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论补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补法是中医诊治"八法"中重要治法之一。从补法的运用及程度的衡量;不可当补不补;"扶正固本"的治法要诀等方面阐述了中医补法临床运用原则。  相似文献   

2.
时间和空间的差异造成了人群不同的饮食习惯、体质类型、病证特点,也形成了因人不同的治法差异。冠心病属于中医胸痹、心痛范畴,活血化瘀法是临床治疗冠心病的常用治法之一,这一治法导源于《内经》,历代医家皆有运用,至清代发展成熟。该治法的形成反映了当时条件下该病患者群体的主要体质特征。本文从体质角度对冠心病活血化瘀治法的形成予以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3.
"将"有"养"之意,"息"有"停止、休息"之意,"将息"有"养息、休养"之意,从文字学角度看,将息即指调养休息。中医将息法,从狭义的角度讲是指服药后的养息和调养,从广义角度讲是指药物本身治疗作用外一切有助于药物发挥疗效、有助于患者康复、有助于养生的辅助方法,是根据病位、病性、治法、临床表现所采取的一系列的将息法。通过对中医将息法含义的阐述,分析了《临证指南医案》中各种将息法的应用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疏肝法是中医临床最为常用的肝病治法之一。恰当的运用疏肝法对于中医临床治疗常见病证和诸多疑难杂证都具有重要意义。现从文献和临床两个方面探讨疏肝法的历史渊源及其在当代中医临床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5.
柔肝法是中医临床常用肝病治法之一。恰当的运用柔肝法对于中医临床治疗诸多常见病证和疑难杂证都具有重要意义。现从文献和临床两个方面探讨柔肝法的历史渊源及其在当代中医临床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6.
化湿法是以芳香、淡渗或燥湿之品等祛除湿邪的一种治法[1]。在中医辨证论治体系中,治法是病证和方药的中介,对证、方、药具有提纲挈领和逻辑分类的重要作用。化湿法的形成历史悠久,应用广泛,为众多医家所重视。因此,了解化湿法的形成与发展,对中医临床及科研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  相似文献   

7.
冠心病化痰蠲饮治法溯源与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冠心病属中医胸痹、心痛类疾病范畴。对于临床常见疾病而言,每一个时代的医家都有习用且行之有效的“主流”治法。不同时代的不同治法的形成均源自对某一特定群体治疗经验的总结。治法的背后不仅隐含了业医者自身的认识水平和经验,更能反映当时条件下患者群体的主要体质特征。化痰蠲饮法是临床治疗冠心病的常用治法之一,这一治法导源于《内经》,形成于明清时期。本文试从体质角度对化痰蠲饮法的形成予以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8.
清肝法是中医常用肝病治法之一,长期指导着肝病的临床治疗。通过整理古代文献了解清肝法的历史渊源,阐述清肝法适应症的症候特点,并从五脏的角度入手,深入探析清肝法的中医理论基础,以期能更好的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9.
清肝法是中医常用肝病治法之一,长期指导着肝病的临床治疗。通过整理古代文献了解清肝法的历史渊源,阐述清肝法适应症的症候特点,并从五脏的角度入手,深入探析清肝法的中医理论基础,以期能更好的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0.
浅谈捏脊疗法与和法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捏脊疗法是传统的中医推拿手法。和法是中医治病八法之一,是中医治法的精髓,为最能体现中医特色的治法。捏脊疗法和中医和法的内涵息息相关,其无论是传统的理论还是临床运用上都显示了捏脊对于机体的调节作用正是和法的表现。  相似文献   

11.
“木郁达之”意指肝气郁结当疏泄通达。化肝煎出自明代医学家张景岳的《景岳全书》,由青皮、陈皮、山栀子、牡丹皮、泽泻、芍药、土贝母7味中药组成,可疏肝畅达清热,为治肝郁化火之证的代表方,也是“木郁达之”治法的具体体现。现代临床可用于胃痛、胁痛、腹痛、头痛、烦热、咳吐痰血、妇女月经不调、目赤眼胀等多种病症的治疗。临证之时应抓住肝郁化火之辨证要点,基于“木郁达之”的原则,灵活化裁,以使肝气条畅,气血冲和,病症得除。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的中医病名、病位与病机。[方法]在研读《内经》的基础上,逐次对高血压病的中医病名、病位、病机等方面进行探析。[结果]高血压病相对应的中医病名应为《内经》所述的“脉胀”,其病位主要在心,关乎五脏,心主血脉异常是主要病机。[结论]传统的从肝论治高血压病的经典辨证模式应该发生改变,临证时应根据心主血脉异常的病机理论,从心论治,治病求本,这对高血压病的辨证治疗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中医学专业大学生的核心素养理论模型,并探讨其在高校中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应用对策和建议。[方法]采用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医学专业在校学生、毕业生、领域专家等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发放自编问卷进行调查,同时对中医学专业授课教师、辅导员等采用个别化访谈的方式收集研究数据。[结果]共获得有效问卷378份,有效回收率为99.21%;共收集7位教师的个别化访谈数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不同群体对于“关爱生命价值”“社会责任感”“道德品质”作为中医学专业大学生核心素养的评分均较高;个别化访谈结果显示,不同教师均提到“关爱生命价值”“社会责任感”“人格健全”“道德品质”的重要性。综合定量和定性研究结果,在“课程思政”理念下,中医学专业大学生核心素养应包含个人品质、沟通合作、社会责任、未来发展四个方面,学校需从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教师角色重新定位、教育教学评价改革等方面进行完善。[结论]当前中医学专业面临着对于学生核心素养认知缺乏、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课程思政”理念渗透不足等问题,学校可结合中医学专业大学生核心素养理论模型,进一步厘清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培养适合未来需求的中医学人才。  相似文献   

14.
王颖教授在针灸临床中本大医之精诚,精研针理穴法,提出"同一穴位,针刺方向、深度不同,作用不同"的理论。治疗眼肌麻痹以整体观念、经络理论、脏腑学说为基础,以"补气行血健脾,祛邪通络疏肝"为治疗原则,运用"眶内与眶外针刺相结合"的方法,屡见奇效。文章从中医基础理论入手,阐述针灸治疗眼肌麻痹的具体方法和注意事项,并通过选取的两则医案,介绍了王教授治疗眼肌麻痹的诊疗思路和临证经验,最后讨论了中医治疗眼肌麻痹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唐容川的痢疾诊治特色,可归纳为"肝迫注,肺收摄"的病因病机解释;便脓有病在水分与血分的区别,治以肝肺为主;师法仲景提出治痢泻实清热法与温涩填补法;治噤口痢以"和中"为主;治噤口不食,以攻逆生津、开胃进食法;治休息痢采分经用药;治久痢调补肺气;三焦在痢证的病机角色等。  相似文献   

16.
从经方治疗不寐浅析中医“和”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内经》为理论基础,认为“阳不交阴”是不寐的主要病机。分析《伤寒论》中桂枝汤、半夏泻心汤、小柴胡汤、四逆散、黄连阿胶汤5首经方治疗不寐的机制,调和营卫、调和升降、和解少阳、调和肝脾、交通心肾均体现了中医的“和”法。  相似文献   

17.
中医学和西医学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之所以提出"中西医结合",正是因为中、西医学之间存在差异。西医学的文化特质是求真与求实,而中医学的文化特质是求善与求实,求真与求善在临床实践中的结合是中西医结合的一种方式。中医学的思维方式属于具象思维,其思维是由"象"到"证"的过程。西医学的思维方式属于抽象思维,其思维过程是由"病"到"因"。中、西医思维方式的差异,决定了中医的学习不能采取简单对号入座的线性思维模式,正确的方法是用中医的思维去认识、理解中医,才可继承好中医,进而开展好中西医结合。  相似文献   

18.
以吴鞠通“精确识证”观念指导乳糜尿治疗,在尚未形成较大结块时可以按照王氏《乳糜尿中医证治》中的证型进行治疗,伴有乳糜血尿,则需要进一步采取止血措施,以免引起乳糜结块。若结块较大不能从尿道排出,应进行膀胱镜下冲洗取出结块,再大时可采用电切镜下Ellik膀胱冲洗器冲洗出乳糜血块,只有在乳糜结块较小,尿道尚通畅的情况下使用中医药辨证治疗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饮食调理要增加蛋白和中链脂肪酸的摄入,以进食鸡蛋清和瘦牛肉为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析孟河医家费伯雄对当归的认识,并深入考证当归"和中"之功效。[方法]通过翻阅历代本草文献,考证远自医圣张仲景,迨至清代医家费伯雄对当归功效的认识和临证应用。[结果]仅用当归补血说,难以解释当归在其和中方中之作用。当归"温中"之作用不限于脾胃中焦,"温中"的"中"字,应理解为"内",为"里"。当归能温煦体内之脏腑经络,散寒以止寒性疼痛,故仲景常以当归治疗腹痛。在适当的配伍下,费伯雄常用当归以调和中焦之气。当归不仅具有补血之功,亦有温中散寒、理气止痛、润肠下气等功效。[结论]探析当归"和中"功效,有助于全面理解当归之效,扩大其临床使用范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突如其来的“SARS”进一步显示出中西医结合的临床优势及其生命力,从一个侧面显示了中、西医在认识疾病、治疗疾病思维方法上的结合有其一定的互补性。西医以实验医学为基础,着眼于组织形态学或物质基础的改变,探究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环节以求阻断之,“唯物”是其学术发展的核心;中医是针对每个患病的个体,通过对患病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反应状态的综合分析,谋求机体功能的调整与回复,动态、“辨证”地对待每个患病的人是其科学特征。从理论上讲,两者具有较好的互补性,也是思维方式结合的基础。“唯物”与“辨证”的结合与统一是中西医结合的关键科学问题。重要的问题是提高临床疗效,这是本学科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同时要坚持“循证医学”的原则,加强中西医病证结合的规律研究,为学科发展奠定科学基础;坚持”唯物”,进一步加强中药复方作用机制的研究;积极开展临床难治性及常见肝脏疾病的研究与探索以显示学科优势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