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每年因中风而死亡的人数多达510万,居各病因死亡率第二位。其致残率高,存活患者也大都遗留不同程度的残疾,给患者及家属带来巨大的痛苦。中风又名“卒中”,是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而仅半身不遂为主证的一种疾病,因起病急骤而又风证多端与自然界中风性善行而数变的特征相似,故名中风,又根据主证不同而分中经络和中脏腑,如病人突然昏仆、不省人事、鼻鼾、半身不遂,继续出现各种颓败症状,甚至转归死亡者,多为中脏腑,如病人不经昏仆而突发口眼歪斜,语言不利或半身不遂,或…  相似文献   

2.
中风的最早记载首推《内经》。中风部位在脑。中风症状,中经络者以口眼喁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为主症;中脏腑者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呕血,二便失禁为主症。中风病因病机为外风侵扰,饮食不节,情志失宜,心胃两虚,肝肾阴虚,气血虚弱,以致气血运行受阻,肌肤筋脉失于濡养或阴亏于下,肝阳暴张,阳化风动,血随气逆,挟痰挟火,横窜经络,蒙蔽清窍,而成中风。中风预后,中经络者可以治疗;中脏腑能言语者可以治疗,不能言语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3.
马成萍  张晓丽 《新疆医学》2010,40(9):102-104
中风又名”卒名”,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不外虚、火、风、痰、气、血六因,在一定条件下,互相影响,互相作用而突然发病,并分为中经络,中脏腑两类,以中老年多见,起病急,病情重,变化快为特点,常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尽以呐僻不遂为主症的一种疾病,是严重威胁中老年健康与生命的常见病,我院近年来以中西医结合理论,对此病的治疗同护理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中风是以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半身不遂,甚至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口呙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口呙僻不遂为主症的病证.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遇有劳倦内伤、优思恼怒、嗜食醉酒厚味、气候突变等诱因,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而成.凡外感风寒湿热,直接或间接(如外感引起感冒,白喉等再诱发)损伤脑脉,症见口眼歪斜,面颊顽痹,肌肤麻木等症状者,称为中风--中经络症,简称中络症.  相似文献   

5.
中风是以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半身不遂,甚至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为主症的一类疾病.本病因素体正气不足,脏腑阴阳失调,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或饮食不节,脾失健运,聚湿生痰,或情志郁结,五志化火,导致肝风夹痰浊上扰,血随气逆.若上蒙清窍,则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为中脏腑;气血上逆,风痰阻闭为闭证,元阳虚脱为脱证;若横窜经络,则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为中经络.中风属本虚标实之证,治分缓急轻重,虚则补,实则泻.中风偏瘫:是目前临床报道最多的头针适应证,用头针治疗常可迅速提高瘫痪肢体肌力,改善肌张力,不同程度地恢复肢体运动和感觉功能.目前应用较多的是针刺运动区、足运感区、感觉区,以快速捻转手法(焦顺发头针所倡)治疗.  相似文献   

6.
《金匮要略》中风病证治探析张宗明甘肃省中医学校关键词《金匮要略》,中风,治疗学中风病,主以昏仆难言,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为其主证,故又称为“偏枯”或“半身不遂”。因其发病急骤,变化多端,与自然界善行数变之风类似,故以“中风”名之。是病乃正气亏虚,感受外...  相似文献   

7.
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FEF5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而仅仅以FEF5僻不遂为主证的一种疾病,临床常分为中经络与中脏脏两大类.包括现代医学中的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病毒性脑膜炎等.本文主要针对中经络与中脏腑后遗症,其临床表现为偏瘫、失语、关节僵直,肢节疼痛等,导致活动不便,生活不能自理,目前临床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广西南宁市思贤医院自1995年以来采用中药湿性药床先后对16例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一定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痰浊壅盛,伴有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仅以半身不遂为主证的一种老年性常见病,即西医的急性脑血管病。《内经》云:“风者,百病之始,善行而数变”。盖中风一症,为病极危,为势最暴,身为医者,无不知是险侯。其致病因素,历代诸家各有议论,内容极为丰富,如《金匮》有中络、中经、中腑、中脏之分。《千金》有歧伯四法之论,其后河间主火,东垣主气,[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马骥教授认为中风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口眼斜,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仅僻不遂为主症,以上实下虚、阴阳互不维系为发病机制,临床治疗以分辨闭证、脱证以及中经络、中脏腑为总属,权衡标本缓急,急则治标实以泻之,缓则治本虚以补之,以病统证、随症施药,具体情况灵活加减,常能药到效显。文章总结了马骥教授治疗中风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希望对广大医者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0.
4 中风中风又名“卒中”,以卒然昏仆、人事不省、口眼歪斜、舌强言蹇、半身不遂、肢体不仁为主要特征。多由忧思恼怒、饮食不节、纵酒纵欲等原因造成,以致阴阳失调、脏腑气偏、气血错乱。本病起病急剧、变化迅速,与《伤寒论》所说的外感症(太阳中风)之“中风”不同。 中风的辨证,按病情轻重,分为中络、中经、中腑、中脏四个类型。《金匮要略》说:“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人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对猝然昏仆,不省人事者,又有闭证和脱证的区别。中风是由脑血管病变引起急性或恶性起病的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表现的一种病变。多见于老年人尤其是高血压或动脉硬化者。中风可分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大类。缺血性中风又可分为动脉硬化性脑梗塞和脑栓塞。出血性中风又分 为高血压性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它们各有不同症状与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中风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半身不遂及口眼斜等症状。其病理性质多属本虚标实。肝肾阴虚,气血衰少为致病之本,风、火、痰、气、瘀为发病之标,两者可互为因果。其基本病机总属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祖国医学"治未病"、辨证论治的学术思想及整体观念在中风病的防治方面有显著的优势,现就将其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2.
中风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半身不遂及口眼斜等症状。其病理性质多属本虚标实。肝肾阴虚,气血衰少为致病之本,风、火、痰、气、瘀为发病之标,两者可互为因果。其基本病机总属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祖国医学"治未病"、辨证论治的学术思想及整体观念在中风病的防治方面有显著的优势,现就将其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3.
张长永 《河北医学》2008,14(1):120-121
中风是中医学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又叫卒中。它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仅以歪僻不遂为主症的一种疾病。因本病起病急剧,证见多端,变化迅速,以风性善行数变的特征相似,故以中风名之。正是由于本病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  相似文献   

14.
在临床上,中风的发生以卒然昏倒,不省人事,或突然半身不遂(多由于过喜或过怒当中而诱发),口眼斜,言语蹇涩,为其主要特征。风为百病之长,六淫亦以风为先,以其善行而数变,受之者,轻为感冒,重则为痿,最重则为中。中有“真中”“类中”“中血脉、经络、脏腑”之别。真中,为正气虚衰,猝为所中,经所谓风中五脏六腑之俞。真中为风邪在表,身痛拘急宜汗,治以小续命汤。风邪在经,口眼斜,  相似文献   

15.
中风又名“卒中”,多因忧思恼怒,饮食不节,恣酒纵欲等原因,以致阴阳失调、脏腑气偏、气血错乱、并走于上而引起,以猝然昏仆、口眼唱斜、半身不遂、言语蹇涩为表现,亦有未见昏仆,而仅有症状者,因本病起病急剧,变化迅速,与自然界善行而数变之风邪相似,故名为中风,与现代医学的脑血管意外相同,病因方面认为本病的发生、发展与体质、饮食、精神刺激、烦劳过度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6.
"中风" 在老年患者中是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喎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喎噼不遂为主证的一种疾病.因其发病骤然,变化迅速,似有"风性善行而数变"的特征,又"如矢石之中的,若暴风之疾速",故称为"中风",又名"卒中"、"类中"等.  相似文献   

17.
中风证治4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风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僻不遂为主的一种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它以本虚标实为特点,在本为肝肾不足,气血亏虚;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浊壅盛,气血郁阻,以致经络瘀滞而为中风。笔者根据常见症状,大致分为以下4个证候进行治疗,在临床上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1 痰浊阻络证此证多见于形体肥胖之人,多因嗜酒肥甘,聚湿成痰,痰浊阻滞经络,或因肝火内炽,炼液成痰,以致肝风夹痰流窜经络,络道受阻而致中风。症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口角流涎,喉中痰鸣,肢体麻木,心烦,苔黄腻,脉弦滑。治宜清热化痰,…  相似文献   

18.
中风是阴阳久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所引起的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或不经昏仆,仅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偏身麻木为临床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因其发病急骤,症见多端,病情变化迅速,与风之善行数变特点相似,故名中风、卒中。  相似文献   

19.
中风是祖国医学大证(风痨臌膈)之一。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喁斜,言蹇语涩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本文着重从中风的内因——七情、脏腑、瘀血,痰饮,体质诸方面进行初步探讨,以就正于同道。中风病因的源流中风在《内经》中称为偏枯,偏风,大厥,愈厥。《素问·风论》云:“风之伤人也……或为偏枯”“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  相似文献   

20.
探本溯源从痰论治中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中风”病因病机的理论演变关于“中风”的记载始见于《内经》。《灵枢·刺节真邪》作了比较明确的描述:“虚邪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灵枢·热病》载:“痱之为病也,身无病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也。”《内经》强调“虚邪客于身半”,奠定了后世为“中风”命名的基础。在《内经》中,对以自然界气候变化为致病原因的认识,尤其强调“风邪”致病的首恶地位,“风为百病之长”,且“风邪善行数变”,而“中风”多急骤发病的特点,这是“中风”病名得以提出的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