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近年的研究证实,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与炎症密切相关.一些感染因素可能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子.血清C 反应蛋白(CRP) 是炎性反应的生物学标记物之一.  相似文献   

2.
缺血性脑卒中后出血转换(HT)是一种常见脑血管疾病并发症,较一般缺血性脑卒中有更高的致残率及病死率.目前文献报道,炎症反应是导致HT发生及加重的原因,其可通过参与氧化应激、激活基质金属蛋白酶、堆积炎症因子及血管异常生成等各方面起作用.本文就炎症反应参与HT发生的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缺血性脑血管病即脑梗死,是由于脑血管或其分支的血栓性或栓子性阻塞脑血流供应引起缺血和缺氧而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软化坏死的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复发率的特点,已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和生活质量[1].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发病机制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目前研究多集中于缺血后兴奋性神经毒性、炎症因子、细胞凋亡等宏观层面以及基因等微观层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通过介绍近些年来针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实验研究,探求它的作用机制并对其进行综述,发现针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机制非常复杂,针刺后脑微循环、氧自由基和细胞凋亡等方面都发生相应的改变。可见,针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确有其科学基础,值得推广应用,以提高其在医学领域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蔡志友  余昌胤 《重庆医学》2007,36(16):1654-1655
脑血管疾病是目前人类因疾病死亡的三大原因之一,是致残率最高的疾病,在急性脑血管疾病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约占70%.缺血性脑损伤是一个多因素、多机制、多环节的恶性级联过程,兴奋性氨基酸毒性、钙超载、自由基反应、梗死周围去极化、炎症和凋亡是造成缺血性脑损伤的中心环节.因此,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策略主要包括2个方面,(1)恢复脑灌流改善脑血供(溶栓);(2)阻断缺血损伤级联反应防止神经元损伤(脑保护).  相似文献   

6.
目的介绍近年来针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探求其作用机制。方法本文从近年来的临床、实验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发现针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机制非常复杂,因为多种因素与之相关。脑组织形态、脑微循环、兴奋性氨基酸和细胞凋亡等方面在针刺后发生相应的改变。结论针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具有良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其作用机制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 介绍近年来针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探求其作用机制.方法 本文从近年来的临床、实验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发现针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机制非常复杂,因为多种因素与之相关.脑组织形态、脑微循环、兴奋性氨基酸和细胞凋亡等方面在针刺后发生相应的改变.结论 针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具有良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其作用机制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田立军 《医学教育探索》2010,9(11):1581-1582
血尿酸(Uricacid,UA)曾被认为是一种没有生理意义(除痛风外)的嘌呤代谢产物,最近研究表明,血尿酸水平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有关[1],本文分析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结果证实血尿酸增高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严重影响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预后。本文就高尿酸血症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关系以及相互联系的机制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免疫炎症反应在其发病机制中起着关键作用。IL-1 家族新成员IL-33 是Th2 型免疫反应的关键活化分子,经由IL-33/ST2 信号通路在不同的疾病和模型中发挥 促炎或抑炎效应。近年来,关于IL-33 及其信号通路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作用机制的研究 越来越得到关注,被认为是缓解缺血性脑损伤后炎症反应的新型靶点。本文综述IL-33/ST2 信号通路的生成 及其在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生理作用,并介绍最新的相关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炎症与不稳定动脉粥样斑块、缺血性脑卒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文跃  赵合庆 《医学综述》2005,11(2):102-104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斑块的破裂、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发病机制,其中斑块的破.裂是最重要的始动环节。目前普遍认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发生与否主要取决于粥样斑块的稳定性,与血管的狭窄程度并无直接关系。而随着对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其可能是一种炎症性疾病。  相似文献   

11.
后循环缺血是指供应脑部的椎基底动脉缺血引起的病变,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后循环缺血临床表现以眩晕为主,占患者的80%以上,且常为首发症状。近20年来,随着临床深入研究和脑影像学技术发展,人们对后循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概念、病因病机及诊治有了新的认识,文章主要对近几年来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西医研究进展做以简单综述,以其能对眩晕的临床诊治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玄府理论是指运用开通玄府法治疗玄府失司的疾病,强调的是玄府的上下开阖顺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梗死(CIS)、脑出血(ICH)等脑血管病是因脑部微循环发生障碍,气血周流失常,玄府闭塞,神机出入不遂导致。临床从玄府理论入手,解释脑血管病发生发展过程,并且通过开通玄府法来治疗脑血管病,以期对该病的中医药临床有指导和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13.
洪雁 《医学综述》2013,19(9):1644-1646
糖尿病是缺血性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缺血性血管疾病的发生有多种危险因素,同型半胱氨酸是蛋氨酸代谢过程中的重要代谢产物,有其自身的生化特点,遗传、营养、疾病等多种因素可导致其升高。多年来的研究表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存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时增加了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多种维生素的治疗能够降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浓度,但是能否降低糖尿病患者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及危险性,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气象因子的变化对富拉尔基区居民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的影响。方法通过对富拉尔基区三家大医院(覆盖全区同期住院患者95%以上)2004~2005年共2年间急性发病的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入院时间进行脑卒中发病时间的特点分析,找出其日变化规律,并用t检验判断其发病与气象因子日变化的关系。结果t检验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与日气温差、日气压差呈明显差异性。日气温差〈15℃日发患者数(x±s)=5.0±2.2,≥15℃日发患者数(x±s)=5.5±2.5,当日气温差≥15℃较〈15℃明显增多(P〈0.05)。日气压差〈3hPa日发患者数(x±s)=4.8±2.0,日气压差≥3hPa日发患者数(x±s)=5.1±2.3,当日气压差≥3hPa较〈3hPa明显增多(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与日的气压和气温的变化即落差与幅度有关。气象因子可影响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日变化幅度过大易诱发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分析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和肠镜特点,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合理依据。方法对本院31例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和内镜表现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大多数患者有基础疾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肝硬化,且发病与季节有关。临床表现主要是腹痛和便血。内镜下形态特点有:黏膜有蓝紫色小斑点结节;与正常黏膜分界清楚;活检出血少;随访观察病变恢复快。结论提高对缺血性结肠炎的认识,早期应用结肠镜检查可以提高缺血性结肠炎的正确诊断率。  相似文献   

16.
[背景 ]探讨微量泵静脉推注尼莫地平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疗效和护理体会 .[病例报告 ]微量泵静脉推注尼莫地平治疗 72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 ,每次给予 8mg ,每日 1次 ,以 2mg/h的速度持续静脉推注 4h ,在用药过程中每 30min观察 1次血压 .在对患者进行一般的疾病常规护理外 ,更要注意对其不良的心理状态进行心理护理 .[讨论 ]采用微量泵静脉推注尼莫地平能精确控制及调整尼莫地平量 ,使药物的体内浓度长时间维持在有效浓度范围内 ,且毒副作用小 .针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不同心理进行必要的心理和生活护理 ,有助于提高疗效 .  相似文献   

17.
脑血管疾病如颅内动脉粥样硬化、颅内动脉瘤、缺血性脑卒中等已成为人类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在多种致病因素共同作用下脑血管结构和功能改变是脑血管疾病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目前,脑血管疾病的病因尚未得到阐明,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基质金属蛋白酶在其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阻断或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为脑血管疾病的无创治疗提供了新理论依据。本文综述基质金属蛋白酶与脑血管疾病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脑血管病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国民的第一位死亡原因,给社会及患者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近年来国内外对脑血管病的研究日新月异,推动了该病预防和诊治的快速发展.本文概述了当前脑血管病基础及临床领域的几个热点问题,包括基础研究的关注点,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救治及血管内治疗,脑出血和脑卒中的预防及早期康复,脑血管病防治的循证、转化及精准医学研究.期望通过这些热点问题的探讨为相关学科的医师带来启发.  相似文献   

19.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现状和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建华 《医学综述》2006,12(10):638-639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主要疾病之一,仅次于心脏病及癌症,但却是病残的主要原因。临床上大多数脑梗死是由于脑动脉血栓形成所致,一旦脑动脉阻塞,缺血、缺氧区域的脑组织细胞即刻发生一系列的“缺血瀑布样反应”,最后导致细胞死亡。国内外学者对缺血型脑血管病治疗进行了大量研究得出,缺血性脑血管病最终将于基因治疗及细胞治疗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并成为脑血管病治疗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背景 循环系统疾病中的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影响中国人寿命的"第一杀手",患病率和死亡率仍处于上升阶段。揭示循环系统疾病城乡别、性别、地区别死因顺序及其变化趋势,将为预防和控制循环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目的 分析我国2004—2015年循环系统疾病中以心脑血管为主的疾病死亡谱特征,即城乡别、性别、地区别死因顺序及其变化趋势。 方法 利用2004—2015年"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死因监测数据集"所定义的"循环系统疾病"资料,选取其中各类别疾病的死亡数和死亡率资料,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采用χ2检验方法分析各类别循环系统疾病的城乡别、性别、地区别死亡率的差异及变化趋势。 结果 2004—2013年各年的死因顺位排序为脑血管病→缺血性心脏病→循环系统的其他疾病→高血压心脏病/肾脏病→风湿热和风湿性心脏病;2014—2015年各年死因顺位排序为脑血管病→缺血性心脏病→高血压心脏病/肾脏病→循环系统的其他疾病→风湿热和风湿性心脏病。2006—2015年,脑血管病、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04—2015年,高血压心脏病/肾脏病死亡率逐年缓慢上升;风湿热和风湿性心脏病死亡率各年变化不大;循环系统的其他疾病死亡率呈双波浪变化,其中2006年和2013年为波峰。城乡别死亡率:脑血管病各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风湿热和风湿性心脏病除2006、2015年外,高血压心脏病/肾脏病除2005年外,缺血性心脏病除2015年外,循环系统的其他疾病除2004、2005、2011、2012年外,其余年份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死亡率:各年份风湿热和风湿性心脏病、缺血性心脏病和脑血管病死亡率性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循环系统的其他疾病除2005年外,其余各年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心脏病/肾脏病死亡率仅2005年和2015年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地区别死亡率:各年份各类别疾病死亡率地区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具有明显的城乡别、性别、地区别差异。缺血性心脏病城市高发,其他各类疾病乡村高发;女性风湿热和风湿性心脏病高发,其他各类疾病均为男性高发;风湿热和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心脏病/肾脏病、缺血性心脏病、脑血管病、循环系统的其他疾病死亡率地区别差异明显,应根据地区别的差异确定不同的循环系统疾病的防治重点和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 该文的微信推文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查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