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脑卒中后常出现肢体偏瘫,其肢体功能恢复包括软瘫期、痉挛期、分离期和恢复期,90%以上患者都会进入痉挛期,瘫痪肢体肌张力增高或痉挛,主要表现为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肌的肌张力增高和痉挛。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的痉挛阻碍运动功能的恢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自理能力,因此抗痉挛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采用推拿结合Boath技术治疗脑  相似文献   

2.
1 偏瘫痉挛期的临床表现和治疗重点痉挛是指肌肉或肌群断续的或持续的不随意收缩,它是中枢性瘫痪时上运动神经元损伤综合征的一部分,在痉挛期最重。目前,康复医学临床根据病程长短,将及卒中后偏瘫的治疗分为急性期、痉挛期、相对恢复期和后遗症期4期。偏瘫痉挛期是指发病后2~4周之间,它标志着中枢性偏瘫后,脊髓的“休克期”已过去,脊髓低级中枢恢复了对运动能力的控制,但大脑病变使皮层高级中枢对脊髓低级中枢的抑制作用及对运动的控制能力尚未恢复,从而出现一系列脊髓水平的较低级的原始的反射活动。主要表现为联合反应、共同运动、肌张…  相似文献   

3.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康复及护理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脑卒中的特点是“疾病与障碍共存” ,故康复应与治疗并进。脑卒中后瘫痪肢体在功能恢复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痉挛 ,上肢多为屈肌痉挛 ,下肢为伸肌痉挛。由于肢体痉挛产生的异常姿势 ,常称为痉挛性偏瘫。1 中枢性瘫痪的恢复过程Brunnstrom将偏瘫恢复过程分为 6个阶段 ,这也是偏瘫运动功能评定的主要方法之一。1 1 弛缓期 :时间短 ,无随意运动。此阶段有 3个特点 :(1)肌张力低 ;(2 )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3)无随意运动。 3个特点必须同时具备。1 2 出现联合反应 :肢体近端可有少许随意运动 ,可出现轻度痉挛。此阶段也有 3个特点 :(1)肌张力高 ;(…  相似文献   

4.
瘫痪是指躯体的某一部位或某些部位的随意运动功能发生障碍。现代医学将之分为中枢性瘫痪、周围性瘫痪、肌病性瘫痪三类。中枢性瘫痪的特点是肌张力增高,腱反射增强,出现病理反射;周围性瘫痪表现为肌张力减退,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无病理反射,有肌肉萎缩;肌  相似文献   

5.
脑卒中后肌痉挛是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导致高级中枢失去对脊髓牵张反射的抑制,脊髓反射性增高引起牵张反射增强为特征的肌肉张力异常。脑卒中急性期肌张力低,针灸治疗时多遵循"治痿独取阳明"的理论选穴治疗,恢复期后出现患侧肌张力增高,表现为阴阳失调的特点,治疗应调和阴阳并适当结合电针以缓解痉挛。肌电图在评估神经肌肉功能状态时,可用于实时评价患者受损神经肌肉功能的状况,并可观察治疗前后的进步情况。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肌痉挛可更好的恢复患者肢体功能,肌电图可客观评价痉挛程度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昏迷病人大多是脑部病变,如果出现瘫痪多为中枢性瘫,瘫痪的肢体有腱反射亢进,肌张力增高(有时在急性期肌张力可降低),及病理反射等表现。在昏迷较浅的病人,非瘫痪侧的肢体可以有一些自动运动,或对针刺作出运动性反应,而瘫痪侧的肢体则没有自动运动,对刺激的运动性反应也很弱或消失。即使在昏迷较深,完全没有自动运动的病人,由于肌张力的改变,通常把病人瘫痪侧下肢髋膝关节屈曲而将脚板平放床上,很难保持这种姿势不倒;而非瘫痪侧下肢则可以保持这种姿势。  相似文献   

7.
杨玉瑶 《当代医学》2010,16(3):112-113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伤残综合征。痉挛型脑瘫是小儿脑瘫中较常见的类型,占全部脑瘫的60%~70%,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所致姿势异常,如肌张力增高、肌力不平衡、尖足行走、剪刀步态等。早期正确的矫形手术可以改善患儿的肌张力失衡,平衡肌力,降低痉挛的程度,改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8.
针刺阳陵泉为主治疗痉挛瘫痪52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章薇  刘伍立 《中国医刊》1999,34(3):52-53
痉挛瘫痪是指瘫痪患者肢体呈现痉挛强直状态,此类病人如果肌张力过高,甚至持续呈现痉挛状态,就会阻碍正常运动模式的重建,使康复进程流于失败。我们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针刺阳陵泉为主穴,系统地观察了52例痉挛瘫痪患者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观察对象...  相似文献   

9.
王黎萍  吴承龙 《浙江医学》2009,31(4):554-555
脑卒中后的肢体肌张力增高是瘫痪肢体恢复过程的一个阶段,肌张力的增高可帮助患者的站立与行走,但高痉挛状态妨碍肢体功能的好转,妨碍患者的行走、移动和护理。既往对肌痉挛的治疗,多采用物理治疗、针灸、药物、手术等,疗效均不理想。本研究采用肌电引导注射肉毒毒素(BTXA)联合电刺激治疗,分析探讨BTXA在改善脑卒中后肌痉挛与肢体功能恢复中的作用以及中频电刺激对BTXA疗效的加强作用,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脑卒中后出现肌张力增高是机体锥束功能逐渐恢复的一个表现。但如果出现持续的肌张力增高和痉挛状态可限制患者再学习随意运动的功能,出现异常姿势或偏瘫步态,重者导致肢体的关节挛缩畸形,从而成为造成患者终身残疾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在临床中运用电针法治疗偏瘫后肢体痉挛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选择2011年5月~2012年5月在我院康复科住院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40例患者全  相似文献   

11.
痉挛型脑性瘫痪是脑性瘫痪的最常见的类型。肌张力增高为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主要特征,可以引起各种临床表现,同时也是影响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运动功能发育的关键问题。王雪峰教授认为痉挛型脑性瘫痪属于中医"五迟"、"五软"、"五硬",证属肝强脾弱证,治疗当"抑木扶土",采用输合配穴针刺疗法,多选用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及足阳明胃经的输合穴,以改善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肘膝以下异常姿势,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综合康复方案,验证脑性瘫痪肌张力低下型的疗效和转归。方法:肌张力低下型脑性瘫痪患儿42例,接受综合康复训练4个疗程,对首次康复评定与离院前最后一次康复评定的肌力、肌张力及粗大运动功能评分结果进行治疗前后比较分析。结果:经综合方案康复治疗后四肢肌力均提高,粗大运动功能的5个能区亦优于治疗前(P0.01);肌张力未见升高。结论:(1)肌张力低下型脑性瘫痪预后良好。(2)脑性瘫痪肌张力低下型不会转变为痉挛型或不随意运动型。  相似文献   

13.
脑性瘫痪(脑瘫)是一种非进行性脑损伤导致的持续存在的粗大、精细运动功能发育异常的综合性疾病[1].痉挛型脑瘫是脑瘫最常见的类型,约占所有类型的50%以上,以运动发育迟缓、肌张力明显增高、姿势异常、活动受限为主要特征[2].此外,痉挛型脑瘫还会继发功能障碍,如肌萎缩、骨骼畸形以及协调障碍等,降低患儿肢体运动功能,影响运动...  相似文献   

14.
阳初玉  徐薇  黎刚 《中国医药导刊》2011,13(9):1516-1517
中风后的痉挛是中风后常见的后遗症之一,痉挛是由于肌张力过高所致,它不孤立地存在于某一肌群,而是全屈或全伸协同运动的一部分,严重的痉挛不仅限制了关节的活动度影响患肢的功能恢复,不利于偏瘫肢体分离运动的形成,还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中风后肌痉挛主要表现为上肢的屈肌痉挛和下肢的伸肌痉挛,痉挛不仅导致运动功能障碍,还可影响个人生活能力及社会参与能力,延缓康复进程,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局部肌肉注射A型肉毒毒素(BTX-A)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的疗效。方法:将83例痉挛型脑性瘫痪的患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BTX-A局部肌肉注射、推拿和康复训练,对照组仅采用肉毒毒素注射和推拿治疗,以改良阿氏量表(MAS)评定肌张力,以运动评价量表(PRS)评定运动功能。对比分析治疗前、治疗后4周的肌张力、PRS评分改变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前、治疗后4周肌张力、PR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改善。结论:局部肌肉注射BTX-A结合推拿、康复训练能够更有效地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改善步态、提高行走能力。  相似文献   

16.
32例小儿痉挛型脑瘫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儿脑性瘫痪指以在妊娠到新生儿期之间各种原因而致的脑的非进行性病变为基础,形成永存的,但可以变化的运动和姿势异常。痉挛型瘫是小儿脑瘫中较常见的类型,占全部脑瘫的60-70%,主要表现为运动年龄落后、肌张力增高、下肢交叉尖足、膝反张等。2002年3月-2003年2月我科收治痉挛型脑瘫患儿32例,通过加强日常生活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正>脑梗死后高肌张力状态是脑血管病常见症状之一,也是脑梗死患者最主要的功能障碍之一,其发病率占总发病率的80%以上[1]。肌张力增高导致疼痛、挛缩状态形成,从而影响患者的功能恢复,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引起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障碍[2]。而如何降低肌张力,如何有效抑制或改善痉挛,恢复肢体功能,防止异常模式的出现仍是康复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本研究探讨头针配合中药熏蒸治疗对脑梗死肌张力增高患者的影响,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病例选择条件  相似文献   

18.
中风在所有疾病中属发病率高的一种,中风导致的残疾率、病死率以及再度发生的几率均较高,属脑血管疾病常见病、多发病。中风后个人身体功能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除了自身会丧失相应的劳动力外,家庭人力、物力支出变大,也会造成一定的社会负担。中风痉挛期偏瘫侧上肢的伸肌肌群处于弛缓性瘫痪状态而屈肌肌群处于痉挛状态;下肢的屈肌肌群处于弛缓性瘫痪状态而伸肌肌群处于痉挛状态。中医学认为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状态的病机是阴阳失调所致的阳缓阴急。现代医学认为中枢运动神经元受损后,对脊髓等低级中枢的抑制作用减弱,脊髓反射活动活跃,进而出现异常运动模式(痉挛)。针刺治疗中风病由来已久,寻求一种有效的针刺方法更显重要。"泻阴补阳"针刺法在阴阳理论的指导下产生,与现代康复理念中协调痉挛肌和拮抗肌的平衡有异曲同工之妙。大量的临床研究及现代研究表明此法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杨艳萍 《医学文选》2005,24(3):396-396
痉挛性脑瘫简称(SCP)是脑性瘫痪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主要表现为非进行性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多数病例有不同程度的四肢痉挛,肌张力增高,反射亢进,步态异常和肢体畸形等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长发育。我院采用高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治疗SCP8例,疗效满意,现  相似文献   

20.
<正>肌痉挛是肌肉不自主的运动过度,通常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损伤以后。痉挛表现多种多样,具体取决于病灶的大小、部位和损伤时间。肌痉挛可导致各种有害的结果,如疼痛、畸形和功能受损[1]。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在恢复过程出现肌张力增高、关节挛缩和运动模式异常,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多采用康复训练结合中医针药治疗,而针灸对于治疗痉挛具有肯定的疗效,现将针灸治疗偏瘫患者痉挛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