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目的 :比较AMI溶栓治疗前后QT离散度的变化 ,评价溶栓治疗对AMIQTd的影响。方法 :测定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溶栓前后心电图的QTd和QTcd。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前QTd为 5 8 43± 8 84ms ,溶栓后为 3 4 3 5±10 .62ms(P <0 .0 1) ;溶栓前QTcd为 61 49± 12 .0 3ms ,溶栓前为 3 8 72± 10 .3 1ms(P <0 .0 1)。结论 :溶栓治疗能够明显缩短QTd和QTcd ,可能与梗死血管再通 ,心肌细胞恢复再灌注有关  相似文献   

2.
佟以东 《黑龙江医学》2006,30(6):401-402
目的观察16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治疗前后4周QTd、QTcd的演变。方法162例AMI病人分成静脉溶栓再通组、静脉溶栓未通组及未溶栓组,在溶栓前及溶栓后2、12、24 h、2~7 d、14 d、21 d、28d同步记录12导联心电图,测量QTd、QTcd进行对照。结果AMI静脉溶栓再通组与静脉溶栓未通组及未溶栓组QTd、QTcd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静脉溶栓未通组及未溶栓组QTd及QTcd无显著性差异(P>0.05);3组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分别为17.4%、56.3%和81.6%。结论成功的静脉溶栓再灌注可使QTd、QTcd显著降低,并减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王延稳 《现代医学》2004,32(2):120-12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溶栓再通前后QT离散度 (QTd)的变化。方法 测量 72例AMI患者溶栓再通前后同步 12导联心电图QT间期。结果 在AMI经静脉溶栓再通后 ,QTd从 (82 .4± 2 8.3 )ms缩短至 (5 4.4±3 1.3 )ms(P <0 .0 1) ,用心率修正后的QTd(QTcd)从 (10 2 .3± 41.4)ms缩短至 (68.7± 3 2 .3 )ms(P <0 .0 1)。结论 溶栓再通后QTd与QTcd明显缩短 ,心肌电生理由不稳定转向稳定 ,心肌缺血得以改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 回顾性分析 98例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入院 2 4h内QTc离散度 (QTcd)变化情况及其与AMI预后的关系。方法 动态观测AMI患者入院时 ,入院后 2、6、2 4h的QTcd ,并在不同组间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在不同的时段恶性心律失常组与非恶性心律失常组及死亡组与存活组QTcd差异显著 (P <0 .0 1) ;恶性心律失常组又分死亡组和存活组 ,入院时两组间QTcd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但入院后各时段两组间QTcd差异显著 (P <0 .0 1) ,且同组 2h后所测到的最小QTcd与入院时QTcd比较 ,前者差异显著 (P <0 .0 1) ,后者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结论 AMI患者入院 2 4h内QTcd持续较高 ,下降缓慢者易发生恶性心律失常 ,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塞首次QT离散度与室速和室颤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塞(AMI)发病24小时内未受药物干预的首次QT离散度(QTcd)与住院期间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和心室颤动(Vf)的关系.方法对67例AMI患者发病24小时内首次常规12导联心电图的QTcd进行测定,VT、Vf则根据心电监护、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及体表12导联心电图确定,并将其分为AMI伴有VT、Vf组15例,与不伴VT、Vf组52例,测量两组的QTcd并进行比较;再分别取QTcd≥70、80、90ms作为预测VT、Vf的标准,测算其预测价值.结果(①AMI伴VT、Vf组(QTd96.57±9.85,QTcd98.67±10.21)与AMI不伴VT、Vf组(QTd67.52±15.31,QTcd67.56±15.62)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②QTcd≥70、80、90ms对AMI患者发生VT、Vf的预测值比较,QTcd≥90ms的各项指标优于以70、80ms为标准.结论QTcd≥90ms预测AMI患者住院期间可能发生VT、Vf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心肌缺血与 QT离散度 (QTd)、QTc离散度 (QTcd)的关系。方法 :测量 46例平板运动试验时诱发心肌缺血患者的 QTd、QTcd、QTd增加值 (△ QTd)、QTcd增加值 (△ QTcd)。结果 :运动后阳性组 QTd(5 2 .61±16.78) ms、QTcd(83.94± 2 7.2 1) ms较阴性组 QTd(31.78± 8.98) ms、QTcd(36.85± 13.73) ms显著增大 (P <0 .0 1)。阳性组△ QTd(14.5 7± 3.75 ) ms、△ QTcd(4 1.39± 12 .14) ms较阴性组△ QTd(2 .0 0± 2 .35 ) ms、△ QTcd(2 .11± 2 .0 7) ms显著增大 (P <0 .0 1)。而阳性组运动前 QTd、QTcd分别为 (38.0 4± 13.0 3) ms、(4 2 .5 5± 15 .0 7) ms,阴性组分别为(2 9.78± 11.33) ms、(34 .74± 11.66) ms,两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QTd、QTcd、△ QTd、△ QTcd增大是运动试验时作为判定心肌缺血的有意义的心电学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静脉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C间期的影响。方法 将 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溶栓再通组 (32例 )和未溶栓组 (36例 ) ,观察两组QTc的变化。结果 发病后两组的QTc间期均延长 ,分别为 (458± 46)ms、(457± 52 )ms,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溶栓再通组溶栓治疗后第 1、2、4天与未溶栓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并且溶栓再通组QTc间期的峰值较未溶栓组提前 2天出现 ,同时其再通后的QTc间期缩短速度较未溶栓组快。结论 溶栓治疗可以改变心肌梗死患者QTc的峰值出现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静脉溶栓治疗对心电图(ECG)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QTcd)的影响。方法:用体表心电图12导联测65例AMI患者溶栓前,溶栓后3h的QTcd,并对出现与未出现心律失常者的QTcd进行比较。选取30例正常人做对照组,取其QTcd作为参考值,结果:AMI组溶栓前与对照组QTcd差异显著(P<0.01),溶栓后再通组QTcd时限缩短,而未通组无明显变化,两者的QTcd比较差异显著(P<0.01),出现恶性心律失常的AMI患者,其QTcd长于无恶性心律失常出现者(P<0.01)。结论:成功的溶栓治疗可使QTcd缩短,亦可减少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塞急诊溶栓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 (AMI)急诊溶栓治疗的安全性、优越性。方法 :将 67例经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AMI患者分为急诊组和院内组 ,并对其疗效和安全性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急诊组 3 5例 ,院内组 3 2例 ,两组患者发病至就诊时间相似 ( 2 8± 2 3hvs ,3 1± 2 2h ,P >0 .0 5 )。但急诊组就诊至溶栓时间缩短 1 4h( 0 .6± 0 .4)hvs ,( 2 .0± 1.4h ,P <0 0 1)。院内组发病至溶栓时间缩短 1 8h( 3 3± 2 3hvs ,5 1± 2 1h ,P <0 0 5 )。血管再通率两组分别为 77 1%( 2 7/ 3 5 )和 62 5 % ( 2 0 / 3 2 ) ,P <0 0 5。虽然急诊组发病时出现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及溶栓前曾出现心跳骤停的患者比例高于院内组 ,但两组死亡率相似 ( 8 6%vs 9.4% ,>0 0 5 )。结论 :AMI急诊溶栓治疗安全可行 ,与院内溶栓相比 ,缩短发病到溶栓时间 ,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冠脉介入(PCI)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c离散度的影响。方法对照分析30例成功进行PCI治疗患者术前及术后24 h心电图与同期未行PCI治疗的30例AMI患者入院时及24 h后12导联心电图对比分析,测量QTcd。结果PCI组治疗前后为(63.25±7.25)ms和(42.75±6.15)ms,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对照组QTcd为(63.45±7.15)ms和(61.15±6.15)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有效PCI治疗能显著降低AMI患者的QTcd,降低心律失常的危险度,从而改善AMI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溶栓对急性心肌梗塞(AMI)QTc离散度(QTcd)的影响。方法选择42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AMI患者,其中28例溶栓成功。分别测量溶栓成功组和失败组溶栓前后的QTcd。结果溶栓成功组溶栓后QTcd较溶栓前显著缩短[(89.9±23.2)msvs(60.5±13.6)ms,P<0.05]。溶栓失败组QTcd保持较高水平[(85.6±28.2)msvs(98.6±20.1)ms]。结论溶栓治疗成功可使AMI后的QTcd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心室晚电位 (VLP)、QT离散度 (QTd)、校正QT离散度 (QTcd)对急性心肌梗塞 (AMI)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 :测定 6 4例AMI患者和 30例健康人的VLP、QTd、QTcd ,并对AMI患者随访 1年。结果 :AMI组VLP阳性率 (4 2 2 % )较对照组 (6 7% )明显增高 (P <0 0 1) ,QTd、QTcd分别为 74 2± 18 4ms和 81 3± 2 2 6ms较对照组 (2 8 4± 10 6ms和 34 8± 15 3ms)明显延长 (P <0 0 1)。 6 4例AMI患者随访 1年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 18例 ,其中VLP阳性率、QTd、QTcd分别为 88 9%、86 5± 2 7 4ms、93 6± 34 8ms和非事件组(2 3 9%、6 2 7± 2 4 3ms、6 9 4± 2 5 2ms)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在预测AMI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发生的敏感性 ,特异性和有效性QTd分别为 6 6 5 %、85 4%、78% ,QTcd分别为 72 4%、71 3 %、71% ,VLP分别为42 6 %、92 8%、6 8%。结论 :VLP(+ )和QTd、QTcd明显延长与AMI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密切相关 ,并可作为AMI患者预后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发生可靠的 ,非侵入性预测指标。其中以QTcd敏感性最高 ,VLP(+ )最具特异性。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陈春安 《医学争鸣》2002,23(4):367-37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 QT离散度(QTd)及校正心率后 QT离散度 (QTcd)的临床意义及与近期临床预后的关系 .方法 测量分析 92例 AMI患者的 QTd和 QTcd,其中男 62例 ,女 30例 ,年龄 42~ 80 (平均 54.3)岁 ,与 60例无心脏病者 QTd和 QTcd对照分析 ,其中男 39例 ,女2 1例 ,年龄 40~ 75(平均 52 )岁 .结果  AMI入院时 QTd(66± 30 ) ms,QTcd(75± 36) ms明显高于对照组 (39± 1 6) ms,(42± 1 7) ms (P<0 .0 0 1 ) .死亡组 QTd(1 0 5± 2 5) ms,QTcd(1 2 2± 33) ms明显高于生存组 (54± 1 8) ms,(60± 2 0 ) ms(P<0 .0 0 1 ) .QTd≥ 80 ms患者死亡率 62 .5% ,多部位梗死56.3% ,室心律失常 53.1 % ,泵功能 (Killip分级 )≥ 级2 8.3% , - 度房室传导阻滞 1 2 .5%明显高于 QTd<80 ms的 3.3% ,2 5.0 % ,1 1 .7% (P<0 .0 1 ) ,6.7% ,5.0 % (P<0 .0 5) .生存患者出院时 QTd(45± 1 3) ms,QTcd(48± 1 4 )ms较入院时 (66± 30 ) ms(P <0 .0 1 ) ,(75± 36) ms(P<0 .0 5)明显缩小 .且最长的 QT间期 92 %见于缺血区或梗死区导联 ,而最短的 QT间期 95%见于非缺血区或非梗死区导联 .结论 临床上可通过 QTd及 QTcd测量来判断 AMI患者近期临床预后 .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早期血钾浓度与校正QT离散度 (QTcd)及室性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确诊为AMI的患者 82例 ,于入院即刻抽血测血清钾浓度 ,记录体表心电图 ,测量QTcd ,同时行 2 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 ,检测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  82例AMI患者血钾浓度平均为 (3.5 1± 0 .6 5 )mmol/L ,低血钾共 36例 ,占 43.9%。低血钾组QTcd平均为 (6 1.3± 15 .1)ms,正常血钾组QTcd平均为 (34 .1± 15 .3)ms。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在低血钾组为 80 .5 6 % ,正常血钾组为 19.5 7%。结论 AMI后早期血钾浓度降低者QTcd明显增大 ,更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 ,不利于预后。  相似文献   

15.
溶栓疗法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重要手段 ,可明显降低其病死率 ,改善预后。 1998年 1月~ 2 0 0 2年 2月 ,我们对 36例溶栓成功和 2 2例溶栓失败患者QTcd变化测定 ,旨在探讨溶栓治疗对AMI患者QTcd的影响。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接受溶栓治疗的AMI患者 5 8例 ,其中男 4 3例 ,女 15例 ;年龄 4 8~ 72岁 ,平均 (5 8.7± 7.3)岁 ,Q波型AMI 5 0例 ,非Q波型AMI 8例。除外电解质紊乱、束支传导阻滞者 ,均未服用抗心律失常药。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给予尿激酶 10 0~ 15 0万U加入生理盐水 10 0ml中 30min静脉输入。根据全…  相似文献   

16.
①目的探讨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体表心电图Q-T离散度(QTd)的影响。②方法对73例AMI溶栓治疗患者在溶栓前、溶栓后4小时、溶栓后1周及出院前的心电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③结果下壁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明显长于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分别为(47.8±24.5)ms和(42.9±22.3)ms(P<0.001);以心率校正的QTd(CQTd)也明显长于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分别为(53.8±28.7)ms和(48.8±26.5)ms(P<0.05)。溶栓成功组QTd和CQTd明显缩短;而未成功组QTd和CQTd无明显下降,甚至在出院前反而仍高于溶栓前(P<0.05)。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前及溶栓后4小时QTd及CQTd增加,与溶栓后24小时内发生的室性心律失常有关。④结论溶栓治疗对AMI患者QTd及CQTd有明显影响,溶栓成功者Q-T离散度明显下降;Q-T离散度增加与AMI早期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可能有一定关系;溶栓治疗的AMI患者Q-T离散度变化及其与AMI早期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可能与梗死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17.
唐良秋  徐新  马绍椿 《河北医学》2004,10(6):499-501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塞 (A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 vention ,PCI)与静脉溶栓后对左室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 :2 3例AMI静脉溶栓成功的患者观察发病后二周及满 3个月时左心舒张末期内径 (LVED)和射血分数 (EF) ,2 3例AMI急诊PCI术后两周及满 3个月时左心舒张末期内径 (LVED)和射血分数 (EF) ,二者进行比较。结果 :AMI急诊PCI组术后两周及 3个月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 (LVED) (5 8.6± 10 .5比 5 2 .8± 9.4 ,P≤ 0 .0 5 )射血分数LVEF(5 7.5± 10 .5 ) %比 (6 4.8± 11.1) % ,P≤ 0 .0 5AMI溶栓成功组 2周及 3个月时的LVED(5 7.4± 9.5 )比 (6 0 .7± 11.5 ,P≥0 .0 5 ,LVEF(5 2 .3± 9.3) %比 (5 4.6± 9.2 ) %P≥ 0 .0 5 ,PCI组LVEF改变 (5 .12± 0 .33% )较溶栓组的LVEF的改变 (2 .11± 0 .12 % )大P≤ 0 .0 5 ,差异呈显著性。结论 :AMI急诊PCI术后LVED减小 ,LVEF升高 ,静脉溶栓组LVED没有减少 ,LVEF稍升高 ,但不如急诊PCI术明显 ,提示急诊PCI术较单纯静脉溶栓对左室收缩功能更有益。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改良极化液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前后QTd、QTcd变化 ,探讨它对CHF近期预后影响。方法 :将80例住院CHF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A组 4 0例应用改良极化液 (葡萄糖 -胰岛素 -门冬氨酸钾镁液 )治疗 ,B组 4 0例仅静滴葡萄糖。结果 :两组患者RR间期在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1) ,A组治疗后QTd、QTcd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缩短 (QTd分别为 90 .2± 4 0 .7与 5 0 .2± 30 .4 ,QTcd分别为 86 .4± 12 .4与 4 6 .2± 12 .4 ,P <0 .0 1) ,治疗后QTd、QTcd两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 (QTd为 5 0 .2± 30 .4与 78.9± 2 0 .2 ,QTcd为 4 6 .2± 12 .4与 70 .3± 16 .8,P <0 .0 1) ,两组间洋地黄过量中毒、恶性室性心率失常发生率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改良极化液可明显缩短CHF患者QTd、QTcd ,减少洋地黄过量中毒、恶性室性心率失常发生 ,对CHF近期预后可能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溶栓治疗效果与QT间期离散度(QTd)的关系.[方法]22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溶栓成功组(63例);溶栓失败组(52例);非溶栓组(111例).所有研究对象分别在人院当时(平均7.1h±1.6h),发病后第2天、第1周末及第2周末记录标准12导联心电图.QT间期的测量从QRS波起点至T波终点,同一导联测量3个心动周期,取其平均值.不同导联最大QT值减去最小QT值为QTd值.[结果]3组QTd入院当时无差异(P>0.05),但起病后第2日、第1周末及第2周末溶栓成功组QTd[分别为(48±17)ms,(43±15)ms,(36±14)ms]较溶栓失败组[分别为(65±18)ms,(55±16)ms,(47±15)ms]和非溶栓组[分别为(67±16)ms,(54±14)ms,(49±13)ms]小,P<0.01;后2组比较,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成功的早期溶栓治疗能使QTd值减小,提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梗死相关冠状动脉再通能提高心肌电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应用胺碘酮治疗室性早搏的疗效及治疗前后 QT离散度的变化。 方法 观察 2 2例室性早搏经胺碘酮治疗前后的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结果 ,分析其疗效及 QT、QTc、QT离散度 (QTd、QTcd)的变化。 结果 胺碘酮对室性早搏抑制 75 %以上的有效率为 6 3.6 %。治疗后 QT和 QTc分别由396 .4± 2 4.7ms和 42 2 .7± 2 9.6ms延长为 42 7.8± 2 9.6ms和 44 8.5± 31.3ms(P <0 .0 5 ) ,QTd和QTcd由6 6 .4± 16 .2ms和 6 8.9± 2 9.6ms下降为 37.8± 9.8ms和 39.2± 16 .5ms(P <0 .0 1)。结论 胺碘酮治疗室性早搏疗效好 ,室性早搏治疗后QT间期延长 ,QTd和QTcd减小 ,因而致心律失常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