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37例患者中,T1WI序列上发现40个病灶,T2WI序列上发现41个,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上发现42个,SWI序列上发现病灶50个。SWI可以检测出常规MRI无阳性发现或更多微小病灶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磁共振静脉血氧水平依赖成像(VEN_BOLD)对脑海绵状血管瘤(CCA)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35例脑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常规磁共振图像及VEN_BOLD图像,通过与T1WI、T2WI以及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TOF-MRA)等序列对比观察,分析脑海绵状血管瘤的信号特点以及VEN_BOLD对脑海绵状血管瘤的数目及范围的诊断价值。结果本组35例患者共发现47个脑海绵状血管瘤病灶。脑海绵状血管瘤在MRI各序列上的影像表现呈多样性,有5个脑海绵状血管瘤病灶在常规T1WI及T2WI图像上未能显示;而TOF-MRA及VEN_BOLD序列却能显示全部47个脑海绵状血管瘤病灶。VEN_BOLD对脑海绵状血管瘤最大径的显示较其他各序列大,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EN_BOLD对于脑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具有显著优势,可作为脑海绵状血管瘤(CCA)重要的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脑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19例脑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接受MRI检查,比较T2WI—TSE及SWI序列对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情况。结果1.T2WI—TSE序列共显示脑内海绵状血管瘤81处,SWI序列共显示脑内海绵状血管瘤292处,SWI序列显示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比例显著高于T2WI—TSE序列(P〈0.01)。2.在铁环征的显示中,T2WI—TSE序列显著高于SWI序列(P〈0.01)。SWI序列显示脑内海绵状血管瘤平均径线显著高于T2WI—TSE序列(p〈0.01)。结论SWI序列对脑内海绵状血管瘤十分敏感,可以清晰显示其影像学特征,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张慎忠 《四川医学》2013,34(5):746-747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序列在脑静脉血管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MRI诊断脑静脉血管瘤的常规MRI、SWI及Gd-DTPA增强扫描的表现,以确定SWI的诊断价值。结果 10例中常规序列(T1WI、T2WI、FLAIR、DWI)共显示引流静脉9例、显示髓静脉2例,SWI显示引流静脉10例、显示髓静脉9例,9例进行Gd-DTPA增强扫描,显示全部引流静脉和髓静脉。结论 SWI序列对在诊断脑静脉血管瘤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可作为MRI检查首选序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海绵状血管瘤的磁敏感加权成像(SWI)的影像学表现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经手术、DSA和/或MRI(MRA、SWI等)检查确诊的脑海绵状血管瘤60例。所有病例均行T1WI、T2WI及SWI序列扫描,其中28例行T1WI增强扫描。应用配对秩和及t检验对病灶检出数目及显示病灶范围进行比较。[结果]本组病例单发40例(66.7%),多发20例(33.3%);SWI发现病灶316个,明显多于T1WI显示的64个(20.3%)和T2WI显示的77个(24.4%)(P〈0.05);典型表现爆米花样或桑椹状混杂高信号,边缘呈低信号铁环征或高信号光环征(53.8%)。SWI与T2WI显示病灶面积分别为(3.39±5.68)cm2与(2.40±5.07)cm2(P〈0.05)。[结论]SWI较常规MRI序列可检出更多微小病灶,在脑海绵状血管瘤的定性及定量诊断方面极具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杜红 《中外医疗》2009,28(26):167-167
目的探讨GRET2^*序列检查诊断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价值。方法搜集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影像,分别进行FRFSE T2WI。FLAIR TIWI.GRET2^*WI扫描,其中2例增强扫描。结果GRET2^*序列显示圆型或类圆形网络状或蜂窝状瘤体病灶29处、FRFSE T2WI和FLAIR T1WI显示病灶16处。结论GRET2^*序列成为MRI检查诊断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首选。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SWI)在诊断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和动静脉畸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3~8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27例和动静脉畸形18例患者的磁敏感加权(SWI)和常规MRI序列(T1WI、T2WI,T1WI增强)图像,分析并比较其影像学特征及不同序列病灶检出率。结果 T1WI、T2WI、T1WI增强、SWI诊断颅内海绵状血管瘤阳性率分别为48.1%、59.3%、70.4%、92.6%,SWI的阳性率明显高于T1WI、T2WI、T1WI增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MRI序列和SWI检出病灶最大径分别为(3.12±1.27)cm和(2.27±0.97)c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WI增强和SWI对病灶检出率相仿(P〉0.05),两者对病灶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T1WI、T2W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磁敏感加权检查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和动静脉畸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MRI序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磁敏感加权成像对隐匿性脑血管畸形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对隐匿性脑血管畸形(AOVM)的诊断价值。方法比较分析15例常规MRI序列和SWI序列显示AOVM的清晰度及敏感度。结果常规MRI序列上5例单发病灶的海绵状血管瘤,在SWI显示为多发病灶,且显示更加清晰,表现为中央不均匀斑点状高低混杂信号及桑葚样改变,周边为"铁环征";常规MRI序列不能显示的病状,SWI上表现为小结节状低信号,直径均未超过0.5cm。3例常规MRI序列发现的脑静脉畸形,于SWI上清晰显示扩张的髓静脉和粗大的引流静脉,呈"水母头"状。2例常规MRI序列显示不清或未能发现的病灶,SWI上表现为扭曲条索状低信号。2例同时合并有海绵状血管瘤和脑静脉畸形的病例,SWI上病灶显示更清晰,其中1例左侧脑室旁见深部髓静脉呈多条横行细线状低信号,与左侧脑室体部垂直。结论SWI对AOVM的诊断价值明显优于常规MRI序列。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3.0 T磁共振成像各序列对脑挫裂伤的影像诊断价值,优化磁共振显示脑挫裂伤的最佳序列组合。方法应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和T1WI、T2WI及T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对28例脑挫裂伤患者进行扫描,分析磁共振不同序列图像的特征,比较检出病灶数目。结果 28例患者中,在T1WI发现病灶15个,T2WI发现病灶59个;FLAIR发现病灶73个,SWI发现112个。结论 SWI对脑挫裂伤有高度的敏感性,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尤其对临床症状明显而常规序列检查阴性者意义更大,应列为常规序列扫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SWI)在诊断颅内海绵状血管畸形瘤中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6月至2014年8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畸形瘤30例,患者均行头颅常规MRI扫描(T1WI,T2WI,T2* WI)和SWI扫描.分析比较海绵状血管畸形的影像学特征及不同序列对病灶的检出率并分型.结果 T2WI平均病灶数位5.8(范围1~29),T2* WI为29.1(2~94),SWI为48.6(4~152).SWI的检出率明显高于T2WI、T2* WI,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SWI检查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畸形的显示率明显高于T2WI、T2* WI序列.  相似文献   

11.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皮下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皮下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16例海绵状血管瘤先用高频二维超声观察肿块大小、形态、内部回声 ,再用彩色多普勒观察周边及内部血流 ,最后再用加压法观察上述内容。结果 :16例海绵状血管瘤表现为 12例内部血流呈静脉频谱 ,4例呈动脉频谱 ,但流速较慢。5例周边见迂曲血管 ,4例为静脉 ,1例为动脉。上述方法使海绵状血管瘤易于与软组织肿块相鉴别。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为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提供了一个方便、有效方法 ,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1.5T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对桥脑出血性海绵状血管瘤(BCH)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桥脑出血性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1.5T MRI SWI及常规MRI、CT图像;比较总结各组影像图像特点。结果各组图像病变检出率之间、同层病变出血平均面积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SWI能够优于常规MRI、CT序列显示出血性BCH患者病灶的信号、数目及出血准确范围。结论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对于发现病变、确定病变部位、病变大小具有较高的价值,可为临床早期治疗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证实的脑内海绵状血管瘤45例,对比CT和MRI的表现结果:脑内海绵状血管瘤MRI可比CT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结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较有特异性,综合MRI、CT表现可明确诊断。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方面MRI优于CT。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脑部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39例颅脑疾病患者,采用1.5TMR扫描仪行常规MR及SWI扫描,部分行颅脑MR增强、MRA检查。结果SWI能显示腔隙性脑梗死伴脑内多发微小出血灶;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早期多发小出血灶显示优于常规扫描;对轻型颅脑外伤伴微出血灶及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显示优于其他扫描;静脉血管畸形中显示常规序列无法显示的异常静脉;发现更多小的海绵状血管瘤:显示肿瘤内部的出血及异常静脉血管结构;SWI对帕金森病的诊断提供更多帮助。结论SWI对脑出血、血液代谢物及静脉结构较常规序列更敏感,它能够比常规扫描提供更多的信息,在某种程度上大大补充了传统MR的不足.对颅脑疾病的诊断及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MRI、MRA和CT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26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 26例中,16例行CT检查,23例行MRI检查,12例行MRA检查。所有病例都属脑内型,可位于脑内任何部位,单发病灶多见,周围无或轻度水肿。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MRI T2WI表现为桑椹状混杂高信号,周围有低信号环绕,增强后病灶大都无强化;MRA检查未见异常血管;CT平扫为稍高密度影。结论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较有特异性,综合MRI、MRA和CT表现可明确诊断。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方面MRI优于CT。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MR诊断脊髓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脊髓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影像学表现.结果 病变位于颈段脊髓4例,胸段脊髓10例.病灶形态呈条状不规则形或梭形或类圆形.T1WI表现,29例为混杂长T1异常信号影,3例呈等T1异常信号影,2例为短T1异常信号影;T2WI表现,9例呈混杂长T2异常信号,5例呈短T2异常信号,病灶中心可见点状长T2信号影.14例病灶周围均可见“碳墨黑样“低信号环.病灶周围可见轻度水肿带.增强检查病灶可轻度强化. 结论 MR检查是诊断脊髓内海绵状血管瘤首选和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