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本文对52例涎腺恶性肿瘤进行了回顾性研究。52例中发生于腮腺者27例(51.9%);病理类型以腺样囊性癌和粘液表皮样癌最多见;随访2~8年,死亡19例,病死率最高者为腺癌(5/8)和鳞癌(3/5)。作者对腺样囊性癌的病理分型提出了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乳腺腺样囊性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7例乳腺腺样囊性癌病例,分析其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患者均为女性,年龄48~81岁,平均(67.1±9.76)岁,肿块最大径2.2~5 cm,中位最大径3 cm。显微镜下观察,乳腺腺样囊性癌的形态结构多样,可见筛状、管状、实性结构,6例以筛状结构为主,1例以实性结构为主。肿瘤性肌上皮/基底细胞样细胞构成了肿瘤的主要成份,肿瘤性腺上皮数量少但一定存在。免疫组化示肌上皮/基底细胞样肿瘤细胞表达 CK、CK5/6、Vimentin、P63、calponin。腺管上皮表达 CK、CEA、EMA 和CD117。 Ki67指数5%~20%,中位数为10%。 ER在7例均为阴性,6例PR阴性,1例阳性,HER2均为阴性。结论乳腺腺样囊性癌具有特征性的组织学形态和免疫表型,多属于基底细胞样癌。  相似文献   

3.
腭部小涎腺肿瘤34例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总结腭部小涎腺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5年3月~2005年5月期间收治的34例已经病理证实的腭部小涎腺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结果:34例腭小涎腺肿瘤中,良性17例(13例为多形性腺瘤,2例为肌上皮瘤,乳头状囊腺瘤和黏液囊肿各1例),恶性17例(黏液表皮样癌11例,腺样囊性癌5例,混合瘤恶变1例),除3例患者放弃治疗外,其余均行手术治疗;仅有1例腺样囊性癌术后复发.结论:腭部小涎腺肿瘤良恶性各占一半,良性者绝大多数为多形性腺瘤,恶性者多为黏液表皮样癌或腺样囊性癌,手术的彻底性是治疗的关键,对腺样囊性癌应积极的沿可能累及的神经血管束行扩大切除术,术后可辅以放射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P16蛋白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表达与病理分型及复发的关系,为临床提供治疗及判断预后资料。方法:利用免疫组化SP法,对36例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P16蛋白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并对患者进行10年随访观察。结果:36例腺样囊性癌中,P16蛋白阳性表达12例(33.3%);实性型中P16蛋白阳性率(0)明显低于筛孔型和腺管型P16蛋白阳性率(43.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有神经侵犯癌组织中P16蛋白阳性率为45.45%,无神经侵犯P16癌组织中蛋白阳性率为28%,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6);复发癌组织中P16蛋白阳性率(8.33%)低于无复发癌组织中P16蛋白阳性率(45.83%),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结论:P16基因突变、缺失与腺样囊性癌病理类型有关,其表达水平反映肿瘤组织分化程度和恶性度,是评价侵袭性和预测复发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微血管密度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的表达及其与侵袭、转移等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对40例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中MVD和VEGF进行检测。结果:肿瘤组织中VEGF阳性表达率70%(28/40),MVD均值为(51.2±6.6),显著高于正常涎腺组织(P<0.05);VEGF高表达组的平均MVD值明显高于低表达组的平均MVD值(P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_2 (MMP 2 )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表达及对微血管密度的影响 ;探讨其与该肿瘤侵袭和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 P法观察涎腺腺样囊性癌及癌旁正常组织 (用石蜡包埋组织各 2 2例 )中的MMP 2、CD34表达 ,并在CD34阳性染色切片上检测间质微血管密度 (MVD)。结果 MMP 2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高表达阳性率 (6 8 18% )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 (18 18% )。MMP 2高表达阳性组的MVD的平均值 (6 8 2 7±2 1 0 3)个明显高于MMP 2阴性表达组 (4 7 86± 14 0 8)个。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MVD的平均值 (5 8 4 1± 2 0 5 2 )个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 (2 7 73± 8 4 6 )个。结论 MMP 2促进涎腺肿瘤间质微血管生成 ,促进肿瘤的侵袭和转移 ,有可能成为判定涎腺肿瘤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96例涎腺腺样囊性癌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涎腺腺样囊性癌的复发、转移、预后及治疗特点。方法:分析96例涎腺腺样囊性癌的临床分期、病变部位、肿瘤复发、转移、神经受侵、治疗及预后。结果:综合治疗组较单纯手术组复发率低(P<0.05)、远处转移率低、生存率高(5年比较P<0.05,10年比较P<0.001)。结论:综合治疗组复发率低而生存率高,肿瘤的复发与神经受侵情况有关,肺转移率较高。  相似文献   

8.
正鼻腔和鼻窦涎腺型肿瘤为较少见的一类肿瘤,腺样囊性癌合并真菌感染,更为少见。我们报道一例鼻中隔腺样囊性癌合并真菌感染,并结合相关文献讨论其临床病理特点、生物学特征及预后。1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患者,男,62岁,3年前行"鼻息肉切除、鼻中隔矫正术",术后病理报告为腺样囊性  相似文献   

9.
细胞粘附分子-1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细胞粘附分子-1(ICAM-1)在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1例腺样囊性ICAM-1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腺样囊性癌管状型、混合型、实体型中ICAM-1表达率为88.24%,66.67%,25%。31例发肿瘤最大直径≥3cm者无1例高表达,直径<3cm者有12例高表达,12例复发或淋巴结转移;ICAM-1在直径≥3cm和复发转移组中的表达显著低于直径<3cm及无复发转移者(P<0.01)。结论 涎腺腺样囊性癌ICAM-1的表达与组织分化程度、肿瘤进展及复发、转移有关,ICAM-1高表达者复发转移较低。ICAM01可作为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10.
李萍  宋琦  谢文扬  雷劲 《陕西医学杂志》2003,32(11):995-998
目的 :研究微血管密度 ( MVD)、层粘连蛋白 ( LN)、层粘连蛋白受体 ( L N- R)在正常涎腺组织和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水平以及和某些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 S- P法检测 1 0例正常涎腺组织、34例涎腺腺样囊性癌中 L N、LN- R、的表达 ,用 CD34染色显示血管内皮细胞 ,检测正常涎腺组织和腺样囊性癌的微血管密度。结果 :1L N、L N- R在正常涎腺组织中仅表达于导管上皮细胞 ,而在肌上皮细胞和腺泡上皮细胞上反应均呈阴性 ;2涎腺腺样囊性癌中 L N的表达程度与肿瘤的病理分型、淋巴结转移有关( P<0 .0 5 ) ,但与肿瘤的分期、肿瘤大小无关 ( P>0 .0 5 ) ;LN- R的表达程度与肿瘤的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 ( P>0 .0 5 ) ,但与病理分型、肿瘤大小无关 ( P>0 .0 5 ) ;3MVD和 L N- R的表达程度与腺样囊性癌的分期、病理分型 ( LN- R除外 )、淋巴结转移有关 ( P<0 .0 5 ) ,但与肿瘤的大小无关 ( P>0 .0 5 ) ;4L N、L N- R的表达与 MVD有关 ( P<0 .0 5 )。结论 :1 MVD和L N、LN- R的表达与肿瘤的发展、侵袭、转移有关 ;2 LN、LN- R可通过促进腺样囊性癌血管生成 ,影响腺样囊性癌的侵袭和转移  相似文献   

11.
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又称圆柱瘤,是发生于涎腺、泪腺以及呼吸道粘膜腺体的罕见肿瘤,长于鼻及鼻窦者亦少。现把我科1964年后住院治疗的15例报道如下。一、临床资料 1.性别、年龄:15例中男8例,女7例。年龄20~29岁1例,30~39岁5例,40~49岁5例,50~59岁2例,60~69岁2例。腺样囊性癌多发于中年人,本组最大者65岁,最小者23岁,30~50岁占11例。男女比例各家报导不一,有报导女性发病为男的2倍。亦有报导男性发病多于女性,为4:1。本组病例男女差别不明显。 2.好发部位:腺样囊性癌原发于大涎腺(包括腮腺、领下腺、舌下腺)、泪腺、上消化道以及呼吸道粘膜腺体,原发于鼻部的临床  相似文献   

12.
李立  钱宏 《现代医学》2001,29(4):234-236
目的探讨食管基底细胞样鳞癌(BSC)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0年间食管癌手术病理档案,对符合基底细胞样鳞癌的病例行免疫组化标记.结果2*!960例食管癌中10例为食管基底细胞样鳞癌,占0.3%.其中8例曾误诊为低分化鳞癌、腺鳞癌、腺样囊性癌和小细胞癌.肿瘤主要由核大浆少的基底细胞样癌组织与多少不等的鳞癌或(和)原位鳞癌构成,两者间无移行.1例部分细胞免疫组化癌胚抗原阳性,2例局部癌组织突出素、嗜铬素阳性,1例灶性角蛋白17、角蛋白8阳性;无一例表达S100和肌动蛋白.结论食管基底细胞样鳞癌主要由基底样细胞组成,并具有鳞癌的变异型,具有高侵袭性又易在病理上误诊,因而需要对其临床和病理特征进行透彻研究和进一步提高认识.  相似文献   

13.
乳腺腺样囊性癌是一种非常罕见的乳腺恶性肿瘤,发病率约占所有乳腺恶性肿瘤的0.1%,与发生于乳腺外其他组织的腺样囊性癌相比,乳腺腺样囊性癌浸润性较弱,预后良好,却容易误诊为其他类型乳腺肿瘤。本文报道1例,并结合文献复习  相似文献   

14.
乳腺的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又名乳腺腺样囊肿病、腺囊性基底细胞癌或圆柱瘤样癌,极为罕见,文献报道ACC发病率不足0.1%,5年生存率高达100%.ACC与涎腺发生的腺样囊性癌有相似的组织形态,在病理诊断特别是穿刺活检中,很容易造成误诊.现将2011年9月诊断的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涎腺肿瘤组织中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EMMPRIN)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值,探讨EMMPRIN和MVD对涎腺常见肿瘤的侵袭性方面的生物学作用机理。【方法】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9例正常涎腺组织,28例多形性腺瘤,25例黏液表皮样癌,33例腺样囊性癌中EMMPRIN的表达和MVD值。【结果】EMMPRIN在正常涎腺组织、多形性腺瘤、黏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9、54%、84%、91%(P<0.05)。MVD值在四组样本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黏液表皮样癌和腺样囊性癌的MVD值均高于多形性腺瘤。EMMPRIN表达阳性的涎腺肿瘤组织中的MVD值高于EMMPRIN表达阴性的涎腺肿瘤组织中的MVD值。【结论】EMMPRIN通过刺激MMPs和肿瘤血管的生成,使不同的涎腺肿瘤具有相应的侵袭性和恶性潜能。EMMPRIN和MVD可以作为判断涎腺肿瘤侵袭性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SM-1)和E-钙黏着蛋白(E-cad)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2例涎腺腺样囊性癌及11例癌旁“正常”涎腺组织中ESM-1和E-cad的表达。结果涎腺腺样囊性癌的ESM-1高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正常”涎腺组织(P〈0.01),与患者性别、肿瘤组织学类型、有无淋巴结转移及侵犯神经无相关性(P〉0.05)。E-cad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呈低表达,E-cad低表达与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类型、有无淋巴结转移、侵犯神经显著相关(P〈0.05)。癌组织中ESM-1和E-cad表达间无相关性。结论ESM-1和E-cad均与涎腺腺样囊性癌的发生有相关性。E-cad的表达可作为临床判断涎腺腺样囊性癌恶性程度、评估预后的潜在指标。  相似文献   

17.
李立  钱宏 《铁道医学》2001,29(4):234-236
目的 探讨食管基底细胞样鳞癌(BSC)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10年间食管癌手术病理档案,对符合基底细胞样鳞癌的病例行免疫组化标记。结果 2960例食管癌中10例为食管基底细胞样鳞癌,占0.3%,其中8例曾误诊为低分化鳞癌、腺鳞癌、腺样囊性癌和小细胞癌。肿瘤主要由核大浆少的基底细胞样癌组织与多少不等的鳞癌或(和)原位鳞癌构成,两者间无移行。1例部分细胞免疫组化癌胚抗原阳性,2例局部癌组织突出素、嗜铬素阳性,1例灶性角蛋白17、角蛋白8阳性;无一例表达S100和肌动蛋白。结论 食管基底细胞样鳞癌主要由基底样细胞组成,并具有鳞癌的变异型,具有高侵袭性又易在病理上误诊,因而需要对其临床和病理特征进行透彻研究和进一步提高认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对erbB-2、erbB-3表达水平与涎腺腺样囊性癌临床病理指标相关性的研究,初步探讨erbB-2、erbB-3在涎腺腺样囊性癌发生、发展及预后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4例涎腺腺样囊性癌标本中erbB-2、erbB-3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蛋白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TNM分期、肿瘤大小、神经侵袭的相关性。结果 erbB-2在腺样囊性癌临床病理标本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4.7%,erbB-3阳性率为32.4%,erbB-2/erbB-3双阳性率为29.4%。erbB-3阳性表达与肿瘤TNM分期呈正相关(P=0.026),erbB-2表达与erbB-3表达相关;而erbB-2、erbB-3、erbB-2/erbB-3阳性表达与腺样囊性癌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神经侵袭无相关性。结论 erbB-3和erbB-2可能均参与了该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erbB-3阳性表达可能与涎腺腺样囊性癌的生物学行为、患者预后相关,其有可能成为患者预后评价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涎腺腺样囊性癌、多形性腺瘤和正常涎腺组织中Id-1的表达,分析Id-1的表达与涎腺腺样囊性癌临床病理之间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Envison两步法检测54例涎腺腺样囊性癌、12例多形性腺瘤和10例正常涎腺组织Id-1表达。结果Id-1在涎腺腺样囊性癌、多形性腺瘤和正常涎腺组织阳性率分别为72.2%、33.3%、10.00%,涎腺腺样囊性癌与多形性腺瘤以及涎腺腺样囊性癌与正常涎腺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组和无转移组阳性率分别为81.6%和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和Ⅲ-Ⅳ阳性率分别为46.2%和8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涎腺腺样囊性癌中Id-1过表达;Id-1与涎腺腺样囊性癌发生和转移有一定关系;Id-1可能作为有效靶点对涎腺腺样囊性癌的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Survivin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38例涎腺腺样囊性癌中Survivin和VEGF的表达.结果 38例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中Survivin和VE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1.1%和63.2%,Survivin表达与病理分型和临床分期有关(P<0.05),与发病部位、肿瘤大小及淋巴结转移无关;VEGF表达与病理分型、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发病部位、肿瘤大小无关;涎腺腺样囊性癌中Survivin 和VEGF表达存在相关关系(r=0.667,P<0.05).结论 Survivin、VEGF可能参与涎腺腺样囊性癌的发生、发展,Survivin 和VEGF表达可作为判断涎腺腺样囊性癌生物学行为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