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医学认为,亚健康是人们身心方面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中医学认为,对于亚健康的防治宜从调护脾胃出发,认为饮食不节、劳倦过度、忧思日久损伤脾土,禀赋不足是脾胃虚弱的致病原因。而脾胃升降失司导致各脏腑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病证与现代医学对亚健康所述某些病症表现极为相似。针对脾胃病的病因病机进行调治则能有效抑制诸多亚健康症状。亚健康宜从脾(胃)防治。  相似文献   

2.
0 引言 亚健康是国际医学界20世纪后期提出的医学新思维,是指机体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健康低质量状态及其体检,是当前人们关注的一个新话题。亚健康既可表现为个体的亚健康,又可表现为群体的亚健康和社会的亚健康,而这三者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就人类个体亚健康来说,其表现为身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情感亚健康、思维亚健康和行为亚健康等诸方面。  相似文献   

3.
广西城市人口亚健康状态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健康(Sub-health)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其表现主要有以下3种:以疲劳、睡眠紊乱、疼痛等躯体症状表现为主的躯体亚健康;以抑郁寡欢、焦躁不安、急躁易怒、恐惧胆怯、短期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能集中等精神心理症状表现为主的心理亚健康;以人际交往频率减低、人际关系紧张等社会适应能力下降表现为主的社会交往亚健康[1].  相似文献   

4.
亚健康概念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本文对亚健康概念、范畴、亚健康状态和表现及对人体健康危害、如何维护等方面进行文献资料复习整理和综述,对亚健康研究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当今健康问题严重影响到人们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其中"亚健康"也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目前对亚健康状态的确切病因没有达成共识,缺乏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祖国医学在促进健康及疾病之预防保健上具有很大的优势。本文对补中益气汤进行研究,它对气虚、脾胃虚弱及肝郁型的亚健康有很好的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亚健康(sub-health)从疾病和健康概念中分离出来,作为新的概念引入医学领域,引起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亚健康是一种非病非健康的、介于疾病和健康之间的中间状态,称为第三状态[1].在我国也称之为"灰色状态、亚临床态、亚疾病态" 等.亚健康主要表现为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个方面的改变,此时机体无明显疾病表现,但在以上三个方面出现不适的感觉或症状,呈现出活力、反应力和社会适应力的降低,表现为慢性疲劳综合症、信息过剩综合症、神经衰弱、肥胖等.由于亚健康形成原因复杂,表现形式多样,缺少明确客观的指标,因此其诊断标准成为目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关于亚健康诊断的评定方法,国内外主要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7.
亚健康又称第三状态、次健康状态、亚临床状态、病前状态或潜病期等,是指人的身心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低质量健康状态,此时机体虽无明显的临床症状或症状轻微,但已有潜在的病理信息,表现在人的生命活力下降和对外界适应力降低,身心出现种种不适。在中医学上,虽无亚健康这一称谓,但亚健康的种种表现均可归属于中医许多内科杂病范畴的证候表现.中医未病学中的潜病态、前病态即包括亚健康状态。中医认为健康是人体自身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间的一种动态平衡。人若阴阳失衡,气血失调,就会导致脏腑功能异常,出现亚健康状态或疾病状态。  相似文献   

8.
1 亚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是指机体虽无明显的疾病诊断,却表现出生活能力降低,社会适应能力减退,及各种身体不适的症状。常见的亚健康状态可以分为以下五个方面: 1.1身体“亚健康”亚健康往往首先表现在躯体上,即身体“亚健康”。主要症状有:乏力困倦、机体酸痛、失眠憔悴、机能下降、功能紊乱等。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经常感到体力不支,容易疲乏和困倦,缺乏活力和朝气。可以分为①心血管症状:胸闷、心慌、气短、憋气等;②消化系统症状:不思饮食、纳差;③骨关节症状:腰酸背痛、关节不适等;④神经系统症状:经常头通、头昏,记忆力差,乏力,易疲劳;⑤睡眠症状:入睡比较困难,易凌晨早醒,夜梦多;⑥泌尿生殖系统症状:性功能低下,尿频,尿急等。  相似文献   

9.
亚健康状态既指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表现为机体一系列功能失调所产生的症状,主要为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生殖系统、骨关节、神经心理、睡眠七大方面的症状.  相似文献   

10.
亚健康状态是指人体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又称第三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者,不能达到健康的标准,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但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诊断标准.本文重点就职业女性亚健康状态的现状、形成原因、临床表现及干预对策进行阐述,并希望对于预防和改善学会女职工可能存在的亚健康状态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