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大肠癌防治方药的中医文献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对历代重要医籍中对大肠癌相关病证的论述及近二十年来中医防治大肠癌文献进行整理 ,从病因病机和防治方药两方面进行对比研究 ,考查其异同。建立古今大肠癌防治方药数据库 ,分析用药规律 ,并作对比分析。认为古今用药各有侧重 ,用药规律的变化值得临床工作者深入研究。提出中医防治大肠癌的基本思路 ,认为温下法是防治大肠癌的有效思路和方法 ,现代临床不可偏废之。  相似文献   

2.
对古今中医药文献进行梳理分析,总结痄腮病的方药规律和特点,以体现文献研究指导和服务于临床之目的,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古今用药特点与异同,筛选高频药物,以把握痄腮病方药应用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3.
揭示了古代医家对痢疾病证理论体系的创立,修正,充实的过程;也反映了历代家对本病证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一些认识实况,这些文献工录对现代中医学颇有启发。  相似文献   

4.
胸痹证治文献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就历代关于胸痹病名、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及方药等内容进行系统的文献整理研究 ,明确胸痹一名首见于《黄帝内经》 ,《内经》认为胸痹的关键病机应是寒凝、痰饮、瘀血痹阻心脉。《金匮要略》明确了阳虚阴盛、本虚标实为胸痹的关键病机 ,确立了辛温通阳、温化痰饮为本病的治疗大法。历代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唐代增用辛香通散、清心化痰之品治疗本病 ,清代开始广泛使用活血化瘀疗法。认为对胸痹进行系统文献研究对现代临床治疗本病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医治疗精神疾病常用方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考证了历代中医治疗精神疾病的经典方药,对中医诊治精神疾病的病机和方药进行分析,以期对当今中医诊治精神疾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温病学形成于明清时期,是历代中医理论的高度总结。温病学的论治范围不只外感,内伤杂病亦在其中。温病学的理法方药不仅有效指导外感病的防治,而且对临床各科疾病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通过查阅、研读相关中医古籍和历代文献,探索中医从痰论治月经病的理论源流及方药特色,总结归纳痰与月经病的关系,探讨由痰所致月经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名家治验,以及化痰法在月经病治疗中的应用,从而为治疗月经病的选方用药提供借鉴,同时为月经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更广阔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精神疾病的中医理论思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文概述了气机升降出入,从癫狂之发病、癫狂之病理、癫狂之治疗几个角度进行分析与阐述。针对痰迷心窍、痰火扰心等流行认识,力求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认识癫狂,对临床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较为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典医籍,属中医经典著作之一。《伤寒论》课为临床各科的辨证论治打下坚实的基础,属于中医临床专业基础课,是中医院校的必修课程。 《伤寒论》对中医学术的发展和临床诊疗方面,都有较大的指导作用。它以辨证论治思想贯串全书,理法方药较为严谨。并根据外感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演变规律,总结为六经辨证,制定了相应的治疗措施,因此它不仅有效地指导外感疾病的辨证论治而且其辨证原则和方药还可用于对杂病的诊疗。历代医家对《伤寒论》的研究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研究文献,截…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文献研究的角度系统地对古代哮喘病的中医文献进行收集梳理、发掘和研究,力求从整体上认识哮病的病因病机、证治方药规律和其他治疗方法,以此揭示中医对哮病的治疗特点和成效,期望拓展临床思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隋唐五代时期,医学文献较前有了新的发展。分析隋唐五代时期的政治、文化背景对医学文献发展的影响,从病源学专著的问世、对经典著作的注释、官修医书、本草文献的新发展、针灸文献的新发展、医方类文献、专科及专病类文献、出土医学文献、医学教育方面文献及儒、道、释三教对医学的影响,并就此10个方面对该时期的医学文献发展概况加以简述。  相似文献   

12.
隋唐五代医学文献发展概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隋唐五代时期,医学文献较前有了新的发展。分析隋唐五代时期的政治、文化背景对医学文献发展的影响,从病源学专著的问世、对经典著作的注释、官修医书、本草文献的新发展、针灸文献的新发展、医方类文献、专科及专病类文献、出土医学文献、医学教育方面文献及儒、道、释三教对医学的影响,并就此10个方面对该时期的医学文献发展概况加以简述。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许济群主编、邓中甲主编、段富津主编《方剂学》中方剂为研究对象,对其药物配伍研究分析,发现其中存在一些相恶配伍的应用,分析总结相恶配伍后出现的各种情况,从而可知相恶并非绝对的配伍禁忌,只要配伍恰当合理。可以起到恰到好处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笔者结合《金匮要略·水气病》篇论“气分”的30、31、32条原文,依据历代注家观点,对其疑难点进行了相关分析与评述。提出“气分”为一病证名,并对其形成的病机、证候、治方及相关病证鉴别等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掌握“气分”病证对指导临床辨证论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通过梳理历代医家对瘀血学说的论述,可以看到瘀血学说起源于《内经》,奠基于仲景,成长于隋唐,发展于宋金元,成熟于明清,随着近代血瘀证研究的深入,中医气血学说必将有所突破,从而促使中医在学术上出现一次大飞跃。  相似文献   

16.
医生的职责在夏至西周时期是由巫医兼任的,巫医在当时有着极为显要的地位;东周至西汉前期,医生的社会地位较巫医有所下降,但仍有相当的地位,并且活动相当自由;西汉中期以后至唐五代,随着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这一时期医生地位明显下降,对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宋元统治者重视医学,医生社会地位大为提高,推动了此时期医学的发展;明清医生社会地位空前下降,是这一时期医学发展的一个消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结合历代治疗水湿病证名方的用药配伍特点,对祛湿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进行探析。其治疗重在调理脾肺肾功能,配伍健脾药,以培土制水;配伍宣肺药,以通调水道;配伍温肾药,助阳化气以行水,使津液输布正常则湿邪不生。在临床诊疗中应辨证论治,正虚为主者或健脾升阳或养阴祛湿,或温肾以助运化;邪实盛者当配伍利尿、活血化瘀、清热等药物,助邪外出。湿热宜清宜利,寒湿宜温宜燥。外湿宜表散,内湿宜淡渗芳化。临床应根据具体病证,注重辨证论治,随证用药,以期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8.
"木喜条达,恶抑郁"理论是中医学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诸多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以及对疾病的治疗方法和方药。但是历代对该理论的研究皆偏重于乙木(即肝)而忽略甲木(即胆)。本文从探讨甲木条达理论入手,浅述其特点、表现及与脾胃、情志的关系、与乙木条达的不同之处,冀望能对基础理论研究、临床疾病治疗及方药应用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文章追溯历代中医传统继承:魏晋自学整理成风,唐宋学府家传并存,金元学说学派相承,明清医案医话研究。并着眼言传身教、模拟仿效;师徒相传、恪守师说;受术诵书、览观杂学的传统继承成方法中提出:学说、学派的学术继承法;源于、高于前人的治学观,凡此对现代师承不无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文章梳理历代角膜炎治法方药,研究其发展沿革。结果显示:角膜炎治法方药理论萌芽于西汉时期,奠基于隋唐时期,宋元时期得以发展丰富,明清时期日臻完善,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认识。虽然不同历史时期治疗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多以清热泻火、清肝退翳为基本疗法,在宋以前尤为突出;金元时期重视调理脾胃、益气升阳;明清时期,新增通腑泄热、凉血活血、益气养血、滋补肝肾等治法。纵观该病的治疗,经历了由"祛邪",到"兼补虚",再到"攻补兼施"的发展历程,对当今角膜炎的辨证治疗仍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