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炭药在临床上应用广泛 ,多数药物经炒炭或煅炭后 ,均有不同程度的止血作用 ,元·葛可久《十药神书》曰 :“大抵血热则行 ,血冷则凝 ,见黑则止” ,即“血见黑止 ,红见黑止”的传统炭药止血理论。现普遍认为制炭过程中理化成炭能够生成一定数量的炭素(活性炭 ) ,具有吸附、收敛作用 ,能够促进止血过程 ;鞣质的增加而增强收敛止血作用 ;抗凝血成分减少而止血作用增强等。笔者就几种常见炭药的研究情况作以简述。1 槐花 (米 )槐花主要含芦丁、槲皮素、异鼠李素及鞣质等 ,现代对槐米的炮制研究主要是以芦丁和鞣质的含量及出凝血时间等为指标 ,比…  相似文献   

2.
用正交设计,以槐米中所含的鞣质、芦丁,槲皮素为指标,研究槐米炭炮制工艺。试验数据经用多指标试验公式评分法处理,得出最佳制炭工艺方案,即铁锅温度  相似文献   

3.
药材经炒炭后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尤其是治疗各种出血症,已有很长的历史。长期的医疗实践证实经炒炭药物确实能够提高疗效。自60年代以来,规范了炒炭药物的炮制方法,揭示其炮制原理,并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成分及药理研究,使中药炒炭法的理论有了进一步的充实和提高。1炒炭的目的历史上炒发药物的应用是多方面的。自“十药神书”以后炒炭的目的逐渐偏于止血,目前炒炭药的主要目的是便于药物增强或产生止血作用,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1.1增强止血作用如侧柏叶生用凉血止血,炒炭后增强其止血作用h’;荆齐生品祛风解表止血,炒炭后则突…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炮制对槐米中芦丁含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HPLC法测定芦丁的含量.结果 随着炮制温度的升高,炮制时间的延长,芦丁的含量逐渐降低.结论 炮制时间及炮制温度的变化对槐米中芦丁的含量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不同炮制程度的槐米炭(生品、轻炭、标炭、重炭)进行质量评价.方法 测定不同炮制程度槐米样品的色素吸附力、鞣质质量分数、pH值及电导率,以这4个因素为质量控制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法对40批槐米不同程度炮制品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不同炮制程度的槐米的色素吸附力、鞣质质量分数、pH值及电导率具有明显的差异,这4个指标具有一定的变化规律,随着炮制程度的加深,色素吸附力和鞣质质量分数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pH值呈上升的趋势,而电导率的趋势与pH的正好相反;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均表明,不同炮制程度槐米炭可聚为4类.结论 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不同炮制程度槐米进行评价,方法简单,可为槐米炭的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多指标试验全概率公式评分法研究槐米炭炮制工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应用多指标试验全概率公式评分法结合正交设计,以槐米中所含鞣质、芦丁、槲皮素为指标,探求槐米炭炮制工艺,获最佳方案为A3B1C2,即铁锅温度220℃,加温时间20min,药材投料量190g。  相似文献   

7.
陈旭 《中国热带医学》2009,9(5):971-972
目的制定地榆炭的炮制质量控制方法。方法以各炮制品的凝血时间缩短百分率试验优选地榆炭的最佳炮制工艺,并考察其中鞣质、炭素的含量变化。结果地榆炭的最佳炮制工艺为210℃炒6min。结论本研究为制订地榆炭饮片的质量标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中医学报》2013,(11):1697-1699
目的:建立黄芩炭药质量控制的评价标准。方法: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并比较黄芩药材及不同炮制程度黄芩炭的吸附力、鞣质含量;以及测定pH值及电导率的变化,探讨其变化规律。结果:黄芩及其不同炮制程度黄芩炭的吸附力、鞣质含量、电导率及pH值变化有一定规律性。结论:吸附力、鞣质、电导率及pH值的变化规律可以作为黄芩炭质量控制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考察不同炮制加工方法对白芨多糖含量及止血作用的影响,为其开发利用提供实验性的科学依据.方法:按照《药典》法制备白芨生品、炒黄品、炒焦品和炒炭品,利用硫酸-苯酚法测定各制品中白芨多糖的含量,采用剪尾法及毛细管法测定小鼠的出、凝血时间,明确各制品的止血效果.结果:白芨不同制品中多糖含量由高至低依次为炒黄品、生品、炒焦...  相似文献   

10.
槐角炭质量标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5份槐角炭饮片样品中的水分、水浸出物、鞣质、芦丁含量测定和薄层分析,并首次应用了色素吸附方法研究了“炒炭存性”标准,提出了槐角炭饮片最佳工艺条件和质量标准。对提高槐角炭饮片质量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模拟炮制法探讨不同炒炭程度对黄芩饮片中苷类成分变化的影响。方法:采用Diamonsil C1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柱温箱温度25℃;进样量10μL;检测波长277 nm;流动相A为甲醇,B为0.4%磷酸,C为乙腈,使用梯度洗脱的方式,流速1 mL/min。通过模拟炮制的方法对黄芩苷与黄芩素、汉黄芩苷与汉黄芩素在炒炭温度下的转化进行初步研究。结果:黄芩炒炭后,黄芩苷以及汉黄芩苷的含量下降,而黄芩素以及汉黄芩素的含量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另外,在黄芩苷模拟样品中检出黄芩素,在汉黄芩苷模拟炮制品种检出汉黄芩素。结论:不同炒炭程度对黄芩中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含量有显著影响,模拟炮制法可较为真实地反映黄芩苷类成分在炒炭过程中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2.
蒲黄是化淤止血的常用中药。使用上有生熟(炒)之分,俗有“生用活血,炒则止血”之说。其炮制品历代有三种:一蒲黄生品;二炒蒲黄;三炒蒲黄炭。但《药典》和我省炮制规范,只收载了“生品”与“蒲黄炭”而没有“炒蒲黄”。现在中药房上也只有生蒲黄和蒲黄炭二种供应,对处方医生炒蒲黄,统以蒲黄炭配方。为此,笔者就此问题谈点管窥之见。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荷叶炮制金丝桃苷含量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荷叶炮制前后金丝桃苷的含量变化。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荷叶生品、煅炭品和炒炭品中金丝桃苷含量。结果:荷叶各炮制品中金丝桃苷含量:生品为2.161%,煅炭品为0.231%,炒炭品为0.262%。结论:荷叶经煅炭和炒炭后金丝桃苷含量显著降低,加热炮制对荷叶中金丝桃苷含量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苏敏琴 《微创医学》2000,19(4):567-568
中药炒炭用药在历代中医用药中占有重要地位,据记载[1,2]炒炭用药物有200余种,目前上尚用60多种,中国药典收载20余种,这些炭药大多能够增强或产生止血作用.本文对中药炒炭用药的止血机理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医疗和治疗的需要 ,对中药材进行的加工处理过程 ,中药炒炭是中药炮制的方法之一 ,是将中药材炒至内部焦黄、外表焦黑 ,且仍存在原来气味即“存性”以达到缓和药性 ,增加药物收敛、止血、吸附功能。炒炭多用于炮制具有止血功效的中药 ,如炒地榆、炒蒲黄、炒枝子等。炒炭的操作要领是注意“存性” ,这与药物直接烧成炭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药物直接燃烧成炭就会失去药物本身的有效成分 ,起不到治疗作用。  炒炭的操作关键在于掌握火候、火候太过则易成炭 ,使药物丧失有效成分 ,火候不及又达不到炮制的目的 ,影响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不同炮制方法对艾叶止血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用不同炮制方法研究艾叶止血作用,以优化其炮制工艺。方法以小鼠出血时间与凝血时间为指标,比较艾叶生品、炒炭、砂烫、烘法、醋制所得炮制品的止血作用差异。结果艾叶不同炮制方法对缩短小鼠凝血时间的作用强弱排序是:砂烫艾叶炭>生艾叶>烘艾叶>炒艾叶炭>醋艾叶炭;与空白组比较,生艾叶、烘艾叶、砂烫艾叶、炒艾叶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生艾叶比较,烘艾叶、砂烫艾叶、炒艾叶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砂烫艾叶炭凝血时间最短。结论生艾叶、烘艾叶、砂烫艾叶、炒艾叶止血作用显著,艾叶最佳炮制方法是砂烫艾叶炭,其凝血时间最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炒炭法和煅炭法炮制的生地黄炭对小鼠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的影响,为研究生地黄炭止血炮制机理提供合理的制炭方法.方法:以ICR种小鼠为实验动物,采用断尾法及毛细管法分别测定生地黄、炒生地黄炭、煅生地黄炭对小鼠的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影响.结果:与生理盐水组比较,生地黄、炒生地黄炭均能够缩短小鼠出血时间(P<0.01)和凝血时间(P<0.01);煅生地黄炭能够缩短小鼠出血时间(P<0.05)和凝血时间(P<0.05);与生地黄组比较,炒生地黄炭、煅生地黄炭均能够缩短小鼠出血时间(P<0.05)和凝血时间(P<0.05);与煅生地黄炭组比较,炒生地黄炭能够缩短小鼠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炒生地黄炭和煅生地黄炭均具有一定的止血作用,且制炭后地黄的止血作用增强,但两种制炭方法炮制的生地黄炭对其止血作用没有显著影响,故选择易于操作的炒炭法炮制生地黄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卷柏炮制前后卷柏中总黄酮含量。方法:可见-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卷柏不同炮制品总黄酮含量。绘制了标准曲线,并进行了重复性、精密度、稳定性、加样回收实验,证明方法稳定可靠。结果:卷柏原药材总黄酮含量大于卷柏生品总黄酮的含量,卷柏生品总黄酮的含量大于卷柏炭中总黄酮的含量。结论:卷柏炒炭炮制后卷柏中总黄酮含量降低,总黄酮中有许多活血成分,总黄酮含量的降低有利于增强止血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侯士良教授关于中药炮制研究的学术思想。方法:举麦芽炒焦、水飞雄黄、槐米炒炭等例,分析阐述侯士良教授中药炮制的思维方法。结果与结论:中药炮制研究应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以中医临床疗效为根据,紧密结合中医的用药经验,来发掘中药炮制的科学内涵,认真继承并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20.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槐米中槲皮素的含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药槐米为豆科植物槐Sophora japonica L的干燥花蕾,具有清热止血的功效,用于血热所致的各种出血症。槐米的成分十分复杂,主要有效成分是芦丁和槲皮素等黄酮类生物活性物质。槲皮素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过敏、抗菌、抗病毒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其对恶性肿瘤生长和转移的抑制作用是近年来一个十分活跃的研究课题。槲皮素是芦丁的甙元。因此分析测定槐米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时,一般先通过酸水解方法,使芦丁转化成槲皮素。槲皮素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已有文献报道,但槲皮素的提取方法为中国药典(2000版,第一卷)记录的甲醇提取法,而且提取与酸水解同时进行,提取率低,溶剂使用量大,因此提取成本高,且会造成环境污染。本实验利用芦丁在沸水与冷水中的溶解度不同,先提取槐米中的芦丁,然后再将其酸水解为槲皮素.大大提高了提取率,为槐米中药制剂开发研制提供了一种新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