我院1993年—1997年对腹股沟疝21例实行腹横筋...  相似文献   

9.
例1,男,40岁,农民。吞咽困难1月余,伴剑突下疼痛,恶心呕吐。体检:剑突下压痛,其余无特殊。吞钡X线检查,食道下段明显受压向左前移位,管腔变窄,狭窄段长7cm,管壁光滑,粘膜皱襞无中断,钡剂通过稍受阻,其上段食管轻度扩张。CT扫描:第11胸椎水平主动脉前方见3-6cm×3-5cm肿块,包膜完整,密度均匀,CT值38~41Hu,增强后肿块无强化。手术所见:食管腹段右后方触及一5cm×6cm囊性包块,包块跨于膈肌食管裂孔处,大部分位于膈上,小部分在膈下,分离膈肌及胸膜,切开部分食管浆肌层,分离并摘…  相似文献   

10.
<正>膈膨升是因先天性横膈发育异常或因膈神经麻痹引起横膈抬高,临床上表现以呼吸道症状为主的综合征。临床上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种,横膈折叠术为其有效的治疗方法。我院1998~2004年共收治4例,均为获得性膈膨升,手术治疗成功。现将患儿术前、术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收治小儿膈膨升4例,均有臀位难产病史,致膈神经损伤,均为右侧膈肌抬高,呼吸系统症状明显。经儿  相似文献   

11.
陈绍礼 《中国医刊》2002,37(9):43-44
目的:了解改良Shouldice法修补腹股沟斜疝的效果。方法:改良Shouldice法修补腹股沟斜疝58例,高位结扎疝囊后将腹横筋膜重叠缝合为第一道屏障修补,腹横筋膜内上叶与腹股沟韧带缝合为第二层加强后壁修补,再将腹外斜肌腱膜重叠缝合为第三层加强前壁修补。为了简化手术程序,术中不横断,剥离及切除疝囊。结果:58例术后无1例切口区及阴囊血肿,亦无1例复发。结论:改良Shouldice法强调加强腹横筋膜修补,从而有效地预防腹股沟斜疝术后复发。通过改良缩短了手术时间,同时也防止术后切口区及阴囊血肿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气功中的呼吸主要为腹式呼吸,尽量促使横膈运动幅度的增大,使腹肌有明显的张縮运动感觉。本文主要观察气功中胸腹式呼吸及横膈运动幅度的变化情况。选择了一例练气功較为成熟者,采盘坐式,意守丹田法,用呼吸描記器描記呼吸运动。(曲綫见附图),并选择10例等器压病患者,在透視下观察横膈的运动。  相似文献   

13.
我们在解剖一具成年男尸时 ,见腹腔干、肝总动脉有特殊变异 ,为积累资料及为临床提供参考 ,现报告如下。1 资  料腹腔干粗 8.2mm ,长 2 .4cm。在第十二胸椎前方由腹主动脉前壁发出向左行 ,分为脾动脉和胃左动脉 ,这两支的走行和分布与正常无异。腹腔干在距起始处 0 .2cm和 0 .5cm处分别发出左膈下动脉和左肾上腺中动脉 ,左膈下动脉在行程中尚发出肾上腺上动脉和胃后动脉 (见附图 )。附图 肝总动脉自肠系膜上动脉示意图肠系膜上动脉在第十二胸椎前方、腹腔干下方 0 .3cm、肾动脉上方 0 .2cm处发自腹主动脉前壁 ,向右下越过左…  相似文献   

14.
患儿,女,2岁5个月,平素体健。於1986年9月在结核病普查时发现,右膈上心缘旁气带阴影,而收入院。全身检查无异常发现。X线检查右横膈上胸骨旁显示一气带影,心右缘不显示,心影明显左移。侧位片见于前肋膈角处气带影。钡灌肠检查见有结肠进入疝囊。在分离麻醉下经腹路开腹,见右侧胸骨旁膈肌有4×5 cm~2大小的裂孔,边缘肌纤维增厚而形成疝环,横结肠自此孔突入纵膈,疝内容物与疝囊无粘连,复位顺利。探查除横结肠较长外其它脏器无异常,经疝孔可见到心脏博  相似文献   

15.
腹外疝是腹内脏器或组织连同肠系膜壁层,经腹壁或盆腔的薄弱点或孔隙向体表突出而成.腹壁强度降低和腹内压力增高是其发病的两个主要原因.腹外疝分为易复性、难复性、嵌顿性、绞窄性等临床类型.临床常见的有腹股沟斜疝、腹股沟直疝、股疝、脐疝和切口疝.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2岁。一年前无诱因出现呕吐,吐出物为胃内容物,有时含胆汁,与饮食无关,有黑便史。近5天来,呕吐加重,且有发热、咳嗽。以消化道出血、肺炎、贫血收住院。体检:发育营养差、眼脸苍白、两肺呼吸音粗糙,心(-),肝肋下2.5cm,腹平软,无局限性隆起。呕吐物检查:隐血(++),红细胞(+),白细胞(++)。胸片:右膈上有含气囊影,约3.0cm×3.5cm大小,无液平,壁光滑厚约2mm,并有胃管影。钡餐检查:食管较正常明显为短,无扭曲征象,下段扩张明显。右膈上可见充钡的胃囊,B环位于膈上约第8胸椎水平,小肠及结肠无异常改变。  相似文献   

17.
1 病历报告患者 ,女 ,5 7岁。主因上腹部不适 1年 ,发现上腹肿物10d ,于 2 0 0 2年 3月 8日入院。一年来上腹间断出现隐痛不适 ,无恶心、呕吐、反酸等 ,无发热、咳嗽。以胃炎治疗 ,无明显效果。 10d前 ,无意中发现上腹有一核桃大小的肿物 ,无红肿发热 ,伴疼痛。以上腹肿物收入院。查体 :剑突下腹壁上可触及 5 .0cm× 5 .0cm大小肿物 ,质韧 ,边界不清 ,表面不光滑 ,无红肿 ,轻压痛。X线示 :心、肺、膈未见异常。CT示 :腹壁囊实性肿物 ,7.0cm× 5 .0cm× 3.0cm。B超 :上腹壁腹壁囊实性肿物 7.1cm× 5 .2cm× 2 .8cm ,边界清 ,距皮肤 1.4cm…  相似文献   

18.
新生儿中呼吸窘迫为一常见问题。单侧横膈反向是影响呼吸困难的一个有意义的因素。双侧横膈同时反向在各年龄组均有报告。有3篇文献报告用声象图诊断右侧横膈反向的成人总数为15例。本文超声诊断一例左侧横膈反向的新生儿。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37岁.因右上腹及剑突下阵发性腹痛后转为持续痛.伴恶心、呕吐4天入院. 体检:巩膜及皮肤黄染.右上腹饱满,肌紧张.压痛明显.反跳痛存在,墨非氏征阳性.肝区叩击痛阳性.未触及肿大的胆囊及包块.肠鸣音不活跃.WBC28600/mm~3、中性91%,黄疸指数36单位,GPT600单位,血淀粉酶8单位.B超提示胆囊炎。胆囊、胆管结石不除外.临床以化脓性胆囊炎.胆石症行剖腹探查.术中发现腹腔内有黄色絮状样的液体.肝右叶深陷于肋缘下.肝胆.十二指肠、胃肠.与大网膜相互粘连。在分离粘连过程中。胆囊后外方有少量的脓汁溢出,胆囊直径为5cm长9cm,张力略大.囊壁无坏死.从胆囊顶部切除胆囊.发现胆囊管栽于-囊性肿物上。经仔细辨认,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合并感染穿孔.囊肿约为7×8×5cm大小.后外侧壁坚脆穿孔.横行切开囊肿前壁.内壁有胆色素沉着.内有一片状胆固醇结石.囊肿向下与十二指肠  相似文献   

20.
右肺包虫合并肝膈面包虫在临床上每可遇到。本病的特点是除右肺每一部位患有包虫囊肿之外,同时在横膈之下的肝脏膈面亦有包虫囊肿生长。这类患者多诊断为“右肺包虫”而住院,合并的肝膈面包虫在门诊常被漏诊,或发现患者肝脏轻度肿大、下移而未加注意。本病在自然发展过程中,囊肿逐渐生长增大,压迫周围脏器。在某些条件下,可造成包虫囊内感染及破裂。由于包虫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