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佟晓 《内蒙古医学杂志》2007,39(2):175-177,F0004
目的:探讨子宫外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SS)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应用光镜和免疫组化标记对2例子宫外原发性ESS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2例子宫外原发性ESS的光镜下组织形态均显示瘤组织由浸润性弥漫性增生的单一性圆形或梭形细胞组成,核分裂数<10个/10HPF,间质小血管丰富,其中1例伴有明确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免疫组化:肿瘤细胞Vim、CD10、PR、ER均( ),EMA、S-100、LCA均(-)。结论:子宫外原发性ESS非常少见,其形态学和免疫组化表达提示可能起源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其瘤细胞来自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子宫外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SS)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织化学特征、生物学行为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98年4月至2012年9月间温州市人民医院及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0例ESS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及预后随访。结果:9例病理诊断为低级别ESS,1例为子宫外未分化子宫内膜肉瘤(EUES);6例发生于卵巢,其余4例分别累及双侧卵巢+子宫直肠窝、右卵巢+生殖静脉+下腔静脉、左卵巢+腹膜后、输卵管;临床表现以腹痛、腹部包块及痛经为主,其中5例伴有明确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免疫组织化学显示:CD10(8/10)、ER(5/10)、PR(9/10)、SMA(5/10)Desmin(2/10)、Caldesmon(1/10)。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彻底切除,其中9例术后辅以放化疗或内分泌治疗;10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9~127个月,有5例出现复发,首次复发时间均在2年以内,复发的5例中有2例(包括1例EUES)为多次复发并最终死亡,其余患者在随访结束时均为存活状态。结论:ESS是非常少见的疾病,ESS以卵巢发生最为常见,大部分与子宫内膜异位症有关,治疗首选彻底手术切除,术后可辅以放化疗和内分泌治疗。低级别ESS容易短期内一次或多次复发,但复发后仍可较长时间存活;免疫组织化学标记CD10较为特异。  相似文献   

3.
代继政 《吉林医学》2015,(6):1184-1185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SS)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免疫表型及预后。方法:对11例ESS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其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预后等因素。结果:11例ESS中,低度恶性9例,高度恶性2例,光镜下9例呈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均由类似增殖期子宫内膜间质细胞构成,细胞密集,核分裂少见,细胞异型不明显,呈不规则舌状或岛状浸润肌层,并伴有较多的螺旋小血管;2例为高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未分化子宫内膜肉瘤(HGESS/UES),细胞具有明显的异型性、浸润性生长,伴坏死,小血管减少/或无。结论:ESS是女性生殖道很少见的一种恶性肿瘤,恶性度相差很大,术前常误诊为平滑肌瘤,确诊主要靠临床病理特点,并辅以免疫组化标记综合分析,CD10可作为ESS的鉴别诊断的重要标记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SS)的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表达的特点,提高对ESS的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应用常规HE染色及免疫组化标记对15例ESS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月经不规则,绝经后阴道出血、腹部肿块等,15例ESS中低级别ESS(LGESS)13例,未分化子宫内膜肉瘤(UES)2例。LGESS由类似增生期子宫内膜间质的肿瘤细胞构成,并伴有丰富的螺旋小动脉,UES则具有明显的细胞异型性并缺乏螺旋动脉,且出现坏死及较多核分裂象。免疫组化标记显示肿瘤组织CD10、vimentin、desmin、ER和PR阳性,而PCK、EMA、S-100、LCA和CD34均阴性。结论 ESS发病率低,其组织发生来自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在组织学形态上与其他子宫间叶性肿瘤或卵巢的良、恶性肿瘤症状相似,诊断上应与它们相鉴别,确诊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标记,CD10可作为鉴别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检测在位子宫内膜组织、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异位病灶组织及正常人子宫内膜组织分离提纯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及相应间质细胞中纤维化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及差异。方法 在严格无菌条件下,刮勺刮取新鲜子宫内膜组织,冰盒运输,采用改良EMs原代细胞培养方法分离培养。并通过细胞爬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分离提纯的细胞进行鉴定。蛋白免疫印迹方法检测对比分离提纯的细胞与相应组织纤维化相关蛋白表达的差异。结果 EMs在位内膜组织间质细胞原代分离12例均成功,成功率100%(成功指标:指细胞在培养瓶中贴壁生长并稳定传代)。EMs异位组织分离培养12例成功11例,成功率为91.7%。正常人子宫内膜组织分离9例成功8例,成功率为88.9%。人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间质细胞(human ectopic endometrial stromal cells,HEcESCs)与人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间质细胞(human eutopic endometrial stromal cells,HEuESCs)及正常人在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human normal endometrial stromal cells,HEnESCs)普通光镜观察无明显差异。但免疫组织化学、蛋白免疫印迹结果表明:HEcESCs纤维化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HEuESCs及HEnESCs两者纤维化相关蛋白表达水平(P<0.01),而HEuESCs与HEnESCs纤维化相关蛋白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间质细胞纤维化相关蛋白的表达与其相应组织水平相一致。结论 采用改良EMs间质细胞原代培养方法,可以降低EMs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培养难度,并保持较高的细胞培养成功率。HEcESCs较HEuESCs及HEnESCs纤维化相关蛋白表达明显增高,即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异位病灶在组织水平出现了明确的纤维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卵巢恶性肿瘤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例的分析,了解两者在临床发病情况及其相互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87至2006年收治的247例原发性卵巢恶性肿瘤,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将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例分成A组,未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例分为B组,从卵巢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分期、肿瘤的组织分类进行比较。结果原发性卵巢恶性肿瘤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26例,占卵巢原发性恶性肿瘤的10.5%;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例中临床分期Ⅰ期占69.3%,未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的则以Ⅲ期病例为多,占61%;从组织类型来看卵巢恶性肿瘤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内膜样癌13例,透明细胞癌6例,黏液性4例,浆液性2例,而卵巢透明细胞癌病例中子宫内膜异位的发病率显著高于其他组织类型的恶性肿瘤。结论卵巢恶性肿瘤合并子宫宫内膜异位症病例中早期患者比例较高,预后较好;卵巢内膜异位症恶变的诊断与组织病灶程度、临床分期可能有关,与卵巢内膜样癌和透明细胞癌关系密切,内膜异位症病灶恶变可能是这两种卵巢癌的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盆腔异位子宫内膜中肌纤维母细胞(MFB)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44例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切除组织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染色,4例异位子宫内膜及2例在位子宫内膜行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查.结果α-SMA异位子宫内膜86.4%(38/44)MFB阳性,同一病人在位子宫内膜18.2%(8/44)MFB阳性,电镜证实异位子宫内膜、在位子宫内膜中存在MFB.结论MFB在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黄祥杰  蒙念龙  代爱军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8):102-102,121,F0003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SS)的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应用光镜观察和免疫组化标记对4例子宫原发性ESS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SS)可以伴有平滑肌分化1例,伴性索样分化1例,伴有纤维样分化等。免疫组化:CD10(4/4)、Vim(4/4)、ER(2/4)、ER(1/4)为阳性,inhibin(1/4)为阳性,其他如SMA、CK、Des、S100、LCA、CD117均为阴性。结论ESS是一组子宫间叶源性肿瘤,可能具有多样成分分化,确诊依靠组织病理和一系列免疫组化抗体标记综合分析,需与子宫内膜间质结节、平滑肌肿瘤、血管周上皮样肿瘤、性索间质肿瘤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p16蛋白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S-P)检测p16蛋白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p16蛋白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中p16蛋白的表达与痛经、月经异常、不孕无明显关系,而与囊肿大小、异位内膜浸润深度及盆腔浸润情况关系密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16蛋白与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
人在位和异位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的原代培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在位和异位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分离培养方法,为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提供体外细胞模型.方法:通过消化、过滤、沉降等方法,分离培养正常对照子宫内膜以及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异位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模拟人体内雌激素水平研究促进细胞生长的方法,光学显微镜观察离体细胞形态.结果:正常对照子宫内膜细胞分离培养成功率达91.7%(11/12),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子宫内膜细胞成功率为93.8%(15/16),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子宫内膜细胞成功率为75.0%(12/16).间质细胞传代2次后,生长缓慢,经雌激素作用后,生长明显改善;腺上皮细胞不能传代,经雌激素作用后,生长改善不明显.结论:体外分离培养的人子宫内膜细胞比子宫内膜异位动物模型更接近于人体的特点,在位和异位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分离培养可作为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体外细胞模型之一.  相似文献   

11.
10例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组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亢姝娇  李世君  赵蒙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0,42(9):1055-1057,F0003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SS)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对10例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其中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LGESS 8例,高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HGESS 2例)的临床、病理资料及免疫组化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镜下LGESS的肿瘤细胞大部分类似增殖期子宫内膜间质细胞,螺旋小血管多见,肿瘤细胞呈舌状或弥漫浸润肌层。有部分病例伴多成分分化(4例伴平滑肌分化,2例伴性索样分化,1例伴纤维分化),免疫组化:肿瘤细胞Vi m(10/10)、CD10(10/10)、PR(7/10)、ER(4/10)、SMA(5/10)、Des(5/10)、CK、EMA、S-100、CD34、LCA均(-)。结论: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多伴发多成分分化,以平滑肌分化及性索样分化最为多见;并发肿瘤以平滑肌瘤最为常见。免疫组化对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帮助;肿瘤预后与多成分分化的数量及类型关系不大;肿瘤有无浸润及瘤细胞异型程度、核分裂象数量是确定本瘤性质的必备条件,ESS对激素的敏感性可能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分析14例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临床特征、病理学形态、免疫表型。结果: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表现为子宫黏膜下或肌壁间结节,浸润性生长。镜下肿瘤细胞似增生期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细胞异型性程度低,卵圆或短梭形,弥漫成片分布,瘤细胞间见多量螺旋小动脉样血管。肿瘤组织可向平滑肌样、性索样、腺管样、上皮样分化。免疫组织化学常表达CD10、ER、PR,也可表达SMA、CK(Pan)、Desmin、α-inhibin。结论: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可向多种成分分化。诊断时应结合形态学变化、分化特征和免疫组织化学,并与其他一些子宫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13.
朱梅娟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4):114-116,123
目的探讨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LGESS)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LGESS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并辅以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患者临床表现为子宫肿块和阴道出血,术前临床诊断为子宫肌瘤或子宫腺肌病,确诊主要依据术后病理诊断。12例LGESS中,伴性索分化1例,合并平滑肌混合性肿瘤1例,合并子宫腺肌瘤2例,合并多发性子宫肌瘤4例。组织形态均显示瘤细胞由浸润性、弥漫性增生的单-性圆形或梭形细胞组成。LGESS由类似增生期子宫内膜间质的肿瘤细胞构成,伴有丰富的螺旋小动脉,呈浸润性生长。免疫组化:瘤细胞的CD10和vimentin均(++++),ER(+),PR(+++),CK5/6(--+),EMA(-+),S-100和CD34均为(-),CD34在肿瘤组织的血管内皮细胞为(+)。结论临床术前明确诊断LGESS有困难,但结合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标记,可以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女性激素、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原癌基因c-erbB-2蛋白在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和子宫内膜腺癌发病中的作用及对癌细胞分化的影响,为临床内分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手术切除和诊刮的37例子宫内膜腺癌和20例子宫内膜增生过长标本进行ER、PR、PCNA和c-erbB-2含量检测。并结合组织学类型和分化类型进行分析。结果:内膜腺癌组织中ER、PR的含量低于增生过长内膜组织(P<0.01),与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和分化有关。PCNA和c-erbB-2在内膜腺癌中的含量显著高于增生过长内膜组织(P<0.01),与分化程度呈负相关。与ER、PR的含量无明显相关性。结论:ER在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和内膜腺癌的发病中起主要作用,PCNA和c-erbB-2的过表达可能与细胞的异常生长和分化有关。  相似文献   

15.
子宫绒毛叶状分割性平滑肌瘤3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子宫绒毛叶状分割性平滑肌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3例子宫绒毛叶状分割性平滑肌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病理形态特点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大体形态具有特征性,由子宫壁内和壁外两部分组成,以结节状分割子宫肌壁形式扩展。组织学观察瘤细胞表现典型的平滑肌分化,伴厚壁与薄壁的大血管,血管呈丛状分布,周围基质水肿明显,肿瘤组织在肌壁中较局限地分割,扩展性生长。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瘤细胞Vimentin、SMA强阳性,CD10阴性。结论:子宫绒毛叶状分割性平滑肌瘤是一种较罕见的良性肿瘤,大体形态具有特征性,应注意与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及其他类型平滑肌瘤的鉴别。  相似文献   

16.
盘宁燕 《华夏医学》2014,27(4):158-162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是一种起源于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的恶性肿瘤,发病率低,无特殊临床症状和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早期易误诊,其鉴别诊断包括平滑肌肿瘤,子宫内膜间质结节、腺肉瘤等,CD10可作为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特异性标志物。筋膜外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盆腔淋巴结切除为主要手术方式。辅助治疗包括化学治疗、放射治疗、激素治疗,孕激素受体阳性者使用激素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7.
肾混合性上皮间质肿瘤病理学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肾混合性上皮间质肿瘤(mixed epithelial and stromal tumor of the kidney,MESTK)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观察1例罕见的青春期男性MESTK的临床资料、镜下组织学表现、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特点及鉴别诊断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为16岁男性.临床表现主要为排尿不畅,右腰腹部肿物.影像学检查示肾巨大囊实性占位性病变.病理检查示肿瘤肉眼呈囊实性结构,镜下由上皮和间质成分共同构成,上皮成分主要为小至中等大的腺管,间质为疏松排列的梭形细胞,可见束状分布的平滑肌组织但缺乏女性卵巢间质样成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上皮细胞AEI/AE3阳性,间质细胞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平滑肌肌动蛋白(smooth muscle actin,SMA)、结蛋白(Desmin)、波形蛋白(Vimentin)阳性,部分上皮ER、PR、CDIO、Vimentin阳性,上皮成分及间质成分HMB-45、S-100、α一抑制素(α-inhibin)及wT-1阴性.患者行肿瘤切除术后随访5个月未见复发.结论:ESTK为具有独特组织病理学特点的一种罕见的发生于肾的肿瘤,多见于围绝经期女性,大部分患者有长期激素类药物应用史和/或肥胖史或子宫/双侧附件手术史,本例特殊之处在于患者为青春期男性,且无激素类药物应用史和/或肥胖史或泌尿生殖系统手术史,考虑青春期体内激素水平的剧烈波动可能为年轻男性发生本病的重要诱因.  相似文献   

18.
子宫内膜癌雌,孕激素受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子宫内膜癌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检测的方法及其意义,用抗ER,PR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SP法检测了36例子宫内膜癌石蜡切片ER,PR的表达,其中28例还葡聚糖包裹活性炭法检测了ER,PR含量。结果显示,免疫组化SP法检测ER,PR阳性率分别为44.4%和52.8%,DCC法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50%,57.1%。两种方法测定ER的符合率为60.7%,相关系数法0.565,测定PR  相似文献   

19.
雌、孕激素受体与子宫内膜癌预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子宫内膜癌患者病理分化、临床分期和浸润程度及受体状态与生存率的关系。方法对子宫内膜癌手术患者石蜡标本应用免疫组化LSAB法测定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结果5年生存率随肿瘤分化程度低、肌层浸润深和临床分期晚而下降,ER和PR阳性率也呈下降趋势。受体阳性者5年生存率为86.5%。结论受体阳性可与组织分化、临床分期及肌层浸润一起作为观察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