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探讨正常阴道分娩和选择性剖宫产对初产妇下尿路解剖位置的影响,以及选择性剖宫产是否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有预防作用.方法 正常阴道分娩组孕妇(16例)和选择性剖宫产组孕妇(15例)于孕38 ~ 40周、产后6 ~ 8周、产后2年分别进行会阴超声及尿动力检查,分析尿道膀胱连接部移动度(UVJ-M)的变化,及其在两种分娩方式间的差异.无分娩史的非妊娠女性20名为对照组,于排卵期行会阴超声及尿动力检查.结果 妊娠晚期的UVJ-M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并持续到产后2年.两种方式分娩后6 ~ 8周的UVJ-M均较妊娠晚期轻度下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仅选择性剖宫产组的UVJ-M在产后2年较妊娠晚期下降明显(P<0.05).两种分娩方式相比,UVJ-M在产后6 ~ 8周和产后2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初产妇在妊娠晚期膀胱颈活动度明显增加,并持续到产后2年,选择性剖宫产对其并无明显的保护作用;妊娠本身可能是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主要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盆底肌肉锻炼(pelvic floor muscle training,PFMT)对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154例孕妇随机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分别于产前、产后6~8周及产后3个月对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的发生率进行研究。结果训练组产后6~8周与产后3个月SUI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3个月训练组较对照组SUI发病率低,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妊娠和分娩对盆底功能有一定的损伤,产后盆底功能有一定的康复趋势,产后进行PFMT可以有效防治妇女产后SUI的发生及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正常阴道分娩和选择性剖宫产对初产妇下尿路解剖位置的影响,以及选择性剖宫产是否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有预防作用。方法正常阴道分娩组孕妇(16例)和选择性剖宫产组孕妇(15例)于孕38~40周、产后6~8周、产后2年分别进行会阴超声及尿动力检查,分析尿道膀胱连接部移动度(UVJ-M)的变化,及其在两种分娩方式间的差异。无分娩史的非妊娠女性20名为对照组,于排卵期行会阴超声及尿动力检查。结果妊娠晚期的UVJ-M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并持续到产后2年。两种方式分娩后6~8周的UVJ-M均较妊娠晚期轻度下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仅选择性剖宫产组的UVJ-M在产后2年较妊娠晚期下降明显(P<0.05)。两种分娩方式相比,UVJ-M在产后6~8周和产后2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产妇在妊娠晚期膀胱颈活动度明显增加,并持续到产后2年,选择性剖宫产对其并无明显的保护作用;妊娠本身可能是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主要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4.
子痫是我国孕产妇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常伴危重并发症,围产儿患病率及死亡率也较高,本文对36例子痫患者进行分析。资料与结果1978年至1991年我科收治子痫患者36例,均为初产妇,年龄21~28岁。单胎妊娠32例,双胎妊娠4例;产前子痫16例(44%),产时子痫12例(33%),产后子痫8例(22%),产后子痫均发生于产后24小时内。孕28~37周分娩者8例(22%),≥37孕周分娩者28例(78%)。  相似文献   

5.
资料与方法 1998年3月~2008年6月收治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60例,同期内收治子宫肌瘤患者800例,妊娠合并肌瘤者占子宫肌瘤7.5%。孕妇年龄25~42岁,平均32.5岁,其中25~34岁(66.7%);初产妇36例占60%,经产妇24例;孕龄〈28周20例,≥28周40例(66.7%)。  相似文献   

6.
探讨育龄妇女妊娠期压力性尿失禁(SUI)的发病率及影响因素,以指导孕期保健宣教,提高妊娠期妇女生活质量。方法 收集2020年1月—2021年7月在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建卡并规范产前检查及住院分娩的孕妇1068例的人口学及临床资料,采用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I-QOL)和尿失禁影响问卷简版(IIQ-7)评定SUI对孕期生活质量的影响,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妊娠期压力性尿失禁的影响因素。结果 妊娠期压力性尿失禁发病率 25.56%(261/1021);除不同产次外,其他变量不同水平上妊娠期SUI 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61例妊娠期SUI患者中,只在孕期的一个时间阶段出现漏尿的有204例,其中孕早期22例(10.8%),孕中期33例(16.2%),孕晚期149例(73.0%),而在两个及以上时间阶段均出现漏尿的有57例,其中最多的为孕中期及孕晚期22例(38.6%),孕晚期的202例SUI患者中,发生漏尿的高峰时间节点位于孕33~35周;不同孕期I-QOL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孕周增加,I-QOL得分逐渐下降。不同孕期尿失禁影响问卷简版(IIQ-7)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孕周增加,IIQ-7得分呈上升趋势;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妊娠年龄(Age)和既往分娩方式(JWFMFS)进入模型(β=0.057 0.823,P<0.05),临床上认为既往分娩次数(JWFMCS)和SUI有一定关系,故也纳入模型(β=-0.778,P=0.184)。结论 妊娠期SUI发生率高,且多发生于妊娠中晚期,高峰时间节点位于孕33~35周,SUI对孕妇生活质量影响大,妊娠年龄、既往分娩方式、既往分娩次数可能是SUI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正常妊娠妇女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随孕周和雌三醇(E3)水平变化的关系,了解不同孕周孕妇血浆CRH的分布特征。方法 本研究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共76例正常妊娠妇女不同孕周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和雌三醇(E3)含量,其中20-28周23例,29-35周17例,36-40周36例。结果 正常妊娠过程中孕妇血浆CRH平均水平在孕29-35周时明显高于20-28周时(P〈0.05),也明显高于孕36-40周时的水平(P〈0.05),孕20-28周与孕36-40周的CRH水平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孕妇血浆CRH水平与整个妊周无明显相关性(r=0.032,P〉0.05),与E3的变化亦无相关关系(r=0.130,P〉0.05),而孕妇血浆E3与妊周变化有明显正相关关系(r=0.456,P〈0.05)。结论 孕妇血浆CRH水平在妊娠中期含量最高,CRH的分泌不受孕妇血浆E3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未足月胎膜早破孕妇的期待治疗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2011年1~12月笔者所在医院的孕28周~36+6周胎膜早破孕妇62例,即观察组,同时选择同期足月无胎膜早破孕妇62例作为对照组,探讨适当的治疗以改善妊娠结局。结果 62例未足月胎膜早破孕妇中,孕28周~33+6周者新生儿窒息、新生儿死亡发生率明显高于孕34周~36+6周者,未足月胎膜早破组与足月无胎膜早破组相比,发生新生儿窒息、产后出血、产褥感染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分娩方式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未足月胎膜早破孕妇采用适当的期待治疗,选择合适的分娩时机,可减少母儿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妊娠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患者孕期凝血功能各参数指标的动态变化及意义。方法    回顾性研究16例GDM患者和16例正常对照(C)组孕妇,记录分析孕12~16周和孕36~40周的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等指标。结果    孕12~16周GDM组的PT、APTT、INR水平显著低于C组(P<0.05);孕36~40周GDM组的FIB显著高于C组(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显示:孕36~40周凝血功能与孕24~28周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中1 h血糖(1 h blood glucose,1HBG)呈独立负相关(P<0.05)。结论    孕期凝血功能处于动态变化过程,相比于正常妊娠女性,GDM孕妇处于高凝状态,这种状态可能与其餐后1HBG有关。  相似文献   

10.
未足月胎膜早破1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文媚 《海南医学》2011,22(1):63-64,54
目的探讨未足月胎膜早破(PPROM)发生的相关因素、不同孕周的临床处理方式及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我院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112例孕周为28~36+6周PPROM发生的原因、临床处理方式、对母婴的影响,对不同孕龄组(28~34+6周组、35~36+6周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发生未足月胎膜早破孕妇中,76.79%的PPROM患者有相关因素的存在。两组孕妇中,剖宫产对母亲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28~34+6周PPROM发生围产儿死亡率、各种并发症发病率明显高于35~36+6周者(P〈0.05)。结论对于发生PPROM的孕妇,孕周为28~34+6周者宜采用期待疗法,尽可能延长孕周,同时给予促胎儿肺成熟、预防感染治疗,以减少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新生儿存活率。  相似文献   

11.
Background Traumatic damage to fascial and muscular support structures during childbirth may be a major factor of the development of 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 (SUI) and pelvic organ prolapse (POP).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prospectively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different childbirth strategies on POP and SUI.
Methods A total of 120 selected pregnant women were recruited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vaginal delivery group (n=72) and selective cesarean delivery group (n=48). The women were questioned with SUI sheet and estimated with POP quantification (POP-Q) within 6-8 weeks after delivery. The correlations of SUI and results of POP-Q with the strategies of delivery were analyzed, ttest, X2 test, and the Mann-Witney test were used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
Results Among the 120 women, SUI was developed during 29-30 gestational weeks in 20 patients (16.6%), of whom 14 (70%) had symptoms of SUI till 6 weeks postpartum. Totally 20 (16.6%) women had SUI symptoms after delivery. The prevalence of postpartum SUI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occurrence of SUI during 29-30 gestational weeks (P〈0.001). In the vaginal delivery group, 100% of the women suffered form urinary prolapse 6 weeks postpartum, while 87.5% of those in the selective cesarean delivery group developed POP (P〈0.01). The percentages of the first- and second-degree urinary prolapse in the vaginal delivery group were 20.8% and 79.2% respectively, 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the selective cesarean delivery group (64.6% and 22.9%; both P=0.000).
Conclusions Pregnancy and delivery play an etiologic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SUI and POP. The onset of SUI during late pregnancy implies a significant risk of postpartum SUI symptoms. The prevalence of POP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after vaginal delivery than after cesarean delivery.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第1次妊娠剖宫产分娩能否降低第2次妊娠期间压力性尿失禁(SUI)的发生率.方法 选取足月分娩的246例经产妇为研究对象,年龄20~35岁,既往足月分娩1次,2次分娩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在2 500~4 000 g,2次分娩间隔时间≤5年,无妊娠并发症;其中第1次妊娠分娩方式为阴道分娩者128例(阴道分娩组),剖宫产分娩者118例(剖宫产分娩组).第2次妊娠分娩后2周内电话随访2次足月妊娠期间SUI情况,比较第1次阴道分娩与剖宫产分娩妇女妊娠期尿失禁的发病情况.结果 剖宫产分娩组的妇女第2次妊娠期SUI的发病率为40.7%,高于阴道分娩组的发病率(36.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孕妇年龄、体质量、分娩孕周、两次分娩间隔时间和第1次分娩方式等因素进行多元逻辑回归分析,第1次妊娠的分娩方式与第2次妊娠期间SUI的发病无相关性(P>0.05).结论 第1次妊娠剖宫产分娩对再次妊娠后的妊娠期SUI的发病无明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妊娠晚期血清雌、孕激素水平及盆底组织雌、孕激素受体表达与压力性尿失禁(SUI)的关系。方法将阴道分娩的初产妇女71例分为SUI组(n=33)和非SUI组(n=38),于孕36~40周检测血清雌二醇(E2)、雌三醇(E3)、孕酮(P)水平。SUI组中的20例和非SUI组中的31例于胎儿娩出后,取会阴侧切口顶端最深部肌肉组织行病理组织学和超微结构观察,选取3例因外阴癌、直肠癌行手术治疗的女性非妊娠患者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盆底组织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表达。结果 SUI组与非SUI组孕妇血清E2和E3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UI组孕妇血清P的质量浓度小于非SUI组[(184.7±48.2)μg/L和(223.2±93.5)μg/L](P<0.05)。病理组织学及超微结构观察均发现,妊娠晚期妇女会阴深部平滑肌细胞有不同程度的空泡变性,肌纤维变细,细胞间质水肿。非SUI组平滑肌细胞ER和PR的强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SUI组(P<0.05);盆底横纹肌细胞不表达ER和PR。结论雌激素和孕激素对妊娠期盆底结构和功能均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阴道内电刺激治疗女性尿失禁近期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阴道内电刺激盆底肌群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和急迫性尿失禁的近期疗效。方法32例女性尿失禁患者分为压力性尿失禁组(n=12)和急迫性尿失禁组(n=20)。所有患者均采用阴道内功能电刺激,两组患者的治疗频率分别为10~15 Hz和50~100 Hz,治疗持续8周后进行临床随访。依据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排尿日记及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问卷简表(ICI-Q-SF)评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8周后临床随访发现,压力性尿失禁组中,8例(66.7%)尿失禁症状消失,4例(33.3%)症状改善;急迫性尿失禁组中,2例(10.0%)尿失禁症状消失,15例(75.0%)症状改善,3例(15.0%)患者症状无明显改善。除3 d总排尿量之外,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排尿日记和ICI-Q-SF评分各项指标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阴道内电刺激盆底肌群能显著改善女性压力性尿失禁和急迫性尿失禁患者的临床症状,疗效确切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妊娠和分娩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和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发生的影响。方法 以568例产后6~8周复查的足月初产妇为研究对象,通过徒手和机器检测盆底肌力、疲劳度和阴道压力以评估产后盆底功能;采用一般问卷调查和盆底器官脱垂定量(POP Q)分期法评分了解产后早期PFD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 产后盆底Ⅰ类和Ⅱ类肌纤维肌力正常率分别为29.40%、33.10%,疲劳度正常率分别为52.82%、89.08%,阴道最大压力正常率为72.54%,不同分娩方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期压力性尿失禁(SUI)发生率为27.82%,不同分娩方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6~8周SUI和阴道前、后壁,子宫脱垂的发生率分别为9.86%、79.40%、21.13%、12.50%,阴道顺产组>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阴道分娩、会阴侧切和新生儿出生体质量(≥4000g)是产后SUI和POP共同的危险因素,而妊娠期SUI是产后SUI重要危险因素。结论 妊娠和分娩相关因素会使盆底功能下降,出现产后SUI和POP,应在早期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6.
分析前盆腔器官脱垂(AOP)和张力性尿失禁(SUI)对绝经后妇女性生活质量的影响,并观察个体化修补术及无张力性阴道吊带(TVT-O)手术治疗后性生活质量的变化.选择2008年6月至2012年3月于北京医院就诊的绝经后48 ~ 65岁患者分为3组,AOP组52例,SUI组30例,门诊常规查体排除妇科及泌尿系统疾病25例为对照组,比较三组性生活质量问卷-31(PISQ-31)评分.对前2组进行相应的手术治疗,术后3、6个月再次进行PISQ-31评分,并与术前做比较.结果显示,术前SUI组PISQ-31明显低于对照组和AOP组(P<0.01),SUI组术后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P<0.01),而AOP组比较手术治疗前后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的影响。方法抽取产科分娩的产妇228例,根据不同分娩方式分为选择性剖宫产组(CS,110例)和阴道分娩组(VD,118例)。于产后6-8周进行问卷调查(ICI-Q改良问卷)、超声检测残余尿,比较两组产妇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病率。结果阴道分娩组发生产后尿失禁23例,发生率为11.01%(23/118);剖宫产组产后压力性尿失禁5例,发生率为4.55%(5/110),阴道分娩组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发病率明显高于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性剖宫产对于降低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8.
谢海鲲  段英伟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20):2340-2341
目的通过研究辖区内50岁以上妇女压力性尿失禁发病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并随机分组予以盆底肌肉(体操)锻炼(PFME),评价两组患者干预后压力性尿失禁症状改善情况。方法采用统一的《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表简表(ICI-Q-SF)》对辖区50岁以上女性进行调查,行压力诱发试验以明确诊断,选出压力性尿失禁妇女403例。首先调查其基本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并随机分为两组,即干预组201例和对照组202例。对照组予以相关知识培训,干预组患者除了相关知识培训外,还专人指导其施行PFME。3个月后再次问卷调查评价两组患者的尿失禁症状改善情况。结果问卷调查显示:中老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病率为38.24%(403/1 054),入选患者平均年龄(66±16)岁,体质指数≥24 kg/m2者占68.25%(273/400),有便秘者占25.50%(102/400)。两组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症状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并有28例治愈。结论通过研究辖区内妇女压力性尿失禁发病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两组患者干预后压力性尿失禁知识知晓率得到明显提高,经过PFME,干预组患者尿失禁症状有所改善。通过社区卫生健康促进网络,充分利用社区现有的卫生资源,对辖区内50岁以上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女性患者推行防治是可行的、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潘传建  文德才 《西部医学》2007,19(3):384-384,386
目的观察初孕妇和再孕妇两人群对丙泊酚无痛人流的量效关系。方法选择自愿无痛人流孕妇196例,初孕妇(A组)和再孕妇(B组)各98例,用丙泊酚复合芬太尼行静脉无痛人流,观察两组术中SBP、DBP、HK及SaO2的变化;记录清醒时间,统计丙泊酚用量。结果A组丙泊酚用量大于B组,A组术后2m in SaO2下降,两组不同时点的SBP、DBP、HK均在参考值范围内。结论初孕妇无痛人流时麻醉要比再孕妇深,相应对呼吸循环功能抑制也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