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2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2篇
肿瘤学   4篇
  2019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 毫秒
1
1.
<正>透射电子显微镜(透射电镜)技术及石蜡包埋切片技术是临床病理诊断的重要手段[1-3]。一些穿刺或微小的组织,石蜡包埋切片数量有限,尤其某些特殊的微小结构仅能在少数切片上呈现,当需要做进一步的超微结构检测时,往往因切片不足而受限,因此,常需要在不影响原有结果的前提下,对切片进行二次检测。作者对石蜡切片组织透射电镜顶扣  相似文献   
2.
背景:经幽门螺杆菌(H.pylori)根除治疗,约75%的早期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患者可获得完全缓解。肿瘤细胞有BCL10核表达和t(11;18)(q21;q21)可能提示胃MALT淋巴瘤对根除治疗无反应。目的:探讨单纯H.pylori根除治疗对国人早期胃MALT淋巴瘤的疗效,以及肿瘤细胞BCL10核表达和t(11;18)(q21;q21)对治疗方案选择的提示作用。方法:收集19例早期胃MALT淋巴瘤患者,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BCL10核表达,以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方法检测t(11:18)(q21;q21)。所有患者均首选H.pylori根除治疗,并行内镜活检病理随访。结果:本组19例早期胃MALT淋巴瘤患者中10例(52.6%)经单纯H.pylori根除治疗获得完全缓解。10例完全缓解者中2例(20,0%)肿瘤细胞BCL10核表达阳性,9例对根除治疗无反应者中7例(77.8%)阳性,阳性率显著高于完全缓解者(P〈0.05)。14例患者行t(11;18)(q21;q21)检测,8例完全缓解者均未检出该易位,6例对根除治疗无反应者中3例(50.0%)检出该易位.两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H.pylori根除治疗可使本组52.6%的早期胃MALT淋巴瘤患者获得完全缓解。胃MALT淋巴瘤肿瘤细胞BCL10核表达与其对根除治疗无反应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进一步明确髓外双表型急性白血病/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了解免疫表型检测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作用,为临床规范化治疗提供科学的信息。 方法 选用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系淋巴瘤研究室2004年9月至2006年12月诊断为髓外双表型白血病/淋巴瘤的病例共9例,所有患者均结合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检测并参照急性白血病免疫学特征欧洲协作组(European group for the immun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acute leukemias,EGIL)评分系统诊断。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DAKO公司EnVisionTM法进行髓系、淋巴细胞系多种标记物的检测。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 髓外双表型白血病/淋巴瘤主要发生在青少年,中位年龄是13岁,其中6例的年龄<18岁。男女之比为1.25∶1。病变的部位分布以淋巴结最为常见(7例),其次为皮肤(2例)。免疫表型检测显示8例为髓系/T淋巴系(myeloid/T-lymphoid,M/T)双表型,1例为B/T淋巴系(myeloid/B-lymphoid,M/B)双表型。随访7例,时间为2~18个月,其中6例经临床检查骨髓和外周血,证实存在白血病;另1例目前尚未出现骨髓异常。2例在确诊后2个月死亡,其余目前一般情况尚可。结论 髓外双表型急性白血病/淋巴瘤发病率低,可伴随白血病出现,也可孤立发生。免疫表型以M/T双表型多见。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是诊断的重要手段。全面进行多项标记物的检测,可大大减少漏诊和误诊,为临床的准确诊断和及时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丹皮及其有效成分丹皮酚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研究表明传统中药丹皮具有抗菌消炎、抗过敏,增强细胞免疫功能,解热镇痛,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动脉粥样硬化、清除自由基及保肝利尿等多种药理作用。丹皮酚(Paeonol,Pae)是中药丹皮的主要活性成分,又称牡丹酚,是毛莨科植物牡丹(Paeonia S uff ruicosaA ndr.)根皮和萝摩科植物长徐长卿Pycnostelma Paniculatum(B unge)K.Schum干燥根或全草的主要有效成分。Pae是一种小分子的酚类化合物,呈白色针状结晶,具有熔点低[mp(51±1)℃]、易挥发及水溶性差的特性。其分子量为166.18,分子式为C9H10O3,化学结构是2-羟基-4-甲氧基苯乙酮。近年来的…  相似文献   
5.
肾混合性上皮间质肿瘤病理学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肾混合性上皮间质肿瘤(mixed epithelial and stromal tumor of the kidney,MESTK)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观察1例罕见的青春期男性MESTK的临床资料、镜下组织学表现、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特点及鉴别诊断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为16岁男性.临床表现主要为排尿不畅,右腰腹部肿物.影像学检查示肾巨大囊实性占位性病变.病理检查示肿瘤肉眼呈囊实性结构,镜下由上皮和间质成分共同构成,上皮成分主要为小至中等大的腺管,间质为疏松排列的梭形细胞,可见束状分布的平滑肌组织但缺乏女性卵巢间质样成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上皮细胞AEI/AE3阳性,间质细胞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平滑肌肌动蛋白(smooth muscle actin,SMA)、结蛋白(Desmin)、波形蛋白(Vimentin)阳性,部分上皮ER、PR、CDIO、Vimentin阳性,上皮成分及间质成分HMB-45、S-100、α一抑制素(α-inhibin)及wT-1阴性.患者行肿瘤切除术后随访5个月未见复发.结论:ESTK为具有独特组织病理学特点的一种罕见的发生于肾的肿瘤,多见于围绝经期女性,大部分患者有长期激素类药物应用史和/或肥胖史或子宫/双侧附件手术史,本例特殊之处在于患者为青春期男性,且无激素类药物应用史和/或肥胖史或泌尿生殖系统手术史,考虑青春期体内激素水平的剧烈波动可能为年轻男性发生本病的重要诱因.  相似文献   
6.
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病理及诊断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淋巴瘤和白血病发病率明显上升。据美国2008年统计成人肿瘤发病率非霍奇金淋巴瘤男性和女性均为第5位,其死亡率男性为第9位,女性为第6位。白血病的发生率男性和女性分别为第9和第10位,但其死亡率却分别为第6和第7位。我国淋巴瘤的发病率虽没有准确的数据,但据上海淋巴瘤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探讨中国人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LBL)临床病理学特征、临床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确诊的LBL病例105例,应用HE、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观察临床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点。结果 105例LBL患者,男女比例67∶38。发病年龄0~73岁,中位年龄13岁。以淋巴结发病常见(53/105,50.48 %),其中颈部淋巴结最为常见(34/53,64.15 %);结外以纵隔最为多见(12/52,23.08 %);69例(69/105,65.71 %)出现骨髓累及,15例表现为首发症状。肿瘤细胞表达Ki-67(阳性率5 %~90 %);TdT、CD99、CD3ε、CD20、CD79a、PAX5、MPO、CD34及CD117的阳性率分别为84.76 %(89/105)、85.00 %(68/80)、54.37 %(56/103)、16.67 %(16/96)、40.00 %(8/20)、46.67 %(28/60)、14.29 %(8/56)、25.00 %(4/16)及0。根据肿瘤细胞免疫表型标记结果将所有病例分为T细胞型62例(59.05 %,62/105),B细胞型33例(31.43 %,33/105),非T非B 9例(8.57 %,9/105),1例(0.95 %,1/105)同时表达T、B淋巴细胞标志物。61例检测髓系标志物,8例(13.11 %,8/61)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其中T细胞型4例、B细胞型4例。105例获随访资料,中位生存期36个月,1、2及3年生存率分别为66.67 %(70/105)、48.81 %(41/84)及20.69 %(12/58)。免疫表型、骨髓侵犯以及骨髓移植与预后无明显相关性(P>0.05)。年龄与预后明显相关,儿童和青少年预后明显好于成年人(P=0.032)。结论 中国人LBL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男性多见,临床主要表现为多发淋巴结肿大,骨髓累及常见。临床生物学行为为侵袭性,年龄与临床预后相关,儿童和青少年预后明显好于成年人。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原发系统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S-ALCL)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1)蛋白及细胞毒性相关蛋白TIA-1和granzyme B表达情况,探讨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北京大学医学部病理学系淋巴瘤研究室及北京儿童医院确诊S-ALCL病例51例,常规形态观察,复习及补充必要免疫组化标记以核实诊断.采用SP法检测ALK-1蛋白及细胞毒相关蛋白TIA-1和granzyme B的表达.收集临床资料并完善随访.结果 51例S-ALCL中,36例(63%)ALK-1蛋白阳性.47例S-ALCL中20例(42.55%)granzyme B蛋白阳性.28例行TIA-1蛋白检测,22例(81.48%)阳性.51例中有随访资料者共44例(86.27%),生存时间0.5~66个月.ALK-1阳性病例、granzyme B阴性病例预后较好.而TIA-1的表达与预后无关.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表明ALK-1、granzyme B的表达及Ann-Arbor分期对预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LK-1与granzyme B均是独立的预后指标,有助于S-ALCL病例的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9.
Survivin表达与大肠肿瘤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大肠肿瘤的发生过程是一个经过腺瘤阶段多阶段、多基因改变的过程,随着对肿瘤发生过程分子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失活以及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失衡在大肠肿瘤的研究领域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survivin,又称生存素,是新近发现的一种凋亡抑制基因,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其在大肠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散发性Burkitt淋巴瘤的病理学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散发性Burkitt 淋巴瘤(BL)的临床病理、免疫表型及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 对20例散发性BL病例进行了光镜、免疫组化、EB病毒(EBV)原位杂交及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结合临床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20例散发性BL中,男性16例,女性4例;年龄3~14岁,中位年龄9岁。光镜下部分典型的BL肿瘤细胞弥漫一致性增生浸润,见较明显的吞噬核碎片的巨噬细胞形成的"星天现象"。部分病例形态学需鉴别其他肿瘤。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瘤细胞表达CD20和CD10,不同程度地表达CD79a、bcl-6、MUM-1等,大于95 %的瘤细胞Ki-67阳性;EBV原位杂交显示EBER 1/2 阴性;间期FISH有c-myc基因异常。结论 散发性BL属高度侵袭性淋巴瘤,需要与多种其他肿瘤鉴别,明确诊断有助于临床针对性地进行高强度治疗。基于分子水平及蛋白水平多项标志物的检测,可大大减少漏诊和误诊,并为临床的准确诊断和及时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