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炎症性肠病(IBD)存在高凝状态和增加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血栓并发症的最可能原因是IBD疾病本身相关的炎症。炎症和凝血是相互依存、相互恶化的过程,IBD患者炎症状态与凝血系统改变及高凝状态相关,在疾病的活动期改变更加明显。中性粒细胞灌注是IBD急性肠炎的重要标志,在IBD炎症进展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其促进炎症的能力也可能与血栓形成有关。中性粒细胞被过度激活后能通过表达组织因子、释放中性粒细胞外诱捕网促凝,同时,炎症激活各种血细胞释放促凝微粒也是IBD并发血栓栓塞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2.
血小板与炎症-血栓网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炎症、血栓形成均是临床常见的病理状态。近年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炎症与血栓形成之间存在网络关系”。炎症促进高凝状态;同时,血栓形成中的产物也可引起炎症。它们的相互作用在临床许多疾病,如DIC、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多种血栓性疾病以及败血症、感染性休克等的发病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向红  周亚丽  黄榕 《新疆医学》2005,35(5):64-65
近年的研究表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与炎症密切相关,炎症反应和血栓形成是ACS的重要发病机制。C-反应蛋白(CRP)是炎症时最敏感的指标,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本文通过ACS患者血清CRP浓度的测定,以了解ACS与炎症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癌症患者处于血栓形成的高危状态,其血栓形成的发病机制复杂,包括临床和生物学两方面因素.血栓形成的危险性因肿瘤的类型和分期而不同,并且随着病人伴随的与血栓相关的危险因素(例如,高龄、感染和心脏疾病)而增加.肿瘤细胞分泌的特异性促凝物质和宿主细胞的炎症反应都明显增加癌症患者血栓形成的危险.目前建立的用来预测癌症患者血栓形成的评估模型对于高危病人的识别并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5.
炎症与血栓     
杨林花 《美中医学》2008,5(7):29-32
血栓性疾病为临床常见疾病,形成机制复杂。炎症作为机体常见的病理过程,在血栓形成中扮演重要角色。炎症和血栓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联系,炎症可通过多种途径促进血栓形成;致血栓因子则可参与调节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6.
血小板来源于骨髓巨核细胞,它是血液中最小的无核细胞。血小板在体内有营养血管内皮细胞、止血、纤溶活性、参与炎症反应及免疫等多种作用。这些作用不仅取决于体内血小板的数量,更重要的是依靠血小板的粘附、聚集、释放和促凝等生理功能。血小板功能低下可导致出血,而其功能亢进与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及某些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关系,近年来已引起了多方面注意。本文将血小板功能及其检查方法,血小板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ICVD)的发病机理上的关系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产科高危妊娠的增加及诊断技术的提高,临床对妊娠合并静脉血栓性疾病的关注度逐年增加,尽管已识别出诱发深静脉血栓的各种危险因素,但血栓形成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研究表明组蛋白在静脉血栓疾病中有着重要作用,通过TLRs或炎症通路激发炎症,促发血栓形成.旨在对组蛋白通过TLRs激发炎症诱发静脉血栓性疾病作一概述,为以后产科静脉血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突破点.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产科高危妊娠的增加及诊断技术的提高,临床对妊娠合并静脉血栓性疾病的关注度逐年增加,尽管已识别出诱发深静脉血栓的各种危险因素,但血栓形成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研究表明组蛋白在静脉血栓疾病中有着重要作用,通过TLRs或炎症通路激发炎症,促发血栓形成.旨在对组蛋白通过TLRs激发炎症诱发静脉血栓性疾病作一概述,为以后产科静脉血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突破点.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产科高危妊娠的增加及诊断技术的提高,临床对妊娠合并静脉血栓性疾病的关注度逐年增加,尽管已识别出诱发深静脉血栓的各种危险因素,但血栓形成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研究表明组蛋白在静脉血栓疾病中有着重要作用,通过TLRs或炎症通路激发炎症,促发血栓形成.旨在对组蛋白通过TLRs激发炎症诱发静脉血栓性疾病作一概述,为以后产科静脉血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突破点.  相似文献   

10.
雷联会  俞森洋 《中外医疗》2008,27(10):78-79
急性肺损伤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疾病,其发生由创伤、感染及手术等过程继发的瀑布性炎症反应所致,其中凝血和纤溶紊乱也参与急性肺损伤的病程,早期促凝机制增强,而纤溶过程受到抑制,引起广泛血栓形成和纤维蛋白的大量沉积.针对凝血和纤溶调节纤维素沉积可能是临床上治疗ALI/ARDS的一个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1.
赵莉萍 《中外医疗》2011,30(9):93-93
速避凝具有高比例的抗凝血因子Ⅹa和抗凝血因子Ⅱa活性,具有快速、持续的抗血栓形成作用,应用速避凝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可使血液保持低凝状态,避免新血栓形成,改善冠状动脉血流,有效缓解心绞痛。  相似文献   

12.
冠状动脉血栓形成是引起急性冠状动脉病变的主要原因,近年来,炎症在冠状动脉血管病变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被认为是炎症过程引起了粥样斑块破裂,活化的炎症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激活凝血系统,促进血栓形成,进一步加重心肌损害所致。炎症因子是炎症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信息分子,在炎症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现将炎症反应在ACS发生机制中的作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凝溶胶蛋白是一种重要的肌动蛋白结合蛋白,可通过切割、加帽、去帽、成核作用调控肌动蛋白微丝的重组。凝溶胶蛋白参与炎症反应的多个环节,包括中性粒细胞的激活与趋化、细胞因子的释放、炎性介质的清除以及炎性细胞的凋亡等,对炎症反应的发展和转归有重要影响。细胞内外凝溶胶蛋白水平的变化,对中性粒细胞的趋化能力有不同的影响。以凝溶胶蛋白为靶点,通过影响细胞骨架重排来调控炎性细胞的运动,有可能成为对抗炎症反应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14.
由于血浆生化、细胞生化的进展,近年已确切证实:炎症与心血管疾病(CVD)相关,且累及其全过程。在动脉硬化的发展过程中,不论氧化损伤、细胞增殖、粥样斑块的发展与易碎、凝血、血栓形成、纤溶等,均与炎症为伍,无一例外。从脓毒血症与创伤后急性期的反应中,以上事实均可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15.
超声技术能无创、定性、定量评价血管壁的运动及弹性功能的改变,能直观、准确地评价血管壁运动力学的特征,早期反映血管弹性特征的变化。血管管壁的内皮损伤性炎症是血栓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条件。内-中膜厚度测量技术、血管回波跟踪技术、速度向量成像技术等超声技术指标能有效评价炎症及血栓形成时血管弹性的变化。该文对以上3项技术在炎症及血栓形成的血管方面的应用加以概述。  相似文献   

16.
P-选择素是黏附分子选择素家族的重要成分,主要表达在活化的血小板/内皮细胞表面,可介导细胞初始黏附及参与启动白细胞黏附迁移级联过程。研究表明P-选择素与机体免疫防御功能及多种疾病密切相关,尤其在炎症反应、血栓形成及肿瘤转移等多种病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针对P-选择素的早期抗黏附调节,已在抗炎、抗血栓、抗肿瘤转移等方面显示出良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7.
<正>目前已证实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发生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及血栓形成有关,而炎症反应是引起斑块不稳定的重要因素,血管内皮功能失调参与了ACS的发病过程。因而抑制炎症反应,改善内皮功能有利于ACS的预防和治疗。复方丹参滴丸已广泛用于高血脂症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等,但对其抑制炎症反应、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目前报道不多,本研究旨在观察复方丹参滴丸对ACS患者CRP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恶性肿瘤可通过多种机制导致血栓形成,而血栓形成又促进了恶性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恶性肿瘤患者一旦确诊有血栓形成必须进行抗凝治疗。皮下应用低分子肝素已经成为急性血栓症的一线治疗药物。低分子肝素和丙酮苄羟香豆素还可以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延长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9.
炎症与血栓形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传统上认为炎症与血栓形成是两个互相独立的病理过程。所谓炎症(inflammation)是指外源性和内源性损伤因子引起细胞多种损伤性病变,机体的局部和全身则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反应,以局限和消灭损伤因子,并清除和吸收坏死组织,修复损伤,属于机体的一种防御性反应。而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腔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的某些有形成分互相黏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则称为血栓形成(thrombosis)。但是近几年来,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炎症与血栓形成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现已公认体内炎症一凝血之间存在网络关系。  相似文献   

20.
王红 《青海医药杂志》1996,26(12):42-43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的护理青海省心血管病医院王红抗凝治疗是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其目的是防止血栓形成而产生栓塞。抗凝不足或过量均可发生严重的并发症,所以严密的监护、监测和指导是术后护理的重要环节之一。我院近年来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