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针刺治疗结合康复训练对促进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改善生命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中医辨证辨经相结合,吞咽功能及时筛查与系统评估相结合,整体察病,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全面评估及康复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根据吞咽分期五期模式分期论治:认知期阴阳失调,窍闭神匿,治神为本,取之督脉;口腔准备期和口腔期清窍失养,气血阻滞,取之阳明;咽期脉络闭阻,气机不通,辨证取穴;食管期邪实渐去,精血耗伤,故以补为用,取之阳明;辅以康复运动疗法,针灸与康复并举。  相似文献   

2.
蔡圣朝认为,中风后失语以肾虚为本,由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阻滞,经筋失养而致,临床应从肾论治本病,常采用头针疗法、舌针疗法,并选取涌泉为固定穴位,再辨经取穴,用解语膏敷贴穴位,以达到调节脏腑功能、调整阴阳、运行气血之功。  相似文献   

3.
魏福良以辨病为纲,辨别神经根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特征,确立疾病诊断;以辨经为络,明晰经络归属;以辨证为法,将颈椎病分为风寒湿邪阻络、气血瘀滞经脉、气血两虚夹瘀、气阴两虚夹瘀、脾肾阳虚夹瘀、肝肾气血亏虚、痰湿凝阻经络诸型。辨病、辨经、辨证结合取穴治疗颈椎病可辨清病位所在、脏腑归属、经络定位、证候区别,使针灸操作应用更规范,选取穴位更精准,补泻方法更明晰,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4.
程红亮教授擅长治疗脑血管疾病,在此领域研究20余年,颇有建树,他在临床实践及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血管性痴呆的发病主因为元阳虚衰、痰瘀阻窍以致脑髓失养,围绕“辨证、辨病、辨经论治”和“病证结合”原则,予以“通督任、调气血、化痰瘀”治疗大法,初步确立以任督脉穴位+井穴+辨经配穴治疗思路,采用不同的针术灸法,针术如“通调督任针法、浅刺井穴针法”等,灸法如“百会穴压灸法、悬灸涌泉-关元(气海)-丰隆-神庭-大椎”等,进行有机组合、灵活运用,发挥针灸并用优势,取得了较好疗效。同时,他通过实验研究,从作用机制方面进一步验证了该治疗方法的有效性,现将该方法归纳总结,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刘兴安 《中医学报》2019,34(2):270-273
中风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偏瘫作为此病后遗症中主要病症之一,临床主要表现为肢体功能障碍。目前对于偏瘫的传统治疗往往从作用于局部入手,疗效不显著。笔者提出中风后遗症偏瘫应先调脏腑、后调经脉,从腹部进行诊疗。腹部神经反射学说、脏腑经络学原理、生物全息学说、神阙布气学说都为中风后遗症偏瘫从腹论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腹部脏腑集中、经脉聚集,为调理人体阴阳气血的聚合之地。因脏腑气血亏损而造成的气虚络瘀之象,针灸推拿疗法具有独特优势。针灸可激发气血运行、调理脏腑;推拿可疏解痉挛、疏通经络以治标。因此,从腹论治偏瘫独具"内调脏腑,外络肢节"的双重调节作用,拓宽了诊疗思路,为临床提供了更具有靶向性的诊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中医学报》2019,(2):270-273
中风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偏瘫作为此病后遗症中主要病症之一,临床主要表现为肢体功能障碍。目前对于偏瘫的传统治疗往往从作用于局部入手,疗效不显著。笔者提出中风后遗症偏瘫应先调脏腑、后调经脉,从腹部进行诊疗。腹部神经反射学说、脏腑经络学原理、生物全息学说、神阙布气学说都为中风后遗症偏瘫从腹论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腹部脏腑集中、经脉聚集,为调理人体阴阳气血的聚合之地。因脏腑气血亏损而造成的气虚络瘀之象,针灸推拿疗法具有独特优势。针灸可激发气血运行、调理脏腑;推拿可疏解痉挛、疏通经络以治标。因此,从腹论治偏瘫独具"内调脏腑,外络肢节"的双重调节作用,拓宽了诊疗思路,为临床提供了更具有靶向性的诊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检索魏晋以前针灸治疗中风的古籍文献,研究魏晋以前针灸治疗中风的治则治法和取穴规律。魏晋以前针灸治疗中风的主要治则是补虚泻实;主要治疗方法有巨刺法、放血法、燔针劫刺法、灸法;取穴规律主要是循经取穴和分部取穴,经脉以阳经和督脉为主,部位以头面四肢为主。  相似文献   

8.
周志杰主任医师应用针灸治疗中风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临床疗效显著,他认为中风的发生与"虚、痰、气、瘀"有关,其中"虚、痰、瘀"是根本,"气机失调"是诱因,其病机主要是"气、痰、瘀"互结,闭阻经脉.临床诊治中应中西医结合,早期介入针灸治疗,针灸治疗中应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急性期以整体调节辨证取穴为主,兼以病变局部取穴疏通局部气血为辅,恢复期和后遗症期以疏通局部气血为主,针灸取穴应以督脉、足太阳经、足厥阴经穴为主,兼取少阳经、阳明经、和阴经穴,头针和体针相结合应用.  相似文献   

9.
“一气周流”学说以《黄帝内经》天人合一的阴阳气化理论和五脏气机升降理论为基础,在脏腑层面呈现中土为轴、四象为轮的动态气机周流模式,在经络层面呈现阳明为枢、阳气主导的气血周流模式,对人体气血和畅、阴平阳秘、形神相守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一气周流”学说,中风后偏瘫是由于土湿痰盛、营卫不足,肝肺失运、气虚血瘀,心肾失交、脑络受损,引起“阴升阳降”与“左血右气”的周流逆乱,进而痹阻经脉与脑络,发为形神合病之证。在临床针灸辨治中,针对实质性的“形伤”与功能性的“神伤”,应当调理阳明气机以健全形质、调和阴阳以恢复神质、调整四轮以和畅气血,从而恢复气机周流、实现形神同调,为提高中风后偏瘫的针灸疗效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杨丹红教授运用通经刺络针法治疗痛证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跟师学习,查阅古籍及现代文献研究,并基于痛证的发病机制,总结杨师通经刺络针法的理论依据及其治疗痛证的应用前景,并举临床医案两则加以佐证。[结果] 痛证病机有“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主要为气机运行不畅,故杨师认为治疗痛证旨在条畅周身气机。杨师基于《内经》“根结”“根溜注入”理论,根据自身临床经验,结合络刺法,提出了通经刺络针法。其针法强调辨经论治,取病位所过经脉之首尾穴,快速捻转,得气为要,出针后行井穴刺络放血。文中所附两则医案之痛证,皆为经脉气机不畅所致,故治疗取其所过经脉之首尾穴行通经刺络针法,使气血得行,痛证即愈。[结论] 杨师临床治疗痛证时注重辨经论治,注重首尾配穴及井穴的应用,配合刺络放血疗法,达到加强周身气机运行,调理气血之用,临床疗效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中医经络学说与现代经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述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回顾现代经络研究的概况。认为经络研究必须 发重视十二经脉的特殊循行路线及其在人体机能调节中的作用这一核心问题,加强对经功能整体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初始向心型经脉模式和后期脏腑-经络环型模式下的经络辨证的基本内容。初始的向心型经脉模式相较于脏腑-经络环型模式更加侧重于经气在四肢的变化规律,该模式下的经络辨证意在说明机体远隔部位之间的联系,体现了针灸诊疗的核心与特色;而脏腑-经络环型模式将经脉络属脏腑,使得在该模式指导下的经络辨证,更侧重于对机体整体功能的探索与总结,意在说明所生病症与脏腑、经络之间的病理、生理联系,用以明确病因病机。认为明辨此两种经脉模式的特点与区别,才能更好地指导针灸临床。   相似文献   

13.
Meridian essence has been investigated through anatomy, electrophysiology, biophysics, and biochemistry. Various hypotheses of meridian essence exist, but no hypothesis can truly reflect the internal character of Chinese medicine (CM). The research of meridian essence requires a holistic viewpoint and innovative awareness. Initially, any hypothesis regarding meridian essence should begin with observation of the human body. Secondly, the research should arise from the meridians’ physical functions and pathological changes, so as to maintain the fundamental nature of the meridians themselves. Thirdly, the research should be based upon the theory of CM, yet coupled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modern techniques to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scientific contents of meridians. Fourthly, theoretical research should be combined closely with clinical practice, in order to test the achievements in actual conditions. Lastly,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given to negative results in studies to more accurately discover the real essence of meridians.  相似文献   

14.
目的基于经络平衡理论,探究电导法经络测量值的分析方法,考察其对慢性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健康人群82例和慢性肾病人群222例,采用电导法测量手足井穴和原穴的电阻值,分别计算原穴阴阳比值、井穴阴阳比值、原穴手足比值、井穴手足比值、原穴左右比值、井穴左右比值,采用接收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考察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比值对慢性肾病的诊断价值。结果两组人群在井穴阴阳比值、原穴手足比值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井穴阴阳比值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618,95%CI为[0.537,0.699](P0.05),原穴手足比值的AUC为0.727,95%CI为[0.655,0.800](P0.01)。井穴阴阳比值的最优切点是1.16,灵敏度为0.64,特异度为0.52,原穴手足比值最优切点是1.04,灵敏度为0.68,特异度为0.72。结论慢性肾病患者的经络平衡处于阴盛阳衰、上盛下衰状态,基于经络平衡的电导法经络测量分析方法具有较好的临床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外加刺激对针刺穴位时大脑皮层第一体觉区(SI)功能活动的影响,探讨循经感传和模拟循经感传时皮层体觉诱发电位(SEP)地形图的不同.方法 应用脑诱发电位地形图技术观察16名感传显著者和11名无感传受试者,以脑电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自颅外记录SI的体觉诱发反应地形图:模拟感传是以柔软的画笔沿胆经路线模拟感传的速度轻轻刷动.结果 ①感传显著者当感传沿胆经路线上传至头面部时,大脑皮层体觉诱发反应地形图除了在靠近中线的下肢代表显示1个红色高电位反应外,越过了上肢代表区,在外侧端的面部代表区又出现1个红色的高电位反应区,而对于无感传受试者来说,在同样的条件下,只能在下肢代表区出现1个红色高电位反应;②模拟循经感传时,大脑皮层第一体觉区SEP地形图的表现是:11名受试者中有6名受试者SEp地形图的下肢和面部代表部位同时出现了2个反应,5名受试者SEP地形图只在下肢代表区出现1个反应.结论 循经感传和模拟循经感传时,SEP地形图的表现类似,再次证实外周动因激发是产生循经感传现象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6.
张柳青 《中医学报》2016,(12):1928-1930
经络没有特殊的形态组织结构,是未知的特殊的功能系统,这个功能系统可分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以大脑为主导的经络信息网络调控系统,主要表现在经脉循经感传导方面;第二个层面是以心血管为主导的脏腑谐波共振调控系统,主要表现在脉动和脉象两个方面。经络信息网络调控系统通过经气调控心血管脏腑的生理功能,心血管脏腑共振调控系统通过共振调控的方式,保障人脑及脏腑组织器官的血液供给,以维持人脑及脏腑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这两个功能系统来源于《黄帝内经》,并于后世进一步发展,是最具中医特色的理论,应当认真研究,加于提高。  相似文献   

17.
一般状态下心包经循行线上皮肤电位的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中科院力学所和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共同研制的皮肤电位和皮肤阻抗测试的微机系统,选用从丹麦进口的质地优良性能稳定的Ag-AgCl乏极化电极,在心包经前臂段选3个测试水平,对38人进行了75次。试验。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手太阴肺经的解剖物质基础及其在人体上的三维定位。方法:采集1位正常成人女性循手太阴肺经取穴施针得气后的左上肢连续薄层CT图像集,对图像针尖部位周围结缔组织进行观察,利用数字医学技术构建出活体手太阴肺经诸穴位及经络所在部位的三维立体影像,再与传统中医经络走行线进行对比。结果:所观察的8个手太阴肺经穴位针尖到达处结缔组织结构,与骨膜相关者5个,与血管、神经鞘相关的有3个。实现了手太阴肺经诸穴位及经络在正常活体上的三维空间重建及可视化。重建所得数字化部分手太阴肺经经络走行线与经典针灸图中对应经络连线十分吻合。结论:没有发现手太阴肺经及所属穴位有特异性实体组织结构,中医的经络解剖学基础可能是筋膜结缔组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加热任脉线上穴位时皮肤温度沿任脉线的扩散速度. 方法对任脉的穴位进行加热,诱发出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用Thermo Tracer TH 9100型红外热像仪记录,计算加热时皮肤温度变化沿经扩散的速度. 结果 加热神阙穴时,皮肤温度沿任脉线扩散的速度最高17 cm/min,最低0.78 cm/min,平均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客观检测声波疏通经络的生物物理学特性。方法:应用本实验室独创的声测经络技术,测定声波刺激人体前后经脉相应穴位导声状态(mV)的变化,观察并证明声波对人体产生的生理作用。结果:声波干预后输入人体经穴声波波幅值显著提高(P<0.01);波型Ⅰ(声电波)与经波型Ⅱ(声电复合波)干预后,经脉声波波幅值均明显提高,且波型Ⅰ干预组波幅值升高明显(P<0.05);声波干预后阴经与阳经经穴声波波幅值均显著提高,且阳经波幅值升高明显(P<0.05)。结论:声波具有促进人体经脉声信息传导的特性,其特性的显现与刺激强度、激振器压力、输入经穴声波波形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