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沈艳 《大家健康》2014,(8):222-223
中医"治未病"是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是中医药学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准则。"治未病"是一种中医学的健康观,是中医学奉献给人类的健康医学模式。在中医学"治未病"思想指导下构建的健康医疗模式,有助于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和健康理念,降低社会医疗负担,节约医疗资源,发挥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推动中医学术的不断发展,为中西医结合搭建优势平台。  相似文献   

2.
中医"治未病"是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是中医药学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准则。"治未病"是一种中医学的健康观,是中医学奉献给人类的健康医学模式。在中医学"治未病"思想指导下构建的健康医疗模式,有助于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和健康理念,降低社会医疗负担,节约医疗资源,发挥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推动中医学术的不断发展,为中西医结合搭建优势平台。  相似文献   

3.
尊经观是中医学的一大特色,尊经观的来源主要是由于儒家文化的熏陶,到了清代正式成熟。探讨了清代各医家及钱塘医派对中医学尊经观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 ,即整体观、综合观、“意”主“权变”等逻辑思维方法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构和临床指导中发挥了不可取代的作用 ,也决定了中医学的本质 ,这种特色性的逻辑思维对于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应是中医学发展中“不变”的特色。同时其本身的局限性、模糊性等严重制约着中医学的发展 ,中医要现代化 ,就必须积极与世界医学交流与融合 ,在“变”中寻求理论和临床上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5.
中医学是在中国古代人文哲学与自然科学双重背景下形成的我国特有的医学科学.是与西医学完全不同的另一种原创性复杂性医学科学。中医学既是我国古代的一大发明创造,又是当代对世界的重大贡献。虽然人们常说中医学有许多优势与特色(特色不等于优势),如辨证论治、宏观整体论、系统论、阴阳和合的恒动观、形神统一观、复方治疗、天然药物与非药物疗法等等。  相似文献   

6.
引用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资料,探讨当前健康问题、中医学和健康的关系,从而证明中医学研究对现代人类健康有一定的科学参考价值,能够在解决人类健康问题中发挥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7.
论医学模式与人类健康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世界医学发展历经三大模式:弥散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人类健康观也由个体健康到身心健康的转变。在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中,中医学博大精的内涵愈被世界医学重视。  相似文献   

8.
“阴平阳秘,形与神俱”的生命观、“形神并重,动静适宜”的养生观、“顺应自然,避邪有时”的预防观、“阴阳失调,邪实正虚”的疾病观、“宏观考察,谨守病机”的诊断观、“整体调控,医患相保”的治疗观,是中国传统健康观念的主要特色,值得认真继承,发扬广大。  相似文献   

9.
完善的社区健康管理体系是保障人们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中医药学中蕴含的人文价值观念,体现的生命观、生活观、养生观,简便验廉的特色诊疗手段和适宜技术,均与社区健康管理的要求高度契合。依据多中心治理理论,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多元主体的作用,协调各方功能,实施中医药特色社区健康管理。弥补我国社区卫生资源不足,凸显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通过唯象中医学三大模型图的系统阐述,提出具有系统观特色的唯象中医学研究是中医发展新途径的见解。认为唯象中医学具有文化学研究的特点,必须从人类东西方文化系统范围内去理解中医的发展,才能明确唯象中医学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脑中风的治疗现状及中医在脑中风治疗中的优势,探讨了如何在卒中单元中发挥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康复、针灸、推拿、情志疗法、健康教育、饮食疗法、中医特色护理的优势,从而提出创建具有中医优势的卒中单元,必将是我国脑血管病临床实践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2.
微生态学原理与中医学平衡观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中医学天、地、人相联系的整体观等医理及某些规律与微生态学原理具有相似性。基于二者对生命现象的本质认识所具有的同一性,把微生态学与中医药学研究结合起来,可开辟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促进中医基础理论与现代多学科研究的结合与发展,为人类的健康作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2015版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口疮(修订)》专家问卷调查进行结果分析。[方法]基于德尔菲法制定两轮专家调查问卷,在全国范围内发放回收,并对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调查专家共35名,专家的积极性和专业水平均较高,分布地区广,研究专长涉及肺系疾病、脾系疾病、传染病等多个领域,具有代表性。通过两轮专家调查问卷的总结分析,小儿口疮各项指标的专家意见集中程度、协调程度均较高,形成《2015版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口疮(修订)》指南草稿。[结论]基于德尔菲法的专家问卷调查能很好地总结小儿口疮的中医诊疗方案,使指南更合理,为形成指南草稿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来说,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人体健康系统是人体系统的子系统。系统科学注重整体,从宏观层面研究系统的运行规律,这与中医学唯象理论在方法论上是一致的,因此系统科学相关理论可运用于中医理论体系下的人体健康系统的研究。本文介绍了近代系统科学理论之一的协同学及其支配原理和序参量;通过分析中医体质与序参量的关系,指出中医体质是人体健康系统的序参量;运用协同学原理构建基于中医体质的人体健康系统的数学模型结构,解释体质可分论、体病相关论和体质可调论,为建立中医体质学与近代系统科学之间的联系,建立人体健康系统模型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就中医学整体诊疗模式的临床探索进行理论总结及学术探讨。首先回顾了近年来经典中医学的整体诊疗及其异化,深刻认识到要打破和纠正现代分科诊疗的局限,必须认识和遵循人的生命及其病变的整体性,重振和发展中医学的整体诊疗模式。其次对重振中医整体诊疗的临床探索进行了理论总结,实践证明中医学整体观是中医整体辨证、诊断、调理、养护的理论基础。最后探讨了重振与复兴中医学整体诊疗模式的方法,认为要在系统中医学指导下以天生人观点、元整体观点、系统质观点为核心,发展中医学的现代整体观。并以此为基础,开拓和发展中医的现代化整体诊疗模式。  相似文献   

16.
中西医结合的最高境界就是要促使二者在思维模式上的整合,然而其又以厘清二者的分野为前提。中西医学道本一体,都是为人类健康服务,但路分两途,在思维模式上存在着匿大分野,包括理论基础上的原子论对整体观、方法论上的还原分析对辨证论治、治疗目标上的治愈论对平衡观以及治疗理念上的抗病论对调和观等。了解中西医哲学思维模式的分野是促进中西医哲学思维模式整合的前提,同时要提高认识,端正态度,转变思维方式,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推进医学教育创新,并在此基础上树立整合医学的观念,这样才能促进中西医哲学思维模式的整合,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中西医结合医学人才。  相似文献   

17.
论辨体论治的科学意义及其应用(一)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不同个体的特征分别具有各自不同的遗传背景及后天影响因素,其生命信息,表达着健康与疾病现象与认知,直接关系到诊断、发病与治疗。辨体论治体现以人为本、因人制宜的思想,而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的建立,不仅揭示中医临床医学的自身规律,也将突破辨证论治的单一思维定势,适应多元复杂的临床需求,发挥中医的特色与优势,使中医临床医学形成新的格局,得以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8.
论辨体论治的科学意义及其应用(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不同个体的特征分别具有各自不同的遗传背景及后天影响因素,其生命信息,表达着健康与疾病现象与认知,直接关系到诊断、发病与治疗。辨体论治体现以人为本、因人制宜的思想,而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的建立,不仅揭示中医临床医学的自身规律,也将突破辨证论治的单一思维定势,适应多元复杂的临床需求,发挥中医的特色与优势,使中医临床医学形成新的格局,得以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9.
把握状态是维护健康的关键.中医美容健康管理体系以状态辨识为核心,对皮肤、形体局部状态及整体健康状态进行辨识、干预、评价,从而对损美性疾病进行管理与维护.中医美容健康管理体系应重视三观并用及四态管理,即从宏观、中观、微观的三观层面采集皮肤、形体与整体状态的参数信息,整体审查、四诊合参,对皮肤、形体与整体所处的未病状态、欲...  相似文献   

20.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这一思想是在2000年的证的研究中逐步形成的。从系统科学来看,人的发生功能产生和维持人的形态结构及其官能,功能异常是疾病更深一层的本质。中医以证为核心的功能病理学包含着极其深刻的科学原理:疾病在本质上是功能性的,证在本质上是功能性的。人体科学的人体功能态学说认为,人体功能态是人的整体功能状态中一些各具特征的状态,从医学角度可以将它们分为两类:健康功能态和疾病功能态。疾病功能态是人在疾病功能状态下的各种特殊状态,它是疾病的不同性质、不同进程等内容在人体功能上的具体体现。中医的证是功能性的,不同的证是不同内容的功能异常。从人体科学来看,证是疾病功能态,辨证论治是辨识和调理疾病功能态。发扬中医的这一特色,对于人体功能态学说乃至整个人体科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