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改良新生儿脐静脉插管固定方法的有效性。方法选取9例2017年8月至2019年2月在我院新生儿监护室行脐静脉置管的患儿,给其均采用改良方法固定导管,观察本组患儿导管留置的时间、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本组患儿导管留置的时间为(8.8±1.6)d,置管后有1例患儿出现局部渗血,1例患儿出现腹胀,本组患儿均未出现导管脱出、导管插深、感染、拔管困难、拔管后出血等症状,本组患儿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2.22%(2/9)。结论对行静脉置管的新生儿给予改良固定方法,有效的避免了外科缝合,还不会增加患者置管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安全性和有效性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危重新生儿应用静脉留置针非正常拔管的原因,延长平均置管时间.方法:对250例危重新生儿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250例使用静脉留置针患儿正常拔管145例,非正常拔管105例,其中静脉炎52例(20.8 %),套管针脱落25例(10.0 %),套管堵塞23例(9.2 %),体液渗漏或组织坏死5例(2.0 %).结论:提高穿刺技术,选择合适的静脉,穿刺成功后加强固定,正确使用留置针是延长平均置管时间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廖和平 《当代医学》2012,18(12):135-137
目的探讨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新生儿中的应用。方法采用BD公司生产的1.9Fr的中心静脉导管对新生儿科住院的238例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穿刺置管。结果 237例置管成功,1例置管失败,导管保留时间3~52d,平均留置时间(21±5)d;223例计划拔管,占留置导管总数的93.25%;11例意外拔管,3例因放弃治疗而拔管;导管尖端异位51例(其中30例异位于右心房),占21.52%;留置期间发生并发症的18例,发生率为7.60%。结论 PICC置管为需要长期静脉输液的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提供了安全的长期静脉输液通道,保证药物及营养的供给,减轻了护理工作量,减少因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疼痛刺激,是有效抢救危重新生儿不可缺少的技术。  相似文献   

4.
刘利华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9,22(11):1401-1402
目的:分析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08例新生儿应用静脉留置针的非正常拔管原因,以延长平均置管时间。方法:对我院2006年10月-2007年5月收治的108例新生儿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找出非正常拔管的原因,分析对策。结果:108例使用静脉留置针患儿正常拔管52例,非正常拔管56例,其中静脉炎17例(30%),套管针脱落13例(23%),套管堵塞18例(32%),体液渗漏或组织坏死8例(15%)。结论:提高穿刺技术,选择合适的静脉,患儿家长及患儿的配合是延长平均置管时间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经皮中心静脉置管(PCVC)在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19例VLBWI,出生体重986—1500g,胎龄为28—32周,采用引导针穿刺上肢浅静脉后将中心静脉导管送入上腔静脉的PCVC方法,观察置管操作时间、成功率、导管保留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19例中,17例一次穿刺成功,成功率达89.5%。操作时间30—50分钟,导管保留时间为163—607小时,平均349.9小时。静脉输葡萄糖的浓度及溶液的渗透压均可明显增高。2例因穿刺部位感染、1例导管与输液泵连接处破裂而提前拔管;3例感染,感染发生率为15.8%,无血栓性并发症及死亡。结论 经上肢浅静脉行PCVC在VLBWI操作简单、成功率高,导管保留时间长,并发症少,PCVC是VLBWI静脉输液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6.
早产儿经皮中心静脉插管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晓聪  农绍汉 《广东医学》2003,24(1):102-103
目的 探讨早产儿经皮中心静脉插管(PCVC)的护理方法。方法 对30例住院早产儿进行经皮中心静脉插管,对插管的护理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0例早产儿全部插管成功,留管21-30d后拔管,平均留管时间为25d;全部患儿成活,均未见有明显的局部感染灶或败血症,无明显的液体外渗,未见有空气栓塞,血栓形成或明显出血倾向,无1例患儿发生断管。结论 早产儿PCVC是一种可靠的静脉通道。但只有做到严格的无菌操作。规范化使用,标准化护理以及及时发现问题与正确处理等,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最大可能地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刘明月  郭琳瑛  张琪  王菲  黄偲元  刘霜 《北京医学》2018,(2):124-126,131
目的 探讨小儿真菌性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2016年,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40例真菌性败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探讨其临床特点和易患危险因素.结果 患儿年龄生后2h至1岁8个月,中位数为38 d,其中新生儿16例(40%).40例患儿中消化道畸形26例(65%).临床表现有发热、呼吸暂停、呼吸困难、发绀、休克、腹胀、皮疹、鹅口疮等.根据是否存在消化道畸形,分为消化道畸形组和非消化道畸形组.消化道畸形组患儿发生休克、深静脉置管、静脉营养、接受消化道手术、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2 ng/ml、抗生素使用>2周和人住ICU>7 d的比例均高于非消化道畸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在氟康唑治疗有效率及丙种球蛋白使用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新生儿和消化道畸形术后的患儿是真菌性败血症感染的高危人群,深静脉置管、静脉营养、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抗生素使用>2周和入住ICU>7 d是真菌性败血症的危险因素,针对这些危险因素,应尽早实施预防并积极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新生儿病房院内感染发生的临床特征,为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钦州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住院的5316例患儿,分析发生院内感染的64例患儿的临床特点。结果新生儿病房院内感染发生率为1.20%(64/5316),前三位易发生感染的部位/病种分别为:呼吸系统/肺炎(64.06%)、眼部/细菌性结膜炎(14.06%)、血液系统/败血症(12.50%),病原菌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主。出生体重<1500g、出生胎龄<32周的早产儿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出生体重≥1500g(11.83%vs 0.65%)、出生胎龄≥32周(12.73%vs 0.58%)的新生儿(P <0.001)。住院日>30d的患儿院内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住院日≤30d的患儿(26.14%vs 0.35%,P <0.001)。机械通气(OR=4.616,95%CI:2.785~7.651)、留置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OR=31.387,95%CI:18.580~53.021)、特殊使用级抗生素使用(OR=4.388,95%CI:2.648~7.271)是新生儿院内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我院新生儿病房院内感染部位以呼吸系统为主,病原菌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主。机械通气、留置PICC、特殊使用级抗生素应用是新生儿院内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出生体重<1500g、出生胎龄<32周、住院日>30d的患儿院内感染的发生率高,是院内感染重点防范的人群。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新生儿经下肢静脉PICC置管的临床特征,总结管理对策。方法 2017年4月至2017年12月,NICU对36例新生儿经下肢静脉PICC置管。结果 36例经下肢静脉穿刺置管的患儿,1例导管尖端位置在额总静脉、5例在送管至腹股沟处时出现送管困难,通过调整体位后送到目标位置。5例经大隐静脉置管后第三天出现静脉炎,36例导管尖端培养阴性。人均置管时间(30±5.2)min,平均留置时间(30±4.5)日。发生并发症8例,发生率13.8%,均为静脉炎。结论新生儿经下肢静脉PICC置管可以做为第一选择,选择下肢静脉置管并发症发生率低、留置时间长,优于上肢静脉置管。  相似文献   

10.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7,(3):241-244
目的评估床旁超声引导下中心静脉置管在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危重患儿中应用的可行性和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郑州市儿童医院PICU入住的168例需行中心静脉置管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采用颈内静脉穿刺或股静脉穿刺置管术。根据置管方式将患儿分为观察组(86例)和对照组(82例),观察组患者在PICU医生独立进行床旁超声引导下中心静脉置管;对照组患者采用体表标志定位法进行中心静脉置管。比较2组患儿的置管成功率、穿刺置管时间、穿刺次数以及穿刺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儿在超声引导下中心静脉置管的总成功率为97.67%(84/86),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的70.73%(58/82)(χ2=4.26,P<0.05),其中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成功率观察组患儿为97.50%(78/8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的70.67%(53/75)(χ2=3.96,P<0.05),股静脉置管成功率观察组患儿为100.00%(6/6),对照组患儿为71.43%(5/7),但因股静脉穿刺例数少,2组患儿股静脉置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8,P>0.05)。观察组患儿平均穿刺次数为1.25±0.73,显著少于对照组的2.85±2.05(t=2.74,P<0.05);观察组患儿平均置管时间(7.16±2.68)min,显著短于对照组的(16.31±5.47)min(t=2.39,P<0.05)。观察组患儿发生机械性损伤3例(误穿动脉1例、血肿2例),感染8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2.79%(11/86);对照组患儿发生机械性损伤28例(误穿动脉17例、血肿11例),感染6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1.46%(34/82);对照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χ2=4.32,P<0.05)。结论床旁超声引导下中心静脉置管可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穿刺次数,缩短置管时间,降低置管相关并发症,可广泛应用于PICU患儿的抢救和治疗。  相似文献   

11.
新生儿败血症15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点,病原菌培养情况及院内感染的相关因素,为早期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对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159例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资料、病原菌情况、院内感染的相关因素以及治疗预后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①新生儿败血症发生率占同期住院患儿的6.32%,其中院内感染占18.87%。②病原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和真菌为主。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青霉素及苯唑青霉素高度耐药;肺炎克雷伯氏菌对亚胺培南敏感。③早产、低出生体重、中心静脉置管、机械通气及广谱抗生素联合使用为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结论新生儿败血症以条件致病菌为主,应加强护理,注意隔离,严格无菌操作以及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新生儿败血症及其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假丝酵母菌感染致败血症的高危因素,以制定新生儿假丝酵母菌感染致败血症的防范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7年4月的87例败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将38例患假丝酵母菌感染致败血症的患儿作为观察组,将49例非假丝酵母菌感染致败血症患儿作为对照组,对诱发假丝酵母菌感染致败血症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观察组胎龄<37周、出生体质量<1 500 g,使用广谱抗生素且使用时间≥7 d、静脉置管时间≥5 d、呼吸机使用时间≥3 d及患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患儿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胎龄、使用广谱抗生素及其使用时间、静脉置管、呼吸机使用时间、患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均是假丝酵母菌感染致败血症的高危因素。结论:新生儿胎龄、抗生素使用及其使用时间、静脉置管、呼吸机使用时间及患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均是假丝酵母菌感染致败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上应给予重视,加强医院感染监测,以便及时采取防控措施,降低感染率,避免出现败血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与分析舒适护理在患儿外周静脉中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行PICC的120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在行PICC过程中对患儿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舒适护理措施。观察比较两组患儿一次置管成功率、非计划拔管率和堵管率。结果:观察组60例患儿中一次置管成功为9例(15.00%),非计划拔管3例(5.00%);而对照组60例患儿中一次置管成功为1例(1.67%),非计划拔管12例(20.00%);即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一次置管成功率,而观察组非计划拔管率和堵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非计划拔管率和堵管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适护理模式可明显提高一次性置管的成功率,明显降低非计划拔管率和堵管率,在新生儿PICC中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极低出生体质量新生儿常需要较长时间的静脉营养来保证其正常生长发育,为了寻找加强静脉营养管理效果的方法,本研究探讨改良脐静脉置管联合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在极低出生体质量新生儿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15年3月-2017年2月衢州市妇幼保健院重症监护室极低出生体质量新生儿4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新生儿均给予脐静脉置管联合PICC,其中行传统脐静脉置管新生儿作为对照组(28例),行改良脐静脉置管新生儿作为观察组(20例)。观察2组新生儿脐静脉置管时间、脐出血、脱垂发生情况,PICC留置时间、一次穿刺成功、计划性拔管情况,以及达到全胃肠内营养时间、住院时间。 结果 观察组新生儿脐静脉置管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2组脐出血发生率、脱垂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PICC置管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2组一次穿刺成功率、计划性拔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达到全胃肠内营养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均P<0.05)。 结论 对极低出生体质量新生儿应用改良脐静脉置管联合PICC,可明显延长置管时间,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缩短达到全胃肠内营养时间及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新生儿希木龙假丝酵母菌败血症的临床表现、感染特点、危险因素、治疗效果及转归等情况。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23例希木龙假丝酵母菌感染的新生儿的临床表现,血培养结果,菌株同源性分析,药敏结果及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3例患儿平均出生胎龄为(32.5±4.5)周,平均出生体重(1772.8±867.7)g,平均发病日龄为(23.9±12.6)d。所有患儿均有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和使用静脉营养,平均置管和静脉营养时间分别为(23.4±13.7)d和(38.0±14.3)d;感染前均有长时间使用抗生素,平均时间(10.7±4.6)d;18例患儿接受有创机械通气,平均时间为(9.7±12.0)d。其中有15例患儿集中发生在2014年5~10月。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多为发热、呼吸暂停、呕吐、腹胀。感染初期有血小板计数下降,C反应蛋白升高。23例血培养均为希木龙假丝酵母菌,13株菌株来源于同一克隆株,7例患儿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其中两性霉素B耐药2例,伊曲康唑耐药4例,氟康唑耐药4例。结论新生儿希木龙假丝酵母菌败血症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应加强早产儿护理,合理使用抗生素,严格掌握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使用指征,尽早建立全胃肠道营养,在高发季节可以对高危早产儿口服抗真菌药物预防真菌感染,感染后应采取隔离措施以防爆发流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磺酸粘多糖乳膏在静脉穿刺困难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60例静脉穿刺困难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儿使用山莨菪碱治疗,观察组患儿使用磺酸粘多糖乳膏治疗,比较两组穿刺成功率、留置针和PICC置管耗时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对照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留置针和PICC置管耗时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3%(4/3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3.33%(13/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静脉穿刺困难患儿采用磺酸粘多糖乳膏进行治疗,能够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同时可以预防静脉炎的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7.
袁水生 《当代医学》2016,(28):91-92
目的:分析研究新生儿导管相关性感染(CRI)的危险因素及病原体。方法选取进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140例新生患儿,将其中发生CRI的46例患儿设为观察组,未发生CRI的94例患儿设为对照组,对比2组新生儿自身因素和置管因素的差异,针对单因素方差检验中获取的数据实施多因素回归分析,并对观察组患儿发生感染的病原体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出生体质量≤1.5kg新生儿的CRI发生率37例(37.3%)显著高于出生体质量>1.5 kg的新生儿7例(17.0%),早产儿(胎龄<37周)的CRI发生率42例(39.3%)显著高于足月产新生儿4例(1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娩方式、窒息等新生儿的自身因素中CRI的发生状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新生儿在中穿刺时间长、穿刺次数多、发生导管堵管、意外拔管、在NICU置管等因素影响下的CRI发生率依次为29例(46.0%)、26例(47.2%)、31例(64.6%)、33例(63.5%)以及14例(43.8%),而在穿刺时间短、穿刺次数少、未发生导管堵塞、无意外拔管、在操作室置管等因素影响下的CRI发生率依次为17例(22.1%)、20例(23.5%)、15例(16.3%)、13例(14.8%)以及32例(29.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针对单因素方差检验中获取的数据实施多因素回归分析,可证实出生体质量低、胎龄短、穿刺时间长、穿刺次数多、发生导管堵管、意外拔管、在NICU置管等因素是导致新生儿发生CRI的独立危险因素。46例患儿中检出革兰阴性杆菌28例(60.9%),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3例(28.2%),真菌5例(10.9%)。结论临床上对新生患儿进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时,对于新生儿的胎龄小、体质量轻需加强防护,并减少导管问题的出现,以减少患儿CRI的发生率。CRI的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杆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临床上可以对这两种病原菌采取针对性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在新生儿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11月该院收治的80例PICC置管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PICC置管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FMEA护理,比较两组一次置管成功率、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住院时间、使用静脉留置针个数和住院费用。结果: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使用静脉留置针个数和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MEA用于新生儿PICC置管护理中可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缩短患儿住院时间,减少其静脉留置针个数和住院费用,效果优于单纯常规护理。  相似文献   

19.
何联义  徐瑾  赵奇胜  宁燕虹  赵志权 《广西医学》2012,34(10):1384-1385
目的 观察抗生素封管对血液透析致导管相关性感染(CRI)的治疗效果.方法 25例深静脉置管行血液透析继发CRI患者,均使用有效抗生素+肝素混合液封管.结果 25例患者中,治愈21例(84.0%),反复感染2例,给予拔管改为直穿并继续静脉抗感染后治愈;2例动静脉内瘘建立后改为动静脉内瘘继续透析,并给予抗感染后治愈.导管留置时间为(7.9±6.2)个月.结论 肝素加抗生素封管对中心静脉置管行血液透析并发的CRI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液净化患儿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后预防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护理方法。方法:对62例行PICC的患儿采取专人负责制、严格保正导管的无菌使用、加强置管环境管理及导管护理等措施预防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结果:62例置管患儿中无1例因感染而导致拔管。结论:专人负责制、导管的无菌使用、置管环境的管理,穿刺部位的严格消毒、固定及抗生素加肝素混合液封管可有效预防血液净化患儿PICC导管的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