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4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PB)的临床特点,以提高临床医师的认识水平,避免误诊。方法对4例临床诊断为DPB患者的临床资料、辅助检查资料和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均有咳嗽、咯痰、活动后气促的症状,双肺均有断续性湿性啰音,伴有干性啰音,同时伴有副鼻窦炎3例,冷凝集试验>1:64者1例;动脉血气均有低氧血症,肺功能检测提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为主。胸部X线典型表现为双肺弥漫性小颗粒结节影。胸部HRCT均提示双肺野弥漫性小叶中心性结节,两肺中下叶为明显;伴有支气管扩张1例;伴网状、条索状阴影1例。使用阿齐霉素治疗疗效明显。结论 DPB并非少见,减少误诊、及时予以治疗,能显著改善DPB患者预后。阿奇霉素可作为治疗DPB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提高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多层螺旋CT(MSCT)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临床或病理证实的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患者的临床、病理及MSCT检查资料。结果: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主要胸部CT表现:(1)弥漫性细粟粒样影伴树芽征占84%(21/25);(2)小支气管扩张占68%(17/25),伴有小支气管壁增厚16例,合并有黏液栓3例;(3)炎性斑片状实变影占56%(14/25),多局限于单肺叶;(4)肺间质纤维化占16%(4/25);(5)小空洞占12%(3/25)。有副鼻窦炎病史22例(88%),最常累及上颌窦。结论: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MS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结合副鼻窦炎病史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病理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10):87-90
目的研究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疾病的认知和诊断治疗水平。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14例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分析该疾病的临床表现、肺功能、影像特点、相关实验室检查和治疗方法。结果 14例患者均有咳嗽咳痰,活动时气短10例,听诊肺部均闻及湿啰音。12例患者有明确的慢性鼻窦炎病史。胸部CT均提示弥漫性分布的小叶中心性粟粒状小结节影伴树芽征。肺功能提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小气道功能障碍尤为明显,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为(46.7±7.5)%。动脉血氧分压均低于80 mm Hg,平均值为(69.1±7.6)mm Hg。10例DPB患者行血冷凝集试验,均阴性。初次就诊误诊率高达100.0%,常被误诊为肺炎、支气管扩张、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予以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症状均改善。结论 DPB患者临床表现特异性不高,易误诊。提高临床医师的认知度,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改善预后。血冷凝集试验在中国DPB患者阳性率低,提示该指标可能并不适用中国DPB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胸部CT在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PB)的临床诊断中的价值及地位。方法选取2O09年9月至2011年12月经我院临床确诊弥漫性泛细支气管起(DPB)的患者9例,总结分析其胸部cT特征。结果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PB)的胸部CT特征主要有:1、双肺弥漫分布的小叶中心性粟粒状结节影并见树芽征:2、远端支气管管壁增厚、管腔“双轨状”轻度支扩:3、炎性斑片状渗出病灶;4、肺间质性改变及纤维化;钆支气管粘液栓。结论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PB)的胸部cT具有典型的特征性表现,是临床确诊DPB的重要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5.
据《中华病理学杂志》2001年10月30卷第5期报道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刘鸿瑞等,为探讨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PB)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了6例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组织形态特点。 结果显示,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过程,它的特点是慢性复发性鼻窦炎、肺部感染和呼吸性细支气管炎。病理形态特点是呼吸性细支气管全层受累。细支气管壁有多量淋巴细胞、浆细胞和组织细胞等慢性炎细胞浸润,细支气管腔内可有中性白细胞或者粘液。在小的细支气管壁和肺间质内可见慢性炎细胞浸润,其中有成团泡沫状吞噬细胞。观察6例中有2例同时伴有胸腺瘤。作者认为,DPB具有一定的临床和病理特征。临床表现不典型的DPB患者,开胸肺活检或胸腔镜下肺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胸部CT在诊断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PB)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10月间我院收治的50例DPB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均进行胸部CT检查,观察和分析检查结果。结果:胸部CT检查能够清晰的显示DPB患者的病灶,临床医师可以通过CT明确的观察到患者的弥漫性粟粒状结节阴影树芽征、远端支气管管壁增厚、肺间质纤维化及支气管粘液栓等病变情况。对45例有副鼻窦炎史的患者进行副鼻窦CT扫描显示,急性副鼻窦炎有27例,慢性鼻部炎症有18例,CT检查副鼻窦炎的诊断率为100%。结论:胸部CT能够明确检测到DPB及其合并的慢性副鼻窦炎,在DPB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7.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PB)的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总结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iffuse panbronchiolitis,DPB)的临床特征,提高诊疗水平。方法  收集31例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呼吸疾病研究所的DPB确诊病例,总结和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其对红霉素治疗的反应。结果  31名患者均咳嗽、咳痰和/或呼吸困难,闻及湿罗音。平均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pred)为54.1%±11.2%,平均动脉血氧分压为(63±12.5) mmHg。31名患者均有慢性鼻窦炎。胸部CT均显示弥漫性小叶中心性分布小结节的24例(77.4%)伴树芽征;19例(61.3%)有周围性支气管扩张,其中12例(38.7%)伴中央性支气管扩张。13例(41.9%)患者有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其中3例有周围性支气管扩张,另外10例同时有中央性和周围性支气管扩张。经过3个月肠溶红霉素治疗后,平均FEV1%pred为67.5%±14.7% (t=2.451,P=0.036),平均动脉血氧分压为(71.0±8.1) mmHg (t=2.153,P=0.029),铜绿假单胞菌培养2例(χ2=4.65,P=0.031)。结论  慢性鼻窦炎和肺CT表现为弥漫性小叶中心性小结节伴树芽征和周围性支气管扩张是DPB的突出临床表现;红霉素可有效治疗该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将24例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iffuse panbronchiolitis,DPB)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水平。方法参考日本厚生省1998年第二次修订的临床诊断标准,对24例DPB病例的临床资料、主要的辅助检查资料和治疗效果进行了评价和分析。结果经积极的综合治疗措施后91.6%的患者咳嗽、咳痰、气促和肺部干口罗音均在3 d内明显减轻;87.5%的病例治疗后影像学明显改善。24例患者7例完全治愈,其余17例不同程度的好转。合并细菌感染以铜绿假单胞菌最多(10/24,41.6%),其次为副流感嗜血杆菌(4/24,16.6%),第三位是肺炎克雷白杆菌(3/24,12.5%)。75%的患者最初被误诊为慢性支气管炎,79.2%的病例被误诊为支气管扩张症。结论DPB在中国并非少见,尤其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和支气管扩张的患者中可能隐藏着部分为DPB患者。加强对本病的认识是提高DPB诊断和发现率的关键。及时治疗是可以治愈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应用以阿奇霉素为主的综合措施治疗51例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PB)的疗效.方法 选择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2001年7月1日-2007年4月31日期间确诊为DPB的患者51例,并随访至2008年1月28日.采取以阿奇霉素为主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联合其他措施的综合治疗,包括阿奇霉素、糖皮质激素、针对感染致病菌的抗生素、氧疗及对症、支持疗法等.观察本组病例治疗前后的病情变化,包括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肺功能指标、动脉血气分析、痰菌检奁等.结果 51例患者中,男30例,女21例,男女比例为1.43:1.年龄10~80岁,平均年龄为(51.8±15.6)岁.从起病到确诊的时间为10 d~40年,中位确诊时间为10年.所有病例均符合日本厚生省制定的DPB临床确诊标准,其中5例经肺活组织检查证实.96.1%(49/51)有副鼻窦炎,51.0%(26/51)继发支气管扩张,9.8%(5/51)伴肺源性心脏病,7.8%(4/51)合并支气管哮喘(7.8%),9.8%(5/51)伴发高血压,2.0%(1/51)伴类风湿关节炎,2.0%(1/51)伴胸腺增生.人类白细胞抗原(HLA)-B54阳性率为25.0%(3/12),冷凝集试验阳性率为17.6%(9/51).本组DPB患者合并细菌感染,以铜绿假单胞菌阳性率最高(17/51,33.3%),但阴转率仅为17.6%;其次为副流感嗜血杆菌(5/51,9.8%),第3位是肺炎克雷伯菌(3/51,5.9%).14例患者痊愈;34例好转;1例患者因依从性不佳,不规则短期用药而未愈;2例患者初期治疗后好转,1例出院后1年死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另1例出院后3个月死于心肌梗死.5年生存率达95.6%.结论 DPB在中国并不少见,以阿奇霉素为主的综合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弥漫型泛细支气管炎(DPB)是慢性支气管炎的一种类型。其特点为慢性咳嗽、多痰、劳累性呼吸困难,胸片显示双侧小结节样阴影,常伴有充气过度。病理诊断:1)慢性炎症气道病变遍及双肺;2)慢性炎症主要发生在细小支气管和小叶中心部;3)呼吸性细支气管壁和相邻的肺泡管、肺泡为泡沫样细胞所堆积伴有淋巴细胞浸润。虽然本病的诊断一般依据其临床特征,但最近对临床诊断的 DPB 患者进行的开胸活检所得到的组织病理学研究证实:临床上诊断的 DPB病例不仅包括病理上的 DPB,而且还有未分类的细支气管炎和细支气管扩张症。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与阻塞性肺部疾病一样是一种下呼吸道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尽管有众多种类的抗菌素用于它的治疗,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特征及CT影像表现。方法回顾分析我院儿科60例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患儿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接受肺部CT检查,分析患儿临床表现及CT图像特征。结果临床症状:持续性咳嗽、气促,伴呼吸困难者32例(53.3%),伴间断发热者39例(65.0%),伴活动后气促者28例(46.7%);体征检查:肺部均可闻及干湿啰音者37例(80.4%);可闻及喘鸣音者44例(73.3%),合并三凹征者28例(46.7%);肺部CT检查显示存在马赛克灌注征者43例(71.7%),单侧透明肺者3例(5.0%),支气管壁增厚者20例(33.3%),合并肺不张者6例(10.0%),合并支气管扩张者13例(21.7%),支气管粘液栓4例(6.7%)。结论肺部CT可较清楚地显示小气道的形态学变化特点,较病原学检查、肺功能检测具有无创、精确、可重复等优点,为临床诊断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弥漫性肺疾病39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回顾性分析弥漫性肺疾病(DLD)患者的诊治情况,以提高临床医师对DLD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1日至2003年12月31日上海同济大学附属肺科医院收治的395例DLD住院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和病理等资料。结果本组395例DLD患者涉及的病种包括寻常型间质性肺炎(UIP)、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NSIP)、脱屑型间质性肺炎(DIP)、呼吸性细支气管炎伴间质性肺病(RBILD)等10余种类型。其中,男190例,女205例,男女比例为0.93,女性稍多。以男性占优势的疾病主要包括UIP(男女比例为1.87)、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PB,男女比例为1.50)和RBILD(男女比例为1.33),以女性居多的病种主要包括隐原性机化性肺炎(COP,男女比例为0.25)、NSIP(男女比例为0.29)、结节病(男女比例为O.36)和胶原血管系统疾病(男女比例为0.24)等。随年龄增长DLD患病人数增加,>60岁者占36.2%。UIP以>50岁人群为主,占83.7%。1998年以后的6年收治的病例明显增加,占14年总病例数的85.3%(337/395例),活检例数占14年间的90.2%(92/102例)。有明确职业史者142例,占35.9%,其中农民占42.3%。吸烟者137例,占34.7%,吸烟率>40%的病种有肺泡细胞癌(72.7%)、DPB(60.0%)、RBILD(57.1%)和UIP(48.8%)。102例有活检资料的患者中,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率为76.5%。不同病种的转归差别很大,DIP、COP、RBILD、DPB和结节病等的治疗有效率均达100.0%,NSIP为84.2%,UIP仅为40.0%。结论DLD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其发病的性别和年龄分布因不同病种而异。除UIP外,其他病种对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反应良好。DLD的病理活检率尚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人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45例临床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回顾我国报道的病例,以提高对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PB)的认识。方法使用Medline和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自1996~2005年7月我国报道的病例并进行总结。结果①45例患者中,男性与女性比例约为2∶1,发病年龄45.2±16.3岁,病例分布全国各地;②几乎所有患者均有咳嗽、咳痰、气促症状,大多数患者肺部可闻及湿啰音;③多数病例胸片即能发现小结节影,胸部CT和(或)高分辨CT表现为典型的弥漫或散在分布的小叶中心性结节影,62.2%的病例伴有支气管扩张;④痰菌培养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最高;⑤冷凝集试验≥1∶64占74.3%;⑥HLABW5阳性率58.3%;⑦92.5%的病例呈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⑧误诊率高,经支气管肺活检阳性率高;⑨95.6%的病例描述了鼻窦炎病史和(或)副鼻窦影像学结果,100%显示阳性;⑩使用大环类脂类抗生素治疗效果显著。结论DPB在我国可能不少见,但误诊率极高;大环类酯类抗生素能显著改善患者预后;迫切需要我国临床医师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14.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一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PB)是弥漫性存在于两肺呼吸性细支气管区域,以慢性炎症为特征的一种疾病实体,早期表现为弥漫分布的小叶中央性结节影,晚期则表现为广泛细支气管扩张和持续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可引起严重呼吸功能障碍,预后不良。如果早期确诊、及时使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则可以阻止病变进展,预后大为改观。本病目前在我国属于少见病,由于警惕性不高,极易误诊为常见的慢性气道性疾病和肺间质性疾病,贻误治疗。本结合我院最近以支气管扩张收住院,住院过程中确诊为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1例,阐述DPB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5.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以下简称DPB)是以两肺弥漫性呼吸性细支气管及其周围的慢性炎症为特征的独立性疾病.是一种弥漫存在于两肺呼吸性细支气管区域的慢性炎症为特征,呼吸性细支气管以远的终末气道为受累部位一慢性炎症性疾病,DPB的病理学特点为以呼吸性细支气管为中心的细支气管炎及细支气管周围炎,因炎症累及呼吸性细支气管壁的全层,故称之为泛细支气管炎.临床表现主要为持续性慢性咳嗽、咯痰、活动时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导致呼吸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6.
舒守宏  方平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4):3192-3194
目的:探讨经纤维支气管镜肺活检(TBLB)对弥漫性肺间质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1例弥漫性肺间质性疾病患者,在无X线电视透视下行TBLB,对临床资料及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结果:51例弥漫性肺疾病中有16例明确了病因学的诊断,确诊率达31.4%,疾病种类主要有肺结核5例(31.3%),普通型间质性肺炎3例(18.8%),肺泡细胞癌2例(12.5%),转移性肺癌2例(12.5%),肺真菌病1例(6.3%)结节病1例(6.3%),肺泡微石症1例(6.3%),闭塞型细支气管炎伴机化性肺炎1例(6.3%)。结合临床诊断病例共28例,诊断率达54.9%,结缔组织病肺受累9例,UIP10例,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2例,癌性淋巴管炎2例,炎性假瘤l例,未能明确诊断7例(13.7%)。结论:纤维支气管镜肺活检对弥漫性肺间质性疾病的诊断是一种可靠、安全、简便、经济的方法,特别是在弥漫性肺疾病诊断中除外结节病、肿瘤和某些特殊类型的感染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iffuse panbronchiolitis,DPB)是一种弥漫存在于两肺呼吸性细支气管区域的慢性炎症为特征,引起严重呼吸障碍的疾患.由于炎症病变弥漫性地分布并累及呼吸性细支气管壁的全层,故称之为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以及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为提升临床诊治水平提供参考。方法将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患者30例纳入研究,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分析总结临床以及影像学特点。结果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患者都有咳嗽、咳痰、双肺湿罗音等普遍表现,此外,多数患者存在劳力性呼吸困难(93.33%)、缺氧(90.00%)、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90.00%)、支气管小叶中心性小结节(90.00%)等情况,还有一些患者存在其他表现,如细支气管扩张、肺间质纤维化改变、血清冷凝集试验阳性、弥散功能障碍等。且全部患者均有鼻窦炎或副鼻窦炎病史。结论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有较多临床表现,其中最主要的表现有劳力性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等等,且很多患者会合并有鼻窦炎,对此类疾病应当及早诊断,及早治疗,这对于促进疗效以及预后效果十分有益。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iffuse Panbronchiolitis,DPB)与免疫的关系,以及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的检测对DPB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检测36例DPB血清IgA、SIgA,并与50例健康者作比较.结果:DPB患者血清IgA、SIgA含量明...  相似文献   

20.
谢峥 《实用医技杂志》2012,19(2):155-156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iffuse panhronchiolitis,DPB)是以弥漫存在于两肺细支气管和呼吸性细支气管壁全层的的小气道慢性炎症为特征,可引起严重呼吸功能障碍而病因尚未明了的一种疾病.DPB与地域、人种、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以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常见[1],近年来国内报道也日渐增多.DPB临床症状、体征缺乏特异性,误诊、漏诊率高,多层螺旋CT(MSCT)具有分辨力高、多平面成像及无创伤性等优点,是DPB早期检出有效手段,本文着重介绍近年来有关DPB的MSCT表现情况,以提高对其认识和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