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文胜 《中外医疗》2008,27(25):121-122
由于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当前现实生活中的儿童大都是独生子女,一旦发病,父母格外紧张,焦虑,他们大都过分照顾,夸大病情,对医护人员提出过高要求.所以儿童病人的心理护理实际上很大程度上是对家长的心理支持.家长的心理状态对儿童病人有着直接影响.例如家长对护士的不满意可以转化为病儿对护士的愦怒;父母的倾向可以变为儿童的倾向,如不要莱护士阿姨打针等等.在临床.我们发现,家长与志儿在许多心理同题的表现形式几乎是相同的,例如家长的恐惧感,悲哀感,焦虑意等与患儿的这些心理表现是相互影响的.但家长与患儿对疾病的主体毒受不同,又使家长有一些患儿没有的心理表现.便如希望角色转换,代替患儿接受痛苦的治疗等.在此我们对家长的不同心理表现以及针对这些心理表现进行护理的体会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572例患儿注射观察及心理护理的应用进行浅析,探讨心理护理在注射中的应用规律。1 应激能力低下,反应性增强的护理 注射前病儿多表现为一见护士就怕,极力回避,不愿接受注射,甚至大哭大闹。此时护士应积极采取感情交流的方式,热情接近病儿主动打招呼对话,语调柔和,表情亲切,给病儿以友好亲近的感觉,取消护士在病儿想象中的可怕形象,从而减轻紧张情绪,主动对话的同时也会增加病儿的  相似文献   

3.
腭裂病人围手术期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腭裂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畸形,对病人的吸吮、吞咽,呼吸以及发音等生理功能,都有严重的影响。因此,应适时的给予整复治疗,使生理功能及早恢复。1心理护理(1)消除对环境的生疏,初到医院时,患儿会产生恐惧,有探究的心理,并思念亲人,所以在住院之前,应嘱咐家长对病儿做好说服解释工作,以减少病儿来院后的情绪波动。(2)同病儿建立良好的关系:病儿初见穿白大衣的医护大员,不仅觉得陌生,而且往往恐惧、抗拒,所以医护人员对他们的态度须和蔼可亲,特别是他们有生理缺陷,应从其家长了解生活习惯,特殊爱好等,给予他们各方面…  相似文献   

4.
任何手术对病人来说,都是身心的一种刺激和负担,对病儿来说程度尤甚。心理护理已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对于手术病儿的心理护理,不仅关系到患儿的自身健康,也可涉及到家长的身心健康,这正是做好手术患儿心理护理的重要意义所在。手术对患儿来说,即是一种治疗措施,也是一种创伤,为使病儿能够接受手术和安全渡过手术期,根据不同的情况,我们在手术中施以相应的心理护理,收到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心理干预的方法,减轻手术患儿及家长因手术而带来的焦虑和恐惧的心理反应,取得患儿的配合及家长的支持,轻松平稳地渡过围手术期,降低麻醉的风险,顺利完成手术,缩短手术时间.方法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手术患儿,手术室的巡回护士在手术的前一天以接待对话的形式运用各种心理疏导等方式分散手术患儿注意力,消除其恐惧害怕情绪并鼓励其配合治疗.结果 102例均接受巡回护士的心理干预,护理措施有效,患儿及家属积极配合治疗,术前心理护理干预成功可以顺利的接受手术并安全的度过手术期,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保证了患儿的生命质量.结论 对小儿术前实施心理护理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对手术患儿及其家长对手术的恐惧心理有效减轻,已得到患儿及家长的积极配合,从而减轻患儿在术前的哭闹、恐惧、害怕和不安,同时有利于麻醉和手术治疗方案的实施.  相似文献   

6.
门诊就诊患儿家长需求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儿科门诊就诊患儿具有发病急、病情变化快、需家长陪伴等特点,由于患儿不能较好地用语言来表达身体的各种不适,常使家长产生痛苦、希望、忧郁、担心等复杂的心理反应,同时对医护人员的言行极为敏感,故易引起护患之间的矛盾冲突。为预测患儿家长的心态和需求,提供主动定位的护理服务,进一步改善儿科门诊护士站工作,我们对门诊候诊及接受输液治疗的患儿家长进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儿科病房收治的病儿大多数为独生子女,由于父母的溺爱,使他们养成了一种养尊处优的优越感,心理活动较为复杂。如何开展对病儿的心理护理,使住院病儿及家长积极配合患儿的治疗、护理工作,现就几年来开展心理护理的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加强小儿烧伤后的心理护理,促进其全面康复。措施1护士充当家长的角色与患儿建立起感情,在治疗前为其做好心理准备。2利用玩游戏,按压等措施分散小儿的注意力,使其减轻焦虑,减少痛革。3通过改善环境的装饰和工作人员的穿戴,能产生融洽 的气氛,以消除其恐惧心理。4减弱生理刺激信号,减少患儿的害怕的心理。5正确评估疼痛,使治疗顺利进行。6熟练,准确的操作技术,有助于心理护理的实施。结论损伤和治疗不是引起疼痛的  相似文献   

9.
心理护理是医护人员通过言语或其它交往方式而达到消除患者痛苦之目的的一种方法 [1]。根据儿科的特点 ,在患病儿童及家属入院后 ,我们首先要提供安静、舒适、整洁的医疗环境。其次 ,护士应具有高尚的护德、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临床知识。工作时 ,态度要严肃认真而不失热情 ,举止端庄、语言文明 ,利用医疗知识和良好的语言技巧来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增强患儿及家属对我们的信任和战胜疾病的信心。而要做好患儿及家属的心理护理 ,则应根据小儿不同的病期、病种、年龄、居住的地区和家属文化程度等 ,有针对性地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 ,才能取得良…  相似文献   

10.
耳科就诊患儿常有较复杂的心理特点,为了有效的治疗疾病,护士应关心患儿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进行行为指导,激发患儿自我控制能力,以配合治疗。现将我们在治疗中进行心理护理工作的体会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11.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早已认识到良好的护理理论是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要求全面的解决病人生理和心理方面的问题。这就要求护士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特别是对无陪伴的新生儿患儿,因为他们无法表达自己的感情和需要,对他们密切接触的护士更需要良好的素质和高尚的护理道德,必须细致地观察病儿的病情变化,以爱心、细心、耐心和责任心全心全意为病儿服务。  相似文献   

12.
口腔科有些特殊治疗方法,故患儿来就诊时有一种较复杂和紧张的心理状态,为了让就诊患儿能够较好地配合医生进行治疗,护士应掌握患儿的心理规律,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根据患儿的情绪变化,采用不同的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正确诱导和启发性教育,达到配合治疗的目的。兹就患儿在治疗操作时的各种心理观察,浅探如下:1 患儿依赖心理依赖心理是患儿的天性和常见心理,患儿病后的依赖性和被动性更趋强烈。目前多数是独生子女,  相似文献   

13.
陆升红 《中国医疗前沿》2012,(4):65+72-65,72
在医院里,对于患者而言,无论是急性病还是慢性病,无论是男是女、是老是少,都有一个共同的心理需求,就是希望能得到重视,获得同情,得到理解,希望能马上见到医生,希望能得到护士最好的治疗护理。尤其是在病房等待治疗的时间里,容易情绪焦躁。作为专业护士,应该懂得患者的心情,理解患者的心理。在治疗高峰期应保证护士人力充足,弹性排班,加强巡视,有效降低红灯呼叫率。  相似文献   

14.
眼病患儿常有较复杂的心理特点,护士应关心患儿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进行行为指导,激发患儿自我控制能力,以配合治疗。现将我们对眼科患儿的心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门诊注射室、换药室是患者接受治疗的场所。患儿到这里来接受治疗,带着较复杂的心理特点。为了有效地治疗疾病,护士应关注患儿的心理状态,激发患儿的控制能力,以配合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耳鼻喉科手术患儿的护理.方法 患儿入院后根据患儿年龄的心理、生理特点制定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对患儿进行心理护理与专科护理相结合的综合护理并贯穿于住院全过程.结果 患儿与护士、医生合作良好,主动配合的患儿上升,哭闹或不合作的患儿下降.结论 根据患儿心理状况及手术类型,给患儿实施个性化的心理护理及专科护理,绝大多数患儿能较好地合作,并与护士结下友情,使护理、治疗等工作能够较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7.
心理护理是优质护理服务中提高护理质量的关键,做好小儿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对于这个特殊群体来说更为关键,而且在小儿就医过程中尤为重要。当患儿在打针输液时,因疼痛、恐惧、环境及人员陌生等原因会产生各种不适应的表现[1],如:患儿拒绝治疗,治疗过程中持续反抗;有的患儿啼哭不止,直至治疗结束;有的患儿只要看到医护人员就哭闹等。其往往会产生连锁反应,一人哭闹其他患儿也会相应加入哭闹的群体中。不利于疾病治疗,甚至会加重病情,同时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患儿家长产生焦虑心情,进而导致患儿家长不能接受小孩扎针时的哭闹,拒绝接受治疗。因此,做好门诊患儿的心理护理工作,是提高整体护理效果的关键。但做好小儿患者的心理护理难度很大,对于门诊输液室来说难度更大,患儿接触护士的时间比较有限,而且门诊患者多、工作繁忙、流动性大,护士要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内既要做好心理护理工作,又要完成大量的治疗工作,这就对门诊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具备较好的业务知识及技能外,还要学习了解小儿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点,利用不同的护理方法进行小儿心理护理;同时又要提升自身的语言行为、态度、业务技能、工作技巧、方法等综合素质,以满足患儿及家属的需求,不断提升优质护理服务内涵。  相似文献   

18.
儿科护理中对患儿家长心理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现实生活中的儿童大都是独生子女,一旦发病,父母格外紧张、焦虑,他们大都过分照顾,夸大病情,对医护人员提出过高要求。所以儿童病人的心理护理实际上很大程度上是对家长的心理支持。家长的心理状态对儿童病人有着直接影响。例如家长对护士的不满意可以转化为病儿对护士的愤怒;父母的倾向可以变为儿童的倾向,如不要某护士阿姨打针等等。在临床,家长与患儿在许多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几乎是相同的,例如家长的恐惧感、悲哀感、焦虑感等与患儿的这些心理表现是相互影响的;但家长与患儿对疾病的主体感受不同,又使家长有一些患儿没有的心理表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在儿童乳牙根管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180例乳牙根管治疗患儿分为2组,比较2组在有无心理护理配合下患儿(家属)及同组医生对护士的满意度、根管治疗成功率等方面的差别。结果在儿童乳牙根管治疗中,通过心理护理干预明显降低了患儿的心理紧张程度,增加了其配合度,有效提升了根管治疗的成功率,患者(家属)和医生对护士的满意度也有明显提高。结论在儿童乳牙根管治疗中应当适当进行心理护理。  相似文献   

20.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社会心理因素对人体的健康和疾病所产生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心理护理是通过护士与患儿的交往来帮助患儿获得最佳身心状态的一项技术措施,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也就是给患儿以心灵上的护理,它是现代医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治疗的重要条件。心理护理从护士与患儿接触的一瞬间就已开始,每一项护理操作都渗透着心理护理的内容,随时随地的给患儿心理上产生影响。在儿童口腔疾病治疗中,医护人员不仅要有医学知识,而且要懂得心身医学和心理学,通过各种方法解除患儿忧虑自愿接受治疗。心理护理是由表及里的复杂过程,它要通过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等思维过程,而这些过程的难度较之躯体护理要大得多,因此心理护理更具有深刻的意义。近年来,儿童口腔疾病的发生状况已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我国乳牙龋齿的发生率均在52 %以上。1临床资料临床检查时,患儿的合作与否对整个治疗时间、医生的操作都有很大影响。从2002年到2003年我们通过对102例3岁~14岁患儿进行调查,其中包括龋齿、急、慢性牙髓炎、根尖周炎及乳牙滞留等。其中幼儿期51名(3~7岁) ,童年期20名(8~12岁) ,少年期31名(13~15岁)。2调查结果口腔是痛觉极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