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手术入路对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TSOF)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及患者术后再骨折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随机硬币投掷法将153例预接受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的TSOF患者分为两组,单侧组选择伤椎椎弓根一侧穿刺进针进行手术操作,双侧组选择从伤椎两侧椎弓根进针;术后随访记录两组骨水泥渗漏、残余腰背疼痛、再骨折情况,分析影响术后再骨折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术后随访时间及随访期间骨水泥渗漏发生率,渗漏发生部位、腰背疼痛发生率、腰背疼痛发生部位和再骨折发生率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危险因素分析显示,术前骨密度高、骨水泥灌注量大、术后Cobb角度大、伤椎椎体恢复高度好、抗骨质疏松治疗依从性好为术后再骨折的保护性因素,术后骨水泥渗漏和长期糖皮质激素用药史为术后再骨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PKP手术入路不会影响到TSOF患者骨水泥渗漏、残余腰背疼痛和再骨折发生,而术前骨密度高、骨水泥灌注量、术后Cobb角度、伤椎椎体恢复高度、术后接受健康宣教、抗骨质疏松治疗依从性、术后骨水泥渗漏及糖皮质激素用药史则是影响患者术后再骨折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以"小切口+保护外侧骨瓣+可吸收钉"手术治疗外侧关节面塌陷为主的跟骨骨折手术效果。 方法 2010年1月-2014年1月宁波市第六医院收治的37例(41足)跟骨外侧关节面塌陷为主的骨折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X线或CT)确诊后,进行小切口掀开外侧骨瓣手术,可吸收钉或克氏针内固定术;骨质疏松、粉碎、关节面塌陷严重等予以一期植骨,术中影像学检查骨折达到或者近似解剖复位。术后进行随访和回顾性分析。纳入研究的临床数据包括:患者年龄、性别、有无其他基础疾病和吸烟史、是否伴有其他复合伤、损伤因素、Sander分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手术并发症、骨折临床愈合和功能恢复情况。术后随访复查患者影像学愈合情况、有无感染、骨不愈、内置物失效,患足功能评估采用美国足踝骨科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 ankle society,AOFAS)的评分系统。 结果 37例患者术后随访12~3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8个月。SandersⅡ、Ⅲ、Ⅳ型术前、术后Bohler角和Gissane角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均较术前高;患者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出现切口感染、坏死等,AOFAS评分平均84.8分,总的优良率为87.8%(36/41)。 结论 小切口保护跟骨外侧壁骨瓣+可吸收钉治疗外侧关节面塌陷为主的跟骨骨折,缩短手术时间、手术创伤小、降低术后并发症,最大程度的保护跟骨外侧组织结构;同样,可应用于不适合应用跟骨外侧广泛切口内固定的患者,为治疗跟骨骨折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陕西医学杂志》2017,(9):1215-1216
目的:探讨胸腰段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OVCF)再次骨折的相关因素。方法:根据随访中患者是否再次骨折将接受椎体强化术治疗的245例胸腰段OVCF患者分为对照组(194例)和骨折组(51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体重指数(BMI)、术前(后)Cobb角、骨密度T值、术前伤椎数、手术椎数、骨水泥单侧注射、骨水泥平均用量、骨水泥渗漏、受伤椎体术前前缘高度及术后改变、术后VAS评分、术后佩戴支具时间及服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时间、是否有激素类药物治疗史。结果: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低BMI及骨密度、术前伤椎数、骨水泥渗漏数是OVCF患者再次骨折的危险因素(P<0.05),其中骨水泥渗漏(OR=6.51)和低骨密度(OR=3.98)为最主要危险因素。结论:骨水泥渗漏和低骨密度是造成OVCF患者再次骨折最主要危险因素,因此在椎体强化术前做充足准备,术后坚持抗骨质疏松治疗是预防再次骨折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胫骨Pilon骨折手术治疗失败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失败的胫骨Pilon骨折9例。结果:4例出现踝关节严重功能障碍,1例关节僵硬;3例保留部分内外翻功能,跖屈、背伸功能消失。4例出现皮肤坏死;3例术后伤口感染。结论:术前检查不完善、手术时机不当、复位不当和植骨不足、开放性骨折清创不良是导致手术治疗Pilon骨折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汤雪明  徐南伟  傅强  周栋  蒋巍 《吉林医学》2010,31(28):4876-4877
目的:探讨与评价陈旧性胸腰段骨折手术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6例陈旧性胸腰段骨折患者分别给予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手术与后路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分析两种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甲组的手术时间平均206min,术中出血平均980ml,cobb角由术前25.1°降低到11.5°;乙组的手术时间平均252min,术中出血平均1439ml,cobb角由术前25.9°降低到4.5°。结论: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手术可以重建脊柱的稳定性且减压充分,后路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可作为一种补充,手术的方式选择主要根据患者的病况而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Sanders 2型跟骨舌形骨折的疗效,探讨Sanders 2型跟骨舌形骨折的治疗方案。方法:15例Sanders 2型跟骨舌形骨折患者,采用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要求后跟距关节面解剖复位,恢复跟骨的长宽高度和Bhler角、Gissane角。术后2年内每月随访1次,根据AOFAS评分标准对患者的术后功能作出评价,并结合X片测量Bhler角及Gissane角,分析比较手术前后两角度的变化。结果:15例全部完成随访。术前Bhler角平均(8.2±1.3)度,术后平均(34.5±2.6)度,差异有高度显著意义(P<0.01);术前Gissane角(107.5±4.8)度,术后平均(116.3±5.1)度,差异有高度显著意义(P<0.01)。术后2年的AOFAS评分平均82.6分。结论: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Sanders 2型跟骨舌形骨折具有关节面复位准确、疗效可靠及创伤小等优点,但必须正视该方法的缺陷。  相似文献   

7.
余文滨  麦明旭  黄森和 《吉林医学》2011,(30):6412-6412
目的:手术治疗跟骨骨折是一种重要的手段,通过手术治疗,能够达到跟骨恢复最理想的效果。方法:手术的过程中,尽量不用电刀,手术刀切开直接到骨膜下。结果:术后患者的治愈高达95%,证明手术效果非常成功。结论:手术治疗开放性跟骨骨折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案,治愈率非常高、后遗症较少等。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植骨和不植骨对跟骨骨折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年轻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8例患者纳入研究;植骨组和不植骨组在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开始负重时间、术后6月Bohler's角丢失、术后一年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优良率均无统计学差异.术后伤口引流量,植骨组多于不植骨组.结论:同种异体骨植骨对青年跟骨骨折患者没有必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手术治疗距骨骨折脱位的临床效果,对案例进行分析,总结手术治疗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方法:选择该院2012至2014年收治的距骨骨折脱位患者2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术前伤口处理,手术治疗和术后的康复护理以及功能训练的指导。结果:手术效果良好,但并发症症状仍有发生。结论:合适的手术治疗距骨骨折疗效很显著,对骨骼的生长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术前及术后的护理方法。方法选择2005年1月至2009年4月在我科住院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的跟骨骨折病例44例,对这些患者作者作为主管护士进行了术前、术后护理和观察。结果加深了跟骨骨折术前及术后护理的认识,避免了一些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护理质量。结论术前正确的指导患者进行消肿治疗,消除患者的急躁情绪,术后加强患者伤口护理,指导患者及时功能训练,可有效控制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锁定钢板经跗骨窦入路与经外侧扩大"L"入路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跟骨骨折(SandersⅡ~Ⅳ型)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锁定钢板经跗骨窦入路治疗(研究组)32例,经外侧扩大"L"入路治疗(对照组)30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并发症、切口及骨折愈合时间、术后AOFAS评分、手术前后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宽度等指标情况.结果:2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手术切口长度、切口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术前及术后2组病人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宽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个月研究组AOFA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6个月和第12个月AOF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术后2组病人Bohler角、Gissane角均大于术前,跟骨宽度均小于术前(P<0.05).结论:锁定钢板经跗骨窦入路治疗跟骨骨折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手术治疗距骨骨折脱位的临床效果,对案例进行分析,总结手术治疗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方法:选择该院2012至2014年收治的距骨骨折脱位患者2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术前伤口处理,手术治疗和术后的康复护理以及功能训练的指导.结果:手术效果良好,但并发症症状仍有发生.结论:合适的手术治疗距骨骨折疗效很显著,对骨骼的生长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螺旋CT三维重建在跟骨骨折手术治疗中的价值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螺旋CT三雏重建在跟骨骨折手术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依据螺旋CT三维重建的表现对30例跟骨骨折进行分型,根据分型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结果 螺旋CT三雏重建直接、清楚地显示跟骨骨折情况。结论 螺旋CT三雏重建对术前骨折分型、手术方案及手术入路的选择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分析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手术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自2013年3月~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96例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患者,根据AO分型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分别对患者术前术后进行Kofeod踝关节评分和AOFAS踝与后足评分,通过评分结果评估手术疗效。结果:96例患者Kofeod踝关节评分平均88.7±6.1分,明显优于术前55.4±7.1,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OFAS踝与后足评分88.9±5.3,优于术前62.4±9.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骨折类型的患者应用不同的手术治疗方案,疗效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颈椎前路钛板联合钛笼植骨内固定治疗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60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全部接受颈椎前路减压、钛板联合钛笼植骨内固定治疗,分析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术前术后JOA评分和ASIS评分及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内恢复情况。结果:6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100. 3±5. 4) min,术中出血量为(215. 7±9. 5) ml;术中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3个月和6个月的JOA评分和ASIS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P1<0. 05,P2<0. 05);术后融合情况良好,融合不良情况较少。结论:在对颈椎骨折脱位患者进行治疗时,采用颈椎前路减压、钛板联合钛笼植骨内固定治疗能取得比较显著的临床疗效,但需关注植骨融合及内固定装置沉降情况,老年患者术后应常规补钙及抗骨质疏松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应用解剖钢板进行植骨或不植骨治疗累及距下关节面的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解剖钢板植骨或不植骨治疗跟骨骨折42例,A组(植骨组)23例,B组,(不植骨)19例,分别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并(或不并)植骨术。测量患者术前术后B?hler角度,依据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进行功能评价后进行对比。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骨折愈合良好,功能恢复满意。A组B?hler角术前10.07°±2.66°,术后29.04°±4.75°,术后1年34.29°±2.39°;B组B?hler角术前9.64°±2.79°,术后30.90°±5.53°,术后1年35.12°±2.04°,两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12个月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术后6个月A组优良率78.3%;B组优良率84.2%。术后12个月A组优良率87.0%;B组优良率84.2%。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切开复位解剖钢板内固定植骨并未表现出比不植骨更好的临床疗效,术者应该结合手术费用、术后排异反应、远期治疗效果等综合因素选择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治疗时术前牵引及手术入路的选择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52例老年患者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86例经髋关节前外侧入路手术,其中60例术前采用下肢皮牵引带牵引,26例术前采用骨牵引;66例经髋关节外侧入路手术,其中51例术前采用下肢皮牵引带牵引,15例术前采用骨牵引;术中复位均较容易;术后优良者占95.1%,很好者占3.7%,好者占1.2%,十年内无后脱位和修正者。结论:老年患者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选择前外侧入路和外侧入路对疗效影响无差异,外侧入路比前外侧入路操作简单、创伤小;股骨头及股骨颈无明显短缩或头颈骨折后2周内手术的老年患者,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前采用下肢皮牵引比骨牵引更合适。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分析探讨经跗骨窦切口与外侧L形切口手术治疗跟骨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近2年来经采取跗骨窦切口手术治疗的22例(22足,Sanders分型为Ⅱ型或Ⅲ型)跟骨骨折病人,同时选取了我科曾经采用外侧L形切口手术治疗的22例(23足,Sanders分型为Ⅱ型或Ⅲ型)跟骨骨折病人。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跟骨长度、宽度、高度、跟骨Bohler角及Gissane角,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前、术后住院时间。结果:跗骨窦切口与外侧L形切口两者术前跟骨高度、长度、宽度、 Bohler角及Gissane角等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两者具有可比性,术后两者跟骨高度、长度、宽度、Bohler角及Gissane角比较也无统计学差异,但两者术前与术后跟骨高度、长度、宽度、Bohler角及Gissane角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跟骨高度、长度、宽度、Bohler角及Gissane角均达到了正常范围。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前、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跗骨窦切口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而且术前及术后住院时间也短。早期软组织并发症发生率两者比较也有统计学差异(P<0.05),跗骨窦切口软组织并发症明显降低。术后1年VAS评分两者在0~3分之间,AOFAS踝-后足评分两者在73~100分之间。跗骨窦切口优3例,良8例,优良率92%。L形切口优1例,良10例,优良率85%。结论:跗骨窦切口手术治疗SandersⅡ型或Ⅲ型跟骨骨折不仅可取得与外侧L形切口相当的临床疗效,还具有创伤小、软组织并发症少等微创手术的优势,而且患者住院时间短,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2种不同固定方式治疗股骨干骨折骨不连的治疗效果。方法:将82例股骨干骨折骨不连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1例,采用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对照组41例采用动力压钢板固定治疗;比较2组患者手术、骨折愈合情况及膝关节功能评定。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输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和骨折愈合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1),且观察组术后膝关节功能评价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骨不连疗效优于动力加压钢板固定,是治疗股骨干骨折骨不连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陈小虎  陶钧  崔海勇 《四川医学》2018,39(9):1053-1056
目的闭合复位经皮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跟骨骨折对患者踝关节、跟骨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骨科手术治疗的70例跟骨骨折患者,收治时间2014年1月至2016年2月,其中35例患者采用闭合复位经皮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研究组),对照组采用经皮"L"型切口切开内固定治疗(对照组),对比两组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跟骨恢复指标。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显著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研究组和对照组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6个月复查,研究组踝关节功能优62. 86%、良31. 43%、可5. 71%,对照组优57. 14%、良28. 57%、可14. 2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1周、6个月,两组患者的Bolher角、跟骨高度较本组术前均显著的提高,两组患者的跟骨宽度较本组术前均显著的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Bolher角、跟骨高度、跟骨宽度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闭合复位经皮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跟骨骨折与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效果基本一致,但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