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气管切开术是通过外科方法形成一个长期或暂时的呼吸孔道,一般在甲状软骨下第2和第3或第3和第4环状软骨之间作横切口,插入气管导管以形成人工气道,建立人工气道是抢救危重病人的主要方法之一。气管切开是抢救急危重症患者呼吸道不畅时采取的紧急而有效的治疗措施.早期气管切开可以降低格拉斯哥评分很低的神经外科病人的气管及支气管相关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气管切开的气道管理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气管切开术是通过外科方法形成一个长期或暂时的呼吸孔道,一般在甲状软骨下第2和第3或第3和第4环状软骨之间作横切口,插入气管导管以形成人工气道[1],建立人工气道是抢救危重病人的主要方法之一。气管切开是抢救急  相似文献   

3.
气管切开是一种抢救危重患者的急救方法,即将颈段气管前壁切开,通过切口将气管套管插入气管,使患者直接经套管呼吸而形成人工气道。  相似文献   

4.
气管切开患者气道出血的原因及其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桂菊 《海南医学》2009,20(7):103-104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术后气道出血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抢救预防措施。方法对7例气管切开患者气道出血的原因及抢救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气管切开患者气道出血的诱因与频繁剧烈的咳嗽、伤口感染、切口过低、导管型号选用不合适及不正确的吸痰等因素有关。结论气道出血来势凶猛,积极止血处理及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抢救成功之关键;抢救困难,应重在预防;加强气管切开各环节护理能有效避免气道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气管切开和气管插管是机械通气患者建立人工气道常用的方法。随着呼吸器应用的日趋广泛,大大提高了抢救呼吸衰竭患者的存活率,也给护理人员在人工气道的管理上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我院ICU于1999年至2002年在临床工作中共收治建立人工气道患者87例,抢救成功58例,死亡29例,死亡率为33.3%。现将人工气道的管理体会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6.
气管切开术(tracheotomy)是通过外科手术的方法在正常呼吸道的中段制造一个长期或暂时的呼吸孔道,用来解决患者呼吸道梗阻、痰多难以排出以及长时间的气管插管等问题,是抢救危重患者的常用方法之一[1].气管切开一般在甲状软骨下第2~3或3~4气管状软骨之间做横行切开,插入气管导管形成人工气道.由于人工气道的建立改变了原有气道的结构,空气进入肺脏的呼吸模式改变亦使肺脏产生了相应的病理、生理变化,患者多会出现呼吸道干涩、分泌物增多、痰液不易排出等情况.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多的认识到人工气道管理的重要性,并且也做了相应的护理干预与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重度吸入性损伤的治疗 ,提高治愈率。方法 :对 3例患者行预防性气管切开术 ,气管切开前行鼻导管吸氧 ,切开后予以气道湿化吸氧并及时吸痰 ,应用头孢哌酮、泰能和重组生长激素控制全身感染。结果 :3例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均被治愈。结论 :预防性气管切开是吸入性损伤抢救成功的关键 ,气道湿化、吸氧和保持气道通畅是治疗吸入性损伤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重度吸入性损伤的治疗,提高治愈率。方法:对3例患者行预防性气管切开术,气管切开前行鼻导管吸氧,切开后予以气道湿化吸氧并及时吸痰,应用头孢哌酮、泰能和重组生长激素控制全身感染。结果:3例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均被治愈。结论:预防性气管切开是吸入性损伤抢救成功的关键,气道湿化、吸氧和保持气道通畅是治疗吸入性损伤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郑燕  陈燕萍 《新疆医学》2012,42(2):70-72
人工气道是将导管经鼻/口腔或气管切开处插入气管以建立气体通道,是危重患者生命通道[1]。建立和使用人工气道是危重病人抢救的重要手段,在护理工作中对有创人工气道管理不善,将会引起人工气道创口的感染、堵塞、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并发症,从而影响了抢救或导致抢救失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重度吸入性损伤的治疗,提高治愈率。方法 对5例患者进行预防性气管切开术,气管切开前行鼻导管吸氧,切开后予以气道湿化吸氧并及时吸痰,应用头孢哌酮,泰能和重组生长激素控制全身感染。结果 5例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均被治愈。结论 预防性气管切开是吸入性损伤抢救成功的关键,气道湿化,吸氧和保持气道畅通是治疗吸入性损伤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