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药对木香-乌药与其单味药挥发油化学成分GC-MS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比较药对木香-乌药与其单味药的挥发油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药对及其木香、乌药中提取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进行分离检测,通过质谱自动解析鉴定系统(AMDIS)结合色谱保留指数辅助定性。结果从单味药木香、乌药及其药对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72、79、99种化学成分;药对与单味药挥发油共有成分26种,为药对挥发油总含量的12.4%。结论已鉴定的药对主要成分多来自单味药木香,药对挥发油组分种类为单味药的综合结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比较药对木香-乌药与其单味药的挥发油成分.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药对及其木香、乌药中提取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进行分离检测,通过质谱自动解析鉴定系统(AMDIS)结合色谱保留指数辅助定性.结果 从单味药木香、乌药及其药对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72、79、99种化学成分;药对与单味药挥发油共有成分26种,为药对挥发油总含量的12.4%.结论 已鉴定的药对主要成分多来自单味药木香,药对挥发油组分种类为单味药的综合结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HPLC-DAD提供的色谱和光谱信息,对相同实验条件下提取的当归补血汤及其单味药当归、黄芪的色谱指纹图谱流出组分进行对比分析,实现了当归补血汤与其单味药中各组分的归属分析。方法结合光谱相关色谱方法,比较了复方与组成该复方的单味药中各组分的异同,实现了对组分的归属分析。结果当归补血汤色谱指纹图谱中的18个色谱峰,10个组分来源于当归,11个组分来源于黄芪,其中5个组分为当归和黄芪的共有组分,2个组分为新物质。结论本方法方便、快捷,可对中药复方及组成该复方的单味药成分的色谱指纹图谱进行快速比较分析。并为复方药理药效的比较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提取川芎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方法:分别采用水蒸气蒸馏法(SD)、石油醚索氏提取法(SE)和超临界CO2萃取法(SFE-CO2)提取川芎挥发油,运用GC-MS、DPPH法结合直观比较、主成分分析(PCA)等比较不同方法提取的川芎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差异.结果:SD、SE和SFE-CO2提取的川芎挥发油得率分别为0.28%、2.62%和2.15%,分别检测到44、23和30个色谱峰;分别鉴定了其中32、18和21个色谱峰所代表的化学成分,鉴定色谱峰相对含量之和分别是93.74%、96.61%和94.44%.SD、SE和SFE-CO2提取的川芎挥发油有10个共有成分,各共有峰相对含量有所不同,但均以Z-藁本内酯含量最高,分别为53.71%、43.43%和46.93%;共有成分相对含量之和分别为87.17%、76.58%和83.40%,且以苯酞类为主,相对含量分别为79.13%、74.08%和80.13%.除共有成分外,SD提取的挥发油还主要含有烯类、酚类和醇类,SE和SFE-CO2提取的挥发油则主要为脂肪酸及其酯类.PCA结果表明,SE和SFE-CO2提取的川芎挥发油化学成分相似,且与SD法提取成分有一定差异.SD、SE和SFE-CO2提取的川芎挥发油均具有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其IC50值分别是0.20 mg/mL、0.42 mg/mL和0.93 mg/mL.结论:SD、SE和SFE-CO2提取的川芎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种类、数量和抗氧化活性存在一定差异,但主要化学成分相似,仅相对含量不同.  相似文献   

5.
天芎注射液由川芎、天麻两味中药组成,用于偏头疼、老年痴呆、头风眩晕、目系眩急、身体拘倦等症。方中川芎的主要成分为阿魏酸。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阿魏酸有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小板活性和改善微循环的作用,是天芎注射液中的有效成分之一。因此,本实验选择阿魏酸作为定量指标,采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白芷、川芎单味药及其药对的挥发油成分,并考察白芷、川芎药对配伍对挥发油成分的影响。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白芷、川芎单味药及其药对的挥发油,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结合计算机检索,并与文献资料比对,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和鉴定。色谱条件:TR5-MS毛细管色谱柱(30 m× 0.25 mm,0.25 μm);载气为高纯氦气;进样口温度250℃;进样量1 μL,分流比50:1;恒流模式,载气流速1.00 mL/min;程序升温:起始温度50℃,保持1 min,以5℃/min 的速率升至240℃,保持1 min,然后以5℃/min 升至280℃,并保持1 min。质谱条件:电子轰击(EI)离子源,电子能量70 eV,离子源温度220℃,传输线温度280℃,质量范围(m/z):50~650 amu,数据采集扫描模式为全扫描,溶剂延迟5 min。结果 在白芷、川芎、药对(1:1)、药对(4:1)的挥发油及白芷、川芎等浓度挥发油混合物(药对等浓度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69、59 、59、60、78 种化合物,其中共有成分19种。结论 从挥发油的组分及含量来看,不同配伍比例药对挥发油的成分有很大的不同,单味药挥发油组分的含量在药对中都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四物汤及其各单味药中的挥发油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GC-MS分析,GC面积归一法测定挥发油中各成分的相对百分量。结果四物汤及当归、川芎中主要成分均为藁本内酯,白芍中为苯甲醛。结论当归和川芎中的挥发油为四物汤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8.
川芎和白芍挥发油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川芎和白芍的挥发油成分。方法采用挥发油提取器提取、GC-MS分析,测定挥发油中各成分的相对百分量。结果鉴定成分60个,其中,藁本内酯在川芎及川芎和白芍挥发油中相对含量为42.71%和56.68%。结论藁本内酯为川芎和白芍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9.
目的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ltra-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UPLC)比较鲜川芎和川芎药材中6种活性成分(川芎嗪、阿魏酸、洋川芎内酯I、洋川芎内酯H、洋川芎内酯A、藁本内酯)的含量差异,为该药材的产地加工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75%甲醇超声提取,UPLC测定鲜川芎和川芎药材中6种活性成分,根据样品处理条件计算质量分数并进行比较。流动相为乙腈(A)-0.1%甲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流速为0.2 mL/min,检测波长为294 nm,柱温30 ℃,进样体积2 μL。结果 经检测,阿魏酸、藁本内酯、洋川芎内酯A为鲜川芎和川芎药材的共有成分,鲜川芎中未检测到洋川芎内酯I及洋川芎内酯H。鲜川芎样品中各成分的质量分数为阿魏酸0.003 9%、洋川芎内酯A 0.006 4%、藁本内酯0.54%;川芎药材中各成分的质量分数为阿魏酸0.088%、洋川芎内酯I 0.20%、洋川芎内酯H 0.031%、洋川芎内酯A 0.76%、藁本内酯 1.3%。结论 川芎药材与鲜川芎中化学成分存在差异,推测在川芎的产地加工及贮藏过程中存在成分的转化。  相似文献   

10.
复方芪麝片中川芎挥发油提取及包合工艺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复方芪麝片中川芎挥发油最佳提取工艺参数及最佳包合工艺。方法:以挥发油提取率为指标,采用正交实验设计法优选复方芪麝片中川芎挥发油提取工艺参数;同时以包合率为指标,考察不同包合方法对挥发油包合效果的优劣。结果:最佳提取工艺为川芎浸泡2h,加入10倍水提取8h;最佳包合方法为组织捣碎法。结论:挥发油最佳提取方法、包合方法均具有良好重现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合盐酸多奈哌齐片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合盐酸多奈哌齐片治疗,对照组予盐酸多奈哌齐片治疗,观察MMSE、NPI、ADL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MMSE评分、ADL评分有所提高,中医症候积分评分有所降低,且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前后NPI评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盐酸多奈哌齐片能有效改善血管性痴呆(痰浊阻窍型)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2.
天麻药材中重金属残留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全国不同产地12批天麻药材中重金属残留量,提供标准制定部门参考。方法:天麻样品经消解罐(XK-96-A型快速混匀器)内硝酸——高氯酸湿法消化,去除有机成分后,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HITACHI180-80型原子分光光度仪)测定12批天麻药材中的铅(Ph)、镉(Cd)、铬(Cr)、砷(As)、汞(Hg)、铜(Cu)六种重金属残留量,以广东省药品检验所提供的相应标准品溶液对照测定计算。结果:12批天麻样品中镉(Cd)残留量均超过《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铅、铜、铬、汞、砷均符合该标准。提出天麻药材重金属残留量限定:铅≤1.00mg/kg、铜≤9.23mg/kg、铬≤5.82mg/kg、汞≤0.03mg/kg、砷≤0、060mg/kg、镉≤3.800mg/kg。结论:天麻六种重金属残留量源自土壤、水源及加工运输的污染,应加强监管。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酸枣仁汤及各单味药水蒸气蒸馏物化学成分的差异,从而鉴定出该方经水煎煮后产生的新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制备供试品溶液,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对复方及各单味药的水蒸气蒸馏物进行成分分析。结果:全方共鉴定出80种化合物,其中共有峰酸枣仁占17种,茯苓4种,知母17种,甘草1种,川芎37种,还发现20种不属于任何一味中药,考虑可能为酸枣仁汤经水煎煮后产生的新成分,且以1-苯基-1-戊酮的含量最高,(S)-1-甲基-4-(5-甲基-1-甲基-4-己烯基)-环己烯次之。结论:酸枣仁汤单煎与合煎水蒸气蒸馏物的化学成分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果为酸枣仁汤及各单味药的GC-MS研究提供了方法学基础,也为探讨酸枣仁汤镇静催眠药效物质基础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芎麻汤及其提取物对利血平所致低5-HT型偏头痛小鼠的作用机制,初步筛选芎麻汤的有效部位。方法采用皮下注射利血平(1 mg/kg)14 d复制偏头痛模型,观察芎麻汤及其提取物对利血平偏头痛小鼠体质量、凝血时间及血浆中5-HT、NO含量的影响。结果芎麻汤、芎麻汤正丁醇提取物组能增加偏头痛小鼠的体质量,调节5-HT的过度降低;芎麻汤、芎麻汤正丁醇提取物、芎麻汤乙酸乙酯提取物组能延长偏头痛小鼠的凝血时间,提高血浆中NO的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芎麻汤及其乙酸乙酯提取物、正丁醇提取物具有治疗利血平所致小鼠偏头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测定以川芎超微细粉制成的巴布剂和以川芎普通细粉制成的巴布剂中主要有效成分的离体兔皮释药速率。方法使用药物透皮扩散实验仪,以阿魏酸为指标成分,检测两种巴布剂样品中阿魏酸20 h内透过离体兔皮释药情况。结果川芎超微细粉样品巴布剂1~4 h为快速透皮释药阶段,4 h内累计透皮释药可达到42.57%;4~20 h为平稳缓慢透皮释药过程,20 h累计可达到58.26%。川芎普通细粉样品巴布剂4 h内累计透皮释药为24.67%,20 h为44.28%,且整个透皮释药均表现为平稳缓慢的过程。川芎超微细粉样品巴布剂比川芎普通细粉样品巴布剂累计透皮释药高出近15%。结论以川芎药物细粉作为该巴布剂的填充剂,超微细粉样品巴布剂比普通细粉样品巴布剂透皮释药效果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控制午时茶的质量,建立川芎、厚朴的薄层色谱鉴别和枳实与陈皮的高效液相含量测定。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鉴别午时茶中的川芎药材、厚朴药材;用高效液相法测定枳实和陈皮药材中的橙皮苷总含量。结果鉴别方法:操作简单,专属性强,重复性好,阴性对照无干扰;含量测定方法:操作简单,准确,橙皮苷在12.36~197.75ug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橙皮苷的回收率为96.86%。结论本质量标准能有效地控制午时茶的质量。  相似文献   

17.
川芎茶调散及其4种改型制剂的质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川芎茶调散改型制剂的质量,分析影响质量的工艺因素。方法:按中国药典检测方法对各制剂所含挥发油及浸出物进行定量分析,并用TLC法对各制剂进行川芎、白芷的主成分鉴别。结果:挥发油含量最高为0.4%(散剂、片剂),最低为0.085%(袋泡剂);醇溶性浸出物最高为15.76%(散剂),最低为10.23%(冲剂);水溶性浸出物最高为24.89%(散剂),最低为18.43%(袋泡剂);袋泡剂中川芎、白芷的TLC鉴别为阴性。结论:与散剂相比,4种改型制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质量问题,其中冲剂、袋泡剂各项指标最低,提示单纯以水提取的剂改工艺欠合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制订消栓口服液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采用TLC法对处方中的赤芍、当归、川芎进行了定性鉴别,采用HPLC法对处方中黄芪进行了含量测定,以CAPCELL PAK C18柱(250 mm×4.6 mm,5μm)为分析柱,以乙腈-水(35∶65)为流动相,流速为1.0 ml/min,蒸发光散射检测器。结果:赤芍、当归、川芎可用薄层色谱鉴别;黄芪甲苷进样量在1.2795~12.795μg范围内进样量的自然对数与峰面积的自然对数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8);平均回收率(n=9)为101.25%,RSD为1.91%。结论:该方法准确灵敏、简便,重复性好,提高后的质量标准更有效的控制该制剂的质量。  相似文献   

19.
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吸收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羟基红花黄色素A(羟A)在大鼠体内的吸收机制。方法:大鼠灌胃给药和大鼠胃肠道不同部位分别给药后.用HPLC测定羟A的血药浓度和胃肠道中羟A残留量;大鼠小肠推进实验。结果:橄榄油、维拉帕米和环孢素显著性促进羟A的吸收(P〈0.01);橄榄油和川芎挥发油延缓了药物在肠道内的推进速度(P〈0.01);羟A在胃内不吸收;羟A在肠道内的吸收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空肠、十二指肠、回肠;羟A在胃肠道内的稳定性从大到小依次为:回肠、胃、空肠、十二指肠。结论:大鼠口服羟A时生物利用度受胃肠道蠕动速度、P-糖蛋白、吸收部位及其在胃肠道内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