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建立并评价不同力致伤的小鼠Allen’s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模型,为进一步研究脊髓损伤机制提供实验动物参考。方法:将171只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8只)和实验组(153只),实验组按打击重量及高度分为A组(1g×2.5cm.18只),B组(2g×2.5cm,45只),C组(3g×2.5cm,45只),D组(3g×5cm,45只)。假手术组只暴露脊髓,实验组显露脊髓后采用改良Allen法致伤。伤后行运动功能BMS评分、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s,MEP)电生理测定及病理切片HE染色。结果:除A组外.实验组打击后运动功能损伤均明显.但后期都有不同程度恢复.B组2周后BMS评分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D组恢复最差,死亡率最高;C组死亡率低,恢复不完全。B、C、D组在损伤后3d内出现MEP—N1峰潜期延长,之后逐渐降低;B组1周后MEP已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C、D组8周时MEP仍显著延长。病理切片也表现出相应改变。结论:小鼠SCI打击模型为一合理SCI模型.为SCI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制一种简易且经济的脊髓打击器,并评估其制备脊髓撞击损伤大鼠模型的稳定性。方法:根据Allen′s法原理制作简易打击器。将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A、B、C、D组,每组8只大鼠。4组大鼠暴露脊髓后,用30 g克氏针从不同高度自由坠落(A组坠落高度为1.5 cm,B组坠落高度为2.0 cm,C组坠落高度2.5 cm,D组坠落高度3.0 cm)垂直打击直接造成脊髓损伤,完成模型制备。分别记录造模前及造模后1 d、3 d、7 d、14 d大鼠Tarlov评分、体感诱发电位(SEP)和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及波幅,造模后14 d切取各组大鼠损伤脊髓进行HE染色,观察其病理变化。结果:随着打击冲量增加,大鼠脊髓组织学损伤程度加重。各组大鼠脊髓打击损伤后均出现Tarlov评分下降,A组及B组大鼠造模后14 d接近术前水平,造模后各组电生理检测SEP、MEP潜伏期和波幅较造模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但只有A组大鼠在造模后14 d恢复至造模前水平。结论:采用简易打击器制作大鼠脊髓损伤模型(打击冲量为75 g/cm)可造成所有大鼠截瘫,模型可重复性高。其脊髓病理学表现、神经行为学评分及神经电生理检测表明这种造模方法具有可逆性,可作为理想的脊髓打击伤治疗研究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水下冲击波致兔脊髓损伤的神经机能变化及其病理特点.方法 选取4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A、B、C、D组各12只,通过手术将大白兔脊髓暴露后将其固定于封水仓内,仅椎板切除段脊髓外露于冲击波作用之下,用铵松蜡炸药2 g为水下爆源,其中A、B、C组分别按冲击波到达脊髓表面的超压峰值2.6 MPa、2.8 MPa、3.0 MPa致伤,检测冲击波的超压峰值及作用时间.D组不致伤,作为对照组.通过BBB法运动学评分、体感诱发电位检测、脊髓组织苏木精-伊红(HE)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评估各组水下冲击波致脊髓损伤后的神经机能变化及病理特点.结果 水下冲击波致伤后,实验组动物均瘫痪,D组没有瘫痪.致伤12 h及24h后A组、B组、C组的BBB评分依次减低(P<0.05),且均低于D组(P<0.05);致伤24h后A、B、C各组大白兔BBB评分低于致伤12 h后(P<0.05).致伤12 h及24h后A组、B组、C组的体感诱发电位潜伏期依次延长(P<0.05),且均高于D组(P<0.05);波幅依次下降(P<0.05),且均低于D组(P<0.05).与致伤12 h后比较,A组、B组、C组致伤24h后的潜伏期均延长(P<0.05),A组及B组波幅均下降(P<0.05).致伤48 h时组织形态学和电镜下示A组、B组、C组脊髓出血坏死,结构破坏,髓鞘板层分层,轴索变形水肿,A组、B组、C组动物脊髓HE染色阳性率依次降低(P<0.05),且均低于D组(P<0.05).结论 水下冲击波可造成水下动物脊髓损伤,其致伤程度与动物接受的爆炸冲量有关,且在一定时间内存在继发性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呼吸高浓度氢气对小鼠脊髓钳夹损伤后脊髓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 将36只雄性C57小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脊髓损伤组和氢气治疗组,每组12只.脊髓损伤组和氢气治疗组建立脊髓钳夹伤小鼠模型,氢气治疗组加以呼吸66.7%氢气持续3d、每天4次的方案治疗.观察各组小鼠的一般情况,采用BMS评分、BBB评分及足迹分析评估小鼠神经、运动功能恢复情况,观察期为1周.于损伤后第7天麻醉小鼠并取脊髓组织,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脊髓组织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蛋白的表达水平,病理切片观察脊髓组织形态.结果 与脊髓损伤组相比,氢气治疗组小鼠脊髓钳夹伤后的BMS评分、BBB评分均升高(P<0.05)、Caspase-3蛋白的表达水平降低、小鼠足迹分析结果和脊髓损伤区的组织形态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 呼吸高浓度氢气能够促进小鼠脊髓钳夹伤后的神经、运动功能及脊髓再生功能的恢复,有望成为临床上治疗脊髓损伤的辅助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银杏提取物(GBE)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的保护及功能恢复作用。方法:75只W 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对照组(B)和治疗组(C),每组25只,A组只打开椎板,不损伤脊髓,B组脊髓损伤后腹腔注射等渗盐水(NS),C组脊髓损伤后1 h腹腔注射GBE 40 mg/kg,此后每天1次,持续治疗5 d。末次治疗后每组处死5只动物,检测脊髓组织SOD活性,MDA和NO含量,脊髓损伤后第1 h和末次治疗后第1天、第5天、第10天评定后肢运动功能(Salzm an评分)和检测MEP。结果:SOD活性C组高于B组(P<0.05),MDA和NO含量C组低于B组(P<0.05)。脊髓损伤后,后肢运动障碍,MEP波幅(P1-N1峰峰值)降低,潜伏期延长,末次治疗后各时间,治疗组MEP波幅、潜伏期,神经功能恢复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银杏提取物能减少脊髓损伤后氧自由基所致继发损伤,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兔分级脊髓损伤后运动诱发电位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不同程度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与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变化之间的关系以及MEP在判断运动预后功能中的作用。方法 对21只兔采用改良Allen,打击法分别用60、120gcf gram×centimeter×force(gcf)冲量打击兔T10-11脊髓,建立不同程度SCI模型,并在伤前及伤后24 h连续记录兔双侧腓肠肌MEP,用Tarlov’s评分衡量兔下肢运动神经功能。结果 脊髓轻度打击伤时,兔MEP波幅明显降低,但恢复良好;中度打击伤时,MEP波幅的下降更明显,且不能完全恢复;重度打击伤时,MEP波均无法引出,至24 h也不能恢复MEP波形。结论 MEP可敏感而准确地反映脊髓损伤后中枢神经功能的损伤程度,可作为一种有效的监护脊髓功能的手段,并可作为判断运动神经功能预后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一种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的动物模型,分析模型影像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 32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5只)和实验组(27只),对照组只暴露T9~11脊髓,实验组显露T9~11脊髓后采用钳夹法致伤.伤后行运动功能BMS评分,术后对模型均行脊柱X线片、CT、MRI检查.结果 实验组后肢运动功能损伤均明显,BMS评分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 (P<0.01); X线片可见胸椎T9~11局部骨质缺失;CT可见损伤脊髓周围组织有异常信号,但边界不清;MRI可见实验组损伤的脊髓组织T2异常强化,范围清楚,局部渗出液积聚.结论 钳夹损伤建立了可靠的脊髓损伤动物模型,MRI检查对大鼠的急性脊髓损伤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大鼠亚急性脊髓损伤(SCI)后联合应用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和硫酸软骨素酶ABC的可行性,并探讨其相互作用.方法 取新生SD大鼠的股骨和胫骨分离培养MSCs,调整细胞浓度为2.0×105/cm2备用.取体质量220~240g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24只制备SCI动物模型,并随机分为4组,A组对照组,B、C、D组每组6只,分别于SCI损伤区注射5μLMSCs;5μL硫酸软骨素酶(ChABC)和ChABC+MSCs.采用BBB评分法评价伤后1、2、3、7、14d大鼠双后肢的运动功能.伤后14d取材行HE染色并计算损伤区最大横径和坏死总面积;行GFAP-CS56、GFAP-GAP-43和GFAP-NF160免疫荧光染色评价神经纤维束的再生情况.结果 损伤后算14天BBB评分结果示,A组与B、C、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D组及C、D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间无显著性差异.HE染色显示14天时各组均有空洞形成,伤后坏死总面积比较,B、C、D组与A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B、C、D三组之间D组与前两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A组GFAP反应最强,损伤区空洞明显可见且范围大于其他三组,D组介于B、C组之间;B、C和D组的GAP-43表达增多,且以D组为最:D组损伤区内的神经纤维通过明显多于其他三组.结论 硫酸软骨素酶ABC联合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有一定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紫菀酮(SHI)对脊髓损伤(SCI)小鼠运动功能的影响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C57BL/6小鼠构建SCI模型,分为模型组(SCI组)和SHI药物治疗组(SCI+SHI组),假手术小鼠为对照组。采用Basso小鼠量表(BMS)评分评估SCI小鼠运动功能恢复情况,采用HE染色和Nissl染色观察SCI小鼠脊髓组织纤维化和神经元的形态学变化,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分析脊髓组织中神经元凋亡情况。体外培养小鼠海马神经元HT22细胞,分为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组和SHI药物治疗组,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利用网络药理学、基因本体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富集分析预测SHI促进SCI功能恢复的可能分子靶点和信号通路,并通过体内外实验对其分子机制进行验证。结果 与SCI组比较,SCI+SHI组小鼠BMS评分在第21、28、35、42天显著升高(P=0.003、P=0.004、P=0.023、P=0.007),脊髓组织纤维化面积显著降低(P=0.021),神经元存活数量显著增加(P=0.001),活化的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leaved-Ca...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57小鼠脊髓钳夹区IL-17表达的变化规律,为临床治疗脊髓损伤(SCI)提供新的靶点。方法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3组,即SCI模型组、假手术组和IL-17中和抗体组。模型组制作小鼠脊髓钳夹模型,假手术组只剪开硬脊膜不伤及脊髓;IL-17中和抗体组在脊髓钳夹1 h即刻尾静脉给予IL-17中和抗体。小鼠后肢功能变化按Basso提出的小鼠后肢行为学评分(BMS)于1~7 d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脊髓损伤区IL-17 mRNA各时间点表达变化,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脊髓损伤第7天脊髓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小鼠SCI后行为学显示,假手术组小鼠BMS在1~7 d均为9分;模型组小鼠BMS第1天为0分、第7天达2.9分;IL-17中和抗体组小鼠BMS第1天为0分、损伤第7天BMS评分达3.5分。实时荧光定量PCR显示,损伤区IL-17 mRNA的表达在损伤3 h升至最高,与假手术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后其表达水平开始下降,其他时间点与假手术组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损伤第7天IL-17 mRNA的表达最低。HE染色结果显示,SCI后7 d,假手术组小鼠脊髓组织形态完整;模型组小鼠大量神经细胞坏死、凋亡,大量细胞空泡状形成;中和抗体组小鼠部分神经元核固缩,有细胞空泡状形成,但部分细胞仍保持完整形态。结论 IL-17参与了SCI的继发性免疫炎症进程,可能是SCI治疗的干预靶点。  相似文献   

11.
近年新生儿、婴儿、成人麻疹患者逐年增加,临床表现一般仍较典型,成年人麻疹患者全身中毒症状较重。麻疹抗体检测结果阳性是主要的诊断依据。麻疹发病的双相移位的机理可能是,免疫保护力不足,婴儿出生时麻疹抗体力低。孕期母传胎的麻疹抗体减弱,母经乳汁传给婴儿的抗体减弱,成人麻疹抗体水平逐年下降。预防措施是怀孕前给予育龄妇女麻疹疫苗接种,鼓励母乳喂养,麻疹疫苗计划免疫适当提前,在成人追加麻疹疫苗的免疫,加强病毒变异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12.
重度妊高征表现为高血压、蛋白尿、浮肿等症状 ,严重可以导致母婴死亡。对妊娠足月的重度妊高征 ,可以根据其临产与否及宫颈条件 ,立即决定其为阴道分娩或是剖宫产术。对于妊娠晚期的重度妊高征 ,因其胎龄不足月 ,胎儿生长发育及胎肺成熟度情况需通过一定时间的治疗 ,根据其病情变化来决定其治疗方案或终止妊娠的时机[1,2 ] 。这就需要我们对这一阶段的治疗进行监测 ,防止母儿并发症的发生。现将 2 0 0 0年至今我院收治妊娠晚期重度妊高征 30例的监测结果回顾分析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研究对象 选择孕 31~ 36周重度妊高征 30例 ,其中 …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告80例局限于小腿或手或足的银屑病。均经皮肤组织病理检查确诊。因部位比较特殊。受多种理化因素影响,使皮疹形态发生轻重程度不同的变化,常看不到典型损害,因而误诊为神经性皮炎,湿疹,慢性皮炎及癣等。作者对误诊原因进行了分析后,提出了鉴别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解决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中神经压迫。方法对1980~1998年再手术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讨论分析再手术原因,再次手术前影像学检查,观察病理变化以确定再手术方法。结果对11例随访6个月~1年,优7例(68.4%),良3例(36.8%),差1例(2.8%)。结论初次手术前详细查体和分析X线片,术中用导尿管和神经剥离探查,尽量避免髓核遗留,手术范围不宜太大,尽量减少对软组织和脊柱结构的破坏,避免形成硬膜囊与神经根粘连而致单纯形疤痕。  相似文献   

15.
16.
17.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变化率的测定对细菌性肺炎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住院治疗的细菌性肺炎患者72例,根据治疗效果分为治疗有效组(有效组)47例和治疗无效组(无效组)25例,对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中的降钙素酶原变化及影响肺炎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有效组治疗后3天及治疗后7天的降钙素酶原显著低于无效组的患者(P<0.05);年龄>65岁、心功能≥3级、COPD、糖尿病、肺部双侧受累(X线示)、菌血症、感染性休克和3天内降钙素酶原变化率<30%是影响细菌性肺炎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感染性休克、肺部双侧受累、3天内降钙素酶原变化率<30%及心功能≥3级是影响细菌性肺炎治疗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测定降钙素原变化率对细菌性肺炎的疗效评估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以^3氢-胸腺嘧啶核苷放射自显影法及HE染色,观察并分别测定了18例正常子宫内膜增殖中期,15例增殖晚期的腺上皮细胞或间质细胞的标记指数、分裂指数。结果显示:子宫内膜增殖晚期腺上皮细胞或间质细胞之LI均明显高于增殖中期。同时,增殖晚间质细胞之MI也明显高于增殖中期,即此两种细胞在增殖晚期中增生明显,其增生状态初步获得了定位定量测定的正常值。  相似文献   

19.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配合做法;方法:主要在手术配合的六个方面,解决防感染、防栓塞等问题。结果:30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均获成功,结论:手术配合是护士责任心和基本功的全面体现,对提高手术效果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