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冯玉玺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29):974-975
创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delayed traumatic intracranial hematoma,DTIH)是指颅脑创伤经CT检查、手术或尸检证实在首次CT检查无血肿的部位出现的颅内血肿。本文对我院2005年1月—2010年12月诊治的66例DTIH进行回顾分析,探讨其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Fas表达水平与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Delayed intracranial hematoma,DTIH)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我院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81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CT复查将入组患者分为DTIH组(n...  相似文献   

3.
葛庆青  丁方 《现代实用医学》2011,23(7):832-832,840
迟发性创伤性颅内血肿(delayed traumatic intracranial hematoma,DTICH)为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继发性颅脑损伤,也是影响颅脑损伤患者临床状况和预后转归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院前急救的完善、伤后首次CT检查时间的减短及外伤至手术过程的缩短,原发性颅内血肿早期发现率明显降低,而DTICH发生率显著上升。老年人DTICH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易漏诊,而一旦出现后病情变化迅速,预后不佳。因此,在颅脑损伤老年患者临床护理中早期发现DTICH征象,及时救治护理,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起着关键作用。现就老年患者DTICH的早期观察及护理经验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颅脑损伤后迟发性颅内血肿(DTIH)的临床特点,并探讨护理干预对其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12月人我院治疗的DTIH临床特征。并对DTIH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评价其对死亡率、GCS评分和CT血肿量的影响。结果:328例颅脑损伤患者发生DTIH共31例(9.5%),DTIH血肿出现时间伤后24h内发生率最高(80.6%)。高龄(t=2.976,P=0.003)和高危患者(t=5.743,P=0.000)易发DTIH。31例DTIH患者中,7例死亡(22.6%),高龄(t=2.241,P=0.033)、高危患者(t==3.474,P=0.016)和CT中线移位程度〉5mm(χ^2=5.103,P=0.024)是影响DTIH预后的危险因素。护理干预除对DTIH的发病率无明显影响外(χ^2=0.135,P=0.713),死亡率较对照组下降(χ^2=4.210,P=0.040)、GCS评分上升(t=4.670,P=0.0000)、CT血肿量下降(t=3.691,P=0.001)。结论:颅脑损伤后可能会发生迟发性颅内血肿,高龄和高危患者易发,高龄、高危患者和CT严重程度明显者预后更差;而护理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病情,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的临床特征与术后迟发性脑出血发生的相关性,寻找防治措施。方法:回顾分析58例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开颅血肿清除术后再出血的临床资料,其中23例患者术后发生迟发性脑出血(DTIH组),35例未发生(NDTIH)组。对2组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总结归纳,分析寻找再出血原因,对迟发性脑出血患者行再次手术治疗,并随访行GOS评分。结果:与NDTIH组比较DTIH组有如下特征:术前GCS评分<8分(p<0.05);术前头颅CT提示多有多发脑挫伤,对冲伤,合并颅骨骨折等,并予及时再次手术治疗,术后随访行GOS评估≥4分18例。结论:根据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开颅术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时发现迟发性脑出血,并清除迟发性颅内血肿,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董建军 《中国全科医学》2004,7(18):1345-1346
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delayed traumatic intracranial hematoma,DTIH)是指在头部外伤后首次CT未发现颅内血肿,经过一段时间后,再次检查或手术探查证实的颅内血肿,或血肿清除一段时间后在颅内不同部位又出现的血肿。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延误治疗或处理不当常可导致不良后果。我科在1994年1月~2002年7月共收治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36例,本文就这类患者的临床特点、发病的有关因素和观察治疗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管敏武  王新东  章建飞  胡国平  严玉金  余建军  励勇 《浙江医学》2018,40(21):2357-2359,2362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术后早期头皮切口愈合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82例颅脑外伤开颅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围手术期变量进行单因素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颅脑外伤术后早期头皮切口愈合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颅脑外伤术后3周有43例(15.2%)患者头皮切口愈合不良。年龄>60岁(OR=2.710,95%CI:1.423~5.232)、双侧开颅手术(OR=2.946,95%CI:1.046~8.275)、颞浅动脉损伤(OR=10.201,95%CI:2.613-41.129)、骨瓣去除(OR=13.369,95%CI:3.107~36.275)是头皮切口愈合不良的危险因素,术后肠内营养开始时间≤48h(OR=0.463,95%CI:0.372~0.964)是保护因素。结论对于高龄、双侧开颅手术、颞浅动脉损伤、骨瓣去除的患者,颅脑外伤术后早期要预防头皮切口愈合不良;术后早期开始肠内营养治疗有利于头皮切口愈合。  相似文献   

8.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3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delayed traumatic intracranial hematoma,DTICH)形成原因、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8年来收治的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33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伤后24小时内复查CT发现迟发性颅内血肿26例。手术治疗30例,非手术治疗3例。治愈18例,轻残6例,重残4例,死亡5例。结论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多见于伤后24小时内。颅脑损伤患者在住院期间应注意动态CT检查,早期发现及时处理迟发性颅内血肿,对降低死残率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颅内压监测在脑创伤后血肿再扩大早期预警中的价值。方法将23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成监测组118例和非监测组112例,分别观察2组血肿扩大发生情况、并发症、格拉斯哥预后评分、住院时间及评定临床疗效。结果监测组6 h-12 h以内血肿扩大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格拉斯哥预后评分、住院时间及康复良好情况与非监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持续颅内压监测能提早发现颅脑损伤患者血肿再扩大情况,及时准确反映病情变化,有利于及时干预、指导临床护理与治疗,具有早期预警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丙泊酚和七氟醚对创伤性颅脑外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患者术后早期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我们回顾性分析了244例行去骨瓣或非去骨瓣减压手术的TBI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广义相加混合模型比较丙泊酚和七氟醚对患者术后第1、3、7天格拉斯哥昏迷(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影响的差异。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比较两种麻醉药对患者出院时格拉斯哥结局量表(GOS)评分影响的差异。结果 丙泊酚组与七氟醚组患者入院时GC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β=0.75,95%CI:-0.55~2.05,P=0.260)。在接受非去骨瓣减压手术的患者中,七氟醚组术后GCS评分较基线水平升高的值显著低于丙泊酚组:在术后第1天低1.73(95%CI:-2.81~-0.66,P=0.002),在术后第3天低2.03(95%CI:-3.14~-0.91,P <0.001),在术后第7天低1.31(95%CI:-2.43~-0.19,P=0.022);在出院时,七氟醚组患者发生不良GOS评分(评分为1、2、3分)的风险较高(OR=4.93,95%C...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下积液的临床特点,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早期进行积极预防和干预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  选择嘉兴学院附属第二医院2010年1月—2019年11月收治的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608例为观察对象,根据术后是否继发硬膜下积液分为硬膜下积液组(120例)和无硬膜下积液组(488例),分析硬膜下积液组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  结果  608例患者中出现硬膜下积液120例,硬膜下积液发生在手术后4~22(10.3±4.2)d,积液量为12.2~120.8(25.4±10.3)mL,硬膜下积液位于一侧97例,双侧23例,95例保守治疗,25例手术治疗。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积液组与无积液组患者性别、年龄、血肿量、入院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中线移位、大骨瓣、双侧开颅、糖尿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血肿量、入院GCS评分、中线移位、大骨瓣是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下积液发生的影响因素(均P<0.05)。  结论  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下积液发生率高。年龄大、血肿量大、入院GCS评分低、中线移位、大骨瓣是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下积液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45例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发生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原因,总结临床诊治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临床病例45例。采用GOS预后评分对患者预后进行评估。结果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和迟发型外伤性硬膜下血肿均发生在脑挫裂伤部位,迟发性外伤性硬膜外血肿均发生在颅骨骨折部位。按GOS分析,Ⅴ级(恢复良好)18例,Ⅵ级(中度伤残)10例,Ⅲ级(重度伤残)4例,Ⅱ级(植物生存)2例,Ⅰ级(死亡)1例。结论脑挫裂伤所致的血管损伤、血管自动调节功能失调是迟发性外伤性脑内血肿和迟发型外伤性硬膜下血肿形成的主要原因,颅骨骨折是迟发性外伤性硬膜外血肿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是提高生存率和生存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伤(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STBI)患者术后发生继发性脑积水的相关因素,为临 床上如何早期防治继发性脑积水提供指导方案及理论依据。方法:对按同一标准纳入的107例于2010年6月至2013年 6月入住宁夏医科大学附属总医院神经外科STBI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对年龄、性别、手术前/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lasgow coma scale,GCS)、术后是否继发脑室系统出血、手术前/后颅脑CT中脑导水管及环池结构情况、腰椎穿刺 术与继发性脑积水形成之间的关系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术后继发性脑积水的危险因素与保护因素,并着 重对保护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患者术前(OR=0.099,95% CI:0.028~0.350)/术后(OR=0.088, 95% CI:0.012~0.649)GCS评分低、术后脑室系统出血(OR=0.168,95% CI:0.029~0.979)、术前(OR=0.134,95% CI: 0.038~0.473)/术后(OR=0.221,95% CI:0.055~0.882)颅脑CT中脑导水管及环池结构不清均为STBI术后患者继发性脑积 水的危险因素;腰椎穿刺术(OR=75.885,95% CI:9.612~599.122)为STBI术后患者继发性脑积水的保护性因素。且术 后脑积水主要发生于术后2周内和2周~3个月,对照组脑积水发生率均明显高于腰椎穿刺组(P<0.05),术后3个月后2组 之间继发性脑积水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STBI术后患者,在生命体征稳定的情况下,早期辅 以行腰椎穿刺术可显著降低术后急性期、亚急性期继发性脑积水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王磊  张文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2):1-2,5
目的对重型颅脑损伤后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本组患者均为2006年7月到2012年7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62例DTICH患者,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患者入院时的GCS评分、年龄、DTICH确诊时间、确诊时GCS评分、DTICH出血量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入院时GCS评分为13-15分、年龄在≤60岁患者、确诊时GCS评分为13-15分、及DTICH出血量小的患者预后良好,与其他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预后影响因素为年龄及确诊时GCS评分(3-8分)。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后迟发性颅内血肿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能是改善其预后的重要方法,其影响因素为年龄及确诊时GCS评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基底节区脑出血急性期血肿扩大的预测指标并确定最佳手术时机.方法 第一部分:回顾分析184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影响血肿扩大的回归方程,运用多变量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血肿密度是否均一、初始出血量及CT血管造影(CTA)“点征”与血肿扩大进行关联建立血肿扩大预测模型.第二部分:运用前期建立的血肿扩大预测模型,将30例存在血肿扩大风险并有手术指征的患者随机分为12h手术组和24 h手术组,比较不同时间窗手术患者术后再出血、病死率及近期预后的治疗效果.结果 初始出血量、血肿密度、血肿形态、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及CTA图像“点征”与血肿扩大有关(P<0.05);血肿量>16 mL(OR =5.051,95%CI 1.314~21.355,P=0.0170)、血肿密度不均一(OR =7.805,95%CI 1.905~40.220,P=0.0021)且CTA图像存在“点征”(OR =8.764,95%CI 2.325~44.562,P=0.0006)则血肿扩大风险在60%左右;12h手术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和术后再出血方面较24h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两组患者在3个月病死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影响基底节区脑出血急性期血肿扩大的因素很多,基于血肿量、血肿密度及CTA“点征”的预测模型能够预测血肿扩大风险,早期手术能够改善患者早期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系统评价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采用临床路径的护理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有关临床路径护理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随机对照研究,时间截至2012年12月。由2位研究者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提取数据,采用RevMan5.0软件数据处理。结果共纳入10篇研究,包括59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示:临床路径可提高患者满意度[OR=4.48,95%CI(1.95,10.26),P=0.00041,提升患者健康知识评分[MD=9.10,95%CI(6.41,11.79),P〈0.000011,减少平均住院时间[MD=-4.20,95%C,(-5.60,-2.80),P〈0.000011,降低术后并发症10n=0.27,95%叫(0.12,0.62),P:0.0021及医疗费用[MD:-1.88,95%CI(-2.69,-1.07),P〈0.00001]。结论采用临床路径护理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可以改善预后,降低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21年12月在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崇明分院钻孔引流的患者198例,回顾分析其一般情况、既往史、术前术后影像学资料、手术和术后管理以及复发情况。结果: 198例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患者,36例出现复发,复发率18.18 %。其中术前CT提示血肿有分隔、凝血功能异常、术后残余气体量以及术后是否服用他汀类药物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术前CT提示血肿是否分隔、术后残余气体≥55 mL以及术后是否服用他汀类药物是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结论: 术前CT提示血肿是否分隔、术后残余气体≥55 mL以及术后是否服用他汀类药物是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张施远  龙勇  曾春  石海平  蒋永明 《西部医学》2014,(12):1617-1619
目的 探讨创伤性进展性颅内血肿(PHI)的发病机制、相关危险因素以及早期诊治措施.方法 对476例颅脑外伤患者发生PHI的危险因素(性别、年龄、入院时GCS评分、血糖、凝血功能、血压、血肿部位、血肿类型、血肿体积、是否合并SAH)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资料中发生PHI 68例,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患者年龄(P=0.019)以及是否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SAH,P=0.008)为影响创伤后颅内血肿扩大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与PHI的发生率呈显著正相关(P<0.01).预后按照GOS评分,恢复良好47例,轻残7例,重残5例,植物生存4例,死亡5例.结论 进展性颅内血肿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是否合并SAH密切相关;伤后严密观察意识状态、动态复查CT、使用无创颅内压监护有助于早期发现PHI,首次CT扫描后4小时内复查CT是早期发现PHI的关键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创伤性脑损伤患者颅内进展性出血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 非手术创伤性脑损伤患者103例,根据颅内出血进展情况分为进展组(n=46)和非进展组(n=57).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受伤至首次CT检查时间(HCT1)、受伤至第二次CT检查时间(HCT2)、入院时凝血功能指标、首次及复查CT血肿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颅内进展性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GCS、HCT1、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率(INR)、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血小板(PLT)计数及复查CT血肿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FDP、INR和D-D为颅内进展性出血的危险因素(OR>1,P<0.05);GCS、HCT1和PLT计数值较低的患者发生颅内进展性出血的可能性较大(OR<1,P<0.05).结论 对于创伤性脑损伤患者,年龄、FDP、INR和D-D为颅内进展性出血的危险因素;对GCS、HCT1和PLT计数值较低的患者应加强监护.  相似文献   

20.
创伤性脑损伤后颅内进展性出血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创伤性脑损伤患者颅内进展性出血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 非手术创伤性脑损伤患者103例,根据颅内出血进展情况分为进展组(n=46)和非进展组(n=57).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受伤至首次CT检查时间(HCT1)、受伤至第二次CT检查时间(HCT2)、入院时凝血功能指标、首次及复查CT血肿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颅内进展性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GCS、HCT1、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率(INR)、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血小板(PLT)计数及复查CT血肿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FDP、INR和D-D为颅内进展性出血的危险因素(OR>1,P<0.05);GCS、HCT1和PLT计数值较低的患者发生颅内进展性出血的可能性较大(OR<1,P<0.05).结论 对于创伤性脑损伤患者,年龄、FDP、INR和D-D为颅内进展性出血的危险因素;对GCS、HCT1和PLT计数值较低的患者应加强监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