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治未病”理论最早由《内经》提出,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不治已病治未病”,强调防患于未然。对此后世医家代有发展,如张仲景指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叶天士认为“务必先安未受邪  相似文献   

2.
浅谈“治未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谈“治未病”帅在芬(江西中医学院中医系南昌330006)关键词治未病治疗法则探讨《金匮》在脏腑经络先后病脉症第一篇,从整体观点出发,根据脏腑之间,有相互联系,互相制约的关系,一脏有病,可以影响他脏,因而提出“治未病”的论点。所谓“治未病”,即未病前...  相似文献   

3.
督脉属奇经八脉,是经络系统中具有主导作用的经脉之一,能调控人体生长发育、全身脏腑经脉正常运行。基于“脊柱相关疾病”“背俞功能带”及神经相关理论,发现督脉与夹脊穴及背俞穴三者关联密切,具有影响脏腑器官的重要作用。文章通过分析督脉背段区域及背俞穴、夹脊穴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关联作用,结合西医学神经系统相关认识,提出可能存在“泛督脉”区带,认为督脉背段及其两侧背俞穴、夹脊穴具有经气关联,且与五脏六腑联系紧密。在“泛督脉”视域下,督脉背段区域不同脊柱节段出现的如压痛反应、结节、穴区温度变化等病理改变能反映不同脏腑疾病,能够辅助相应脏腑疾病的临床诊断;在督脉背段区域不同脊柱节段应用包括纠正脊柱实质病变、穴位刺激等方法,能够治疗对应脏腑疾病。“泛督脉”的提出对督脉背段功能作用进行了总结及理论延伸,或将进一步探索督脉临床诊疗应用思路。  相似文献   

4.
文章认为,心神是君主,肾是宰相,各脏腑如诸侯。心与肾,通过心肾相交模式紧密相联;而肾又通过肾阴肾阳支配全身脏腑。心神、肾、各脏腑,三者环环相扣而形成人体的"心—肾—脏腑轴",此轴同时是"精神—形体"轴。此轴是生命演化之主轴,是疾病出没之根本。有鉴于此,作者提出"辨轴论治":详察轴中心神、肾、脏腑三要素,指出治心是上策,治肾是中策,治脏腑是下策,而上中下三策灵活施用,方是万全之上上策。  相似文献   

5.
“肝开窍于目”是中医脏腑理论的重要认知,认为“眼乃五脏六腑之精华, 上注于目而为明”,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完善形成了“肝病及眼”“眼病及肝”的中医辨证与辨病理论基础和诊疗体系。随着现代医学生物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肝脏和眼两大脏器之间在生理、病理诸方面存在着十分复杂而密切的联系, 这些生物学联系印证了“肝开窍于目”理论。因此,“肝-眼生物轴”的提出,既得益于“肝开窍于目”中医脏腑理论的启示,具有深厚的传统中医理论基础,又是人体脏器与眼部疾病之间存在共同的通路与靶点和复杂而紧密的生物学关系的客观判断。“肝-眼生物轴”的提出和不断丰富完善,必将为提升眼科学基础研究及临床诊疗水平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而仅僻不遂为主证的一种疾病。其中以有无“昏仆、不省人事”而区分为中脏腑与中经络两大类。中经络患者如防治不力是可能向中脏腑转化的,下面就中经络患者已病防变的意义、变前状态的观察及防变措施三方面做以初步探讨。 1、防止中经络演变为中脏腑的意义: 中风的演变预后问题古人已有论述:《灵枢·热病篇》曰:“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腠之间”。“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者、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也”。虽然这段话没有明确提出中经络、中脏腑的概念,但从“智乱不甚、微言”到“甚则不能言”确是中经络向中脏腑演变的实际体现。  相似文献   

7.
用“审机定治”取代“辨证论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事实证明 ,用“辨证论治”表述中医学的基本诊疗规律和学术特点 ,并不能胜任赋予它的任务 ,反而造成了越来越严重的负面影响。而源于《内经》“治病求本”治疗思想的术语“审机定治”,简明扼要地概括了中医学的基本诊疗规律和学术特点 ,两千年来已成为中医学事实上的主体诊疗模式。因此 ,为了推动中医理论的规范化进程 ,加速中医学的现代化发展 ,有必要用术语“审机定治”取代“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8.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是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提出的诊疗方法,其中蕴含了“治未病”思想。乳腺癌全程管理是近期现代医学提出的概念,主要目的为预防复发转移和提高生活质量。中医药在乳腺癌的术后期、化疗期、放疗期、内分泌治疗期、靶向治疗期和维持治疗期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术后期主要体现在治疗术后并发症,如疲乏、上肢淋巴水肿;放、化疗期重在预防和治疗放疗、化疗的不良反应,用药根据化疗方案和放疗部位的不同有所侧重;靶向治疗期重在预防和治疗靶向药的不良反应以及预防复发转移;维持治疗期重在防复发、防转移,中医药防治主要从调整体质、清除余毒和顾护易转移脏腑正气三方面入手。在现代医学的全程管理过程中,中医经典理论是全程管理概念的内核之一。  相似文献   

9.
程海波教授团队传承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癌毒”学术思想,创建了癌毒病机理论。近年来,为推广癌毒病机理论的临床应用,进一步构建中医肿瘤癌毒病机辨治体系。提出癌毒病机辨证要点首辨特异性病邪:癌毒,重在辨癌毒的致病特性、兼夹病邪、致病部位、邪气盛衰;其次辨非特异性病邪:郁、风、寒、热、湿、痰、瘀等;最后辨正虚,主要辨脏腑的虚损、气血阴阳的亏虚。提出恶性肿瘤的基本病机为“邪毒蕴结、正气亏虚”,治疗原则为“祛邪解毒、扶正固本”。祛邪即为祛邪复衡,主要包括理气、祛风、散寒、清热、祛湿、化痰、祛瘀法等;解毒即为抗癌解毒,主要包括理气解毒、化痰解毒、祛瘀解毒、祛湿解毒、清热解毒、祛风解毒、温阳解毒、以毒攻毒等八法;扶正固本主要包括益气、养阴、补血、温阳法和调补脏腑法。癌毒病机辨治体系的构建,通过提出以癌毒病机为核心辨证分型,解决目前中医肿瘤按病种辨证分型繁杂难以掌握的难题;提出癌毒病机临床辨识的四个要点,实现癌毒辨识诊疗技术瓶颈的突破;提出抗癌解毒法的学术内涵,形成抗癌解毒八法;提出抗癌解毒中药分类,推动中医肿瘤辨治的临床精准用药。   相似文献   

10.
五脏皆有不寐及从肝论治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五脏皆有不寐”的新观点,并认为当今失眠症多因肝阳偏亢或肝郁化火犯侮其他脏腑而致,多表现为实证和虚实夹杂,故对以失眠为主症的疾病主张“从肝论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从脾胃论治干燥综合征合并间质性肺病。[方法]从《黄帝内经》运气标本中气理论以及三焦理论出发,逐层剖析、明确干燥综合征合并间质性肺病相关问题如"燥""间质"的中医内涵以及"间质性肺病"发生的中医病因病机,提出并探讨从脾胃论治干燥综合征合并间质性肺病。[结果]阳明从中气太阴湿土,燥湿互济,燥湿本源于寒热,由少阳三焦相火主导,而少阳三焦相火的来源在脾胃。"间质"为三焦腑腠理,间质性肺病发生的根本病机为少阳三焦功能失调。干燥综合征合并间质性肺病多属于虚损性疾病,临床多见脾胃虚弱同时伴有阴火致燥热或兼有湿邪,即阳虚三联征。本病的基本病机为脾胃气虚。治疗当以健运脾胃为本,脾胃健运则阳生阴长,而不能一味养阴润燥;病久累及下焦,当用甘润、温润之品补益精血;阴血亏久必致瘀血停滞,则当养血活血。[结论]干燥综合征合并间质性肺病的中医病本在脾胃,治疗当以健运脾胃为本。  相似文献   

12.
少阳、三焦、膜原系统论,旨在运用系统复杂性研究方法论,揭示其“一样的”半表半里证,“一样的”在以和为圣度的和解法。在类证求同系统层次上,探索其“不一样”的少阳、三焦、膜原半表半里证空间病位。“不一样”的和解少阳—胆腑、分削走泄—三焦、疏利透达膜原的证治法则。以及在小柴胡汤、蒿芩清胆汤、杏朴苓温胆汤,达原饮类方辨证求异子系统层次上,承传经典,开拓外感热病半表半里证候学研究,为中医中药积极主动地介入当今全球化烈性传染病的辨证论治拓宽思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金元明清医家辨治燥证的学术思想。[方法]通过学习古代医著,分析医家对燥证病因病机、理法方药的阐述,总结医家辨治燥证的特点。[结果]刘完素总结燥的病理为血枯、津亏,症候为内在脏腑组织干燥及外在皮肤干燥的紧敛燥涩之象,列治燥十一方;喻嘉言提出了秋燥病名,总结出"燥病必渴"的临床特点,提出治疗燥证多从肝肺入手,并自制清燥救肺汤用治温燥伤肺;费伯雄提出温燥和凉燥之分,并以五脏分证论治秋燥,强调"和法缓治";叶天士指出燥证有内伤、外感之分,以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为核心,提出上燥治气、下燥治血,并制定了具体的治疗方法;吴鞠通将秋燥按上、中、下三焦辨治,指出秋燥可沿三焦次第相传,并创立杏苏散、桑杏汤、沙参麦冬汤。[结论]金元明清医家在辨治燥证的理法方药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发挥和创新,对后世医家研究和诊治燥证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刘英锋教授秉承姚荷生先生学术思想,精于六经辨证,尤其善于运用少阳三焦理论指导疑难杂病辨治,其临床经验丰富、疗效可靠。本文即从其对少阳三焦生理病理特点之见解,结合临床病案分析,以展示其运用经典理论指导临床辨治之妙处,进而加深对"六经辨证可为万病立法"实际意义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王行宽教授倡导张仲景"病脉证治"的中医学诊疗模式,首要辨病,次要辨证,证从脉出,然后处方。本文简要梳理了中医学诊疗模式的发展与演变,论述了对当下"辨证论治"诊疗模式的思考与困惑,对"病脉证治"的诊疗模式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相似文献   

16.
综述近年干燥综合征中医证候研究现状,包括中医证候分类、证型分布、演变规律及证候与实验室指标的关系等,为干燥综合征的临床辨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金实教授干燥综合征辨治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实教授从医40余年,对干燥综合征的辨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从病因、病机、辨证、治疗及临床用药等方面较系统总结了金师经验,重点阐述了肺不布津,脉络滞涩是病理关键,肺失宣布、阴虚络滞为主要病机,生津润燥、宣肺通络乃治疗大法,本病主要证候为阴虚络滞证,金师创增液布津汤治疗干燥综合征,验之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王丽平教授临床应用苓桂术甘汤配合腹针临证经验。方法通过苓桂术甘汤配合腹针治疗眶肌炎、结节性痒疹及干燥综合征的医案来具体阐述王丽平教授应用苓桂术甘汤及腹针治疗思路。结果苓桂术甘汤配合腹针治疗眶肌炎、结节性痒疹及干燥综合征疗效显著。结论苓桂术甘汤加减应用配合腹针治疗体现了王丽平教授"脾胃为基""三焦立论"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9.
干燥综合征(SS)是一种系统性自身免疫病,主要累及外分泌腺,中医学称其为"燥痹"。结合SS临床特征及临证辨治的体会,认为气虚失运、阴虚内热和血瘀津亏等导致清窍失润、脏腑失养是SS的主要中医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20.
从三焦证候传变、辨治等方面探讨温病的动态思维观。随着温病病程的发展,其病机在不断演变和转化。临床辨析温病,不仅要根据当时表现分析其证候性质,更重要的还要根据其发展规律掌握动态变化,辨察证候传变,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温病,进行正确适宜的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