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预防丙泊酚注射痛的几种方法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涂昕祥 《河北医学》2010,16(7):847-849
目的:比较芬太尼、利多卡因、托烷司琼3种药物预防丙泊酚注射痛的效果。方法:静脉麻醉患者120例,随机分为4组:Ⅰ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mL;Ⅱ组:静脉注射25μg/mL芬太尼2mL;Ⅲ组:静脉注射1mg/mL托烷司琼2mL;Ⅳ组:静脉注射2%利多卡因2mL,各组从静脉给予实验药物60s后,5 mg/s恒速推注丙泊酚,观察每组疼痛的发生率和程度。结果:与Ⅰ组(疼痛发生率80%)相比、Ⅱ组、Ⅲ组、Ⅳ组用药后疼痛发生率分别为37%、30%、33%,均可以明显降低丙泊酚静脉注射疼痛发生率(P〈0.05),而3个实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丙泊酚注射之前60s,芬太尼50μg、托烷司琼2mg、利多卡因40mg的缓慢注射均可降低丙泊酚静脉注射痛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利多卡因对芬太尼诱发咳嗽的抑制作用,探讨预防咳嗽的安全有效剂量。方法 200例需全身麻醉择期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4组,每组50例。组Ⅰ为利多卡因0.5 mg/kg,组Ⅱ为利多卡因1.0 mg/kg,组Ⅲ为利多卡因1.5 mg/kg,组Ⅳ为生理盐水10 mL的对照组,各利多卡因组均以生理盐水稀释至10 mL。观察4组患者注射利多卡因和生理盐水后头晕、耳鸣中毒症状发生率;观察4组患者注射芬太尼后咳嗽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结果组Ⅲ、组Ⅱ头晕、耳鸣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组Ⅲ头晕、耳鸣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组Ⅱ;组Ⅲ、组Ⅱ咳嗽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组Ⅲ与组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Ⅰ、组Ⅱ、组Ⅲ咳嗽严重程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静脉注射利多卡因1.0 mg/kg能有效抑制芬太尼诱发咳嗽反射,毒性反应轻,临床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异丙酚对芬太尼诱导的呛咳反应的影响。方法:300例全麻病人随机分成3组,Ⅰ组给予生理盐水l0mL,Ⅱ组给予异丙酚l.5mg/kg,Ⅲ组给予利多卡因2mg/kg,1min后均由外周静脉给予4ug/kg的芬太尼,观察2min内呛咳发生率。结果:Ⅰ组l6%的病人发生了呛咳,Ⅱ组呛咳发生率6%,Ⅲ组降低为8%。结论:预注1.5mg/kg的异丙酚、2mg/kg的利多卡因可减轻芬太尼诱导引发的呛咳反应。  相似文献   

4.
麻黄碱对芬太尼诱发呛咳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夏容学  葛衡江 《重庆医学》2005,34(10):1524-1525
目的探讨麻黄碱对降低全麻诱导期间芬太尼应用引发的呛咳发生率的作用.方法180例ASA分级Ⅰ/Ⅱ的择期手术病人随机分为3组,Ⅰ组给予生理盐水2ml,Ⅱ组给予麻黄碱5mg,Ⅲ组给予利多卡因40mg.1min后均由外周静脉给予2.5μg/kg的芬太尼,观察2min内呛咳发生率.结果Ⅰ组病人中63%的病人发生了呛咳,Ⅱ组的呛咳发生率明显降低为20%,Ⅲ组降低为18.3%.结论芬太尼注射前1min预注5mg的麻黄碱对减轻芬太尼引发的呛咳反射与利多卡因同样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静脉预先注射利多卡因对全麻诱导期间不同剂量芬太尼所致咳嗽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64例需全身麻醉下行择期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利多卡因Ⅰ组(利多卡因1.5 mg/kg 芬太尼3μg/kg)、Ⅱ组(利多卡因1.5 mg/kg 芬太尼5μg/kg)和对照Ⅰ组(生理盐水5 ml 芬太尼3 μg/kg)、Ⅱ组(生理盐水5 ml 芬太尼5μg/kg),观察4组芬太尼注射后的咳嗽发生率及程度.结果:对照Ⅰ组和Ⅱ组患者的咳嗽发生率分别为43.75%和62.5%,利多卡因Ⅰ、Ⅱ组静脉预先注射利多卡因1.5 mg/kg后,芬太尼诱导的咳嗽发生率分别降低至18.8%和31.2%,明显低于对照Ⅰ、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先静脉注射利多卡因可有效降低麻醉诱导期间芬太尼所致咳嗽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不同药物对芬太尼呛咳反应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利多卡因、麻黄碱及沙丁胺醇抑制芬太尼呛咳反应的作用。方法选择100例ASAⅠ-Ⅱ级择期行全麻手术的女性患者,随机均分为4组。Ⅰ、Ⅱ、Ⅲ组分别于诱导前1min给予生理盐水2mL、利多卡因1.5mg/kg、麻黄碱5mg、Ⅳ组为沙丁胺醇组,全麻诱导前15min吸入沙丁胺醇200μg,各组全麻诱导均由外周静脉给予芬太尼4μg/kg、丙泊酚2mg/kg(0.5mL/s)、琥珀胆碱100mg。观察芬太尼呛咳的发生率和程度、诱导前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及相关并发症。结果各组呛咳的发生率分别为:Ⅰ组48%、Ⅱ组16%、Ⅲ组20%、Ⅳ组12%,与Ⅰ组比,Ⅱ、Ⅲ、Ⅳ组呛咳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但3个试验组间呛咳的发生率及强度并无明显差异。各组诱导前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一致。利多卡因组丙泊酚注射痛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他3组(P_〈0.01)。结论预注射1.5mg/kg的利多卡因、5mg的麻黄碱,及预吸入沙丁胺醇均能有效地减轻芬太尼引发的呛咳反应。由于利多卡因具有减少丙泊酚注射痛的优点,也许更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静脉预先注射利多卡因对全麻诱导期间不同剂量芬太尼所致咳嗽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120例需全身麻醉下行择期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利多卡因Ⅰ组(利多卡因1.5mg/kg加芬太尼3μg/kg)、Ⅱ组(利多卡因1.5mg/kg加芬太尼5μg/kg)和对照Ⅰ组(生理盐水5ml加芬太尼3μg/kg)、Ⅱ组(生理盐水5 ml加芬太尼5μg/kg),观察4组芬太尼注射后的咳嗽发生率及程度。结果对照Ⅰ组和Ⅱ组患者的咳嗽发生率分别为53.33%和66.67%,利多卡因Ⅰ、Ⅱ组静脉预先注射利多卡因1.5 mg/kg后,芬太尼诱导的咳嗽发生率分别降低至20%和26.67%,明显低于对照Ⅰ、Ⅱ组,两组无咳嗽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均<0.01)。结论预先静脉注射利多卡因可有效降低麻醉诱导期间芬太尼所致咳嗽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地佐辛与利多卡因分别抑制芬太尼诱发反射性咳嗽的效果.方法 选择全麻患者180例,ASA Ⅰ或Ⅱ级.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地佐辛组(D组)、利多卡因组(L组)和对照组(NS组)各60例.D组地佐辛0.1 mg/kg加生理盐水稀释成10 ml静脉注射,5 min后于5 s内静脉注射芬太尼3μg/kg;L组利多卡因1 mg/kg加生理盐水稀释成10 ml静脉注射,5 min后于5 s内静脉注射芬太尼3μg/kg;NS组生理盐水10 ml静脉注射,5 min后于5 s内静脉注射芬太尼3μg/kg.观察静脉注射芬太尼后反射性咳嗽的发生率,记录三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1)D组、L组和NS组反射性咳嗽发生率分别达6.7%、5.0%和23.3%,NS组反射性咳嗽发生率明显高于D、L组(P<0.05),D组与L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不良反应方面:NS组未发现不良反应;L组6例,其中1例眩晕,3例感觉异常,2例心率减慢;D组6例,其中1例恶心,4例眩晕,1例嗜睡.结论 地佐辛与利多卡因均能有效地抑制芬太尼诱发的反射性咳嗽,地佐辛用于抑制芬太尼诱发的反射性咳嗽更优.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地左辛与利多卡因抑制芬太尼诱发全麻诱导期患者呛咳反应的效果。方法择期行胆囊切除手术患者80例,ASA分级Ⅰ级或Ⅱ级,年龄28岁-60岁,均采取全程静脉麻醉。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n=40),地左辛组(D组)和利多卡因组(L组)。D组于麻醉诱导前10 min静脉注射地左辛0.1 mg/kg,L组于麻醉诱导前1 min缓慢静脉注射利多卡因0.5 mg/kg,麻醉诱导最先使用芬太尼,2 min后给予其他诱导药物。记录注射芬太尼后1 min内呛咳反应的发生情况及程度,记录观察期内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与D组比较,L组呛咳反应发生率升高,呛咳程度严重(P〈0.05)。结论麻醉诱导前静脉注射地左辛0.1 mg/kg抑制芬太尼诱发全麻诱导期患者呛咳反应的效果优于利多卡因0.5 mg/kg。  相似文献   

10.
魏闯  段礼平  彭庆  牟林  刘梦啸 《四川医学》2009,30(12):1885-1886
目的比较舒芬太尼、芬太尼和利多卡因预防儿童静脉注射罗库溴铵回缩反应的影响。方法160例ASAⅠ-Ⅱ级、年龄1-14岁于全麻下行择期手术患儿,随机分为4组:C组(0.9%生理盐水5ml);L组(2%利多卡因1mg/kg);F组(芬太尼1μg/kg);S组(舒芬太尼0.5μg/kg)。硫喷妥钠5mg/kg,静脉注射至意识消失,30s后由静脉注入实验药物(30s内注完),120s后注入1%罗库溴铵0.6mg/kg(5s内注完)。用4点评分法评估注药反应。结果C组回缩反应总发生率(82.5%)明显高于F组(5%)、L组(25%)和S组(22.5%),P〈0.01,而L组和S组回缩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身运动发生率(4级)C组77.5%,L组25%,F组5%,S组22.5%。结论同芬太尼一样,舒芬太尼能有效预防儿童静脉注射罗库溴铵回缩反应,但利多卡因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和评价利多卡因或麻黄素抑制芬太尼引起咳嗽的效能。方法:105例拟行全麻患者,ASAⅠ~Ⅱ级,18~65岁,男女兼有。随机分为3组,每组35例。Ⅰ组:生理盐水(对照);Ⅱ组:利多卡因1mg/kg;Ⅲ组:麻黄素5mg。3组分别在10~15s内静脉匀速注入。1min后分别静脉给予芬太尼3μg/kg。记录注射麻黄素或利多卡因后1min,芬太尼后1min(继之常规全麻诱导气管插管)、2min内出现的咳嗽反应和心血管变化。结果:Ⅰ、Ⅱ、Ⅲ组咳嗽发生率分别达62.9%,37.1%,11.4%;Ⅱ、Ⅲ组分别比Ⅰ组咳嗽显著减少P<0.05和P<0.01。Ⅱ、Ⅲ组间比较也有统计学差异P<0.05。3组间不同时间段血压和心率分别与用药前基础值比较:Ⅰ组SBP和HR在芬太尼后2min时分别明显下降(P<0.01);Ⅱ组仅SBP在此时有明显下降(P<0.05),其它不同时间段SBP和HR无统计学差异P>0.05。Ⅲ组在麻黄素后SBP和HR分别P<0.05(即SBP平均增加7.3mmHg,HR平均增快6.7次/min),未见其它毒副作用发生。结论:静脉小剂量利多卡因或麻黄素具有明显预防或抑制芬太尼引起的咳嗽反射;有效率分别达62.9%和88.6%,此方法安全有效,方便易行,为临床抑制芬太尼引起的咳嗽反射提供了良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不同给药顺序对芬太尼呛咳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全麻诱导时不同给药顺序对芬太尼呛咳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ASAⅠ-Ⅱ择期行全麻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四组。Ⅰ组诱导采用芬太尼4μg/kg、咪唑安定0.05mg/kg、丙泊芬1.5mg/kg、维库溴铵0.15mg/kg;Ⅱ组诱导采用咪唑安定0.05mg/kg、芬太尼4μg/kg、丙泊芬1.5mg/kg、维库溴铵0.15mg/kg;Ⅲ组诱导采用咪唑安定0.05mg/kg、丙泊芬1.5mg/kg、芬太尼4μg/kg、维库溴铵0.15mg/kg;Ⅳ组诱导采用咪唑安定0.05mg/kg、丙泊芬1.5mg/kg、维库溴铵0.15mg/kg、芬太尼4μg/kg。观察各组呛咳发生率和诱导前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结果与Ⅳ组相比,Ⅲ组呛咳发生率有明显差异(P〈0.05)。与Ⅳ组相比,Ⅰ组、Ⅱ组呛咳发生率有特别明显差异(P〈0.01)。结论全麻诱导期,按顺序静注咪唑安定、丙泊芬、维库溴铵、芬太尼,可有效消除芬太尼诱发的呛咳反应。  相似文献   

13.
胡成侠 《中外医疗》2009,28(33):86-87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氨茶碱对芬太尼诱发咳嗽反应的影响。方法200例择期手术,ASA Ⅰ~Ⅱ级,年龄18~72岁,随机均分为氨茶碱组(A组)和安慰剂组(P组)。诱导前上肢静注氨茶碱1mg/kg(A组)或0.9%生理盐水(P组)2mL,1min后静推给芬太尼3μg/kg,记录咳嗽发生时机、次数及程度。结果氨茶碱组咳嗽发生率明显低于安慰剂组(3%vs40%,P〈0.01),且发生时机延迟(P〈0.01)。结论静脉注射氨茶碱可抑制芬太尼诱导的咳嗽反应发生率,且发生时机延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丙泊酚配伍不同剂量氟比洛芬酯在无痛人流中的镇痛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100例ASAⅠ~Ⅱ要求进行无痛人工流产的患者随机分为4组,Ⅰ组先缓慢静注芬太尼1μg/kg,10 min后静脉注射丙泊酚2 mg/kg。Ⅱ组先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100 mg,10 min后静脉注射丙泊酚2 mg/kg。Ⅲ组先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150 mg,10 min后静脉注射丙泊酚2 mg/kg。Ⅳ组静脉注射丙泊酚2 mg/kg。观察各组诱导及苏醒时间、用药总量,记录术中呼吸、循环参数改变和术中、术后不良反应。术后由手术医生评定麻醉效果。结果:手术全程丙泊酚给药量及术毕至唤醒时间对照组高于其他各组,Ⅲ组丙泊酚用量最小。各组SBP、DBP、HR及SpO2较手术前均有下降,但都在正常范围之内。Ⅱ、Ⅲ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Ⅰ、Ⅳ组(P<0.05)。Ⅱ、Ⅲ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Ⅰ、Ⅳ组(P<0.05),而术后下腹痛VAS评:分Ⅰ、Ⅱ、Ⅲ组明显优于Ⅳ组(P<0.05)。Ⅱ、Ⅲ组术中舌根后坠,呼吸暂停不良反应发生例数明显低于Ⅰ和Ⅳ组,术后兴奋躁动、恶心、呕吐、头晕等不良反应Ⅱ、Ⅲ组发生例数也明显低于Ⅰ和Ⅳ组(P<0.05)。结论:丙泊酚复合氟比洛芬酯注射液药物不良反应少,对术后下腹痛也表现出更好的镇痛效应,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配伍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芬太尼复合艾司洛尔或利多卡因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气管插管时心血管反应的影响。方法择期上腹部手术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0例,年龄40-65岁,体重48-78kg,ASAI或Ⅱ级,随机分为3组(n=20):芬太尼3μg/kg组(Ⅰ组)、芬太尼3μg/kg+艾司洛尔1mg/kg组(Ⅱ组)和芬太尼3μg/kg+利多卡因1mg/kg组(Ⅲ组)。3组均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mg/kg、丙泊酚1.5mg/kg和罗库溴铵0.8mg/kg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麻醉诱导后1min(T1)、气管插管后即刻(T2)、气管插管后1min(T3)、3min(T4)及10min(T5)记录心率(HR)、收缩压(SP)、舒张压(DP),并于T0、T1、T3时采集桡动脉血7ml,测定肾上腺素(Ad)和去甲肾上腺素(NA)的浓度。结果与T0比较,Ⅰ组在T2、T3时的HR、SP、DP明显升高(P〈0.05);而Ⅱ组、Ⅲ组在T2、T3时的HR、SP、DP变化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与Ⅲ组的HR、SP、DP在T1-T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T3时血浆Ad和NA的浓度变化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Ⅱ、Ⅲ组血浆中Ad、NA浓度低于Ⅰ组(P〈0.05)。结论芬太尼3μg/kg复合艾司洛尔1mg/kg或利多卡因1mg/kg均可减轻高血压患者气管插管时的心血管反应。  相似文献   

16.
王润 《西部医学》2011,23(7):1304-1306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组合瑞芬太尼-利多卡因-丙泊酚在无肌松药情况下行气管插管时对插管状态和心血管反应的影响。方法 80例拟行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四组:瑞芬太尼3μg/kg、丙泊酚2 mg/kg(组Ⅰ),瑞芬太尼3μg/kg、利多卡因1.5 mg/kg、丙泊酚2 mg/kg(组Ⅱ),瑞芬太尼4μg/kg、丙泊酚2 mg/kg(组Ⅲ),瑞芬太尼3μg/kg、丙泊酚3 mg/kg(组Ⅳ)。分别记录气管导管气囊充气前后的插管状态。记录麻醉诱导前、诱导后、气管插管后即刻、3、5分钟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值。结果气管导管气囊充气前后,组Ⅱ、Ⅲ和Ⅳ比组I获得满意插管率更高(P〈0.05),Ⅱ、Ⅲ和Ⅳ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所有患者MAP和HR在麻醉诱导后与麻醉诱导前相比均有显著下降(P〈0.05)。结论联合使用瑞芬太尼3μg/kg-利多卡因1.5 mg/kg-丙泊酚2 mg/kg可能是用于无肌松药气管插管的较优组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应用不同药物减轻罗库溴铵注药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120例ASA I-II级拟行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择期手术患者被随机分为四组,各组患者于左前臂包裹气压止血带(压力70 mm Hg)人为阻断血流,按麻醉诱导时给予罗库溴铵前预先静脉注射不同的药物,每组30例,Ⅰ组生理盐水6 ml,Ⅱ组利多卡因1.5 mg/kg 6ml,Ⅲ组瑞芬太尼1μg/kg 6ml,Ⅳ组氯普鲁卡因1.5 mg/kg 6 ml。左手背静脉穿刺,置入20G静脉套管针。为了药物能较长时保留在静脉中,以3 ml/10 s的速度在左手背静脉注入各组预先给予的药物,30 s时松开止血带。随即在10 s内注射插管剂量的罗库溴铵0.6 mg/kg,由一名事先不知用药情况的麻醉医师专职观察且询问患者疼痛情况,以Ambesh四分疼痛评定法为标准,进行评分、记录。同时观察记录在注射罗库溴铵完毕及术后24h副作用等情况。结果 I组罗库溴铵注药痛发生率93%,中度、重度疼痛77%,轻度疼痛20%;Ⅱ组患者80%无注药痛与Ⅲ组77%相似;Ⅱ、Ⅲ与Ⅰ组比较发生罗库溴铵注药痛的程度轻,Ⅲ组无发现注药痛。结论预注利多卡因、瑞芬太尼、氯普鲁卡因均能减轻罗库溴铵的注药痛,其中预注氯普鲁卡因1.5 mg/kg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术后静脉镇痛的临床效果,最佳方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期分别行颈胸部、脊柱、上腹部、下腹部和四肢等四个部位手术患者400例实施术后静脉镇痛,每部位患者100例。每部位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四组,镇痛泵配制方案Ⅰ组:芬太尼20μg/kg;Ⅱ组:芬太尼10μg/kg+氟比洛芬酯0.8-1mg/kg;Ⅲ组:芬太尼10ng/kg+氟比洛芬酯1.6~2mg/kg;Ⅳ组:芬太尼10μg/kg+氟比洛芬酯0.8~1mg/kg,并于麻醉前静注氟比洛芬酯0.8~1mg/kg。各组镇痛泵均以0.9%生理盐水稀释到100ml。镇痛期间观察患者48小时内镇痛效果(VAS法)、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结果:四个手术部位患者各组在术后镇痛期间血流动力学变化无明显差异;各手术部位患者的术后镇痛效果,第Ⅲ、Ⅳ组均明显优于第Ⅰ、Ⅱ组(P〈0.01),且下腹部和四肢部位手术患者的术后镇痛效果,第Ⅳ组明显优于第Ⅲ组(P〈0.05);各手术部位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率第Ⅱ、Ⅲ、Ⅳ组均明显低于第1组(P〈0.05)。结论:①氟比洛芬酯用于静脉术后镇痛可明显增加镇痛效果,降低芬太尼用量,减少患者的恶心、呕吐发生率;②氟比洛芬酯剂量增加可明显增加各部位手术患者的术后镇痛效果;⑧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可以明显增强局部麻醉(椎管内麻醉、神经阻滞等)术后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