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究分析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和临床合理用药方式及其注意事项。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3月到2016年4月我院药剂科的用药情况,结合药物特征和文献查阅等,对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β-内酰胺类和氟喹诺酮类等常用的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和临床合理用药进行分析。结果通过研究得到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β-内酰胺类和氟喹诺酮类等常用的抗菌药物的用药间隔和具体的给药时间和临床合理用药方案。结论常用抗菌药物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给药人员充分明确最佳给药时间,并保障用药的合理性,发挥药物的功能性,进而有效的保障患者抗菌效果,推动患者早日康复~[1]。  相似文献   

2.
李雅 《吉林医学》2014,(14):124-125
目的:探讨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和临床合理用药情况。方法:选取100例患者的相关资料和临床实际应用结合分析常用抗菌药物给药时间。结果:对常用的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β-内酰胺类等抗菌药物的最佳给药时间得出了最佳结果。结论:临床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利于发挥药物的效果,可减少药物带来的不良反应,同时还有利于减少医疗的费用。  相似文献   

3.
闵旭东 《当代医学》2013,(30):142-143
目前国内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包括氨基苷类、大环内酯类、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以及抗真菌类等。明确各类抗菌药物的最佳给药时间及优化给药方案,可提高药物临床疗效,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文献资料及作者的用药经验,对各类药物最佳给药时间和给药间隔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旨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以及临床合理用药情况。方法将2014年5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应用抗菌药物治疗的22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时间和合理用药的重要性进行分析。结果 223患者均治愈出院,有4例(1.79%)患者出现轻微的并发症症状,在医护人员的相关护理和治疗下,于3-5 d内症状消失。结论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和病情程度准确把握用药的时间,结合药物的药理学性质并合理使用药物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抗菌药物的治疗效果,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几率,保证患者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以及临床合理用药情况进行探讨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使用抗菌药物进行临床治疗的94例患者,采用双盲实验法将患者均分为两个分析组,根据抗菌药物的效果药效参数,为47例分析A组患者进行给药方案设计及给药时间控制,而对47例分析B组患者则不实施给药时间控制,分析两组的给药合理性以及不良用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分析A组患者按照临床设计的给药方案及进行给药时间控制处理后,使抗菌药物治疗的效果大大提升,其给药合理性高达91.49%(43/47);而分析B组患者的给药合理性为70.21%(33/47),两组结果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分析A组不良用药反应的发生率仅为8.51%(4/47),分析B组的为29.79%(14/47),统计学意义可显著表达(P0.05)。结论在为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时,应针对其不同类型设计合理的给药时间方案,并进行用药间隔控制处理,有助于提升常给药合理性、降低不良用药反应的发生率、确保临床用药安全合理,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研究主要分析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情况。方法本研究招募了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就诊于我院的400例采用常用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统计分析其用药间隔时间、药后不良反应等方面的情况,并将入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200例患者,对照组20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的用药剂量采用常规经验决定,不对其进行特殊间隔用药。实验组患者由有经验的药师结合患者的临床情况对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剂量、间隔时间等制定周祥的计划。结果实验组患者的用药频度、剂量、间隔合理性显著比对照组要高(P0.05),实验组中患者药品引起的不良反应事件显著比对照组要低(P0.05)。结论针对常规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进行规划设计,有利于提高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率和疗效,有利于提升合理用药水平,降低药品不良反应和细菌耐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情况。方法:在医院2015年7月到2016年9月期间诊治的应用抗菌药物患者中抽取64例作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抽签方式分组,研究组(n=32)患者根据合理用药医学标准控制常用抗菌药物给药时间,对照组(n=32)则不进行给药时间间隔控制,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用药合理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临床用药合理率是93.75%,其不良反应发生率是9.38%;对照组患者的用药合理率是75.00%,其不良反应发生率是31.25%;2组指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加强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控制,可有效提升其临床合理用药率,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胃肠外科围手术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探讨分析,以指导临床上合理用药。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84例胃肠外科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围术期均使用抗菌药物。对所有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种类、给药方式、用药时间、联合用药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抗菌药物中,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使用率较高,均大于氨基糖甙类和多黏菌素类药物的使用率,这四类主要药物分别与氨基糖甙类和多黏菌素类药物的使用率相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方式主要为口服和肌肉注射,其次为静脉滴注和外用;患者用药时间为3-11d,平均用药时间为(7.0±4)d;患者单一使用抗菌药物率高于联合用药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胃肠外科手术患者在围术期给以抗菌药物时,可从药物种类、给药方式、用药时间、单一和联合用药等因素进行详细的分析,并结合患者的具体的病情,进行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评价普外科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43例普外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其中2011年123例,2012年120例,对比分析2年的预防性用药情况、抗菌药物初次给药时间及疗程分布、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情况以及抗菌药物种类及用药频度分布情况。结果2011年预防性用药明显多于2012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1、2012年预防性用药患者抗菌药初次给药及疗程分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1年预防性用药的54例患者中单一用药39例(72.22%),二联用药15例(27.78%),共用抗菌药物5类7种;2012年27例预防性用药均为单一用药,共用抗菌药物3类4种。结论2012年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应用较之2011年更趋合理,使用率明显下降,抗菌药物使用管理成效显著。但初次给药的时机和使用时间还需进一步规范。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以及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接受常规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146例作为观察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选取的患者分为对照组(n=73)和实验组(n=73),对照组常规给药治疗,不控制用药时间间隔,实验组给药治疗的同时,对患者进行给药方案设计以及给药时间控制,比较两组患者给药间隔合理性、治疗总有效率以及不良用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8.63%,给药间隔合理性为93.15%,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对照组患者不良用药反应发生率为21.92%,实验组患者不良用药反应发生率为6.85%,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患者采用常用抗菌药物治疗时,应根据抗菌药物的不同类型设计合理的给药方案,合理控制用药时间和给药间隔,从而提升临床用药合理性,促进治疗效果提升,减少不良用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冯国亮 《当代医学》2013,(2):142-143
目的分析泌尿外科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临床病例特点,以进一步指导抗菌药物的应用。方法选取河南省南阳油田总医院泌尿外科从2011年4月~2012年5月手术治疗的5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应用抗菌药物,对其使用抗菌药物的类别、剂量、给药方法、途径、疗程以及联合用药等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本组的520例患者中,主要涉及到的抗菌药物有19个品种,主要包括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头孢菌素类、氟喹诺酮类;主要的给药途径是静脉滴注;疗程最短的是1d,最长的是18d;不合理用药的患者16例,所占的比例是3.1%。结论本组520例患者在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上,基本合理,只有少数的患者出现了不合理用药的现象。在以后应用抗菌药物的过程中,医院要严格制定有关抗菌类药物的使用制度,合理使用预防性抗菌类药物,以更好的达到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评价用药的合理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8年1342 例行剖宫产手术患者,预防用抗菌药物选药的适宜性、给药时机、给药间隔时间、给药途径、溶媒的选择、给药剂量、疗程、DDDs排序及联合用药等调查分析.结果 1342例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100%,共涉及6类11个品种.使用最多的是甲硝唑、头孢菌素类.结论 剖宫产预防用抗菌药物的使用基本合理.  相似文献   

13.
姜海艳 《当代医学》2012,18(21):134-135
目的 分析临床药师对普外科I类切口围术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干预作用及效果.方法 收集临床药师参与抗菌药物使用前(2011年1~6月)I类切口手术病历180份,参与抗菌药物使用后(2011年7~12月)病历180份,比较干预前后围术期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分析用药合理性.结果 临床药师干预I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后,临床医生选药、手术时间、用药目的 、药品名称、给药时间、用法与用量,联合用药等方面均较干预前规范.结论 临床药师对普外科I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茵药物应用的干预有效,可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临床药师参与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分析临床药师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干预效果。方法:收集临床药师参与干预前2013年1-6月和药师参与干预后2014年1-6月Ⅰ类手术病历,调查比较干预前后围手术期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分析用药合理性。结果:临床药师干预Ⅰ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后,其选药、给药时机、疗程、给药剂量等均较干预前规范。结论:临床药师对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干预有效,可明显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阑尾炎围术期患者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进行分析.方法;选取入住我院的200例阑尾炎患者进行研究.结果:本组200例阑尾炎患者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00.00%,涉及4类18种抗菌药物.使用硝咪唑类>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用药时间为 (5.8±2.3)d;住院时间为2~16d,平均4.81d.给药时机、给药途径、病程记录等合理率较高.结论:阑尾炎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疗程过长,且预防用药使用频率偏高,给药时机及给药途径需要进一步规范,应采取针对性措施,解决临床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情况,加强围术期用药管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常用抗菌药物的实际给药时间与临床合理用药情况。方法整理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医院接收的174例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均需要予以抗菌药物治疗。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87例)依据医生的个人经验指导患者服药,观察组(87例)根据主治医生的个人经验与药剂师的经验,严格按照医学用药标准指导患者服药。比较两组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程度。结果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7.24%)、耐药率(22.99%)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9.89%)(35.63%)(P0.05);观察组的合理用药率(97.70%)显著高于对照组(87.36%)(P0.05)。结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既可增强药物疗效,又可降低细菌耐药率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严格按照医嘱及医学用药标准控制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可显著提升抗菌药物的合理用药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科学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随机抽取出院患者病历200份,统计抗菌药物用药频率、药物利用指数和联合用药品种,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分析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结果200份出院病历中99%的患者使用了抗菌药物,出现的问题为抗菌药用药频率过多、给药时间不合理、用药时间偏长和日给药次数不当。头孢曲松药物利用指数最高,头孢噻肟用药频率最多。结论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存在不合理之处,需进一步改进,以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药理学的发展,患者对药物的吸收能力发生了改变。从患者的实际情况上看,合理安排给药时间能够将其抗菌药物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减少药物带给患者的不良发应[1]。在临床医学上对服药后产生的不良反应的改良有着重大意义,在一定浓度下对患者病原体有抑制和杀灭作用。合理用药时间和用药间隔是保证临床合理性用药的关键[2],给合理用药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患者安全、经济、有效地使用药物。本次研究中,分析110例患者相关用药文献资料在治疗过程中服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现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常用抗菌药物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7月至2015年2月期间采用常规抗菌药物治疗的78例患者,以双盲实验法均分两组,观察组根据药效参数设计给药方案与给药时间间隔,对照组不采取给药间隔控制。分析两组给药合理性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给药合理性为89.74%,对照组给药合理性为64.10%,两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26%,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2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合理化给药方案与给药间隔时间控制,有助于提升抗菌药物给药合理性,降低抗菌药物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效果突出。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我院2012~2013年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我院2012~2013年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包括抗菌药物的使用频率(DDDs)排名,门诊、急诊及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等。结果:与2012年相比,2013年排名前10位的抗菌药物DDDs下降了14.73%;门诊、急诊及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已达到卫生部要求的控制目标;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整体呈现下降趋势:I类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从2012年的55.02%下降至25.85%,用药指征、用药种类、给药时机及给药时间的合理性均明显提高。结论:通过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我院近两年临床各科室在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方面有了明显的改善,但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强度还未达到专项整治的目标要求,临床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情况仍然存在,有待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