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分析恶性肝脏肿瘤与良性病变患者肝包膜退缩征表现与意义。方法 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医院CT检查出现病灶邻近肝包膜退缩征的患者70例,良性病灶21例,纳入良性组,恶性病灶49例,纳入恶性组。结果恶性组回缩征宽度、深度、差值高于良性组,恶性组回缩征宽度、深度比值低于良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边缘毛糙比重、向心性延迟强化、肝内胆管扩张比重高于良性组,恶性组环壁完整、环内低密度比重低于良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纤维量少或无回缩征宽度、深度低于纤维量中或多者,低分化者回缩征宽度、回缩征深度高于中高分化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肝肿瘤邻近肝包膜退缩征可反映恶性肿瘤患者分化程度,与伴邻近肝包膜退缩征者相比,伴随CT表现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多层螺旋CT在鉴别腮腺良恶性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腮腺肿瘤患者50例,对其CT平扫图像和增强图像进行回顾性对照.对肿瘤的形态、分布、边缘、密度、强化程度、囊变坏死以及颈部淋巴结肿大情况进行观察对比,同时与最终的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50例腮腺肿瘤患者共有55个病灶,包括15个恶性肿瘤和40个良性肿瘤.在肿瘤边缘、形态、囊变坏死、密度以及淋巴结肿大方面,良恶性肿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肿瘤强化程度以及发生部位方面,良恶性肿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可对腮腺良恶性肿瘤进行有效鉴别,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软组织肿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评价磁共振成像(MRI)对软组织肿瘤的诊断能力。方法 分析61个软组织肿瘤(良性31个,恶性30个)的大小、部位、边缘、信号强度、周围水肿等特征,并与最后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部分良性肿瘤如脂肪瘤、血管瘤、神经源性肿瘤及个别恶性肿瘤依据MRI表现可以明确诊断。良性肿瘤中正确诊断率为52%。在良、恶性肿瘤间,病变的大小、水肿、骨骼侵犯等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没有任何单一MRI征象可以鉴别肿瘤的良、恶性。结论 MRI可明确软组织肿瘤的范围,部分良性肿瘤和个别恶性肿瘤可以依据MRI征象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HE)的CT及MRI表现,旨在提高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肝脏EHE 7例,均行多排螺旋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其中4例行MR检查,包括平扫和动态增强成像,3例行选择性肝动脉造影。结果共检出病灶162个,最大直径3.0~150 mm,病灶分布于肝脏各段,其中75个病灶紧邻肝包膜下生长。CT平扫7例患者共162个低密度灶,其中47个出现融合。1例患者病灶内见钙化,6例见"包膜回缩征",增强扫描64个病灶呈晕征,且门脉期显示更清晰。4例患者MR检出66个病灶,T1WI均低信号,T2WI中高信号。4例均可见"包膜回缩征",增强后43个病灶呈晕征。3例选择性血管造影显示肝实质边缘斑片状染色伴周围细小血管。结论肝脏EHE表现为多发弥漫结节,多位于肝包膜下生长,结节可融合,可具有晕征及包膜回缩征,MRI对晕征的显示较CT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CT在良恶性胸腺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3月至2015年9月24例恶性胸腺瘤患者和35例良性胸腺瘤患者临床病历资料,观察良恶性胸腺瘤患者CT征象,探讨其在诊断和鉴别诊断良恶性肿瘤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CT对良恶性胸腺瘤的检出率均为100%,35例良性肿瘤均有完整包膜,边缘光滑,3例发生胸膜增厚。24例恶性胸腺瘤患者包膜均不完整,边缘粗糙,16例发生胸膜增厚和胸腔积液。低危组、高危组及胸腺癌组肿瘤大小、形态、纵隔脂肪层及密度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对良恶性肿瘤诊断灵敏度好,准确率高,在良恶性肿瘤及其亚型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对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5,(6):588-590
目的:分析磁共振成像在良、恶性软组织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1例软组织良、恶性肿瘤的MRI资料。所有病例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其中15例行MRI动态增强扫描检查,分析观察MRI异常征象特征及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的形态特点,良、恶性软组织肿瘤MRI征象分析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两组间TIC的差异采用秩和检验分析。结果:31例软组织肿瘤包括11例恶性肿瘤,20例良性肿瘤。在软组织良、恶性肿瘤的MRI异常征象中,肿瘤大小、强化方式及侵袭性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边界、T2WI信号均匀性及瘤周水肿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增强扫描,8例良性肿瘤的TIC有6例呈渐增型,2例呈平台型;7例恶性肿瘤的TIC有1例呈渐增型,3例呈平台型,3例呈流出型。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500,P<0.05)。结论:肿瘤大小、强化方式及侵袭性结合动态增强扫描的TIC在良、恶性软组织肿瘤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MRI成像技术,特别是动态增强扫描对乳腺良恶性肿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肿瘤病人的MRI资料,观察病灶的形态特点、动态增强表现,绘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以及早期强化率和强化峰值指标。结果:30例病人,良性肿瘤13例,恶性肿瘤17例,良恶性肿瘤在平扫中信号强度差异不明显。良性肿瘤多边缘光滑,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恶性肿瘤多边缘不光滑或伴有毛刺,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动态增强曲线中,良性肿瘤以流入型居多,恶性肿瘤以流出型居多,平台型二者均可见到。结论:应用MRI动态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结合病灶形态学特点有助于提高乳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脏上皮样血管瘤CT、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肝脏上皮样血管瘤CT、MRI表现,并将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学特征对照。结果 6例患者中,2例单发,4例多发;病灶为椭圆形或类圆形软组织肿块;CT平扫病灶实质密度稍低且常位于肝包膜下,最大径2.0~9.9 cm;密度常不均匀,可见不规则坏死区;多期增强扫描:5例病灶实质部分明显强化,静脉期及实质期有边缘部分向中央充填强化的趋势,1例病灶动脉期强化不明显,静脉期及实质期表现为均匀轻中度强化。2例病灶MRI表现为稍长T1稍长T2信号影,1例见不完整的低信号环,1例病灶见肝包膜回缩。病理学检查肿瘤大多由梭形细胞构成,CD31、CD34及Vimentin表达均阳性。结论肝脏上皮样血管瘤是一种罕见的血管源性肿瘤,影像学表现多为肝脏多发占位性病变,病灶多位于肝包膜下,可见包膜回缩征,密度不均,边缘清晰,增强扫描呈轻到中度强化,但最终确诊须依靠病理学  相似文献   

9.
易勇 《大家健康》2015,(3):98-99
目的:进一步了解颌骨肿瘤瘤样病变的临床表现,探讨良性肿瘤及瘤样病变与恶性肿瘤在CT中表现的差异。方法:将收治的颌骨肿瘤患者及瘤样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良性肿瘤及瘤样病变中,以牙源性囊肿占比最大,占比为38.29%,与其他疾病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肿瘤中,鳞癌的比重最大,占比为52.17%,分别与其他疾病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恶性肿瘤在病灶区的边缘清晰度不同,邻近软组织伤害程度也不同,且差异比较明显。颌骨病变中,以良性肿瘤和瘤样病变居多,恶性肿瘤比较少见。结论:颌骨肿瘤及瘤样病变种类繁多,但良恶性肿瘤在CT中表现有很大区别,加深对颌骨肿瘤及瘤样病变的认识可提高诊断率,对今后疗效的提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唐宏波 《黑龙江医学》2011,35(4):270-272
目的 探讨腹膜后原发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 对20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腹膜后肿瘤的X线、CT、MRI表现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CT及MRI的定位诊断准确率较高,为85%和100%.良恶性肿瘤的大小无明显差异.CT与MRI可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与周围组织的关联.结论 CT、MRI定位价值较高,对明确肿瘤的境界...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9):125-128
目的 探讨肿瘤标志物联合多b 值弥散加权成像 (DWI)MR 多期动态增强成像对肝脏肿瘤的定性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8 年1 月~2020 年1 月在我院确诊的肝脏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肿瘤性质分为良性肿瘤组和恶性肿瘤组,均常规行多b 值DWI MR 多期动态增强成像扫描,结合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低b 值时,肝脏良、恶性肿瘤的ADC 值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b 值时,肝脏良、恶性肿瘤的ADC 值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标志物联合多b 值DWI MR 多期动态增强成像对恶性肝脏肿瘤的阳性诊断率为96.7%,而仅单独采用MRI 的诊断阳性率为80.0%,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ROC 曲线分析进一步证实MRI 联合肿瘤标志物对恶性肿瘤诊断价值较高(ROC 曲线下面积为0.930,P=0.021)。结论 肿瘤标志物联合多b 值DWI MRI 多期动态增强扫描有利于提高肝脏恶性肿瘤的诊断阳性率,可以作为肝脏恶性肿瘤诊断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2.
李丹萍  罗瑞山 《河北医学》2012,18(7):922-924
目的:探讨超声学检查在乳腺肿块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单发乳腺肿块患者109例,所有患者术前均于我院行超声学检查,术后均行病理学检查明确肿块性质。以病理学结果为标准,观察超声对乳腺良、恶性肿块的诊断符合率。比较良、恶性乳腺肿块的超声学特征及血流特点。结果:①超声对良、恶性肿块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4.9%和93.5%。②恶性乳腺肿块形态不规则、边缘不清晰、包膜不完整、内部回声不均匀、纵横比≥1、后方回声衰减、伴有对周围组织侵润及腋窝淋巴结肿大的比例均明显高于良性乳腺肿块(P<0.01)。③恶性乳腺肿块平均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SV)约为(20.8±3.9)cm/s,阻力指数(RI)均值约为0.9±0.3,均明显高于良性乳腺肿块(P<0.05)。结论:超声学检查诊断准确率高,在乳腺肿块的鉴别诊断中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p53与肝细胞癌临床病理学特征和患者预后、AFP、HBV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70例肝细胞癌和20例肝良性肿瘤标本p53的表达;结合肝细胞癌临床分期、病理分级、门静脉癌栓、术后生存期、血清甲胎蛋白(AFP)、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肝细胞癌的p53阳性率显著高于肝良性肿瘤(P<0.01);p53阳性表达与肝细胞癌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肝硬化、临床分期均无显著性相关(P>0.05);包膜不完整、并有门静脉癌栓、分化未成熟及血清AFP阳性的肝细胞癌组织的p53阳性率明显高于有完整包膜、无门静脉癌栓、分化较成熟及血清AFP阴性的组织(P<0.05) ;HBsAg阳性的肝细胞癌p53阳性率显著高于HBsAg阴性者(P<0.01);p53阳性的肝细胞癌患者术后2年存活率显著低于阴性者 (P<0.01).结论:p53是评价肝细胞癌恶性程度及预后的一个有价值的生物学指标;它的表达与肝细胞癌患者的血清AFP水平及HBV感染有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宝石能谱CT成像(gemstone spectral imaging,GSI)多参数在肝脏良恶性肿瘤中的变化及对手术可切除性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5月至2021年8月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9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作为恶性组,同期的89例肝脏良性肿瘤患者作为良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两组均行GSI检查,比较两组GSI参数[能谱曲线斜率(slope of spectral Hu curve,s-SHC)、动脉期标准碘浓度值(normalized iodine concentration,NIC)、门静脉期NIC、碘浓度差值(iodine concentration difference,ICD)、肝动脉碘分数(arterial iodine fraction,AIF)],分析GSI参数对肝脏肿瘤癌变风险的影响及对肝脏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将恶性组根据临床评估情况分为可切除患者(n=28)与不可切除患者(n=61),对比两组患者的GSI参数水平,分析GSI参数对肝癌手术可切除性的评估价值。结果 恶性组s-SHC、动脉期NIC、门静脉期NIC、AIF均高于良性组,ICD低于良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SHC、动脉期NIC、门静脉期NIC、AIF高水平患者的癌变风险分别是低水平患者的3.68倍、2.71倍、5.85倍、3.68倍,ICD低水平患者的癌变风险是高水平患者的16.80倍(P<0.05);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显示,GSI多参数联合诊断肝脏恶性肿瘤的曲线下面积为0.933(95%置信区间:0.886~0.965),大于各参数单独诊断(P<0.05);恶性组不可切除患者s-SHC、动脉期NIC、门静脉期NIC、AIF高于可切除患者,ICD低于可切除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s-SHC、动脉期NIC、门静脉期NIC、AIF与肝癌手术可切除性均呈正相关(P<0.05),ICD与肝癌手术可切除性呈负相关(P<0.05);GSI多参数联合评估手术可切除性的曲线下面积为0.905(95%置信区间:0.824~0.957),大于各参数单独评估(P<0.05)。结论 肝脏恶性肿瘤中s-SHC、动脉期NIC、门静脉期NIC、AIF较高,ICD较低,各GSI参数与良性肿瘤存在明显差异,多参数联合检测对肝脏恶性肿瘤诊断、手术可切除性评估的应用价值较高,可为临床病情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胸腹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s)CT和MRI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胸腹部SFTs患者80例,进行CT和MRI检查并分析其影像学特征及诊断效能。结果80例SFTs患者共检出97枚肿瘤。其中病位在肺内、胸膜、腹膜、后腹膜分布分别为40.21%、29.90%、23.71%、6.18%。平均肿瘤直径(15.68±2.69)cm;恶性肿瘤17例,比例为17.53%。CT共检出83枚肿瘤,病位为肺内36例、胸膜20例、腹膜18例、后腹膜6例。MRI共检出96枚肿瘤,病位为肺内31例、胸膜24例、腹膜20例、后腹膜4例。MRI诊断胸腹部SFTs病位、肿瘤检出、肿瘤良恶性准确性显著高于CT(P<0.05)。MRI诊断胸腹部SFTs的AUC为0.741,CT诊断胸腹部SFTs的AUC为0.621,联合诊断的AUC为0.846。结论MRI较CT在胸腹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影像学特征、灵敏性、特异性及准确性方面优佳,能较好的反映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良恶性、形态等。但CT和MRI各有优缺点,建议联合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超声造影在肝肿瘤定性及射频消融中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21例肝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肝肿瘤定性,并将超声造影与增强MRI的应用效果进行对比.结果 二维超声以及彩超检出瘤结节29个;超声造影检出37个,其中增生结节有13个(35.14%),恶性病灶有24个(64.86%);增强MRI检出36个,其中增生结节有14个(38.89%),恶性病灶有22个(61.11%).病理检查结果显示:24个病灶中,良性病灶为3个(12.50%),恶性病灶为21个(87.50%).二维超声以及超声造影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87,P<0.05);而在肿瘤大小以及检出数量上,超声造影与增强MRI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穿刺活检作为标准,超声造影以及增强MRI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造影在肝肿瘤定性以及射频消融的应用中,能够对患者肝肿瘤的定性提供更多信息,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良、恶性皮肤实性肿瘤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经病理证实的皮肤实性肿瘤患者的资料,分析良、恶性组肿瘤的临床及超声图像特征的差异。结果 共512例患者,527个病灶,超声发现率99.43%,定位准确率99.02%;良性及恶性组肿瘤在平均年龄、多发病变比例、分布部位、累及皮肤层次、皮肤层情况、平均最大径线、内部回声、钙化比例、血流情况、后方及周围回声、是否提出病理诊断和定性诊断准确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高频超声对于皮肤实性肿瘤具有极高的发现率,能准确定位累及皮肤层次,良性及恶性皮肤肿瘤在多项临床及超声表现上有差异。  相似文献   

18.
杨宝华  胡亚娟 《河北医学》2012,18(9):1244-1246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良、恶性病灶诊断中的应用。方法:168例患者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及观察二维超声图谱特征、普勒血流成像(CDFI),与病理学的结果进行对照,统计误诊率等。结果:本研究168例病例当中,良性肿瘤为110例,占65.5%;恶性肿瘤为58例,占34.5%。在110良性肿瘤当中,与病理诊断符合的共有98例,误诊12例,符合率89.1%;58例恶性肿瘤中,正确诊断48例,误诊10例,符合率82.8%,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误诊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13,P>0.05)。CDFI结果表明,良性肿瘤Ⅰ级发生率明显高于恶性肿瘤Ⅰ级(X2=4.07,P<0.05)。对于Ⅱ级,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X2=1,P>0.05)。良性肿瘤Ⅲ级发生率明显低于恶性肿瘤,结果有统计学意义(X2=4.07,P<0.05)。乳腺肿块二维声像图谱特征显示,与恶性肿瘤相比,良性肿瘤形态更为规则(X2=62.67,P<0.01)、肿瘤包膜更为多见(X2=69.56,P<0.01)、内部回声更为均匀(X2=85.16,P<0.01)、斑点钙化情况更少(X2=116.17,P<0.01)、探头加压后变形率更高(X2=75.86,P<0.01)。结论:彩色多普勒对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较高,其能够快速、准确且全面的反应血管的分布及血流情况,与二维超声结合可提高乳腺癌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尿中修饰核苷检测在肝细胞性肝癌(HCC)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应用高效毛细管电泳法(HPCE)分别检测30名正常人、21例未发生转移的肝细胞性肝癌患者手术前后、21例肝硬化患者、10例肝良性肿瘤患者尿中5-甲基尿苷(M5U)、次黄嘌呤核苷(I)、N4-乙酰胞苷(Ac4c)、黄嘌呤核苷(X)四种修饰核苷的水平。结果:肝细胞性肝癌患者术前尿中M5U、I、Ac4c、X四种核苷的平均水平明显高于术后(P〈0.01)。肝细胞性肝癌患者尿中四种核苷的平均水平明显较良性肿瘤患者、肝硬化患者、正常人高(P〈0.05或P〈0.01)。良性肿瘤患者、肝硬化患者、正常人尿中四种核苷的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肝细胞性肝癌患者尿中四种核苷的平均水平同AFP无明显相关性(P〉0.05),同肿瘤体积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尿中修饰核苷检测对肝细胞性肝癌的诊断有一定意义,四种修饰核苷含量对鉴别肝脏良恶性肿瘤也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