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汤明丽  吕复莉  唐久来 《安徽医学》2012,33(9):1255-1257
正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cerebral palsy,CP),是小儿最常见和最为严重的运动残疾,是自受孕开始到婴儿期非进行性的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功能障碍及姿势异常。该病患病率为1‰~3‰,其中以痉挛型脑瘫为主,占脑瘫患儿的60%~70%[1]。我国1998年"九五"攻关课题报道全国0~6岁脑瘫患儿有31万,平均患病率1.86‰[2]。脑瘫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手法痉挛松动术对痉挛型脑瘫大运动的影响。方法:将4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 对照组20例。治疗组接受手法痉挛松动术并神经发育疗法;对照组只接受神经发育疗法。采用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 进行大运动功能评分及改良的Ashworth量表(MAS)评定痉挛程度。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大运动评分及痉挛程度均有显 著性差异(P<0.01)。结论:在治疗痉挛型脑瘫时,手法痉挛松动术应视为神经发育疗法的前奏和基础。  相似文献   

3.
<正>脑性瘫痪简称脑瘫,全球患病率0.15%~0.4%[1]。痉挛型脑瘫是所有脑瘫分型中占比最高的一型。姿势异常及运动功能障碍是痉挛型脑瘫特征性表现。目标导向性训练为患者设定目标导向式任务,重复训练以达到目标,当目标实现后,设定新的更高的目标,继而进入一个新的目标训练过程,从而使运动动机强度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充分调动积极主动性[2]。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基于知识产生-应用积极转化模式的家庭康复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3—12月郑州人民医院予以康复训练指导等干预的5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纳入对照组;选取2021年1—8月郑州人民医院予以基于知识产生-应用积极转化模式的家庭康复训练的5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纳入观察组。比较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后,两组患儿功能独立性[儿童功能性独立量表(WeeFIM量表)]、生活质量[儿童生存质量测定量表(PedsQL4.0量表)]、运动功能[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量表)、精细运动能力测试量表(FMFM量表)]、发育状况[盖泽尔粗大运动量表(GDS量表)]。结果:干预后,两组患儿功能独立性、生活质量、运动功能、发育状况评分均有上升,且观察组患儿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351、11.871、13.408;t=12.269、13.744、21.203、16.908;t=17.059、13.029;t=13.303、12.890,P<0.05)。结论:基于知识产生-应用积极转化模式的家庭康复训练可帮助痉挛型脑瘫患儿增强功能独立性,加强运动功能,改善发育状...  相似文献   

5.
小儿脑瘫简称脑瘫,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是导致我国儿童肢体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现代医学临床上分为痉挛型、手足徐动型、共济失调型、强直型、混合型5型。本病基本临床表现是运动功能障碍和姿势异常,有的伴有精神发育迟缓,视力、听力、认知和行为等方面的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低频脉冲电刺激联合肌力训练对痉挛型脑瘫儿童运动和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6例痉挛型脑瘫患儿按干预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肌力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两组均干预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后肌肉痉挛程度[综合痉挛量表(CSS)和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运动功能指标[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和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PDMS)评分]和平衡功能指标[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的变化,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CSS和M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GMFM、PDMS和BB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频脉冲电刺激联合肌力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儿童的疗效确切,能减轻肌肉痉挛,改善运动及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7.
杨玉瑶 《当代医学》2010,16(3):112-113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伤残综合征。痉挛型脑瘫是小儿脑瘫中较常见的类型,占全部脑瘫的60%~70%,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所致姿势异常,如肌张力增高、肌力不平衡、尖足行走、剪刀步态等。早期正确的矫形手术可以改善患儿的肌张力失衡,平衡肌力,降低痉挛的程度,改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8.
针灸推拿治疗小儿脑瘫25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儿脑瘫是指患儿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大脑在尚未发育成熟阶段受到了损伤,而出现了以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可伴有智力低下、肢体瘫痪和不随意运动等[1].临床上根据运动障碍的性质分为:痉挛型、手足徐动型、强直型、软瘫型;根据肢体受影响的范围分为:单肢瘫、偏瘫、三肢瘫、四肢瘫、截瘫、双瘫.为了探讨针灸推拿在小儿脑瘫康复中的作用,笔者两年来治疗了25例,疗效确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针灸治疗脑瘫患儿手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治疗的脑瘫患儿大运动改善较明显,而手功能恢复慢,动作的协调性和节律性差,导致双手精细动作发育迟缓,严重影响患儿的康复及回归社会。我们采用头针、体针、腕踝针配合治疗痉挛型和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手功能异常351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物理综合疗法改善脑瘫患儿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对房山儿童康复中心1999年8月~2001年8月140例脑瘫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脑瘫患儿的临床类型及人选标准分成痉挛型脑性瘫痪组和非痉挛型脑性瘫痪组.结果痉挛型脑性瘫痪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改善较非痉挛型脑性瘫痪组(即手足徐动型),疗效显著.结论物理疗法有其可行性、可塑性、有效性,不失为改善脑瘫息儿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简单、有效、价廉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脑瘫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各种原因所引起的脑损伤或发育缺陷所致的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小儿脑瘫临床上分为痉挛型,不随意运动型,共济失调型,肌张力低下型及混合型5种,其中,痉挛型占60%~70%,是造成儿童肢体残疾的最主要脑瘫类型。脑瘫一旦确诊多采用综合的治疗方法包括功能训练,物理疗法,中医针刺,按摩,药物治疗等。近年来,临床上开始广泛使用毒杆菌毒素A(botulinum toxin A,BTX-A)局部注射治疗痉挛型脑瘫儿童,大量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该药安全、有效,但在治疗过程中应该严格掌握使用该药的适应证,禁忌证,而剂量的选择和靶肌的准确定位是影响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2.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脑发育过程中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综合征,大脑皮质运动区和锥体束病损则呈现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即痉挛型脑瘫。脑性瘫痪又称L ittle病,在临床上可分为痉挛型、手足徐动型、共济失调型、强直型、震颤型、肌张力低下型、无法分类型、混合型等类型,其中痉挛型占60%左右,混和型中大部分为痉挛合并手足徐动型。这两型患者约占全部脑瘫病例的2/3左右,外科手术主要针对这两种类型的患者[1]。痉挛型脑瘫的临床治疗方法多样,包括早期行为干预、运动疗法、药物、矫形器、各类手术及康复治疗等,手术治疗总的原则为:全面临床评估,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通过解除痉挛、纠正畸形为康复治疗提供条件或起辅助作用[2,3]。外科治疗主要目的在于解除肌肉痉挛或过高的肌张力、平衡肌力,预防畸形的发生与发展、矫正畸形,以及调整肢体负重力线、改善运动功能,为康复训练创造条件。术前全面临床评估是决定预后至关重要的因素,可以最大限度地改善症状,避免引发新的缺陷或畸形。评估应由神经外科、矫形外科、儿科、精神科、麻醉科、物理康复科医师合作进行[4]。针对临床症状、体征、相关肌肉肌力、牵张反射(痉挛程度)、肌张力、智商及学习交流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综合康复疗法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的疗效。方法将68例小儿痉挛型脑瘫患儿采用Gesell发育量表测评治疗前后患儿发育商(DQ),进行比较疗效差异。结果观察患儿症状与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其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及DQ值均明显高于治疗前。结论应用综合康复疗法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有效率达91%。  相似文献   

14.
郭春香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0):1009-1010
目的:评价物理综合疗法改善脑瘫患儿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对房山儿童康复中心1999年8月~2001年8月140例脑瘫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脑瘫患儿的临床类型及入选标准分成痉挛型脑性瘫痪组和非痉挛型脑性瘫痪组。结果:痉挛型脑性瘫痪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改善较非痉挛型脑性瘫痪组(即手足徐动型),疗效显著。结论:物理疗法有其可行性、可塑性、有效性,不失为改善脑瘫患儿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简单、有效、价廉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5.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指发生在发育期胎儿或婴儿大脑非进展性缺陷或损害所致的运动及姿势发育持久障碍而引起活动受限的一组综合征[1].痉挛型CP的主要症状就是痉挛,是由牵张反射过度兴奋所致[2].其治疗方法包括物理治疗、鞘内注射巴氯芬(intrathecal baclofen,ITB)、矫形术以及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SPR).其中惟一可持久解痉的方法就是SPR[3].因此,本文就SPR的解痉机制、目前状况、疗效以及并发症等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探讨综合疗法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对50例脑瘫患儿进行为期6个月由水疗、运动疗法、针灸、神经肌肉电刺激、感觉统合治疗及作业治疗组成的综合治疗方法,采用《脑瘫儿童综合功能评定表》对患儿的认知功能、言语功能、运动能力、自理动作以及社会适应性的改善情况进行评定。结果综合疗法可显著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认知功能、言语功能、运动能力、自理动作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结论综合疗法能明显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肢体运动功能,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小儿脑性瘫痪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发育时期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同时伴有智力低下、语言障碍、癫痫等.临床表现为单瘫、偏瘫、截瘫和四肢瘫.临床分型为痉挛型、手足徐动型、共济失调型、迟缓型,其中痉挛型脑瘫占60%~70%.临床上采用以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语言疗法等为主要的综合性康复护理手段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进行护理.  相似文献   

18.
辛宁  杨薇 《黑龙江医学》2007,31(4):310-311
小儿脑性瘫痪是脑组织在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发育时期受到损伤所致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在脑瘫各种类型发病率中,痉挛型最高,约占60%~70%[1].主要表现为运动年龄落后、肌张力增高、下肢交叉尖足、膝反张等.脑瘫的康复治疗和护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因而医护人员需教会家长基本的训练手法,经过长期的家庭康复护理可取得更好的效果.近几年,我科对住院治疗的患儿家属进行了家庭康复护理指导,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痉挛型脑瘫是胎儿或婴儿期大脑非进行性脑损伤导致肢体运动受限,肌张力持续性增高。脑室周围白质损伤(PWMI)作为新生儿最常见的脑损伤,是痉挛型脑瘫的主要发病原因。以往研究主要聚焦于PWMI所致痉挛型脑瘫运动功能障碍。然而,脑瘫常伴随高级认知过程-执行功能损伤。执行功能损伤对脑瘫的康复治疗、生活技能及生存质量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本文就痉挛型脑瘫执行功能损伤的MRI研究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及时有效地干预及精准诊疗提供影像标记物,提高患儿生存质量,减轻家庭及社会的负担。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筋结点合谷刺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疗效.方法:将36例根据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成功配对的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筋结点合谷刺,对照组采用经穴速刺,2组均进行康复训练.治疗3个月后使用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和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88)进行疗效评定.结果:对2组患儿治疗后改良Ashworth痉挛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试验组在改善患儿痉挛方面优于对照组;对2组患儿治疗后粗大运动功能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试验组在改善患儿运动功能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筋结点合谷刺能够很好的改善痉挛状态,促进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