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Zhu XY  Liu YH  Han XM  Hou CJ  Sheng XT  Zhang DZ  Cui CS  Deng DA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42):2997-3000
目的评价膜部室间隔缺损(VSD)治疗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和预后。方法对比分析2002年8月至2006年2月采用介入治疗膜部VSD患者358例(介入组)外科治疗手术组50例(手术组),治疗后和出院时的心电图心律失常改变,并对患者进行1、3、6和12个月连续随访。结果两组住院中除束支阻滞外,其他心律失常均在出院前消失。出院时介入组完全性右束支阻滞16例(4.5%),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36例(10.1%),左前半阻滞10例(2.8%),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并左前半阻滞6例(1_7%),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并左前半阻滞2例(0.6%);而外科手术组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和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分别为13例(26%)和14例(28%),显著高于介入组;随访1年时,介入组完全性右束支阻滞(3.3%)、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3.3%)、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并左前半阻滞(1.7%)和Ⅲ度房室传导阻滞(0.56%)明显得到改善,而外科手术组则无改善。介入组随访到180例,外科手术组随访5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膜部VSD大小、合并膜部膨出瘤的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两组治疗的临床效果一致,但是介入治疗比外科手术更安全;介入治疗产生的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和左前半阻滞,多在术后6~12个月消失,而完全性右束支阻滞或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并左前半阻滞则需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2.
王坤华 《重庆医学》2004,33(6):834-834,844
1临床资料 11例患者中,男7例,女4例,年龄48~72岁,平均66岁. 11例快频率依赖性束支阻滞:1~5是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例6、7是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例10是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例11是左前分支阻滞.临床心率最慢的是60次/min,最快的是103次/min.  相似文献   

3.
白亚卿 《甘肃医药》2012,(6):438-439
目的:分析完全性右束支阻滞(CRBBB)病例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38例完全性右束支阻滞患者的病因、心电图结果。结果:60岁以上患者103例,占74.6%。病因以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肺心病多见。心电图检查可见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常合并ST-T异常、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左前或左后分支阻滞等。结论: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常发生在老年患者,常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尤其是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肺心病,常合并其它心电图异常。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性,35岁,因为疲劳并发突然晕厥收住入院。P88 次·min~(-1),窦性节律,心电图显示为Ⅰ度房室传导阻滞伴有P-R间期延长(为0.46s)和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其家族史中,父亲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伴有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姑姑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伴有房扑和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奶奶为心房静止伴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3位家族成员均安置了永久性起搏器,因此该患者  相似文献   

5.
我们对1985年以来的195例来支传导阻滞病例随访观察,发现一些病人转变成Ⅲ°房室传导阻滞,特别是带有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病人,尽管临床发生率较右束支阻滞抵,但导致Ⅲ°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却似较大。现将情况报告如下。资料所有195例中分五类计入资料:见表1。结果把病例按<5年和>5年分成两组进行对比分析束支传导阻滞与1“房室传导阻滞的关系。见表2。讨论1左束支传导阻滞远比右束支阻滞少见[1],但发生Ⅲ°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却很重要。从本文结果看,右束支阻滞仅2例,发生率为1.92%,而带有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右束支传导阻滞2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王树源  崔翠萍 《热带医学杂志》2006,6(5):559-560,56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现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特点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近8年来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临床资料分为两组,观察组(25例)为有新出现持续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照组(160例)为同期收治的无束支传导阻滞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一般情况及并发症比较,临床经过及住院病死率比较。结果两组一般情况及并发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临床经过及住院病死率比较,观察组中的休克、恶性心律失常、前壁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心功能不全、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出现持续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提示病情重、并发症发生多,预后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老年人群无明显症状心律失常心电图所占常规体检人群比例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09年、2010年两年来公务员体检人群,共3623例.分为两组:非老年组,老年组.受检查者取平卧位,在安静状态下,用日本光电心电图机描记常规12导联心电图,分析各种心律失常所占人群比例.结果 在老年组心律失常发生率占34.8%,非老年组心律失常发生率占20.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05).大部分无明显临床症状.结论 老年组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其心律失常发生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窦性心动过缓伴不齐11.37%,房性早搏5.51%,室性早搏4.90%,右束支传导阻滞3.21%,左前分支传导阻滞3.00%,心房纤颤1.80%,房室传导阻滞1.63%,结性早搏1.3%,窦性心动过速0.62%,房扑0.45%,房速0.33%,左束支传导阻滞0.30%,预激0.28%.所有心律失常者大部分不需要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但定期检查心电图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病毒性心肌炎是小儿常见病之一。心电图是临床诊断病毒性心肌炎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结合临床、超声波及酶学检验对我院收住入院的140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心电图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 本文共观察小儿病毒性心肌炎140例,其中男88例,女52例。年龄10个月~4岁,平均7.4岁。复发者85例。每例均作3次以上心电图记录、超声波检查及血液酶学检查,排除其他心脏病变。140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电图改变。早搏115例,占82.1%。其中,室性早搏85例,房性早搏25例,交界性早搏5例;逸搏4例,占2.9%,均为交界性逸搏;传导阻滞12例,占8.6%。其中,一度房室传导阻滞4例,二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3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3例,左前分支传导阻滞2例。ST—T改变64例,占45.7%。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组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心律失常特点,认识常见心律失常类型,加强对该病的认识及重视,进一步评估猝死风险。方法根据发病年龄,将138例DCM患者分为青年组(<45岁,n=35)、中年组(45~59岁,n=79)、老年组(≥60岁,n=24),回顾性分析三组患者的心律失常表型。结果三组DCM患者的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左前分支传导阻滞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窦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房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Ⅰ°房室传导阻滞、QS型、左室高电压、ST-T改变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CM患者在不同发病年龄,其心律失常类型的差异具有临床指导意义,这为了解DCM心律失常特点,进一步进行风险层化评估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右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右心室肥大时RV1的改变规律、诊断价值及改变机理。方法对123例伴有或不伴有右心室肥大的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心电图特征及临床资料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在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右心室肥大时∑R、XR无明显差异,经t检验P〉0.05,右心室肥大程度与RV1高度不成正比关系。结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与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右心室肥大是两个性质根本不同的问题,不宜将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并右心室肥大的诊断原理套用于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右心室肥大的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老年患者心电图心律失常的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12月于民权县人民医院行心电图检查的中老年患者7 979例,共检出心律失常者3 230例,男1 496例,女1 734例,按年龄段分成45~60岁,60~80岁,≥80岁。分析心律失常与年龄、性别及基础疾病的关系。结果 3 230例心律失常患者,慢心律失常中以窦性心动过缓、左束支传导阻滞多见,不同年龄段不同类型的慢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逸搏、其他慢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快心律失常中以房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多见,不同年龄段不同类型的快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房性早搏及过速、室性早搏及过速、心房颤动或扑动、其他快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年龄段慢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快心律失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年龄组女性心律失常检出率均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基础疾病以高血压、冠心病等多见,不同年龄段心律失常患者合并的基础疾病(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肺心病、其他疾病)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中老年人心电图心律失常以缓慢心律失常为主,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且与患者自身基础疾病有关,在中老年患者就诊时要及早发现、干预,可减少猝死和心血管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53例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前后心电图(ECG)改变。方法:对53例室间隔缺损行封堵术患儿,于术前及术后第3、7天用12导联ECG各描记1次。结果:术后即刻出现I度房室传导阻滞8例、度房室传导阻滞5例、度房室传导阻滞4例,其中1例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在观察15min后ECG无改善而终止手术,其余患者在观察15min后都有好转趋势而释放封堵器;3d出现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6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3例,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术后7d出现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5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6例,出现左束支传导阻滞2例,度房室传导阻滞5例。所有房室传导阻滞患儿经治疗后均痊愈。结论:室缺封堵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方法,操作简便,成功率高,近期疗效可靠,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3.
董留琴  邵晓鸿 《宁夏医学杂志》2008,30(12):1118-111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出现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方法对近12年来收治的AMI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临床资料分为两组,观察组(32例)为有新出现持续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AMI患者;对照组(90例)为同期收治的无束支传导阻滞的AMI患者,进行肌酸磷酸激酶(CPK)峰值、kil-lip分级、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比较。结果观察组CPK峰值、killip分级、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结论AMI患者出现持续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提示病情重,并发症多,预后差。  相似文献   

14.
小儿双束支传导阻滞6例山东省立医院儿科韩秀珍,刘芳,曹修岩,马沛然双束支传导阻滞6例中男3例、女3例,生后2天至11岁,诊断新生儿窒息1例、心肌病1例、心肌炎4例。治疗前心电图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加左前半支阻滞2例,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加左后半支阻滞1例,完...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及真性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在不同性别与年龄的发生率情况。方法分析620888例12导联静息心电图检测结果,统计完全性左束支阻滞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发生率情况。结果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发生率在不同性别之间差异无显著性(Χ2=0.6771,P=0.4106),真性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发生率在不同性别之间差异有显著性(Χ2=15.261,P<0.05)。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发生率与年龄存在相关性(Χ2=671.8555,P<0.05);真性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发生率与年龄存在相关性(Χ2=299.9378, P<0.05)。结论根据本研究推断女性发生真性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即左束支传导功能彻底丧失的概率比男性低,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女性出现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应仔细判别,是否为左束支功能完全丧失,为临床治疗提供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老年眼科疾病患者心律失常心电图情况。方法:对2004年至2005年我院1388例60岁以上门诊和住院患者的心律失常心电图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眼科疾病患者心律失常中右束支传导阻滞最多见(25.8%),其次为窦性心动过缓(25.1%),室上性早搏(13.7%),窦性心动过速(12.1%),室性早搏132例(9.5%),窦性心律不齐(7.9%),左束支传导阻滞(7.4%),房室传导阻滞(5.9%),房颤(5.4%)。结论:根据心电图心律失常的情况,可以判定老年眼科疾病患者是否能够承受眼科手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伴随急性心肌梗死出现的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方法 :比较有新出现持续性的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急性心肌梗死 2 5例 (观察组 )与无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急性心肌梗死 5 0例 (对照组 )的CK峰值、killip分级、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新出现的持续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为一恶性预兆 ,提示临床病情危险 ,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8.
王彬  王晓君 《实用医技杂志》2004,11(17):1733-1734
目的:探究伴随急性心肌梗死出现的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方法:比较有新出现持续性的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急性心肌梗死25例(观察组)与无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急性心肌梗死50例(对照组)的CK峰值、killip分级、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新出现的持续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为一恶性预兆,提示临床病情危险,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9.
冯夏  黄奕江 《海南医学》1996,(3):150-150
低血钾心电图主要表现为ST-T及U波异常,部分以出现心律失常为特征。由于低血钾加速4相除极化,缩短不应期和促进单向阻滞,故常可以引起折返性心律失常,发生传导及柬支阻滞者均极为少见。现将我院1984年至1994年10年间仅出现8例低血钾患者引起房室传导阻滞及柬支传导阻滞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低血钾原因及临床资料(见附表)。1.2心电图:一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二度工型房室传导阻滞1例;三度房宣传导阻滞1例,心房内传导阻滞1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3例,其中1例并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各例均有T波明显降低,T-U波分界不清,…  相似文献   

20.
患者,女性,68岁,因左耳流脓10年,加重伴流脓血水3天,听力下降而人院治疗,X线示慢性乳突炎,仍感心悸,既往有“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史。人院ECG示窦性心动过缓及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无心律失常报告,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示:窦性心律,房性早搏,交界性早搏及交界性心动过速,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其中个别房性早搏中P’-R间期仅0.08秒,QRS前无“凸”波,诊断为房性早搏伴短P-R综合征。讨论根据组织解剖和近年来电生理的研究表明,由房室结旁旁路(后结间束一分支,即1_束)或房室结内旁路(包括优胜房室传导)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