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是近年来发现的不同于经典的肿瘤血管的生成途径,是一种不依赖于血管内皮细胞的全新肿瘤血管模式,其特点是由肿瘤细胞通过自身变形和基质重塑生成血管样通道,通道内无内皮细胞的衬覆,通道外基底膜PAS染色为阳性。已有较多的研究报道表明血管生成拟态与肿瘤的侵袭、转移及其预后密切相关。王琳等[1]在平  相似文献   

2.
血管拟态是一种特殊的血管生成模式,其管样结构由肿瘤细胞而非传统的内皮细胞构成,为肿瘤的生长、侵袭和转移提供营养。近年来,人们发现血管拟态与多种恶性肿瘤的预后、侵袭、转移和耐药性有关。目前普遍认为血管拟态和血管生成依赖于一些共同的机制。而且也有人认为血管拟态的形成是导致抗血管生成药物产生耐药性的原因之一。现对目前对乳腺癌中血管拟态形成的机制,包括相关的信号通路以及肿瘤干细胞、上皮间质化和抗血管生成治疗等研究成果做一综述,并且将对血管拟态作为乳腺癌治疗靶点的意义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3.
高侵袭性恶性肿瘤在缺氧的条件下,一方面肿瘤细胞的基因型发生了向多能胚胎样干细胞方向的转化,选择性地表达某些血管内皮细胞相关基因,形成血管内皮细胞样的表型;另一方面,肿瘤细胞周围间质中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层黏连蛋白的表达明显增加,层黏连蛋白在基质金属蛋白酶的作用下被分割成γ2’链及γ2x链生成拟态。血管生成拟态的研究将对高侵袭性黑色素瘤等高度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4.
肿瘤血管生成拟态的研究始于1999年,美国Iowas大学Maniotis等对人眼葡萄膜黑色素瘤微循环研究中,发现了一种与经典的肿瘤血管生成途径完全不同、不依赖内皮细胞的全新肿瘤微循环模式一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并经相关重复实验研究所证实。  相似文献   

5.
肿瘤血管生成拟态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血管生成拟态是指具有可塑性、侵袭性的肿瘤细胞所形成的非内皮细胞衬覆的微血管通道,其在体内显示为过碘酸席夫染色阳性和CD31染色阴性的图案,在体外三维培养体系中显示为管状或图案样的网络,其可能与肿瘤的侵袭转移潜能以及较差的临床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6.
王丹 《医学综述》2010,16(14):2143-2145
近几年,人们先后在黑素瘤、肝细胞癌等恶性肿瘤中发现了血管生成拟态。血管生成拟态是肿瘤细胞自身形成的,参与肿瘤的微循环。血管生成拟态的调节与基因、血管上皮钙黏素、Twist1细胞核的表达等相关。血管生成拟态是预后不良的标志,预测低分化、高浸润、高转移和低生存率。因而抗肿瘤治疗时,经典抗血管治疗联合抗血管生成拟态治疗成为必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检测临床骨肉瘤患者手术后组织石蜡标本,观察骨肉瘤中是否存在血管生成拟态现象,探讨骨肉瘤血管生成拟态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广东省中医院2000-2009年间病理科石蜡包埋的骨肉瘤组织切片57例,其中44例骨肉瘤患者临床和预后资料完整,并以此44例骨肉瘤组织切片和相关信息做为研究对象,复习切片明确诊断后,通过免疫组化方法进行CD31和过碘酸雪夫(PAS)双重染色,检测骨肉瘤组织中血管生成拟态存在与结构,结合患者临床和预后信息统计分析与血管生成拟态相关性,阐述血管生成拟态的临床意义。【结果】免疫组化检测发现临床44例骨肉瘤中16例(36.36%)具有血管生成拟态发生,统计分析发现血管生成拟态发生与患者年龄、肿瘤发生的部位之间无相关性(P﹥0.05),但是发现有转移患者与无转移患者血管生成拟态发生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肿瘤的大小与血管生成拟态发生之间也有明显的相关性(P<0.01)。【结论】骨肉瘤中存在血管生成拟态现象,血管生成拟态发生与骨肉瘤患者发生转移和肿瘤的大小密切相关。血管生成拟态发生可能是骨肉瘤患者预后的不利因素,有血管生成拟态的患者易发生转移和肿瘤不断增殖,影响骨肉瘤患者预后的改善,其预后比无血管生成拟态的患者差。  相似文献   

8.
实体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与血管生成是紧密相关的[1].本文就血管生成拟态(vascularization mimetism,VM)的近期研究,特别是在妇科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VM的生物学特点 VM是种由肿瘤细胞包绕的环状通路,有的通路是实性的,有的是中空的[2].三维培养研究发现VM位于团块状肿瘤细胞的周围,并连接肿瘤血管.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以及针对内皮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均未发现这些管道的基质中存在内皮细胞[2].VM通常被发现于高侵袭性的肿瘤中,而弱侵袭性的肿瘤在相同的条件下却未发现类似管道,即使在培养基中加入生长因子或在低氧环境下也不能形成类似管道.  相似文献   

9.
李宏伟  王奕飞  马勇 《武警医学院学报》2004,13(4):276-278,F004
【目的】研究恶性黑色素瘤血管生成拟态动物模型建立方法以及血管生成拟态形态结构。【方法】将B16接种至C57纯系小鼠鼠鼷部,观察移植瘤组织内血管是否存在血管生成拟态并进行光镜下形态观察。【结果】C57小鼠体内出现移植瘤,肿瘤组织中具有血管生成拟态,肿瘤细胞构成管壁结构,这种结构中无内皮细胞存在,管腔中央还可见到红细胞。【结论】以B16接种到C57小鼠体内构建移植瘤是一种较好的研究血管生成拟态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肿瘤生长依赖于新生血管的形成,肿瘤血管生成及侵袭是肿瘤转移的必要条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是重要的血管生成因子,是肿瘤血管新生的核心和关键因子。VEGF与肿瘤血管生成、生长和转移密切相关,VEGF能增强肿瘤的血管生成能力及侵袭能力。血清VEGF与肺癌患者的病程进展及生存期相关。非小细胞肺癌血清VEGF水平能反映肺癌的转移情况,是一种有用的预后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11.
肿瘤淋巴管血管生成在肿瘤发生及进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肿瘤转移相关基因1(MTA1)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个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基因,既往研究显示,MTA1在肿瘤血管生成、促进肿瘤侵袭及转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在肿瘤淋巴管生成中的作用尚不清楚。该文对MTA1在肿瘤淋巴管血管生成及其促进肿瘤侵袭转移机制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2.
侯艳秋 《吉林医学》2007,28(18):1923-1925
新生血管是肿瘤生长和转移的基础,其发生、发展、转移、侵袭都和血管生成密切相关。在淋巴瘤(NHL)的肿瘤细胞增殖过程中,肿瘤及其周围细胞均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它是促进血管生成过程中重要的刺激因子,能特异地刺激内皮细胞的分裂与增殖,促进血管的生长。同时其还具有促进细胞内钙聚集,  相似文献   

13.
马佶赟  全志伟 《医学综述》2009,15(4):528-531
肿瘤血管生成促进肿瘤的持续生长和转移。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最特异和最重要的血管生成调节因子。通过与VEGF受体结合,VEGF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在新生血管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VEGF及其受体与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发生、发展、侵袭及预后有关,可能成为防治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有效靶点。本文就VEGF在结直肠癌肝转移中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4.
双向分化肿瘤血管生成拟态的组织微阵列研究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7  
Hao X  Sun B  Zhang S  Zhao X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19):1298-1302
目的 探讨在双向分化肿瘤中是否存在肿瘤细胞通过自身变形并模拟产生血管样通道而达到自身血液供应的方式 ,即血管生成拟态 (VM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和PAS双重染色技术研究双向分化肿瘤内血管的生成模式 ,收集双向分化肿瘤恶性黑色素瘤 (高度恶性 30例、低度恶性 30例 ) ,滑膜肉瘤 (高度恶性 2 3例、低度恶性 13例 ) ,间皮肉瘤 (2 6例 ) ,上皮样肉瘤 (4例 )及具有双向分化倾向的腺泡型横纹肌肉瘤 (高度恶性 16例、低度恶性 16例 )共 15 8例 ,制作成组织芯片 ,进行CD31和PAS双重染色 ,通过网格计数法比较这些肿瘤中CD31和PAS阳性图案围成的管道面积 ,以其差异研究血管生成拟态。并且比较高度恶性肿瘤和低度恶性肿瘤血管生成拟态的差异。结果 双向分化肿瘤中CD31和PAS阳性图案围成的管道面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同时观察到细胞异型性小的双向分化肿瘤形成血管生成拟态的例数明显少于瘤细胞异型性大的双向分化肿瘤形成血管生成拟态例数 ,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在明显具有血管生成拟态的点阵中见PAS阳性的血管样图案内无内皮细胞衬覆但有红细胞存在 ,并可见双向分化肿瘤的瘤细胞可表达CD31抗原和PAS阳性物质。结论 双向分化肿瘤内的肿瘤细胞可通过自身变形并且与细胞外基质  相似文献   

15.
Maspin是一种肿瘤抑制基因,其在肿瘤侵袭转移、血管生成及与其它抑癌基因的联合作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目前Maspin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血管生成拟态是近年来发现的存在于高度恶性肿瘤的血液供应模式,其形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肿瘤干细胞具有成瘤性、多向分化潜能和便于分离纯化的分子标记。日前已在多种实体肿瘤中柃测到肿瘤干细胞,如胶质瘤、黑色素瘤、乳腺癌和卵巢癌等。最近研究表明肿瘤干细胞参与了血管生成拟态的形成,尤其是CD133+的肿瘤干细胞。本研究就肿瘤干细胞与血管生成拟态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肖胜军  朱建思 《医学综述》2004,10(3):144-146
控制血管生成,不论是正性还是负性,对于多种疾病包括炎症、肿瘤等的治疗是十分有用的。血管生成主要依赖于血管内皮细胞表型的改变。在血管生成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有多种不同基因的表达。因此,了解内皮细胞内这些基因的转录调控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去甲斑蝥素抗肿瘤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去甲斑蝥素(Norcantharidin,NCTD)具有综合性抗肿瘤作用机制,它可以通过调控细胞周期,抑制DNA复制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激活线粒体途径,调整促凋亡和抗凋亡基因及蛋白的比例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凋亡;还能影响细胞的黏附和运动能力,减少胞外基质降解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通过减小促血管生成因子和抗血管生成因子的比例,影响内皮细胞的功能来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并能影响肿瘤细胞多种信号转导通路,这几个方面共同作用达到抗肿瘤效果。  相似文献   

19.
乳腺癌的发展和转移依赖于血管生成,当血管生成发生时,原发部位肿瘤向周围组织扩散会形成新的血管,因此,血管生成也是乳腺癌患者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微小核糖核酸(miRNAs)是参与各种生物过程的非编码核糖核酸。它们可以与靶基因的3′-UTR结合,通过抑制靶基因的表达来充当癌基因或肿瘤抑制因子,其中一些基因直接或间接参与了血管生成信号通路,阻止其表达。miRNAs通过改变许多生物学途径来控制内皮细胞的活性,在乳腺癌进展和血管生成中起着关键作用。肿瘤衍生的细胞外囊泡通过向内皮细胞传递miRNAs直接参与肿瘤血管生成的调控。近年来在乳腺癌治疗中,miRNAs显示出抑制血管生成的巨大前景。本综述展示了乳腺癌血管生成中miRNA调节的信号通路,强调了在体内和体外研究中用于抑制血管生成的新疗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本研究通过分离纯化肝癌血管内皮细胞,检测在肝癌血管内皮细胞中肝再生磷酸酶3(phosphataseof regenerating liver 3,PRL-3)的表达,以探讨PRL-3与肿瘤血管生成和侵袭的关系。方法收集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肝胆外科行手术切除的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采用CD31单抗标记的免疫磁珠分离并纯化血管内皮细胞。检测血管内皮细胞中PRL-3、基质金属酶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MMP-2和MMP-9的表达。结果分选所获得的肝癌血管内皮细胞的纯度在90%以上。PRL-3在肝癌血管内皮细胞mRNA水平(PRL-3 vsβ-actin:11.50±2.95 vs 1.76±1.04,P<0.001)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均明显升高。结论 PRL-3在肝癌血管生成和侵袭中起重要作用,有望成为新的肿瘤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