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目的 探讨B7分子表达与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 (BALL)发病机制的的关系。方法 Ficoll Hypaque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患者及正常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体外培养 2 4h后 ,流式细胞仪检测B细胞细胞膜表达B7.1、B7.2表达的百分率 ;BALL组与正常对照组作组间比较。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BALL组B7.1、B7.2表达及B7.1、B7.2双表达的百分率明显低于正常人 (P <0 .0 5 )。结论 BALL外周血B细胞B7分子的表达存在缺陷 ,可能是BALL的发病机制之一及白血病细胞逃避机体“免疫监视”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细胞毒B     
现在引人注意的非病原性真菌产生的低分子毒性物质是细胞毒B。此物质是Aldrldge等1967年从Helminthosporium(长蠕孢属)中的dermatioideum的培养滤液中和细胞毒A一起分离出来的。它是构造已肯定的真菌代谢产物,其构造见下图:  相似文献   

3.
B细胞因子     
成熟B淋巴细胞表面IgM作为抗原受体与相应抗原结合,在辅助性T(T_H)细胞参与下,启动B细胞发生一系列活化、增殖和分化过程,最后成为抗体分泌细胞。这些过程构成了体液免疫应答的基础,涉及到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淋巴因子的调节等许多问题。B细胞的激活、增殖和分化及其调节,这是现代免疫学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4.
慢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细胞B7.2分子表达缺陷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比较慢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CLL)与正常人外周血中B细胞的B7.1、B7.2分子的表达水平,探讨其表达与慢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将23例BCLL患者分为0~Ⅱ期、Ⅲ~Ⅳ期两组,并设正常对照组.乙聚蔗糖-泛影钠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出BCLL患者及正常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24h后,流式细胞仪检测B细胞B7.1、B7.2表达的百分率;BCLL组与对照组及0~Ⅱ期组与Ⅲ~Ⅳ期组间分别进行t检验.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Bell患者外周血B细胞胞.2分子的表达率(20%±13%)明显低于正常人(58%±12%,P<0.O5),B7.1单独表达率及B7.1、B7.2同时表达率在正常人与BCLL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BCLL组中0~Ⅱ期组与Ⅲ~Ⅳ期组B7.2的表达率分别为25%±17%及17%±8%(P>0.05).结论外周血B细胞B7.2分子的表达存在缺陷,这可能是此病的发病机制之一及机体不能免疫清除白血病细胞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γ-干扰素调控慢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细胞B7.2分子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观察γ 干扰素调控慢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 (BCLL)B细胞B7.2分子的表达 ,并观察B7.2水平的变化对免疫反应的影响。方法 :用 5 0 0IU·ml- 1 浓度的γ 干扰素体外孵育BCLL患者外周血B细胞 48h ,流式细胞仪检测孵育前后B7.2表达的百分率 ,电镜观察其形态变化 ;采用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MLR)技术观察B7.2水平的变化对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 :BCLL患者外周血B细胞经 5 0 0IU·ml- 1 浓度的γ 干扰素体外孵育 48h后 ,B7.2的表达从 17%上升至 2 1% ;电镜观察 ,细胞未出现明显的树突状细胞的特征性改变 ;MLR观察 ,B7.2上调之后 ,实验组每分钟计数值增高 ,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γ 干扰素可轻度上调BCLLB细胞B7.2分子的表达水平 ,从而可能提高机体对BCLL细胞的免疫清除  相似文献   

6.
7.
B病毒问题     
B病毒最早在1932年从猴咬致死的人中分离得到,但到目前为止,很多问题,如除直接咬伤、抓伤,体液接触之外的传播,感染途径、毒种的变异及毒力,和人单纯癌疹病毒Ⅰ型(HSV-1)的分子生物学关系以及两者中和抗体保护的作用,明确的诊断方法等问题,都在进一步研究中。  相似文献   

8.
9.
神经肽B(neuropeptide B,NPB)是2002年被确定的G-蛋白耦合受体7 (GPR7)和G-蛋白耦合受体8(GPR8)的内源性配体,是一个独特的氮末端色氨酸C-6被溴化的多肽,其结构与神经肽W相似,体外药理学研究发现NPB仅为GPR7的高亲和性配体.近年来发现其具有调节睡眠-觉醒的作用,现将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复合维生素B片中维生素B2的溶出度测定方法,并对不同样品进行溶出曲线的比较。 方法:采用HPLC法,使用CAPCellPAKC18色谱柱(4.6mm×250mm,5μm),以含2mmol/L庚烷磺酸钠、 50mmol/L磷酸二氢铵的溶液-乙腈(85:15)为流动相;流速:1.0mL/min;柱温35℃;检测波长267nm; 溶出试验以维生素B2为考察对象,采用桨法,以600mL水为溶出介质,转速为75r/min。结果:在本研究 色谱条件下,维生素B2在0.126~5.023μg/mL( r =0.9999)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低、中、高3种浓度的平 均回收率分别为103.7%、100.0%、99.4%,RSD分别为0.7%、1.3%、0.3%;溶出度方法较好地反映了不同厂家 复合维生素B片溶出行为的差异。结论:建立的HPLC溶出度测定方法简单方便,具有较好的专属性、精密度 和准确度,溶出方法能较好地体现不同厂家样品间的差异,部分厂家应改进生产工艺,加强对产品溶出度的 研究,以提高药品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核因子-κB (nuclear factor kappa binding,NF-)是广泛存在于细胞中的具有多向调节作用的蛋白质分子,可调节100多种靶基因的表达,其中的大多数均参与了宿主的免疫和炎症反应.NF-κB抑制蛋白 (inhibitor of NF-κB,IκB) 是NF-κB的抑制因子.本文主要就NF-κB/IκB信号通路的概况及其在某些皮肤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曾蕾  乔秀强 《医学综述》2010,16(16):2417-2420
血友病B是凝血因子Ⅸ(FⅨ)基因突变引起血浆FⅨ量的缺乏或质的缺陷所导致的一种X连锁隐性遗传性出血性疾病,男性发病,其发病率约为1/30000,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由于目前对血友病B尚无根治措施,因此进行基因诊断及携带者检出是防止新的患儿出生、阻止致病基因传递、提高人口素质的一种有效方法。现对血友病B的基因诊断的发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两性霉素B与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真菌感染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静  徐敬根 《当代医学》2011,17(9):102-103
目的观察两性霉素B与两性霉素B脂质体对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用两性霉素B与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病例。A组:(两性霉素B组20例),B组(:两性霉素B脂质体组19例)。结果临床总有效率A组为75.0%,B组84.2%,;A组不良反应畏寒、寒战、发热,低血钾血症,消化道反应,肾功能损害,肝功损害及静脉炎的发生率分别为55.0%、45.0%、20.0%、15.0%、10.0%、10.0%;B组分别为5.2%、26.3%、10.5%、5.2%、5.2%、5.2%。结论两性霉素B脂质体较两性霉素B疗效略高,两性霉素B副作用较两性霉素B脂质体大,但两性霉素B价格便宜,是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比较安全有效、经济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在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搜集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期间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57例B细胞淋巴瘤患者和34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患者的淋巴组织样本,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两组患者淋巴组织中NF-κB的表达情况,并分析NF-κB表达和B细胞淋巴瘤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B细胞淋巴瘤患者淋巴组织中NF-κB表达显著高于反应性增生患者(P<0.05)。NF-κB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和发生部位无关(P>0.05),与患者的临床分期、恶性程度和国际预后指数(IPI)有关(P<0.05)。结论 NF-κB的表达与B细胞淋巴瘤发生发展有关,可能成为该病预后判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两性霉素B脂质体(Ambisome)与两性霉素B(AmB)抗念珠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差别及其相关性.方法 参照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M27-A推荐的常量稀释法,体外检测20株念珠菌临床分离株和1株标准菌株对AmB和Ambisome的MIC,对两药的MIC结果进行比较和相关性分析.结果 Ambisome抗念珠菌MIC与AmB相比在 1、 2个稀释度的符合率分别为52.4%(11/21)、23.8%(5/21),多数Ambisome的MIC值要高于AmB,平均增加0.82个稀释度;SPSS10.0统计软件等级相关分析显示两药MIC值有相关性(r=0.643,P<0.01).结论 Ambisome体外抗念珠菌与AmB有相关性,为进一步根据AmB折点推测和建议Ambisome的折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NF-κB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丽平  马韵 《当代医学》2010,16(7):34-35
  相似文献   

17.
18.
患者,男,36岁,因手足麻木一周于2007-03-10来诊,既往身体健康,无药物过敏史。体格检查:体温36.5℃,脉搏78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8/12千帕,临床诊断为脚气病。遵医嘱给予维生素B1 100毫克(天津药业焦作有限公司)+维生素B1:1000微克(郑州羚锐制药),每日一次,肌肉注射。当首次肌注后约5分钟,病人出现面色苍白,眼球呆滞,随后出现胸闷神志恍惚,尿失禁等变现。立即通知医生。急查血压:8/5千帕,心率:120次/分,心音弱,脉搏细数。判断为肌注维生素B1+维生素B12致过敏性休克。  相似文献   

19.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40岁。因腹胀1个月于2004年10月入本院普外科住院。腹部超声及CT均提示腹腔肿物,行剖腹探查术。病理诊断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间变型),转入本科化疗。查体:双侧胸腔积液,肝脾多个实质性回声光团,腹腔积液,腹膜后多处淋巴结肿大。诊断:非霍奇金恶性金淋巴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ⅣB期。给予R—CHOP方案3疗程,R-CHEP方案3疗程,2疗程后达完全缓解。于2005年5月复发,再次给予R-CHEP方案1疗程,DICE方案2疗程。2005年11月于中科院肿瘤医院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3个月后再次复发,2006年5月于香港玛丽医院接受Zevalin治疗,治疗后半个月出现明显骨髓抑制,给予支持对症治疗。2006年6月患者明显消瘦、盗汗、贫血进行性加重,肝脏肿物增多增大,右腹部包块增大,伴腹水。虽经支持治疗,但病情继续进展,于2006年8月死亡,生存46个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异位妊娠应用阴道B超与腹部B超诊断的效果,以丰富临床诊断经验。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于淇县人民医院收治的异位妊娠患者68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腹部B超进行诊断,观察组则使用阴道B超予以诊断。统计两组的阳性确诊率、超声图像、孕囊包块显示时间以及选择手术时间等。结果观察组阳性确诊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胚芽、附件包块、心血管搏动、盆腔积液、假孕囊等检出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孕囊包块显示时间以及选择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阴道B超检查诊断异位妊娠具有快速、安全、无痛等优点,且诊断阳性率较经腹部B超检查更优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