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螺旋CT对小儿肾母细胞瘤的诊断价值,便于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分析8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肾母细胞瘤的CT表现。结果:肾母细胞瘤单侧多见,双侧少见,多发于肾脏上极,也可全部,常表现为强化不明显的实性肿块,瘤内常有坏死、囊变、出血,少数有钙化,典型CT表现为残存肾实质呈新月形强化。本组术前定性诊断准确率为93%。结论:螺旋CT检查能准确显示肾母细胞瘤的大小、形态、密度、侵犯的范围及转移情况,很好地评价对侧肾脏的情况,对肿瘤分期、指导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及估计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T对儿童肾母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肾母细胞瘤的CT表现特点。结果:21例肾母细胞瘤位于单侧肾脏,位于上极14例,下极7例,表现为强化不明显的实质性肿块,瘤内常见坏死,出血与囊性病变,极少钙化,典型表现为残存肾实质呈“新月形”强化。结论:CT检查可清晰显示原发肿瘤及其侵犯,主时发现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对肾原发肿瘤与腹膜后肾外肿瘤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分析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肾母细胞瘤的CT表现特点。全部病例行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结果显示,14例肾母细胞瘤均发生于单侧肾脏,左、右肾发生率无差异。多数位于肾脏一极,也可侵犯全肾。大多表现为轻度强化的实性肿块,瘤内常有坏死、囊变,钙化少见。典型表现为残肾移位、变形、旋转显著,肾实质呈“新月形”或“环形”强化,或者正常肾结构完全消失。表明CT检查可清楚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与邻近脏器的关系及侵犯范围和转移情况,对肿瘤的诊断、分期及制订治疗方案、估计预后可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85例小儿肾母细胞瘤的螺旋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对小儿肾母细胞瘤的诊断价值,以便于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分析8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肾母细胞瘤的CT表现。结果肾母细胞瘤单侧多见,双侧少见。多发于肾脏上极,也可全部,常表现为强化不明显的实性肿块,瘤内常有坏死、囊变、出血,少数有钙化,典型CT表现为残存肾实质呈新月形强化。本组术前定性诊断准确率为93%。结论螺旋CT检查能准确显示肾母细胞瘤的大小、形态、密度、侵犯的范围及转移情况,很好地评价对侧肾脏的情况,对肿瘤分期、指导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及估计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小儿肾母细胞瘤的CT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健  许承志  毛健强 《广西医学》2008,30(5):651-653
目的探讨CT对儿童肾母细胞瘤诊断与分期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母细胞瘤的CT表现,全部病例均行CT平扫与增强检查。结果肿瘤发生于右肾者16例,左肾9例,均为单侧发病,上极多于下极,也可全肾受累(6例)。病灶呈不均匀强化的实质性肿块19例(76%),囊实性4例(16%),囊性2例(8%),伴坏死15例(60%),出血7例(28%),钙化2例(8%);残存肾呈新月形强化为典型CT表现。本组术前定性诊断准确率为90.5%。结论儿童肾母细胞瘤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可准确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侵犯范围及转移情况,CT平扫加增强对定性诊断及病变分期有较大帮助,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估计预后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何柳  高玉颖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2):102-103,F0003
目的分析CT对于儿童肾母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母细胞瘤的CT表现。结果31例均为单侧发病,肿瘤较大,20例均为实性(64.5%),囊实混合性11例(35.5%),8例可见钙化,除1例未见明显强化外,其余均可见不均匀强化。残存受压的肾实质在增强CT扫描上呈新月形改变。肿瘤可侵犯肾包膜,腹膜后、膈脚后淋巴结转移常见。结论CT检查能发现肿瘤的部位、浸润范围、分期、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及血管受侵等情况,有助于手术方案的选择及预后。  相似文献   

7.
CT双期增强扫描对小儿肾母细胞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小儿肾母细胞瘤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肾母细胞瘤的CT表现。结果本组全为单侧发病,多发生于肾脏的一极,也可全部,常表现为强化不均匀的实性肿块,瘤内常有坏死、囊变,少数有出血、钙化,典型表现为残存肾实质变薄,呈新月形或肾的正常结构消失。本组术前诊断准确率94%(34/36)。结论CT检查能准确显示肾母细胞瘤的大小、形态、密度、侵犯的范围及转移情况,对肿瘤分期、指导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有极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小儿肾母细胞瘤的CT表现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2月至2017年2月经病理证实为肾母细胞瘤的小儿患者68例,所有病例均行CT平行扫加增强扫描,分析小儿肾母细胞瘤的CT表现特点,并分析CT征象与手术病理特征关系。结果患儿病灶大小为74mm×73mm×98mm-146mm×142mm×117mm,分布主要以单侧多见,多发于上极,病灶多为圆形或类圆形;平扫显示密度不均匀肿块,在行增强扫描后病灶部位呈现轻度至中度的不均匀延迟强化,残存的受推压的肾实质呈"新月形"或"环形"强化;CT诊断邻近组织结构侵犯准确率为90.91%,CT诊断有淋巴结转移准确度为87.50%。结论肾母细胞瘤多发于5岁以下儿童,经CT诊断能准确的显示出肾母细胞瘤的大小、形态、分布、密度以及侵犯与转移情况,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肿瘤分期、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以及预后判断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蒋光仲  吴桂城 《重庆医学》2012,41(29):3092-3094
目的探讨儿童肾母细胞瘤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手术、活检和病理检查证实为儿童肾母细胞瘤的CT表现。全部病例均行CT平扫与增强检查。结果 19例共检出肿瘤22个,单肾16例(84.21%),双肾3例(15.79%),发生在肾上极多见;瘤体大小约4cm×4cm×3cm~17cm×14cm×11cm,其中跨越中线生长1例;肿瘤形状以圆形或类圆形居多,分叶少见;平扫多呈低于正常肾脏的混杂密度肿块,其内常见坏死、囊变区,增强扫描肿瘤呈轻、中度不均匀性强化,坏死、囊变区无强化,少数伴出血、钙化等;残存肾实质呈新月形或肾的正常结构消失。结论 CT检查可准确显示肾母细胞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密度、边缘结构、侵犯范围、转移情况以及是否累及大血管与邻近的组织器官等;对肿瘤的诊断、鉴别、分期、制订治疗方案、预后及随访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儿童肾上腺神经母细胞瘤的诊断。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6例儿童肾上腺神经母细胞瘤的CT表现,如形态、密度及周围结构变化情况,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儿童肾上腺神经母细胞瘤为肾外体积较大肿块,肿瘤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钙化22例,囊变坏死20例,出血2例,越过中线5例,包绕腹膜后大血管4例,腹膜后淋巴结肿大7例,肾脏向后外侧移位6例。注射造影剂后肿块呈不均匀强化。结论:CT检查可准确显示肾上腺神经母细胞瘤的范围以及转移情况,对肿瘤分期、制定治疗方案、估计预后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CT在儿童肾母细胞瘤上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32例经病理检查确诊为肾母细胞瘤患儿的相关资料,患儿均接受CT检查。对患儿肾母细胞瘤CT影像学表现、病灶累及其他部位或者转移情况、CT诊断与病理检查结果、临床分期结果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CT检查发现左、右侧肾母细胞瘤分别为16例、13例,累及双肾3例,瘤体大小在1.0cm×15cm×3.3cm~22cm×15cm×10cm,病灶形状为椭圆、圆形、不规则状、葫芦状病灶;CT平扫可以观察到以低密度为主混杂密度肿块,病灶内部存在裂隙状或者不规则形低密度类圆形囊变以及液化坏死部分,部分患儿病灶内部存在絮状或者斑点状钙化;增强扫描病灶不均匀轻中度强化,可以更清晰观察到病灶囊变及坏死情况;CT诊断病灶累及其他部位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Kappa值分别为92.31%、94.74%、93.75%、0.870,CT诊断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Kappa值分别为100.00%、96.88%、83.33%、0.890;CT诊断Ⅰ期、Ⅱ期、Ⅲ期、Ⅳ期、Ⅴ期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分别为0.871、0.739、0.789、1.00、1.00。结论 CT能够清楚显示肾母细胞瘤病灶部位、大小、形态等基本信息,同时还进行肿瘤分期、提示病灶对周围组织侵犯以及转移情况,对患儿病情评估以及治疗方案制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敖锋  邹文远  石思李 《西部医学》2012,24(5):972-973,976
目的探讨MSCT增强扫描在儿童肾母细胞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肾母细胞瘤的MSCT表现。所有病例均采用GE公司Lightspeed 16排MSCT机行常规平扫与增强扫描。结果发生于左肾25例,右肾18例,双肾1例。MSCT平扫多表现为肾实质内混杂密度肿块,增强后常表现为强化不均匀的肿块,瘤内常有坏死、囊变,少数有出血、钙化,典型表现为残存肾实质呈"新月形"强化。结论 MSCT增强扫描可以清晰地显示儿童肾母细胞瘤的大小、形态、密度、侵犯的范围及转移情况,并对肿瘤的诊断、制定临床治疗方案及估计预后有重要的意义,可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儿童肾脏和腹膜后肿瘤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89例儿童肾脏和腹膜后肿瘤的CT表现。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肾母细胞瘤71例(73个肿瘤),神经源性肿瘤89例(成神经细胞瘤70例,神经节成神经细胞瘤2例,神经节细胞瘤17例),畸胎瘤18例,淋巴瘤11例。结果肾母细胞瘤CT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的有包膜肿块,常引起肾脏破坏,残肾呈新月形包绕肿块,易形成肾静脉、下腔静脉瘤栓及肺内转移。成神经细胞瘤与神经节成神经细胞瘤表现类似,多有钙化及血管包埋等征象,可侵犯肾脏,以淋巴结、颅脑、骨骼及肝脏转移常见;神经节细胞瘤表现为肾上腺区或脊柱旁体积较小的卵圆形低密度肿块,增强早期无强化或轻微强化。淋巴瘤发生于中线附近,呈分叶状多中心融合病灶,血管包埋较松散,侵犯肾脏多为双侧。畸胎瘤发生于一侧腹膜后,钙化或骨化以及脂肪密度是其特征。结论CT对儿童肾脏和腹膜后肿瘤具有较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增强CT扫描联合肿瘤标志物检测在诊断肾癌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经临床手术及病理确诊的肾癌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均分别行肿瘤标志物检查、CT和增强CT扫描检查,两种检查方法独立进行,检查结果进行独立分析。比较不同检查方法病理分型、分期准确性,并分析肾癌患者CT扫描影像学表现。结果肿瘤标志物检查在病理分期方面准确率均高于CT扫描检查,而CT扫描在检查病理分型准确率均高于肿瘤标志物检查。CT扫描影像学表现为21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肝脏转移,增强扫描肾病症呈明显强化改变;17例肾下极局部轮廓外突,可见异常密度影,增强后皮髓交界期可见病灶明显强化,实质期呈等密度;12例肾轮廓明显增大,可见低密度灶,边界清晰,密度不均匀,增强后病灶无明显强化;10例伴肝、后腹膜转移,肾见软组织团块,增强扫描后病灶明显强化。结论 CT和增强CT扫描影像学具有明显的特征性,增强CT扫描、肿瘤标志物检查在肾癌病理分型和病理分期方面准确性各有优势,二者联合检测对诊断肾癌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成人型肾母细胞瘤的CT与MRI诊断价值。方法采集来自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4年中(至2012年5月止)的随访资料、病案室统计与病理科档案,回顾性分析在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3例成人型肾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及CT、MRI影像表现。结果 2例行CT检查,表现为囊实性较大肿块,肿块边缘见块样及小片状钙化,内部密度不均,周围有假包膜形成,增强后轻度不均匀强化。1例行MRI检查,呈不规则团块状异常信号影,信号不均,病变邻近肾静脉及腔静脉见癌栓。结论 CT及MRI在成人型肾母细胞瘤的诊断尚无特征性表现,肿瘤分期上具有较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T在小儿肾母细胞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肾母细胞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7例,女15例,全部病例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肾母细胞瘤单侧多见,双侧少见。起源于肾脏一侧,上极多于下极,常表现为不明显的强化实质性肿瘤伴坏死与出血。压迫后残存肾实质呈“新月型”强化。结论肿瘤与残肾交界面的“锯齿”、“蟹足”或“怀抱”征以及残余肾的“新月形”强化是肾母细胞瘤CT最具有特征性的表现,借此可与肾周围非肾源性肿瘤相鉴别,非常有助于肾母细胞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螺旋CT对于儿童肾母细胞瘤的诊断以及分期的价值?方法:选择本院4例经临床及手术病理证实为儿童肾母细胞瘤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回顾性分析其CT影像资料?结果:螺旋CT平扫病灶区呈混杂密度,多见低密度囊变坏死,少见出血及钙化,病灶边界清晰或不清晰,常有完整包膜,增强扫描软组织部分呈不均匀强化,包膜可见强化,“新月形”强化为典型强化特征?4例患儿经手术治疗均证实为肾母细胞瘤,其中有3例术前术后临床分期一致?结论:螺旋CT用于儿童肾母细胞瘤的诊断及临床分期中,具有重要意义,可明确肿瘤的各项临床信息,有助于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放化疗治疗方案,提高患儿的存活率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CT在儿童神经母细胞瘤诊断和随访中的价值。方法总结32例经病理证实、临床影像资料完整的神经母细胞瘤的临床CT表现。结果32例患儿中检出34个原发肿瘤,其中神经母细胞瘤33个,神经节神经母细胞瘤1个。肿瘤原发于肾上腺23例,腹部、盆腔交感神经链8例,纵隔1例;31个肿瘤可见钙化,腹膜后肿瘤跨越中线19例,肿瘤包埋血管12例,侵犯肾脏4例,腰大肌或髂腰肌受侵2例,侵入椎管2例,胰腺、膀胱受侵各1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20例,纵隔淋巴结转移3例,骨转移8例,肝转移5例,肺转移1例;31例术前作出正确诊断,术前CT诊断正确率为96.9%;24例行1 ̄4次随访复查。结论CT对神经母细胞瘤诊断及随访有重要价值,可作为神经母细胞瘤诊断和随访的首选检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儿童肾母细胞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分期。方法:回顾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肾母细胞瘤的多层螺旋CT及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采用Phifips 16排螺旋CT机行常规平扫与增强扫描。结果:肿瘤最大直径3.2.23cm,平均11.5cm,10例(55.6%)肿块巨大跨越中线;16例(88.9%)肿块有假包膜;5例(27.8%)肿块内斑片状钙化灶;16例(88.9%)肿瘤内囊变、坏死;增强扫描18例(100%)肿瘤不同程度强化,11例(61.1%)残存肾实质轮廓不完整呈“新月征”(图3a),14例(77.8%)肿瘤内血管丰富,10例(55.6%)肿瘤供血动脉显示,6例(33.3%)肾静脉或下腔静脉内瘤栓,4例(22.2%)远处转移,5例(27.8%)腹膜后淋巴结增大、腹膜后血管包埋及局部侵犯;4例(22.2%)肿瘤侧肾孟、肾盏扩张积水。术前CT分期Ⅰ期3例,Ⅱ期6例,Ⅲ期5例,Ⅳ期4例;术前CT分期的准确率为83.3%。结论: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可清楚显示肿瘤的位置、轮廓、大小及组织特征,并可准确判断肿瘤的侵犯范围及转移灶,对肾母细胞瘤的分期、制订治疗方案、预后估计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CT扫描诊断食管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手术的47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CT检查。观察食管癌CT扫描影像学表现、肿瘤侵犯、淋巴结转移等,分析CT检查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的结果与术后病理比较。结果:47例患者食管均有不同程度增厚,其中管壁环形增厚39例,偏侧性增厚8例。肿瘤侵犯周围组织19例,其中侵犯气管8例,血管5例,纵隔胸膜5例,心包1例。淋巴结转移:食管肿瘤旁8例,隆突下5例,胃左动脉旁4例,气管食管沟3例,贲门旁2例。CT诊断原发性肿瘤分期的准确率为85.11%,诊断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2.99%、76.60%、78.72%。结论:CT扫描可显示食管癌的形态、大小、周围浸润和淋巴结转移等,有利于指导术前肿瘤分期,对确定手术方案、评估预后等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