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未病的涵义,既包括平人,也包括亚健康者,亚健康属于中医“治未病”的范畴。中医“治未病”思想及其理论体系可指导亚健康的临床辨识及干预,主要体现在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不论是中医的“治未病”理论,还是现代的“亚健康”的干预理念,既是积极主动的预防医学观,也是中医预防医学的精髓与核心。这些思想对于养生保健和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医“治未病”思想最早源于《黄帝内经》.早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就提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治未病”是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其含义主要有三层:一是未病先防,强调摄生,预防疾病发生;二是已病早治、既病防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三是瘥后防复,痊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后遗症.“治未病”思想是具有中医特色的理论,从古至今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疾病的预防、诊疗、康复等实践中.尤其在儿科的预防保健方面,《小儿药证直诀》《幼科发挥》传承并发扬了《黄帝内经》《伤寒论》的“治未病”思想,对儿科临床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治未病”思想之所以对儿科临床有巨大的指导意义,是与小儿自身的生理病理特点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3.
李美娜  何滨  戴菲  徐芳云 《吉林医学》2009,30(24):3198-3199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保健意识不断提高,医学模式MH疾病治疗为主转向人的健康医学为主。这正契合了中医养生“治未病”的思想。所谓“治未病”就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治未病”包含两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4.
中医的“治未病思想”与西医的“健康体检”有着许多默契之处,他们均蕴含着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思想,积极开展健康体检工作,对于不同人群制定相应的预防保健措施,对于疾病的预防与已病防变方面显示了出极大作用.  相似文献   

5.
肺系疾病病种多、病位广,是现代医学治疗的难点及热点,结合中医“治未病”理念,可以降低肺系疾病的发生。辨证保健的目标是在疾病发生前开展精准的个性化保健,其兼具中医整体思维和辨证思维。肺系疾病的辨证保健关键点是对人的健康状态与发病趋势进行辨识,而阴阳“五态人”理论正是《黄帝内经》中对人健康状态和发病趋势的描述。运用阴阳“五态人”理论指导肺系疾病的辨证保健可提高肺系疾病保健的有效性,拓展疾病预防思路,为正确地选择保健措施提供保障,提高中医“治未病”在疾病预防中的优势地位,促进保健事业的发展,满足大众对健康的追求。  相似文献   

6.
从10月25日-26日在上海举办的“治未病”高峰论坛系列专题讲坛上获悉:目前我国已完成肝癌、肝硬化等7种肝胆“易发疾病”的人体健康状况辨识规范,全国“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45家,遍及17个省区,“治未病”理念付诸社会实践有了操作平台,构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有望今年年底出台。  相似文献   

7.
“治未病”理论出自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体现了中医在预防及治疗疾病等方面的特色以及明显优势。运用“治未病”思想指导高血压病的防治将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显著降低疾病的致死、致残率以及发病率。“治未病”思想在高血压病防治中的具体体现:预防高血压病的发生即未病先防;提前干预以防止高血压病的进展即有病早治;进行合理治疗以预防高血压病并发症的发生即既病防变;进行综合调理以预防疾病的反复发作即瘥后防复。探究运用耳穴压籽、穴位针刺及贴敷、太极拳及中药内服对高血压病患者血压综合管理的重要性,强调将高血压病防治的阵线前移,充分利用中医“治未病”理论的优势防止高血压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用治未病的理念指导临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未病是中医预防医学的高度概括,在疾病的预防、诊治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将“治未病”的思想贯穿于临床,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各个环节提前干预,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21世纪的医学模式已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从以疾病为主导向以健康为主导转变,更重视预防和保健。“治未病”是中医的重要思想,强调人们应重视保养身体,培养正气,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达到未病前预防疾病发生的目的。在很多慢性病的进程中,  相似文献   

10.
<黄帝内经>首先提出了"治未病"思想,其理论研究可谓是中医预防医学思想的奠基之作,也是中国古代整体观念和自然观念在医疗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此后,历代医家对中医学"治未病"思想不断发挥,使其成为中医养生保健的主导思想和防治疾病的重要原则.而未雨绸缪、防微杜渐等预防思想,以及阴阳五行学说、整体观念、自然观念、道家哲学等中国传统文化观念,都是中医学"治未病"理论形成的历史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1.
中医“治未病”体现了中医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特点和中医药简、便、廉、验的优势。湖北省中医医院是国内最早开展“治未病”工作的医院之一。目前,该院为了构建具有湖北地区特点和中医特色的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正在积极开展中医“治未病”的探索工作。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亚健康问题受到社会普遍关注,培养大学生提高自我养生保健和预防疾病的意识尤为重要,中医养生学和"治未病"思想是《内经》预防与治疗学的重要理论,指导大学生合理应用中医养生保健措施,能有效预防大学生亚健康的产生。  相似文献   

13.
构建“治未病”IGT干预模式和评价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治疗疾病”向“预防疾病”重点转变的“前移战略”,这种健康维护理念的变化与中医治未病的主导思想息息相关。构建“治未病”IGT、干预模式和评价体系,以中医“治未痛”的理论和实践干预IGT必将给糖尿病的预防带来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14.
亚健康与中医“治未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未病"是指运用中医干预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防治理念,是中医学注重未雨绸缪、防微杜渐的预防医学思想的高度概括,因此成为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理论基础。亚健康状态是指人体介于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之间的一种非健康非疾病的中间状态,也称为第三状态,一般认为是机体仅有某些功能性改变而未有器质性病变的状态。对亚健康状态的重视即是中医"治未病"理念的良好体现。  相似文献   

15.
近日在福州举行的“治未病”高峰论坛会议召开,到2010年,中国将初步形成中医特色明显、技术适宜、形式多样、服务规范的“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框架。  相似文献   

16.
"治未病"是中医预防医学的主要思想,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该文以"治未病"思想为研究内容,从思想溯源、理论内涵、具体运用几方面对"治未病"理论在心系疾病的预防、治疗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中医治未病思想的理论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治未病"是中国古代医家针对疾病提出的预防学术思想,是对中医预防医学思想的高度概括,包括未病先防、欲病先治和既病防变三个方面。"治未病"思想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完善及指导中医临床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多种因素导致人群  相似文献   

18.
亚健康在中医学的理论渊源与源流发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探索亚健康的思想起源与中医源流发展,以期为现代亚健康预防医学奠定理论基础,为进一步开展亚健康相关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提出亚健康的预防思想导源于《黄帝内经》的治未病学说理论,其中“不治已病治未病”“、救其萌芽”“、刺其未生”“、精神内守”“、不妄作劳”“、气味合而服之”等防患于未然的预防思想为中医针灸临床及养生与食疗提供了纲领性的指导原则。同时中医自汉、唐、明、清各代,从养生、保健、规范生活方式以及临床早发现、早治疗等多方面对亚健康的预防思想与措施进行了发挥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浅议“治未病”之意义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治未病,是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防患于未然的预防学思想,即未病之前,防止疾病的发生;已病之后,防止疾病的传变,强调以"预防为主".本文从养生保健、药物预防等方面论述了治未病的临床意义及应用.  相似文献   

20.
“治未病”理论主要包括未病先防,即在疾病未发或欲发的阶段注意保健,养护身心,防止疾病的发生;既病防变,即疾病发生后要进行早期治疗,防止疾病发生传变和发展;瘥后防复,即病后应积极采取措施促使疾病康复与防止复发.“治未病”思想贯穿于缺血性卒中的预防与治疗的整个过程,是防治缺血性卒中的精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