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沈志斌  吴松  王渝  杜川  秦玫 《重庆医学》2006,35(11):1015-1016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 000只眼LASIK术前与术后的视力、屈光度进行比较、分析、随访。结果中低度组患者在术后随访6个月后视力1.04±0.22,屈光度 0.43±0.15,高度组视力0.84±0.36,屈光度0.25±0.76;超高度组视力0.54±0.76,屈光度-2.25±1.24。结论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具有安全、有效、稳定等特点,逐渐得到广大近视患者的接受,成为角膜屈光手术的主导术式。  相似文献   

2.
龙曙光 《广西医学》2008,30(5):630-631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联合角膜瓣背面磨镶术治疗LASIK术后屈光回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10例(15眼)LASIK术后屈光回退,剩余的角膜基质层厚度不足以矫正的患者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联合角膜瓣背面磨镶术治疗.结果 术后复查角膜瓣平整、复位良好.术后视力第1天、1周、3个月均值分别为0.95±0.26、0.98±0.25、1.02±0.26;术前屈光度(-2.5±1.25)DS,散光(-1.05±0.65)DC;术后3个月的屈光度(-0.37±0.50)DS,散光(-0.50±0.37)DC,术后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250,P=0.002;F=3.086,P=0.043),术后3个月时15眼均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结论 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联合角膜瓣背面磨镶术可以安全有效地治疗LASIK术后屈光回退、术前预测角膜基质层厚度不够的近视患者,而且无明显并发症,但远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对视网膜厚度的影响.方法 分别于术前以及术后1 d、1周、4周,采用视网膜厚度分析仪对接受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的40例患者的视网膜厚度进行测量.结果 和术前比较,术后1 d视网膜厚度明显增加,术后约1周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对术后早期视网膜厚度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对黄斑及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的影响。【方法】 对拟行双眼LASIK手术的屈光不正患者30例进行检查,随机选取一眼入组研究。于LASIK术前1天及术后4周进行检查,检影验光比较术前后屈光度。OCT3测量并比较角膜厚度。黄斑中心凹厚度及RNFL厚度钟点值。【结果】 LASIK术后,患者的屈光度明显减低(P = 0.000),角膜厚度亦较术前显著变薄(P = 0.000)。LASIK手术前后黄斑中心凹厚度分别为(141 ± 7) μm及(141 ± 8) μm,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261)。LASIK手术前后RNFL厚度均呈双峰状,于上。下方最厚,鼻。颞侧较薄。LASIK手术前上方。鼻侧。下方。颞侧RNFL厚度(象限值)分别为(136 ± 7) μm,(77 ± 15) μm,(123 ± 11) μm,(84 ± 16) μm;而术后4周分别为(135 ± 9) μm,(80 ± 12) μm,(123 ± 12) μm,(83 ± 8) μm,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98 ~ 0.907)。而当按钟点值比较时,术后患者RNFL厚度测量除鼻侧3点方位(P = 0.040)外,其余均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 = 0.114 ~ 0.974)。 【结论】 常规LASIK手术对中。低度近视患者的RNFL厚度及黄斑厚度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前、术后角膜厚度的变化,计算出每一个屈光度近视实际切削角膜的厚度,进行术前预算患者角膜厚度的足与不足,筛选患者。方法对200例(400只眼)行LASIK手术的患者术前及术后半年以上追踪观察角膜厚度的变化。结果200例LASIK后角膜中央厚度术后6个月趋于稳定,每一个屈光度近视实际切削角膜约13.20μm。结论LASIK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眼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吴小军  高丰 《医学综述》2013,19(10):1808-1810
1983年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RK)问世,开创了激光治疗屈光不正的历史,从此治疗进入准分子激光"单纯表层手术"阶段。1991年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出现,它很快取代PRK,成为一种主流手术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应用,屈光手术进入"角膜基质手术"阶段。1999年诞生的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2003年的机械法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Epi-LASIK)以及2006年的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SBK)等,标志着"表层切削"的回归,表层切削成为激光屈光手术的热点和新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前弹力层下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320例(640只眼)近视患者随机分为前弹力层下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组(sub-Bowman keratomileusis,SBK组)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组(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组),分别接受前弹力层下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观察并对比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视力恢复情况、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及主诉干眼症状情况。结果:两组术后各时间点裸眼视力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BUT与术前比较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时BUT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BK组均明显优于LASIK组,术后6个月时两组BU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BK组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时有干眼症状主诉的比例均显著低于LASIK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比较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弹力层下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安全有效,尤其在术后干眼恢复上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镶磨术治疗近视的临床效果,为近视的治疗提供方法参考。方法将近视患者80例分为低度近视组10例,中度近视组30例,高度近视组40例,三组均采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镶磨术治疗。结果术前三组眼压值、角膜厚度、屈光度无明显差异;经过治疗后都有明显下降,其中低度组与中度组、低度组与高度组、中度组与高度组,手术前后眼压、角膜厚度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三组间屈光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镶磨术治疗不同程度的近视都能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能降低眼压、角膜厚度与屈光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由于安全、可靠及术后无痛苦而被广泛接受.随着手术的大量开展,手术引起的角膜厚度、角膜屈率、眼压等的变化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作者采用非接触式眼压计测量了164例近视患者LASIK手术前后的眼压,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的推广,(LASIK)手术矫正不同程度近视及散光的满意疗效得到临床的不断证实,矫正近视的屈光范围从中、低度扩展到高度,治疗近视安全、有效,逐渐被广大医务人员及越来越多的近视患者所接受.现将我院近年来应用该手术治疗的12900例近视患者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眼391 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不同程度近视眼的疗效。方法对接受LASIK治疗391例772眼近视眼患者按屈光度不同分为低度(<-3.00D)、中度(-3.00D~-6.00D)、高度(-6.00D~-9.00D)、超高度(>-9.25D)近视4组。术后1年观察其视力、屈光度的变化。结果低度近视组100%、中度近视组98.6%、高度近视组95.7%患者术后1年的裸眼视力≥1.0,超高度近视组90.2%患者裸眼视力在1.0~0.8,与术前视力相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近视度数在±1.00D内,散光度数在±1.00D内,术后视力96.1%无下降,术后有6.3%的患者视力有回退,均为中度以上近视眼,经检验无显著差异(P>0.05)。术中无并发症出现。结论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不同程度近视眼均有良好效果,是一种有效的、可预测的、安全的屈光手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波前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近视的疗效。方法收集接受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的近视患者21例40眼为波前组,同期接受常规LASIK的近视患者16例31眼为对照组。随访1年,对两组术后视力、屈光度、高阶像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术后1年所有患者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均≥0.8,其中UCVA≥1.0者波前组97.5%,对照组9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CVA≥1.5者波前组35.0%,对照组1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较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提高者波前组优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7.5%vs 19.4%,P>0.05)。术后1年波前组等效球镜度在±0.5D及±1.0D范围内眼数所占比(分别为75.0%和95.0%)与对照组(分别为77.4%和93.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6 mm瞳孔直径时的总高阶像差、慧差、球差均高于术前,但波前组术后总高阶像差、慧差、球差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与常规LASIK相比,提高裸眼视力的优势不显著,但在减少术后高阶像差方面优于常规LASIK。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微型角膜刀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Epi LASIK)与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矫治高度近视的疗效。评估两种术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采用美国VISX StarS4激光机,Epi LASIK组采用Moria平推型微型角膜上皮刀制作角膜上皮瓣,用浸有0.02%丝裂霉素C的海绵片,LASIK组采用Moria旋转型角膜板层刀制作110 μm厚度角膜瓣。随访6月以上,对两组术后症状、视力、屈光等进行比较。 结果: 术后1周Epi LASIK组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0.8眼数比例(47.8%)明显少于LASIK组(9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056,P=0.000);术后1、3、6个月Epi LASIK组UCVA≥0.8眼数比例(分别为95.7%、97.8%、97.8%)与LASIK组(分别为97.9%、97.9%、9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两组屈光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23,P=0.000);术后1、3、6个月两组屈光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LASIK手术仍是目前治疗近视的主流,Epi LASIK治疗高度近视安全、有效,虽然视力恢复较LASIK慢,但手术矫治范围广,长期疗效尚待观察。  相似文献   

14.
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后2年疗效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的远期疗效.方法对95只眼屈光度-1.00~-16.50 D之LASIK术后2年的结果进行分析.将其按屈光度分为两组:组Ⅰ≤-6.00D(43只眼),组Ⅱ>-6.00D(52只眼),术后10 d、1、3、6个月、1年、1年6个月、2年行视力、屈光度、角膜曲率(K)值的随诊观察.结果LASIK术后角膜曲率(K)值和6个月后屈光度趋于稳定.术后2年:组Ⅰ裸眼视力≥1.0者为40只眼(93.02%),≥0.8者43只眼(100%);组Ⅱ裸眼视力≥1.0者37只眼(71.15%),≥0.8者45只眼(86.54%),≥0.5者50只眼(96.15%),<0.5者2只眼(3.85%).术前屈光度:组Ⅰ(-4.14±0.86)D,组Ⅱ(-9.00±1.64)D;术后2年屈光度:组Ⅰ(-0.04±0.14)D,组Ⅱ(-0.08±0.20)D.两组术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角膜曲率(K)值:术前K值:组Ⅰ K1(44.31±0.78),K2(42.83±0.87),组ⅡK1(45.46±1.00),K2(43.97±1.00);术后2年K值:组Ⅰ K1(40.11±1.23),K2(38.86±1.29),组ⅡK1(38.01±1.73),K2(37.07±1.71).两组术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LASIK治疗低中度和高度近视均疗效显著,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采用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切削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治疗中、低度近视的疗效。方法对24例48眼中低度近视患者行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观察术后视力、屈光度和高阶像差,并与同期42眼的标准手术进行对比。结果个体化准分子激光手术后30 d裸眼视力3眼UCVA超过术前BCVA 2行,16眼超过1行;24眼与术前相等,3眼低于术前1行,优于对照组;术后慧差减小;且术前垂直慧差与术后波前像差均方根和呈负相关。结论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准分子激光近视矫正手术可以减小患者术后高阶像差,提高患者术后视觉质量。正确选择适应证可以提高个体化手术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与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在矫正远视及远视散光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65例患者(121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分别行LASEK和LASIK,其中LASEK组35例68眼,LASIK组30例53眼。比较两组术后刺激症状、角膜瓣或角膜上皮瓣制作及愈合情况、术后视力变化、术后屈光度变化、术后散光度变化以及并发症。结果LASEK组术后多数患者有流泪、异物感等轻度的刺激症状,较LASIK患者重;两种术式的患者术后视力均明显提高;LASEK组患者术后0.5、1、3、6个月球镜屈光度明显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ASIK组球镜屈光度术后3、6个月较术后半个月及1个月出现回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种术式的患者术后散光度均明显下降且均未见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论LASEK及LASIK手术治疗远视无严重并发症,手术预测性好,均为安全、有效的屈光手术。  相似文献   

17.
霍栎安 《医学综述》2013,19(18):3363-3365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是一活体生物组织切面显微检测系统.该系统具有非接触性、无损害性、分辨率高、重复性好等优点,除被广泛应用于黄斑部裂孔、视网膜色素上皮层(RPE)脱离、黄斑水肿、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的缺损及眼前后节的检查外,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将OCT应用于正常视网膜、近视及弱视眼视网膜厚度的测量.检测结果证明,正常视网膜的视盘越大,神经纤维厚度越大;不同性别、眼别和年龄段的正常人对应的RNFL的OCT参数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高度近视眼黄斑RNFL厚度明显低于正常眼;高度近视原位角膜磨镶术术后出现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水肿和RNFL轻度变薄与负压吸引时间的长短有关.不同类型的弱视,视网膜的厚度亦不同.  相似文献   

18.
Q值调整的个体化LASIK矫正高度近视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米生健  段宇辉  李金科 《医学争鸣》2009,30(10):940-942
目的:评价Q值调整的个体化准分子激光角膜内磨镶术(LASIK)矫正高度近视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预测性.方法:应用Oculyzer眼前节分析系统(Wavelight,Inc),Allegretto Wave Eye-Q准分子激光系统和F-CAT个体化切削手术程序,对42例(84眼)高度近视患者随机一眼选择Q值调整的个体化LASIK手术,作为对照另一眼选择标准的像差优化LASIK手术.随访6mo,评价手术后临床疗效.结果:Q值调整组和像差优化组术后第6mo①安全性:两组术后最佳戴镜矫正视力无下降2行及以上,下降1行的各仅为1眼.②有效性:术后裸眼视力分别为(5.09±0.03)和(5.05±0.20).术后视力5.0以上均为100%,5.1以上分别为57.1%和52.4%.③可预测性:术后平均等值球镜(显然验光)分别为(-0.02±0.56)D和(-0.09±0.49)D,在±0.75D以内均为100%,±0.50D以内分别为84.2%和83.6%.④术后Q值分别为(0.28±0.36)和(0.44±0.23),两者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两组均有较高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预测性.Q值调整的个体化切削术后角膜的非球面性更合理,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和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近视患者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眩光失能值的差异,从而评价两种术式的视觉质量。方法:对2010年2月20日~2010年4月15日行准分子激光近视矫正术患者31例(62眼),手术方式由患者决定。在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分别进行对比敏感度、眩光敏感度检查,然后计算得出眩光失能值。结果:LASEK和LASIK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对比敏感度、眩光敏感度、眩光失能值均存在差异性。术后1个月时两组患者均出现对比敏感度下降,其中LASIK组在低中频区下降更明显,且在该空间频率处LASIK组眩光失能值明显大于LASEK组(P<0.01),但在术后3个月时两组对比敏感度、眩光敏感度、眩光失值均有恢复,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早期在眩光失能值方面,LASEK组在低频区优于LASIK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